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955245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二)能力训目标: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二、重点、难点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四、教学过程(一)朗读全文。(二)回顾第 1、2 自然段。(三)学习第 3 段。1朗读第 3 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

2、这段的主要内容。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 3 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3读第 4 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四)学习第 4 段。1朗读第 4 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

3、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

4、深度是一样的。2朗读第 5 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

5、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 11 画。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 8 画。(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2完成课后第 2 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3完成课后第 3 题,读这段话,再抄写。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反思: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

6、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

7、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

8、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 “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 “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

9、,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拔萝卜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P2829 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竖式的计算方

10、法。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挂图、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开火车口算算式。2、谈话导入: 今天,小黑兔和小白兔一起在山坡上拔萝卜,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小兔拔萝卜”情境图)。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2、学生表演,提出问题。 两个同学分别戴上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头饰并说出“我拔了 36 个萝卜”和“我拔了 23 个萝卜”两句话。全班把图意再说一遍:小黑兔拔了 36 个萝卜,小白兔拔了 23 个萝卜。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图意,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提出加法和减法的问题,教师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加法问题,然后

11、电脑出示: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学生齐读:小黑兔拔了 36 个萝卜,小白兔拔了 23 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一生上台列算式:板书 36+23= 3、讨论、交流、探索算法。 小组交流(交代交流内容,注意倾听别人发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各组代表上台演示) 生 1:我是用计数器来计算的。(生用计数器拔珠计算) 生 2:我是用摆小棒计算的。(生摆小棒计算) 生 3:我是用口算的。(生口算) 都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些不同的算法的计算结果都一样,都算得很好。今天,老师告诉同学们另一种计算方法,列竖式计算。4、教师板演,介绍竖式。 书写格式:数位对齐,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

12、 的前面,横线代表等号写在第二个加数和加号的下面。计算方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从个位加起。 5、即时练习: 计算: 36+45= 2423= 用竖式计算: 23+45= 5423= 小评委评一评。 6、出示“试一试”中“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全班齐读:小黑兔拔了 36 个萝卜,小白兔拔了 23 个萝卜。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独立完成:你觉得哪种计算方法好就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全班交流(吊板) 3623=13(个)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P29 练一练。2、森林医生(课件出示 29 页第 4 题)。教师叙述: 看到大家表现这么出色,啄木鸟医生想请同学们帮这四棵生

13、病的小树把病治好。你们愿意吗?(愿意)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 29 页,找到第 4 题,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哪些地方你们学得很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与评价,学会反思。)拔萝卜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1、学生学习兴趣

14、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

15、优化。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我想:好的方法应该让大家分享。小山羊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与反思目标预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使学生了解讲信用是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具备的

16、品质。2在学习课文中,复习本课生字、新词。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继续学习默读课文。3、理解“讲信用”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讲信用” 的格言、小黑板。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1、孩子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认识的两个朋友吗?看看他们是谁?(出示小山羊和小灰兔图片)让学生充分说一说。2、出示课题,生齐读两遍。二、复习检测。1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齐读。2.小组内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你们还记得围绕着小山羊和小灰兔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回忆。2出示自学任务: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山羊做法的语句,用“ ”画出来。再读课

17、文,找出写小灰兔表现的语句,用“”画出来。3.学生汇报:第一次:(1)小山羊是怎么做的?(小黑板出示)小山羊在家里等啊等啊,等了很久也不见小灰兔来。 生自读这句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交流感受(抓住“等啊等啊”、“等了很久” 重点词语,体会小山羊很守信用)。生体会读。男女赛读。(2 )小灰兔为自己的失约找了什么理由?(小黑板出示)刚才在路上遇见了小刺猬,我们聊了一会儿,耽误了一点儿时间,咱们吃了午饭再去吧。指名读。谈体会。感悟读,再次悟出小山羊很守信用。组内赛读。(3)总结学法:分别找出小山羊和小灰兔表现的语句,读一读。抓重点词交流感受。读出感悟。第二次:(1)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

18、学第三自然段。(小黑板出示学法指导)(2)小组展示读。4、教师总结过渡:小山羊信守约定,在家苦苦等待小灰兔与它一起去森林里采蘑菇,然而小灰兔却连续两次失约。当小灰兔第三次与小山羊约定时,小山羊的态度又是如何的?、指名回答。、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什么叫“犹豫” ?小山羊犹豫什么?、讨论:在这之前,小山羊不是都坚持在家等小灰兔吗?为什么现在却犹豫了呢?四、总结全文小灰兔的两次失约,动摇了小山羊的再次等待的信心,他对小灰兔开始失去了信任。看来,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就要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议一议:第二天早晨,小山羊会不会等小灰兔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法合理都可以。)五、拓展延伸1、学了这一

19、课,你有什么收获?2、积累名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3、总结: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六、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讲信用的故事、名言,准备参加专题故事会。附:板书设计小山羊和小灰兔小山羊 小灰兔等了很久 和小刺猬聊天 等到太阳下山 和小花狗玩(信守约定) (不守信用)小山羊和小灰兔反思小山羊和小灰兔是一篇关于信用的童话故事。小山羊和小灰兔是朋友,但是小灰兔对朋友不讲信用,一再失信。小山羊应该怎样对待小灰兔呢?该如何讲解才能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更易理解呢? 首先从课文中的问题入手,先抛出问题这时小山羊会怎么想?小灰兔会怎么说?然后用学生生活中最常

20、见的事例来入手解答。你在等的过程中心情怎样?请你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再带着体会读一读这句话。这样使学生主动的体会到了当时的情感,但是在课堂中加强了谈话理解,而忽视了情感的朗读,读书的时间还是有些太少,我认为老师不仅是紧抓教材,更要深入教材,挖掘教材背后地内容,引导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更应该设身处地地去想、去说、去做。走进乡村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走进乡村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

21、、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媒体出示“走进乡村”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画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1、小组活动:把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2、汇报:分类的方法和标准。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4、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5、在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

22、、梯形和三角形。6、第 21 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四、板书设计走进乡村图形的分类: 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学反思:先从图中找出认识的图形,然后按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找出这类图形的共同点探索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点来教学。这样课的结构好,让学生在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学

23、会学习。小山村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2、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3、感受小山村的美丽。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前提诊测:(1)读生字说词语坡 结 满 苹 楼 鸭 图(2)拼读认读字:梨二、导入过程:这位小作者的家住在小山村,他邀请同学们去他的家乡参观,你们想不想去呀?好!那我们就一起去“小山村”吧!大屏幕打出课题:21、小山村(齐读课题)老师:小山村的景色什么样?那里到底有多美呢?看课文吧!(打开课文)三、学习新课:1、初步感知:(1)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2)

24、再读:轻轻地读课文,要读通顺。看看作者打算向我们介绍小山村哪些地方的景色?(小组里读一读、讨论)板书:山坡上、山脚下、村边、村前。2、学习课文:(1)齐读第一段,问: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2)我们跟随作者去山坡上看风景,请你找到这段读读,山坡上有什么?(大屏幕:山坡上)“红红的苹果” 、 “黄黄的梨”怎样读让别人感觉出它们的颜色?(练习后,指名读)注意轻声“上” 、 “的”的读法。(3)离开山坡,我们又来到山脚下,那里有什么?请你找到读读。(大屏幕:山脚下)指导朗读:表达出“一排排” “新”的语气。课文接着写哪?村边有什么?(大屏幕:村边,学校)指导朗读。完整地朗读第 3 自然段。(4)

25、我们又和小作者来到村前,请你找到这段读读,告诉老师知道了什么?(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 )大屏幕:小河、小鸭自读:看谁读得美(指名展示)(5)通过我们对小山村的山坡上、山脚下、村前的参观,你们觉得小山村怎样?那么我们就一起夸夸小山村吧!(齐读第 5 自然段)4老师:(1)假如你家住在小山村,你的心这种心情读课文吧!(2)请 5 名同学接段配音朗读。(3)集体朗读5、我们要离开小山村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6、小作者给我们准备了他家乡的特产要送给我们,但他有个要求,为了让同学们记住小山村,希望同学们把这课背下来,现在大家自由练习背诵吧!(1)请几名同学背诵课文。(2)请一个小组的同学看图背诵课

26、文(奖励苹果和梨)四、练习(1)连一连,读一读红红的 梨黄黄的 苹果清清的 小鸭白白的 河水(2)把句子补充完整山坡上( ) 。五、课后延伸:画一画你心中的小山村。教学反思:小山村一课描绘了小山村美丽的景色,反映了农村的新面貌,表达了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文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了山坡上的果树林、山脚下的村庄及村前的小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彩的山村美景图。为了能够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1、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第一条就指出了低年级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见,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课

27、件插图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尤其当学生看到“在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小鸭”的图片时高兴极了。我又问:“你就是这个小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绍山村的哪个地方,请你先美美的读一读,一会儿看谁的小导游当的最成功。”这样的学习环节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读书欲望。2、扎实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汉字,我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汉字的愿望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如在识字教学中,在初读课文后先扫清字音的障碍,让学生进行开火车识字,识记字形则通过请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来记忆,这样学生不仅积极主动,还学得乐,掌握得快。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字的间架结

28、构,确保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3、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的评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课教学中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贴近了孩子的心灵,必将促使孩子不断地进步。同时孩子也会学会用心去倾听同伴的朗读,学会了赞赏别人的优点和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4、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中的小山村是我们周围山村的翻版。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心中的小山村,发挥学生想象空间,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水乡歌教案与反思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想知道那是个怎样的地方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相)

29、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 美丽的水乡有青山绿水环绕,有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 20课水乡歌 (板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水乡歌,用心体会体会,看看这首诗歌有没有把水乡的特点、水乡的美丽唱出来呢?(范读) 2、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想想水乡的特点是什么呢? 过渡:到了水乡,就像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一样。水乡的美景就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 三、精读第一小节 1、要想画好水,必须知道水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小节。 2、交流:水乡的水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渠”和“荡” ) 3、指导朗读: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现在已经

30、进入了水乡,水慢慢地从千条渠里流过,从万条河里流过,从你们的桌子旁边流过,从你们的椅子下面流过,轻轻的、柔柔的,多美呀!谁能带着这种感觉美美的读一读? 4、齐读第一小节 5、板画水:江南水乡处处绿水荡清波,水乡的水美,水多。 四、以画促读,朗读鉴赏 1、自己读读二、三小节,看看还应该画些什么? 2、请一位小朋友来画船。指导:用什么颜色的粉笔?应该画在什么位置?画一只行吗?(师生共画的同时,其他同学查字典理解“驳”的意思) 3、水上有白帆,天上还有云朵。 (画云朵)你想起书上的哪句话来了? 4、指导朗读:白帆点点从湖面上轻轻地滑过,就像是片片白云漂浮在天空中一样美丽迷人!谁能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这幅

31、美景读出来? 5、指名读第三小节:歌能画吗?(师画歌) 6、解惑:为什么说歌声装满一箩又一箩?(说明歌多) 7、指导朗读:水不仅给水乡带来美好风光,更给水乡人带来了幸福生活,这一小节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让我们一起歌唱咱们水乡的新生活吧! 四、诵读全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诗歌,你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师引背全文) 五、拓展练习 我们学过的识字一 ,写得也是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四人小组在一起背一背,想一想,江南水乡除了水多、船多、歌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我们来作一回小诗人,学着水乡歌的样子来说一说水乡的其他特点,把它写下来。 教后反思:本节课由于准备时间太匆忙,所以在教

32、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足之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我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开课已始恰逢多媒体教室的电脑再次跟我“调皮撒娇” ;而“水乡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设计不够准确、清楚,在这个问题上和学生有了纠缠;第一小节读得太充分了,拖了些时间。课堂上时间轨道的偏离,让我在情急之下临时推翻了后面的教案,变扶为放,让孩子们自学二、三小节,帮助我完成黑板上的板画。通过这一放手,我惊讶而又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自学能力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出色的表现让课堂又重新萌发了生机和精彩。这一临时性的改动虽然勃生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和随机的惊喜应运而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疏漏:后两小节的学法指导不够到位。另外,虽说板

33、画设计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但同样是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画得不够细致,我的具体指导在后面的学习中也没能真正显示出来等等。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时间的雕琢和用心的研读和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铺地面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和使用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分析在学习“ 铺地面”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了解面积的概念 ,也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了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材安

34、排“铺地面”这个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新单位。教材安排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操作活动去感知、去体验,掌握面积单位间换算关系 ,形成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实录教具准备面积为 1 平方米的纸片、1 平方分米的纸片、1 平方厘米的小纸片、100 米尺、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方案(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换算意义 )课件: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 5 分米,宽 5 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 25 平方厘米的方砖能修补好吗?(学生讨论。)生:不能。损坏

35、的地面是 25 平方分米,方砖是 25 平方厘米。它们的单位(面积大小 )不一样。师:那么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要不要进行换算?生:要。师:怎样知道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小组讨论拿出一个方案。(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生 1:在边长 1 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 1 平方厘米小纸片, 看能摆多少个。生 2:把边长 1 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很多的 1 平方厘米, 看能划分成多少个。生 3:1 分米=10 厘米,面积可以分别算出来,从而知道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生:老师,我

36、们可以像上一节课那样摆一摆。看 1 平方分米里面能摆多少个 1 平方厘米。师:这个方法太棒了。(二)自主体验,活动感知(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 )1.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推算为辅师:1 平方分米与 1 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 ?哪位同学来说明。生 1:1 分米=10 厘米,所以一横行摆 10 个 1 平方厘米 ,摆了 10 行,所以一共摆了 100 张小纸片。所以 1 平方分米是 100 平方厘米。生 2:1 分米=10 厘米,所以 10 厘米10 厘米就是 100 平方厘米。师小结: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师:那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 5 分米、宽 5 分米的

37、地面损坏了, 那么需要 25 平方厘米的方砖多少块呢?生: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25 平方分米=2500 平方厘米, 需要 100块。2.看谁答得对1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000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3.理解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想一想:1 平方米与 1 平方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 1:先测量它的边长 ,再计算面积 1010=100 平方分米。 生 2:用面积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 ,1 排摆 10 个, 摆满 10 排,1010=100 平方分米。生 3:只摆 1 排 10

38、 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用尺子量一量可以摆多少排, 这样估算出要用 100 个 1 平方分米。师小结: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4.总结概括,掌握进率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可见: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三)需求延伸,实施过渡(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运用意义 )师:从我们学习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单位。量数学课本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 那么量学校的面积,用什么单位?教师适时指出:这时要是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方便多了。从小面积单位过渡到大面积单位

39、,引出公顷。(四)再次体验,活动感知(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 )1.建立 1 公顷的表象 (边长是 100 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1 公顷)(1)怎样量出边长是 100 米的正方形呢?(2)操场活动,直观感知 1 公顷的大小。让学生分为东南西北四组, 每组将一把 100 米尺拉开 ,围成一个正方形。这就是 1 公顷。(回到教室)师:你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什么体会?生 1:它是 100100=10000(平方米) 。生 2:它好大。师:有多大?生 3:和整个操场差不多大。师:那你们认为学校有多大?生 4:学校的面积大约是 2 公顷。生 5:我认为大约有 2?5 公顷。师:还会用小数,不错

40、。说说你们是怎样估算的?生 5:我觉得操场大约是 1 公顷,教学楼和围起来的空地大约 1 公顷,其余大约是半公顷。一共 2?5 公顷。师:学校的面积接近 3 公顷,那么是多少平方米?生:1 公顷是 10000 平方米,3 公顷就是 30000 平方米。师:那 100 公顷有多大?生:哇!2.建立 1 平方千米的表象(1 平方千米就是 100 公顷的面积 )(1)在感知 1 公顷大小的前提下,学生想像感受 100 个 1 公顷的大小。(2)描述 1 平方千米大约有多大。(3)课件演示附近学生熟悉的场所,划出 1 平方千米的范围。(4)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换算。简单介绍:边长 1000

41、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0001000 =1000000 平方米,是 1 平方千米。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1 公顷 =10000 平方米。3.学习单位换算3 公顷 =()平方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 1 公顷=10000 平方米 ,3 公顷就有 3 个10000 平方米 ,即 30000 平方米。 )500 公顷=() 平方千米(因为 100 公顷=1 平方千米,500 公顷里面有 5 个 100 公顷,即 5 平方千米。)(五)归纳总结,应用拓展让学生列举各种面积单位的应用。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都是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大的面积,如国土面积、大片森林、草原的

42、面积就要用公顷、平方千米,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计量比较小的面积时所用的面积单位。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是 960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六)课堂总结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说出面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本课时把单位换算的内容安排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间单位的必要性以及浸透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张 1 平方分米和一张 1 平方厘米的硬纸,然后提问:1 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平方厘米?让学生想办法,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学生说: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就可知道了(可以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帮忙);有的学

43、生说: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可剪成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100 个,说明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还有的学生说:我用厘米来测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就可以得出这个正方形是多少平方厘米了;因为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1 平方分米,又因为 1 分米=10 厘米,边长 10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记忆非常深刻。为了让学生记得更牢,我又用理论证明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因为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1 平方分米,又因为 1 分米=10 厘米,边长 10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记得更深刻。在学生已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填一填,巩固新知识。再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1 平方米等于 100 平方分米。对于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在直观认识上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如我们的校园、广场等,来帮助他们建立概念。这节课,我用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复述等方式来取代枯燥无味的讲解,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效果还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