1、青铜古镇策划方案,2013年06月,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次写进“绿色发展”理念,即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即“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提出“生态产品”内容,即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安全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放心的食品、生态的产业、绿色的消费、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2、。,引言,【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汇报内容 ,第一部分:背景 第二部分:定位 第三部分:规划 第四部分:展示 第五部分:运营,第一部分:背景,a.项目区位,b.资源分析,c.发展契机,一 项目区位,地理位置: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宁夏平原中部银川平原之南。地处东经10537 至10621,北纬3716至3815之间,平均海拔11201700米,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30多公里。,城市,【九州通衢】,九曲黄河穿境北流,牛首、峡口两山对峙,山光水色相映,宛如开然铜镜,“青铜峡”由此而得名。,区位,【国家级湿地】,
3、区位,【总规位置】,青铜峡大峡谷旅游区地处宁夏黄河旅游线的中枢地段,北连银川、沙湖,南接中卫沙坡头,居宁夏平原旅游网络枢纽位置,交通便利,是南来北往游客的必经之地,旅游产品将能更好的融入银(川)(中)卫、银(川)固(原)旅游线路,成为游客必经、必停、必留之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旅游区西有包兰铁路,紧邻109国道,外围公路网线四通八达,区内拥有黄河水上交通条件。,二 资源分析,黄河流域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有相当大的区别,因为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气候变化大。冬季雪线在沿海可以到达杭州湾,和杭州湾同一纬度的世界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亚热带气候,夏季的炎热可以使水稻在黑龙江的呼玛生长,而在欧洲和美洲同
4、样纬度连玉米都无法生长。黄河的河道变化不定,无法进行正常的灌溉,只能种植不需要灌溉的粟(小米),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就是粟文化。 黄河流域的先民从与自然斗争的经验中得知,生存只能依靠自己,虽然他们也有原始宗教,也祭祀神灵,但和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他们不祈求神灵的帮助,他们认为自然规律(天意)是神灵也无法改变的,因此他们主要发展卜巫术,力图预测吉凶,以便依靠自己“趋吉避凶”。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都是卜巫的结果。青铜长峡,素有“塞上三峡”“黄河小三峡”之誉,它是文化之峡,水工之峡,多彩之峡。峡谷长8.6公里,峡谷宽为300600米,最窄处90米,谷深200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抬高水位20米,水库
5、总库容为7.35亿立方米。 这里有大禹治水的遗迹、古今水工的倩影;这里有湿地鸟岛、观音安坐的祥瑞;有天书悬壁、地质奇观、丹岩滴玉、响号警世、牛首钟声的景韵;还有黄河滩地草原牛、马、羊群和滨河依山坳的“世外桃源”。真可谓二十里长峡二十里景,二十里画廊在青铜。,资源,【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三 发展契机,济状况:2003年青铜峡市综合经济实力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80位,2011年青铜峡市综合经济实力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29位,被誉为“塞上明珠”。,发展,【新兴经济体】,青铜峡市目前准备规模化开发建设青铜峡大峡谷旅游区以黄河为轴线,紧紧围绕一园(渠首公园)、一坝(拦河大坝)、
6、一峡(大峡谷)、一湾(金沙湾)、一岛(库区鸟岛)、一山(牛首山)一镇(青铜古镇),七大资源进行整合,调用现有景区布局,大手笔突出重点建设项目,统一规划为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逐步开发考古观光、农业观光、工业观光等新的旅游品牌产品,意在将古峡打造成宁夏人文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青铜峡旅游是融合宗教文化、传承古今文明为一体,基本集中了宁夏旅游资源的三大优势,将塞上江南风光、西夏文化和回族穆斯林等民族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一定会让旅客真正领略到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内涵。,契机,【大格局】,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可持续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加快
7、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青铜镇诉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全省一流强市,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宁夏十二五规划: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契机,【良好政策】,第二部分:定位,a.战略定位,b.指导思想,c.建设目标,一 战略定位,国家级文化健康产业示范区,世界级生态休闲基地,文化形态: 以青铜镇厚重的历史人文与黄河水文化为核心,延伸为对东方文化、东方哲学的诠释,涵盖古西夏文明、佛教文明、黄河(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穆斯林民族风情交融的休闲度假旅游小镇。 产业链: 植根于黄河文化魂脉及青铜古镇生态资源,通过特色化、规模化
8、,形成全体系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动城市文化经济繁荣。,定位,【功能定位】,青铜古镇:文化养生名镇,青铜古镇产业经济体系:黄河文化产业聚集区 养生休闲产业区 黄河商贸文化产业区 国际会议会展产业区 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 两极经济圈旅游集散中心,定位,【产业经济】,二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文化体系(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城市竞争力。以“人礼道”为线索,融合东方文化和哲学的精华演绎,赋予以人为本,以人为始,达之以礼,归之以道的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规划体系(自然生态、古法建筑) 自然与生态融合,通过水域、水道、湿地、季节等推演,古镇与黄河浑然一
9、体,丰富其自然形态和层次感,天然合一; 古法与产业融合,还原古法建筑,链接旅游文化产业,以期可持续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不断加大对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的新型投资机制和运营机制,运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和财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文化产业体系 以青铜古镇为母体,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成运营,有效地发挥资源整合与集聚效应,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支撑体系和发展平台。,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两个体系共建共荣,青铜古镇旅游文化发展路径:,指导思想,三 建设目标,
10、中国 文化养生旅游度假 产业示范区,青铜古镇将塞上江南风光、西夏文化和回族穆斯林等民族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将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园林建筑文化熔于一炉,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带动整个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居民能共享发展成果,代言新宁夏文化形象,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建设目标,第三部分:规划,a.总体设计,b.规划分析,c.旅游功能,d.专业设计,一 总体设计,总用地14.75公顷,小镇实现“五线”入地工程,积极完成街巷道路的复古和硬化,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接待配套方面:加强适量的宾馆设施建设,重点打
11、造客栈、家庭旅馆、民俗旅馆和主题特色旅游的服务档次和水准。,用地现状,用地现状,典型案例分析,平遥古城 北方建筑形态及空间 古城内浓郁的汉民族文化氛围 具有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典型案例分析,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流动的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适宜的尺度感。 古城崇尚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台儿庄古城“天下第一庄” 中华古水城 运河文化的活化石 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 世界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 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院院不同、院院有水、院院有主题文化、院院有展馆.,文化精品、精品建筑,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彝人古镇 规模大、古城形态丰富 旅游六
12、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设施配套齐全 强调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的结合 强调分散经营与统一管理的结合 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结合 强调地域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强调原始素材与高端旅游的结合,分析平遥、丽江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及台儿庄古城,云南楚雄彝人古镇,总结其建筑风格、空间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打造手法,将其利用到青铜古镇的规划建设之中。,总结,宁夏回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回族,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各地,与各兄弟民族交*居住,
13、在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回族行列,这些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也很自然的被带进回族之中,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回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
14、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 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诠释,【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回族语言:回族在形成一个民族时,已通用汉语,但在他们使用的汉语中还夹杂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和一些专为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例如“安拉”(真主)、“古兰”(古兰经)、顿亚“(世界)、“哈迪斯”(圣训)、“台克迪尔”(命运)、“法依代”(利益)、“加玛勒”(俊美)、“因散”(人类)等都是阿拉伯语;“阿斯曼”(天)、“多斯提”(朋友)、“杜什曼”(敌人)、“郭什”(肉,回族用来专指牛
15、羊肉)、“班岱”(奴仆)、“耶克”(一)“杜”(二)等都是波斯语;“口到”(尝)、“拿散”(施舍)、“无常”(去世)、“教门”(虔诚)、“大净”(穆斯林的全身沐浴)、“小净”(穆斯林礼拜前需洗脸、手、足、及下部)等都是专为回族常用的一些汉语词。其中不少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可能是历史上回族先民的多种语言与汉语融合后仍保留在回族使用的汉语中语言残留现象。回族长期以来使用汉文,在宗教活动上也使用阿拉伯文。过去在不识汉字的回族人中间,特别是阿訇们常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来拼写各自的汉语方言。这种记录汉语的阿拉伯文字母叫做“小儿锦”。它是一种早期的汉语拼音字母,也很有价值,是回族人民在汉语拼音方面的贡献。
16、回族饮食:穆斯林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禁酒,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也不吃马、驴、骡、狗肉。伊斯兰教认为猪是不洁净的“秽物”,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卜卦)是“秽行”。普遍吃羊、牛、驼等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清真菜谱是宁夏回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治区首府银川的饭店餐馆50以上是清真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不腻不膻的清真菜、清真食品,像手抓羊肉、清炖羊肉、清蒸羊肉、羊肉焖肚饭等等都是堪称脍灸人口、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馓子,是宁夏回族传统食品之一,其配料、制作都很讲究,宁夏的馓子股细条匀,不仅吃起来香酥可口, 而且讲究造型美。,诠释,【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诠释,【黄河文
17、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盖碗茶,是宁夏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盖碗,上有盖,下有 托盘 ,碗口大底小,造型美观,轻巧玲珑。沏茶与配料也有讲究,有所谓“八味茶”、“十味茶”等不同的沏法。通常说的“八 味茶”(也叫“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或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饮用时将盖与碗轻轻错位,清香四溢,回味无穷。,回族婚俗 宁夏回族的婚俗别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乡的不同,婚姻习俗也不尽一致。一般在农村,男女青年情投意合,愿结良缘,女方家人首先要到男方“看家道”,即看男方的条件和为人等情况,如各方面都满意,随即通过媒人回话。男方得到佳音后,很快与媒人一道带上见面
18、礼到女方家说:“色俩目”,女方家长愉快接“色俩目”,表明正式同意两家联姻,女儿不再许与他人。此后,男方家便择吉日,送聘礼定婚。女方家也相应给未来的“女婿娃”准备好衣、帽、鞋等礼物。到了结婚这天,双方家里格外热闹。结婚仪式主要是,当天早晨首先请刚做完“晨礼”的阿訇和满拉到家里过“尔麦里”,表示对安拉的感恩。然后是由阿訇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 ),并问新郎新娘是否愿结为夫妻。回答同意后,由阿訇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告诫一对新人要互敬互爱,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是热闹的“耍新郎”。 有些地方还要将公婆耍闹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踊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墨汁
19、或锅底黑灰,将脸涂黑,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青年男女们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热闹异常。三天以后新郎陪新娘“回门”,即回娘家,回族节日 宁夏回族同全国回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 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对“尔德?菲图尔”(阿拉伯语)的习惯称呼。每年伊斯兰历9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进饮食,一月结束,望见新月,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清晨起来,穆斯林们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馓子。上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
20、乜贴,因此开斋节又叫“济贫节”。然后请阿訇为已故亲人走坟,纪念亡人。走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尔德?艾祖哈”,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在伊斯兰历年的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也是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的第三天。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它起源于先知伊卜拉欣的传说。伊卜拉欣受到安拉启示,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思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于是,伊卜拉欣将爱子伊思玛仪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准备宰杀爱子以表达诚意。此时,安拉派来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羯羊代替伊思玛仪牺牲。从此,
21、古尔邦节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庆典。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之后走坟,回家举行宰牲仪式。宰牲的牛、驼、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分送亲友和贫孤之人。,诠释,【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圣纪节 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般在3月12日穆圣的诞生和逝世日,也可以在3月内任何一天。圣纪节是回族穆斯林每年一次规模浩大的庆典。回族丧葬 主要是按
22、伊斯兰教的习惯进行。人死亡称“无常”或“归真”忌用“死”字,把遗体称作“埋体”,称殡礼为“送埋体”,亡人的面容身体要美观清洁,埋体要经过修面、修胡须,理掉过长的头发,其他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还要修剪手指和脚趾甲,清除污垢。要用汤瓶浇水洗净埋体。遗体要用白色布裹起来,裹布叫“克凡”。遗体要放在尸匣内,尸匣称“塔卜”。回族认为“亡人入土为安”,主张速葬、简葬。亡人在下葬前还要进行赎罪仪式,叫做“菲迪耶”。即象征性地舍散钱财,同时还要给前来送埋体的人散乜贴以求得真主对死者的赦免。在墓地要站“折那孜”,即举行祈祷仪式,送葬的人由伊玛目带领面向西为亡人进行祈祷,诵读古兰经的有关章节。回族实行土
23、葬,葬穴为长2米,宽1米深约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侧挖一洞(以平放遗体为限)。当埋体按照教规放入洞内后,再将洞门用土坯封住,并用黄土填满直坑,在上面筑起拱形土堆,作为标志。,诠释,【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回族体育 解放前,由于社会不安定,宁夏回族人民为了健身自卫,学拳练武的人比较普遍。在清末民初年间,西吉出现了威振纲、陈保富两位弛名西北的拳师。人们说:“威振纲的链枷棍神仙难躲,陈保富的鬼头刀万夫莫当”。流传于吴忠、灵武一带民间的有张家枪、何家棍、马家软功和固原等地的“回回十八肘”等。另外,六合拳、梅花棍、母子棍、链枷棍、三尺鞭、花剑、十路弹腿等也广为流传。银川的马鸿、海原县的马
24、振武、西吉县的于子祥、固原的居奎等,在民国时期颇有声威。建国后,老拳师们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为宁夏回族的体育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1957年在甘肃省武威举行的武术观摩表演中,马鸿、马振武均获三等奖。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蒋鸿燕获表演二等奖。现已80多岁高龄的马振武,在1979年和1980年,在广西南宁和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会上,他的“罗汉拳”分别荣获表演一等奖和优胜奖。木球运动是回族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它是由农村青少年放牧时的“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被正式列为表演项目。1990年宁夏还举办了全国八省区木球
25、邀请赛。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木球正式列入比赛项目。,诠释,【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方棋也是深受回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在南部山区各县农村尤为盛行。此棋下法极为方便,下棋者捡来小砖瓦块、石块或干羊粪作棋子,在田埂地头或墙角房檐下一蹲,在地下画一横7行竖8行的长方形“棋盘”即可开赛。棋盘中共有56个交*点,棋子各28粒。交战双方轮流布子,布局完成后,便轮流行棋对奕。在行棋中,某方如能走成、4枚棋子彼此相连的正方形(称作“成方”)即可“吃掉”对方任何一个能破坏“成方”的棋子,直到分出胜负。在1991年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正式列为比赛项目,终于使这一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登上了大雅之堂。 拔腰是农村回族青年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青年农民劳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或场园进行拔腰活动。比赛时,俩人侧身弯腰搂抱对方腰部,并使劲将对方抱起,如果有一方将对方的两脚拔离地面,则为获胜。,诠释,【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穆斯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