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必修五 第 三单元 【 单元 说明】 这一单 元,是 全套 五册书 中的第 二个议 论文 单元, 也是惟 一的一 个文 艺评论 和文艺 随笔 单 元。这 个单元 的三 篇课文 ,或者 评论一 位作 家,或 者谈论 我国的 一种 文学作 品,或 者探讨 艺 术 表现的 语言 形式 和审 美现 象,都 能持 之有 故, 自成 一家之 言。 咬文 嚼字 一文 ,说明 文字和 思想感 情有 密切关 系。作 者通过 对每 个实例 的咀嚼 ,使 读 者领悟 到,句 式不 同意味 也不同 ,文字 一增 一减意 味也不 同,用 字不 同意境 也不同 。对于 文 字 的联想意义,如果用 得好 ,可以使诗的意旨
2、丰 富蕴 藉;如果误用,就形 成 “ 套 板反映 ” ,从而告 诉读者 , 在 文 字运用 上 , “ 必须有 一字 不肯 放松 的谨 严 ” , 必须 “ 刻苦 自励 , 推 陈翻新 , 时时 求思 想情感和语言 的精练与吻合, ”“ 才 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课文指出, “ 咬文嚼字有时是 一个 坏习惯 ,所以 这个 成语的 涵义通 常不很 好。 但是在 文学, 无论阅 读或 写作, 我们必 须有一 字 不 肯放松 的谨 严 ” 。 原因 是, 语言文 字是 那么 微妙 的东 西, 用 这个 字, 还 是那 个字 , 一句 话这 样说 , 还是那 样说 ,竟 然有 那么 大讲究 。养
3、 成咬 文嚼 字的 习惯, 就会 逐渐 养成 创作 和欣赏 的好 习惯 。 说 “ 木叶 ” 一 文 , 就 是 咬文嚼 字的 范例 。 作者 说 : “ 木 叶与 树叶 , 不过 是一 字之差 , 木与 树在概 念上 原是 相 差 无几 的, 然 而到 了艺 术形 象的 领域, 这里 的差 别就 几乎 是一字 千里 。 ”在语 言上是一字之差,在 艺术 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 ,原 因何在?这涉及诗歌 语言 的暗示问题。 “ 木” 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 特征 ,一是使读者更多地 想到 树干,而很少想到叶 子, “ 叶 ” 因此常常被排 斥在 “ 木” 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二是 “ 木
4、” 暗 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 触 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 而不 是湿润的,于是 “ 木叶 ” 就 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 与干 燥感,它带来了 整 个疏朗的清秋的 气息。由于 “ 木” 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 征,因此, “ 木叶 ” 突出地 成 为我国 诗人 们笔 下钟 爱 的 形象。 谈中 国诗 一文 ,是谈 论中国 诗歌的 特征 。先交 代谈论 中国诗 的根 本立场 ,即采 取比 较 文学的 立场。 接着 概括中 国诗的 一般发 展特 点及其 规律。 外国是 先有 史诗, 次有戏 剧诗, 最 后 有抒情 诗。中 国则 不然, 先有抒 情诗, 后有 戏剧诗 ,没有 史诗。 然后
5、 阐述中 国诗的 四个特 点 。 一是篇 幅短 小, “ 中国 诗是 文艺欣 赏里 的闪 电战 , 平 均不过 两三 分钟 。 比 了西 洋中篇 诗, 中国 长 诗也只是声韵里 面的轻鸢剪掠 ” 。二是富于暗示性, “ 言 有尽而意无穷 ” 。这富于暗示, “ 是一种 怀孕的 静默 ” , “ 说 出来 的 话比不 上不 说出 来的 话 , 只影射 着说 不出 来的 话 ” 。 三是笔 力轻 淡 , 词 气安 和。“ 西洋诗的音调 像 乐队合奏,而中国诗 的音 调比较单薄,只像吹 着芦 管 ” 。这是由于中 国诗调较轻,比不上 西洋 诗调的沉重;又由于 中国 古代诗人 “ 对于叫嚣和呐 喊 素
6、来视为低品 ” , 中国诗 “ 像良心的声音, 又 静又细。 ” 四是社交诗特 别 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文 章最后指出,中 国诗没 有特 别 “ 中国 ” 的地 方。像 各国 人都 是人 一样 ,中国 诗和 西洋 诗, 共同 点多于 不同 点。 这个单 元的 课文 都是 议论 性文章 。对 这类 文章 的阅 读,主 要用 理性 思维 。从 文章的 层次 结 构入手 ,理 清作 者的 思路 ,同时 把握 文章 的基 本观 点,不 失为 一种 较好 的解 读方法 。可 以借 鉴 这些课 文的 写法 ,对 自 己 熟悉的 或感 兴趣 的作 家作 品,写 一些 文艺 评论 和文 艺随笔 。对 于提
7、升 学生的 “ 审 美品 位 ” ,“ 增强 文艺评 论能 力 ” ,当 会大 有 裨益。 【重点列表】 重点 名称 重要指 数 重点 1 分析文 章结 构 重点 2 分析论 证方 法 重点 3 概括文 章的 观点 【重点详解】 重点 1 :分析文章结构 【要点解读】 议论文 的结 构大 致是 两种 :横向 展开 和纵 向展 开, 横向展 开就 一个 问题 在一 个层面 展开 论 述,比 如谈 时间 可以 谈时 间的价 值问 题、 人对 时间 不同感 觉的 实质 问题 、有 限的生 命与 无限 的 时间之 关系 问题 、时 间的 公 正与 否问 题、 时间 的品 格问题 等; 纵向 展开 就是
8、 就一个 问题 纵向 延 伸,主 要的 方式 是 “ 是什 么 ”“为什 么”“ 怎么 样 ” 。 本文 就是纵 向展 开的 方式 。 【考向】 分析文章结 构 【例题 】仔 细阅 读全 文, 划分本 文的 层次 结构 。 【名师点睛】 分析议 论文的 结构 要注意 抓住文 体特征 ,明 确论点 ,分析 观点与 材料 的内在 逻辑关 系。 注 意寻找 标志 性词 语、 关键 语句, 依据 关键 词语 和句 子的提 示来 划分 层次 。 关 键词语 如 “ 首先、 其 次、 再 次 ” 、 “总之 ” 、 “ 由 此可见 ” 等 。 关 键句 子, 如 领起句 、 总 起句 、 过 渡句 、 设
9、问 句和 小结 句 等。 【对点练习】 (2016 届 江苏 省扬 州中 学 高三 3 月质 量检 测) 阅读 下面的 文字 ,完 成文 后各 题。 “ 真情 实感 ” 论 的贫 乏和僵 化 现代和 当代 散文 缺乏 系统 的理论 , 散文 理论 界影 响 最大的 是 “ 真情 实感 论 ” 。 其著名 论述 是: “ 散文 创作 是一 种表 达内 心 体验和 抒发 内心 情感 的文 学样式 。 ”“ 它 主要 是以 内心 深处迸 发出 来的 真情实 感打 动读 者。 ” 不 难 看出, 事实 上把 散文 的特 殊性定 性在 “ 真 情实 感 ” , 也就是 抒情 性上 。 这种 “ 真情实感
10、论” 在相当 一个时期中,拥有相 当的 权威,至今仍然得到 学界 并不敏感的人士 的 广泛认 同, 但这 样的 理论 是极其 粗陋 的。 首先, 真情实 感并 不是散 文的特 点,而 是一 切文学 共同的 性质 。 其次 ,真情 实感的 强调 , 并非永恒现象,而是 一种 历史现象,最初出现 在五 四时期,是对 “ 瞒和骗” 的 文学传统的反拨 , 后来,是在新时期对 “假大空 ” 政治图解的颠覆。把 这 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 语境 中抽象出来,作 为散文 的永 恒的 性质 , 实 质上是 以抒 情为 半径 为散 文画地 为牢 。 中 国散 文史 乃至西 方散 文史 上 , 并不全 以抒情 为务
11、 ,不以 抒情见 长的散 文杰 作,比 比皆是 。不管 是蒙 田还是 培根, 不管是 博 尔 赫斯的 沙 之书 , 还 是 罗兰 巴 特的 艾 菲尔 铁塔 , 甚 至是 苏东 坡的 赤 壁赋 , 诸 葛亮 的 出师 表 ,都 不仅 仅是 以情动 人的 ,其 中的 理性 、智性 ,恰 恰是 文章 的纲 领和 生 命。 这样的 散文 理论 之所 以独 步一时 , 最 根本 的原 因在 于, 话 语霸 权遮 蔽了 思维 方法上 的漏 洞 。 第一个 疏漏是 把一 定历史 条件下 的散文 观念 当作永 恒不变 的规律 。第 二个疏 漏比之 第一个 漏 洞 更加严 重,那 就是 ,真情 实感, 和巴金
12、讲真 话一样 ,并不 是文学 的规 律,而 是对作 家的道 德 要 求。第 三个遗 漏, 就散文 而言, 在表现 情感 时,并 不一定 局限于 真和 实,作 为文学 创作, 最 根 本的规 律乃 是想 象, 更全 面的说 法应 该是 真假 互补 虚实相 生。 因为没 有西方 现成 的理论 资源, 也没有 自己 的像样 的理论 ,散文 不得 不从历 史和现 状中 直 接进行 概括。 这就 用得上 逻辑的 方法和 历史 的方法 。问题 在于, 流行 的真情 实感论 ,既没 有 逻 辑的系 统性, 又没 有历史 的衍生 性。它 是一 种抽象 混沌, 没有内 部矛 盾和转 化。实 际上, 情 和 感并
13、不是统一的,而 是在 矛盾中转化消长的。 情的 特点是动,但是,情 是一 种 “ 黑暗的感觉 ” , 情之动是看不见、摸 不着 的,它要借助感觉才 能传 达,所以叫做 “ 感动” 。感 有一个特点,就 是 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 生 “变异 ” 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 月是故乡明,贾宝玉 第一 眼看到林黛玉就 说这个 姑娘 见过 的 , 王 维 在散文 中感 到深 巷寒 犬 “ 吠 声如豹 ” , 这些 在真 情冲 击 下变异 了的 感觉 , 明显不 是 “ 实感 ” ,而 是 “虚感 ” 。 通过 这种 “ 虚感” 传达 出 来的 感情 是真 情还 是假 情呢? 看不到 内在矛 盾, 也就看 不
14、到运 动发展 、变 化,从 而对情 与感的 历史 的消长 视而不 见。 在 散文历 史的 最初 阶段 , 实 用理性 占着 绝对 的优 势 , 情在散 文中 是被 排斥 的 。 至少到 了魏 晋以 后, 抒情才 从实用 理性 中独立 出来。 晚明小 品中 提出独 抒性灵 ,五四 散文 继承了 这个传 统。散 文 的 抒情主 题,其 深层 的矛盾 ,其实 不仅在 于感 ,而且 在于理 。主情 的极 端就是 用变异 的感觉 来 抑 制理性 ,走向 极端 就是情 感的泛 滥,变 成了 滥情、 矫情、 煽情。 故到 了二十 世纪中 叶,西 方 产 生了抑 制抒 情的 潮流 , 在 中国的 先锋 诗人
15、和小 说家 中, 跳过 情感 , 直接 从感 觉 向审智 方面 深化 , 追求冷 峻的智 性成 为主流 ,而散 文却停 留在 真情实 感的抒 情中。 直到 余秋雨 出现, 他把诗 的 激 情和文 化的智 性, 水乳交 融地结 合在一 起, 迈向了 散文的 新阶段 ,也 就是从 主情到 主智的 历 史 过渡。 “ 真情实感论 ” 如果真要成 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 基 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 间 的虚和实,情与理之 间的消 和长 作逻辑 的同时 又是历 史的 展开。 它最大 的缺失 在于 号称散 文理论 ,却并 未 接 触散文 本身 的特 殊矛 盾。 问题: 本文 一共 分为 几部 分?请 简要 概
16、括 文章 的结 构。 重点 2 :分析论证方法 【要点解读】 论述文 常见论证方法 有(1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 实可信,增强 文章说服力 ,趣 味性 , 权威 性, 让文 章浅 显易懂 。 (2 ) 道 理论 证 : 可以增 强文 章说 服力 或文 采, 使 论证 更有 力 或更有 吸引 力。 (3) 对比 论证 : 正 确错 误分 明, 是 非曲直 明确 , 给 人印 象深 刻, 使 论证 更有 力 或更有 吸引 力。 (4) 比 喻 论证 : 道理 讲得 通俗 易懂 , 语言 生动 形象, 容易 被 人接受 。 (5 ) 归纳 论证 , 它是用 列举 具体事 例来论 证一般 结
17、论 的方法 。 (6) 演绎 论证, 用普 遍性的 论据来 证 明 特殊性 的论 点。 (7) 类 比论证 : 考 察两 类事 物某 些相同 或相 似属 性的 基础 上, 推 断出 它们 另 外的属 性也 相同 或相 似 , 形象生 动证 明某 一论 点 。 因果 论 证 , 可以 让 人弄 清楚事 情的 前因 后 果,来 龙去 脉。 【考向】分析论证方 法 【例题 】谈 谈本 文主 要运 用了哪 一种 论证 方法 ?是 如何进 行论 证的 。 【答案 】本 文主 要运 用了 举例论 证的 方法 。 本文最 大特点 ,在 于作者 所举事 例充分 典型 ,分析 丝丝入 扣,说 理精 譬透彻 。不
18、仅 使人信 服 ; 而且使人获 得一种艺术的享受。例如 :作者为了剖析 “ 是” 与 “ 这” 两字的区 别,先后选取 了 水浒 和 红楼 梦 的 生动例 子 , 强 调 “ 是” 与 “ 这 ” 不单 是文 字之 争, 而且 涉 及到 “ 思想 感 情” 的 意味。 又如 为了 说明 “ 从来 没有 一句 话换 一个 说 法而意 味仍 完全 不变 ” 的 观 点, 作 者将 史记 李广 射虎 一段文 字和王 若虚 史记 辨惑 的改文 进行对 比, 从比较 分析中 ,不 难 看出改文虽然“ 似乎简洁些 ” ,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 ,惊讶、斩截的意味也 已 存无多,令 人觉得 “ 索 然无 味
19、” 。 这样 就很好 地论 证了 观点 。例 子遍及 古今 ,十 分丰 富。 【名师点睛】 本文主 要运 用了 例证 法。 使用例 证法 进行 论证 时要 注意: (1) 事例 要丰 富, 注 意点面 结合 。 切忌狭 隘,古 今中 外交相 辉映 。 同类事 例可 用排比 句式列 举。 (2 )事 例要典 型、确 凿、有 影 响 力。一 般要优 先考 虑著名 的人物 或事例 ,慎 用校园 、家庭 、市井 街头 的琐碎 事例。 (3)事 例 叙 述简明 扼要。 举例 为证明 观 点, 不是为 了弄 清事实 ,切忌 本末倒 置。 (4)举 例之后 要有简 短 的 分析, 不能 把例 证法 变为 事
20、例列 举。 【 对点 练习】 指出下 列文 段所 使用 的论 证方法 : (1) 意志 力是 成功 的保 证 。 中国 工农 红军 的两 万五 千里长 征令 世人 为之 赞叹 : 爬雪 山、 过草地、 四渡赤 水、 巧渡金 沙江、 飞夺泸 定桥 。可是 要知道 ,若没 有遵 义会议 ,毛泽 东在中 央 的 领导地 位就不 能巩 固起来 ,王明 的左倾 投降 主义不 知要把 红军推 向哪 里,正 是有了 毛泽东 坚 定 有力的 指导 , 红 军才 能完 成这前 无古 人, 后无 来者 的战略 大转 移。 后来 , 在 一系列 的重 大事 件 , 西安事 变、皖 南事 变、重 庆谈判 乃至建 国后
21、 的风风 雨雨, 毛泽东 都镇 定自若 ,克服 种种困 难 , 化解了 各种 危机 ,为 中华 民族屹 立于 世界 民族 之林 立下了 汗马 功劳 。 (2) 意 志力 是成 才的 基石 。 哥德 巴赫 猜想, 被誉 为? 数学皇 冠上 最耀 眼的 明珠? , 为了 摘取 这颗明珠,著名数学 家在? 四人帮? 横 行时,不顾嘲 笑 和诽谤,在没有电灯 的六 平方米的斗室之 内进行着艰苦的研究 工作 ,他尽管重病缠身, 却仍 然专心致志地向? 哥德巴 赫 猜想? 这个 数论的 城堡挺 进, 终于 获得 了重 大成就 。 贝 多芬 , 这 位 19 世纪最 伟大 的音 乐家 , 作 为作曲 家,
22、他偏 偏 在最辉煌的时候双耳 失聪 ,但是他? 扼住了命运的 咽 喉? ,凭借 顽强的毅力, 为 我们留下 了英 雄交响 曲 、 田 园交 响曲 、 献给 爱丽 丝 等不 朽名 篇。 尤 其是 命运 交响 曲 , 犹如 自己 人生 的真实 写照 。 重点 3 :概括文章的观点 【要点解读】 文章的 观点, 既指 论述文 的中心 论点, 也指 分论点 ,还包 括作者 的观 点态度 。对文 章观 点 的考查 ,既可 以是 对某一 语段、 某些语 段内 容的分 析归纳 ,也可 以是 对整篇 文章中 心论点 的 分 析。我 们读一 篇论 述文章 ,要明 确作者 对其 论述的 具体事 物或谈 论的 某个
23、问 题的主 观倾向 , 即 作者赞 成什 么, 反对 什么 ;讴歌 什么 ,批 判什 么。 【考向】概括文章的 观点 【例题 】阅 读全 文, 找出 作者所 举例 子, 请指 出它 们分别 证 明 了什 么观 点。 (5 ) “ 烟 ” 字 的直 指意 义和 联想意 义, 证明 字有 直 指的意 义, 有联想 的意 义 。 文 学的 文字有 时却必 须顾 到联 想的 意义 。 (6 ) 惠山 烹小 龙团 三 、四两 句的 剖析 ,证 明善 用联想 的意 义, 会使 文章 增色。 (7 ) “ 柳腰 桃面 ” 等 套语的 评述, 证明 联想 意义 的误 用会造 成流 弊。 【解析 】 这 是一
24、道分 析文 章论点 和作 者观 点态 度的 题目, 首先 要明 确文 章每 一段要 说明 的重 点 , 然后分 析 这 些例 子和 要表 明的观 点之 间的 关系 , 分 析 是注意 从例 子和 观点 的吻 合度上 着 眼 。 【名师点睛】 分析文 章的观 点, 可以从 以下几 方面进 行: (1 )联 系作者 的写作 背 景 、动机 、目的 进行 分 析概括 。注意 分析 题目、 注释、 题干以 及字 里行间 的暗示 性语句 。 (2 )抓住 文章中 的显性 因 素进行分析 概括。 (3)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的内容主旨。 (4)综合 分析、比较鉴别。作 者的观点 和态度 往往 分散 在多 处,
25、 需要我 们认 真辨 别、 筛选 后才能 掌握 。 【对点练习】 阅读下 面的 文字 ,完 成后 面问题 。 精进的 程序 朱光潜 练习 作文, 一要 不怕模 仿,二 要不怕 修改 。多修 改,思 致愈深 入, 下笔愈 稳妥。 自己 能 看出自 己的毛 病才 算有进 步。严 格地说 ,自 己要说 的话是 否从心 所欲 地说出 ,只有 自己知 道 , 如果有 毛病, 也只 有自己 知道最 清楚, 所以 文章请 旁人修 改不是 一件 很合理 的事。 丁敬礼 向 曹 子建说 : “ 文之 佳恶 , 吾 自 得之 , 后 世谁 相知定 吾文 者耶? ” 杜 工部 也说 : “ 文 章千古 事 , 得
26、失寸 心知。 ” 大 约文 章要 做得 好 ,必须 经过 一番 只有 自己 知道的 辛苦 ,同 时必 有极 谨严的 艺术 良心 , 肯严厉 地批评 自己 ,虽微 疵小失 ,不肯 轻易 放过, 须把它 修到无 疵可 指,才 能安心 。不过 这 番 话对于未脱 “ 疵境 ” 的作者 恐未免是高调。据我 的观 察,写作训练欠缺者 通常 有两种毛病:第 一 是对于 命意用 字造 句布局 没有经 验,规 模法 度不清 楚,自 己的毛 病自 己不能 看出, 明明是 不 通 不妥, 自己却 以为 通妥; 其次是 容易受 虚荣 心和兴 奋热烈 时的幻 觉支 配,对 自己不 能作客 观 的 冷静批 评,仿 佛以
27、 为在写 的时候 既很兴 高采 烈,那 作品就 一定是 杰作 ,足以 自豪。 只有良 师 益 友,才 可以医 治这 两种毛 病。所 以初学 作文 的人最 好能虚 心接受 旁人 的批评 ,多请 比自己 高 明 的人修 改。如 果修 改的人 肯仔细 指出毛 病, 说出应 修改的 理由, 那就 可以产 生更大 的益处 。 作 文如写 字,养 成纯 正的手 法不易 ,丢开 恶劣 的手法 更难。 孤陋寡 闻的 人往往 辛苦半 生,没 有 摸 上正路,到发现自己 所走 的路不对时,已悔之 太晚 ,想把 “ 先入为主” 的恶习 丢开,比走回头 路 还更难 更冤 枉。 良师 益友 可以及 早指 点迷 途, 引
28、上 最平正 的路 ,免 得浪 费精 力 。 自己 须经 过一 番揣 摩 , 同时又 须有 师友 指导 , 一 个作者 才可 以逐 渐由 “疵境 ” 达到 “ 稳境” 。 “ 稳境 ” 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却也是平庸的境界 。我 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 人, 幼年经过科举的 训 练, 后来 借文字 “ 混 差事 ” , 对 于诗 文字画 , 件件都 会, 件件 都很平 稳 , 可是 老是那 样四 平八 稳 , 没有一点精彩, 不是 “ 庸 ” ,就是 “ 俗” ,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 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 病 在成立 了一种 定型 ,便老 守着那 种定型 ,不 求变化 。一稳 就定, 一定 就
29、一成 不变, 由熟以 至 于 滥,至 于滑。 要想 免去这 些毛病 ,必须 由稳 境重新 尝试另 一风格 。如 果太熟 ,无妨 学生硬 ; 如 果太 平 易,无 妨学 艰深; 如果太 偏于阴 柔, 无妨学 阳刚。 在这样 变化 已成风 格时, 我们很 可 能 地 回到另一 种 “ 疵境 ” ,再由 这种 “ 疵境 ” 进到 “ 稳境 ” , 如此辗转 下去, 境界才能 逐渐扩大 ,技巧 才能逐渐成熟, 所谓 “ 醇境 ” 大 半都须经过这种 “ 精钢百炼 ” 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 习 帖的人易于达到 “ 稳境” , 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 境界 。稳之后改习唐碑可 以更 稳,再陆续揣摩
30、六 朝碑版 和汉 隶秦 篆以 至于 金文甲 骨文 ,如 果天 资人 力都没 有欠 缺, 就必 定有 “ 大成 ” 的一 日。 这一切都是“ 匠 ” 的范围 以内的事,西文所谓 “ 手艺 ” (craftsmanship ) 。要达到 只有 大艺术 家所能达到的 “ 化境 ” ,那 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 方面 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 夫。 我已经说过,这 是 不能谈 而且也 无用 谈的。 本文只 为初学 说法 ,所以 陈义不 高,只 劝人 从基本 功夫下 手,脚 踏 实 地循序 渐进 地做 下去 。 (节 选自朱 光潜 谈 文学 ) 1下 列说 法, 符合 文意 的 项是( ) A 文中 引用 的丁
31、敬礼 和 杜工部 的话 ,完 全适 用于 作文未 脱离 “疵境 ” 的 作者 。 B 只要 有良 师益 友, 就可 以医治 初学 写作 训练 的人 的两种 毛病 。 C 养成 纯正 的手 法不 易, 丢开恶 劣的 手法 更难 ,因 此要及 早走 上最 平正 的道 路。 D 借文 字 “ 混 差事 ” 的 人, 件件平 稳, 但缺 乏精 彩, 落入俗 套。 2根 据文 意, 写作 训练 者 怎样才 能写 好作 文? (4 分) 【趁热打铁】 1下 列加 点字 的读 音全 都 正确的 一组 是 ( ) A 跻 (j)身 敷 (f )衍 媲 (p )美 饿殍 (pi o )遍 野 B 娉 (p n
32、g)婷 寒碜 (chen ) 谙 (n)熟 提纲 挈 (xi )领 C震 慑 (sh ) 服膺 (y ng ) 鞭挞 (t ) 踽 踽 (y )独行 D 炫 (xun )耀 逮 (d i )捕 缜( zh n)密 栉 (zh ) 风沐 雨 2下 列各 组词 语中 ,没 有 错别字 的一 组是 ( ) A 斡旋 互 相推诿 交插 学科 望 风披 靡 B 脉搏 不可 思议 不揣 冒昧 进退 维谷 C 焦燥 草菅 人命 哗众 取宠 青春 永驻 D 怠慢 未 雨绸缪 察颜 观色 沽 名钓 誉 3选 出加 点词 语使 用无 误 的一项 ( ) A 有 些人根本 不了解文字和 思想感情 的密切关 系,以
33、为更改一 两个字不 过是要 文字顺 畅 些或是 漂亮 些 。 但是 更 动 了文字 , 就同 时更 动了 思 想情感 , 内容 和形 式是 相 随而变 的。 B 无论 是阅 读以及 写 作, 字的难 处在 意义 的确 定与 控制。 C 一个 作者 在 用字 用词上 离 不掉 “ 套 板反 应 ” , 在运 思 布局 上 面, 以至 在 整个 人 生态 度 方 面也就 难免 如此 。 D 在表 面上 看, 改得 似 乎简洁 些, 却 实 在远 不如 原文。 4依 次填 入下 面语 段中 横 线处的 词语 ,恰 当的 一组 是( ) 咬文嚼 字有时 是一 个坏习 惯, ( ) 这个 成语的 含义
34、通常不 很好。 但是 在文学 ,无论 阅读 或 写作, 我们( )有 一字 不 肯放松 的谨严 。文 学借文 字( ) 思想 情感; 文字 上 面有含 糊,就 显 得思想 还没 有( ) , 情 感还没 有凝 练。 A 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 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 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 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5 【2016 年高 考上 海卷 】 阅读 下文 ,完 成各 小题 。 考据、 批评 与欣 赏 朱光潜 把快 感、联 想当 作美感 ,是一 般人的 误解 。有一 种误解 是学者 们所 特有的 ,就考 据和 批 评当作 欣赏 。 拿我 在国外大学读 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 说
35、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 “ 版 本的批评 ” ;莎士 比亚的某部剧本 在哪一年印第一次 “ 对折本” ,哪一年印第一次 “ 对折本” ,各有几次翻印,某 一 个字在第一次 “ 四折本 ” 怎样写 ,后来在 “ 对折本 ” 里又改成什么样 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 样, 对来源 和作者 生平 也很重 视:莎 士比亚 大概 读过些 什么书 ?哈 姆雷 特是 根据哪 些书写 的 ? 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 系如 何? “ 哈姆雷特” 是不是作 者 现身说法? 为了解 决这些问题,学 者 们个个 埋头 于灰 封虫 咬的 故纸堆 中, 寻找 片纸 只字 以为至 宝。 这些 功夫 都属 于中 国人 说的 “ 考据
36、学 ” 。 这门 课的 教授只 做这 种功 夫, 对我 们也只 讲他 研 究的那 一套 。至 于学 生能 否欣赏 剧本 本身 ,他 并不 过问。 从美 学观 点来 说, 我们该 如何 看待 这 种考据 工作 呢? 考据 所得的 是历 史知识 ,可以 帮助欣 赏, 却不是 欣赏本 身 。欣 赏之 前要有 了解。 只就 欣 赏 说,版 本、来 源以 及作者 生平都 是题外 事, 因为美 感经验 全在欣 赏形 象本身 。但就 了解说 , 这 些历史 的知识 却非 常重要 ,要了 解洛 神赋 ,就 不能不 知道曹 植和 甄后的 关系; 要了解 饮 酒诗 ,就 不能 不先 考定 原本中 到底 是 “ 悠
37、然 望南 山 ” 还是“ 悠然 见南 山 ” 。 但 若只 了解 而不 能欣 赏 , 则没 有走 进文 艺的 领域 。 通常富 于考 据癖 的学 者难 免犯两 种错 误。 第一种 错误是 穿凿 附会。 他们以 为作者 字字 有来历 ,便拉 史实来 附会 它。他 们不知 道艺术 是 创 造的, 虽然可 以受 史实的 影响, 却不必 完全 受其支 配。第 二种错 误是 因考据 而忘欣 赏,他 们 好 比食品 专家 , 把 一席 菜的 来源、 成分 及烹 调方 法研 究得有 条有 理之 后, 便袖 手旁观 , 不 肯染 指 。 而我是 饕餮汉 ,对 于考据 家的苦 心孤诣 虽十 二分地 敬佩、 感激
38、, 但我 以为, 最要紧 的事还 是 伸 箸把菜 取到 口里 来咀 嚼, 领略领 略它 的滋 味。 在 考据 学者 们自 己看 来 , 考 据就 是一种 文学 批评 , 但 是一 般人所 谓的 文学 批评 , 意 义实 不 仅如此 。文学 批评 学者向 来有派 别的不 同, 所认识 的文学 批评的 意义 也不一 致。区 分起来 , 除 开上述 帮助 了解 的文 学批 评,主 要还 有两 类。 第 一类是 “ 法官” 式的文学批 评。 “ 法官” 要有“ 法 ” ,也 便是 “ 纪律” , “法官 ” 式的 学者心中 预 存几条 纪 律, 用来 衡量一 切作品 。符合 它们 的就是 美,违 背它
39、们 的就 是丑。 他们向 作家下 批 语 说: “ 亚里士多德明明说 过 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 ,你 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 的麦 可白? ” 但文艺是 创造的 ,谁 能拿 死纪 律来 限制活 作品 ?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 国印 象主义的文学批评。 这一 派学者可说是 “ 饕餮者 ” : 只贪美味,尝到 美味便 把印 象描 写出 来, 法郎士 说: “ 依我 看来 , 文 学批评 和历 史一 样, 只是 一种给 深思 好奇 者 看的小 说;一 切小 说,精 密地说 起来, 都是 一种自 传。凡 是真正 的文 学批评 家都只 叙述他 的 灵 魂在杰 作中 的冒 险。 ” 这是 印象派 文学 批评 家的
40、信条 。 他们 主张 , 文学 批评 应 当 时艺 术的 、 主 体 的,各 人应 以自 己的 嗜好 为标准 。 “法官 ” 式 的文 学批 评所 持的是 “ 批 评的 态度 ” , 印 象派的 文学 批评 所持 的是 “ 欣赏的 态度 ” , 它们是 相反的 。批 评的态 度是冷 静的, 不杂 情感; 欣赏的 态度则 注重 我的情 感和物 的姿态 的 交 流。批 评的态 度须 用反省 的理解 ;欣赏 的态 度则全 凭直觉 ,批评 的态 度预存 美丑的 标准, 把 我放在作 品之外 去评 判它的 美丑; 欣赏的 态度 则忌杂 有任何 成见, 把我 放在作 品里面 去分享 它 的 生命 。 遇
41、到文 艺作 品如 果 始终持 批评 的态 度 , 则 我 是我而 作品 是作 品 , 得 不 到真正 的美 感经 验。 我是 倾向于 印象 派的, 不过我 也明白 它的 缺点, 比如 看 一幅图 ,内 行有内 行的印 象, 外 行有外 行的 印象, 它们 的 价值是 否相 同呢 ?我 小时 候欢喜 读 花 月痕 一 类 的东西, 现在 想来 不禁赧 颜,究 竟是 从前对 还是现 在对呢 ?文 艺虽无 普遍的 纪律, 而美 丑的好 恶却有 一个道 理 , 遇见一 个作 品, 只说 “ 我 觉 得好 ” 还不 够, 还应 说出 觉 得好的 道理 。 总之 ,考据 、批 评都不 是欣赏 ,但是 欣赏
42、 却不可 无考据 与批评 。有 的人太 看重考 据和 批 评的功 夫,有 个人 又太不 肯做脚 踏实地 的功 夫,以 为有文 艺的嗜 好就 可以谈 文艺, 这都是 很 大 的错误 。 (1)第 段画 线的 词语 “ 现身说 法 ” 在文 中是 指_。(2 分) (2)第 段详 细列 举 “功课 ” 内 容, 对其 作用 分析 不 正确的 一项 是( )(2 分) A 流露 出作 者对 纯考 据 工作不 满的 态度 。 B 证明 考据 学者 只做 这种 无意义 的功 夫。 C 有助 于读 者对 考据 工作 形成感 性认 识。 D为 “ 考 据对 欣赏 是题 外 事 ” 提 供证 据。 (3 )
43、概括 “ 法官 ” 式 文学批 评的特 点。 (3 分) (4 ) 以下 对文 章的 分析 不 恰当的 一项 是( )(2 分) A第 段提 出文 章讨 论 的对象 ,总 领全 文。 B第 段着 重阐 述了 作者对 考据 的看 法。 C第 段 分别 对第 段进行 了深 入分 析。 D第 段总 括了 上文 , 提出了 自己 的主 张。 (5 ) 下列 推断 与文 章一 致 的一项 是( )(3 分) A 把考 据和 批评 当作 欣 赏的人 不都 是学 者。 B 如果 不欣 赏形 象本 身, 就不能 得到 美感 经验 。 C 在考 据学 者们 自己 看来 ,文学 批评 也是 一种 考据 。 D “
44、 法官 ” 式 文学 批评 者不 认为 麦可 白 是一 部悲 剧。 (6 ) 分析 作者 与印 象派 在 文学批 评观 点上 的异 同。 (5 分) 6下面 是朱 光潜 诗论 中的一 段文字 。请 用一句 话概括 朱光潜 对陶 渊明的 评价, 不超 过 15 字。 自钟嵘推渊明为 “ 隐逸诗人 之宗 ” ,一般人都看重渊明 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 卿 作诗表白渊 明眷恋 晋室的 心迹 以后 , 一般人 又看重 渊明 的忠贞 一方面 。渊明 是隐 士,却 不是一 般人所 想 象 的孤高 自赏、 不食 人间烟 火气, 像红 楼梦 里妙 玉性格 的那种 隐士 ;渊明 是忠臣 ,却也 不 是 他自己 所景仰 的荆 轲、张 良那种 忠臣。 渊明 还有极 实际极 平常的 一方 面,他 处处都 最近人 情 , 保持着 一个 平常 人的 家常 便饭的 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