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伤寒论注释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 为汤液。汉张 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 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 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 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 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 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 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 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
2、文理舛错,未 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 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 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 总二十二篇,证外 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 理臣林亿等,谨上注解伤寒论序。 伤寒论注释序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 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 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 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 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 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
3、 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 撰次成叙,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 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 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 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 忝医业。自幼徂老,躭味仲景之书五十余年矣, 虽粗得其 门而近升乎堂,然未 入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 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 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 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 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
4、,明补 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 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 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 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伤寒论注释医家类提要 臣等谨案伤寒论注释十卷,附伤寒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 伤寒论十卷, 汉张机撰,晋王叔和编,金成无己注明理论三卷,论 方一卷则无己所自撰以发 明机说者也。机,字仲景,南阳人,尝举孝廉,建安中,官长沙太守。叔和, 高平人,官太医令。无己聊摄人生于宋嘉佑治平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 人,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年九十余尚存见,开禧元年,历阳张孝忠跋,吴勉学 刻此书,题曰宋人,误也
5、。伤寒论前有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上,序称开 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能考正。国家 诏儒臣校正医书, 今先校定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 三方,今请颁行。又称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云云,而明.方 有执作伤寒论条辨,则诋叔和所编与无己所注多所改易窜乱,并以序例一篇为 叔和伪托而删之。国朝喻昌作尚论篇,于叔和 编次之舛,序例之缪,及无己所 注,林亿等所校之失,攻击尤详,皆重为考定,更其错简,自谓复长沙之旧本, 其书盛行于世,而王氏成氏之书遂微。然叔和 为一代名医,又去古未远,其学 当有所受,无己于斯一帙,研究终身,亦必深有所得,似未
6、可槩从屏斥,尽以 为非。夫朱子改大学为一经十传,分中庸 为三十三章,于学者不为无裨,必以 为孔门之旧本如是,则终无确证可凭也。今大学中庸列朱子之本于学官,亦案 一十三,原本误作一十二,今改正列郑元之本于学官,原不偏废,又乌可以后 人复位此书,遂废王氏成氏之本乎!无己所作明理论,凡五十篇, 论方一卷, 凡二十方,于君臣佐使之义, 阐发尤明。严器之序,称无己撰述伤寒,义皆前 人未经道者,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释战栗 有内外之诊,论烦燥有阴阳之别, 谵语郑声令虚实之,灼知四逆与厥,使浅深 之类明云云,其推挹甚重。张孝忠跋亦称无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绍熙庚 戌得伤寒论注十
7、卷于医士王光廷家,后守荆门又于襄阳访得明理论方四卷,因 为刊板于郴山,则在当时固已深重其书矣。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 陆费墀。 - Page 4-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 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 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濇;气血和者, 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数;阴 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 扰动,脉随 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 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 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 齐, 在人体躬,
8、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 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効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 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 存或亡,病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 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 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 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寒 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 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
9、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 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 Page 5-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衡 铨者,称也,可以称量轻重。内经曰: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 应中权。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 与脉,相随上下,应四时不失其常度。 肾北方水,王于冬而脉沉。心南方火, 王于夏而脉洪。肺西方金,王于秋而脉浮。肝东方木,王于春而脉弦。此为经 常,铢分之不差也。人身之脉,计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 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人一万三千五百 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五十度周于身,则一
10、刻之中,人一百三十五息,脉行八 丈一尺,水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也。脉经之 行,终而复始,若循环之无端也。脉 经之始,从中焦注于手太阴寸口,二百七 十息脉行一周身,复还至于寸口,寸口为脉之经始,故以诊视虚实焉。经曰: 虚实死生之要,皆见于寸口之中。风伤阳故脉浮,虚寒伤阴故脉牢坚。畜 积于内者,谓之水畜,故脉沉潜。支散于外者,谓之支饮,故脉急弦。动则阴 阳相搏,相搏则痛生焉。数为阳邪气胜,阳胜则热烦 焉。脉与病不相应者,必 缘传变之所致,三部以候五藏之气,随部察其虚实焉。太过不及之脉,皆有邪 气干于正气,审看在表在里,入府入藏,随其所舍而治之。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11、。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 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 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 候中州之气。 - Page 6-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 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 也。若见损脉来至 (损至脉来),为难治。 菽,豆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 血
12、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 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 肾部也。 各随所主之分,以候藏气。 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下利不见脉,则 冷气客于脾胃。今尺 中时一小见,为脾虚肾气所乘,脉再举头者,脾为肾 所乘也。若尺中之脉,更 或减损,为肾气亦衰,脾复胜之,鬼贼相刑,故云难治,是脾胜不应时也。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 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 藏伤,故知死也。 难经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脉来濡弱而 长,故曰
13、弦。是肝之平脉。肝病得此脉者,为肝气已和也。纯弦者,为如弦 直而不软,是中无胃气,为真藏之脉。内 经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 弓弦。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 - Page 7-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 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 (曰) 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心王于夏,夏则阳外胜,气血淖溢,故其脉来洪大而 长也。心脉来盛去衰 为平,来微去大是反本脉。内经曰:大则邪至,小 则 平。微为正气,大为 邪气。来以候表,来微则知表和,去以候里,去大则
14、知里病。内经曰:心脉 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病在中。 头小本大者,即前小后大也。小为正气, 大为邪气,则邪气先在里,今复还于表,故名曰覆。不云去,而止云来者,是 知在表。脉经曰: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汗者心之液,上微为浮之而微, 头小为前,小则表中气虚,故主汗出。下微沉之而微,本大为后大,沉则在里, 大则病进。内经曰: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今邪甚下行,格闭小肠,使 正气不通,故不得尿,名曰关格。脉经曰: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今关格 正气不通,加之头有汗者,则阳气不得下通,而上脱也。其无汗者,虽作关格, 然阳未衰而犹可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 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
15、若得缓迟者, 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 为难治也。 轻虚浮曰毛,肺之平脉也。缓迟者,脾之脉,脾为肺之母,以子母相生, - Page 8-故云皆愈。数者,心之脉,火克金,为鬼贼相刑,故剧。肺主皮毛,数 则为热, 热客皮肤,留而不去则为痈疡。 经曰:数脉不时,则 生恶疮。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 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 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 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 升力强
16、,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 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 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 则浮虚,湿则濡濇,燥短以促,火燥而数。风 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 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 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 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 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藏,亦有内外。察色之 妙,明堂阙庭
17、。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 - Page 9-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 者,半死半生也。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 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 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 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色黑者,病在肾与 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18、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 在胆。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 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 者,病在小肠。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 胃。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阙庭 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明堂 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 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 师曰: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 阙庭,推而 见 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 于脉,
19、不形于色。病入 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 Page 10-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 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余色仿此。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 脏发五声,宫、商、角、征、羽是也。五 声在人,各具一体。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 征、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人本声宫,变角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 变商、征、羽皆病。人本声商,变征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 羽皆病。人本声征,变羽声者, 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人 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 长夏当死;变
20、角、商、征皆病。以上所言, 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瘳。 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 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 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 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阴阳不相引则病, 阴阳相引则和,是欠者,无病也。呻为呻吟之声,身有所苦则然也。风客于中, 则经络急,舌强难运用也。里有病,欲言 则头为之战摇 。表强者,由筋络引急 而行步不利也。短气者,里不和也,故坐而喜伏。内经曰:腰者,身之大关 节也。腰痛为大关节不利,
21、故坐不能正,下一脚以缓腰中之痛也。心痛则不 - Page 11-能伸仰,护腹以按其痛。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 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 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 问之而微笑者, 必有隐疾。 实则谵言,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 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 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 咽中肿痛。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 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榖神,虽困无苦。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
22、人不病,为根本内绝,形虽且强,卒然气绝则眩 运僵仆而死,不曰行尸而何?人病脉不病,则根本内固,形虽且羸,止内虚尔。 榖神者,榖气也,榖气既足,自然安矣。内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 责之。 肥人肌肤厚,其脉当沉,瘦人肌肤薄,其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 反沉,必有邪气相干,使脉反常,故当责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 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 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 Page 12-难经曰: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以脉随呼吸而行,故言脉之 头也
23、。外为阳,内为阴。内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是出以候外,入 以候内。疾为有余,有余则实,迟为不足,不足则虚。来疾去迟者,阳有余而 阴不足,故曰内虚外实。来迟去疾者,阳不足而阴有余,故曰内实外虚。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 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 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高者,暴狂而肥内。经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卫为 阳气,卫盛而暴狂者,为阴不胜阳也。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 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盛, 为肥者,气盛于外也。章者,暴泽而光。 荣者,血也,荣华于身者也,荣盛故身暴光
24、泽也。 纲者,身筋急,脉直,荣卫 俱盛,则筋络满急。惵者,心中气 动迫怯。 卫出上焦,弱则上虚,而心中气动 迫怯也。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针经曰:血者,神气也,血弱则神弱,故常 自羞愧。损者,五藏六府之虚惙也, 卫以护阳,荣以养阴,荣卫俱虚,则五 藏六府失于滋养,致俱乏气虚惙也。缓者,四肢不能自收。卫气独和,不与荣 气相谐,则荣病。内经曰: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四肢不收,由荣血病,不能灌养故也。迟者,身体重,但欲 眠也。荣气独和,不与卫气相谐,则卫病。身体重而眼欲眠者,卫病而气不敷 布也。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荣气独和于内,卫气独和 于外,荣
25、卫不相和谐,相搏而为病。腰中直者,卫不利于外也。腹内痛者,荣 - Page 13-不和于内也。但欲卧不欲行者,荣卫不营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胜者,是阴阳之气和缓 也,非若迟缓之有邪也。阴阳偏胜者,为结为促。阴阳相抟者,为动。阴阳气 和者,为缓。学者不可不知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 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当春时反见秋脉,为金气乘木,肺来克肝, 夺王脉而 见,至秋肺王,
26、肝气 则绝,故知至秋死也。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 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 夏得洪大脉 (立夏,脉洪大),是其频率,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脉来应时,为正气内固,虽外感邪气,但微自汗出而亦解 尔。内经曰:脉 得四时之顺者,病无他。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 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 则解也。 - Page 14-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 半。阴
27、不和得阳则和,是解以日中。 经曰 :用阳和阴,用阴和阳。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沈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 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死生 (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经曰:阳生于寸,动于尺,阴生于尺,动于寸。寸脉下不至关者为 阳绝,不能下应于尺也。尺脉上不至关者为阴绝,不能上应于寸也。内经曰: 阴阳离缺,精气乃绝。此阴阳偏绝,故皆决死,期以月节克之者,谓如阳 绝死于春夏,阴绝死于秋冬。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
28、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 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 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 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 ,阴阳相抱,荣卫 俱行, 刚柔相搏,名曰 强也。 缓为胃脉,胃合卫气,卫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卫和气舒, 则颜色光润,声清毛泽矣。迟为脾脉,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濡筋络, 利关节。荣和血满,则骨正髓生,肌肉 紧硬矣。阴阳调和,二气相抱,而不相 - Page 15-戾,荣卫流通,刚柔相得,是 为强壮。 寸口脉浮为在表,沈为在里,数 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 也。 经曰:
29、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濇为乘藏。 寸口脉浮紧,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 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 卫为阳,荣为阴, 风为阳,寒为阴,各从 其类而伤也。易曰:水流湿,火就燥者是矣。 卫得 风则热,荣得寒则痛, 荣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当与麻黄汤发汗则愈。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 为虚(热),风为热 (虚),虚为寒,风 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内经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风则伤卫, 数则无血,浮数之脉,风邪并于卫,卫胜则荣虚也。卫为阳,风搏于卫,所以 为热。荣为阴,荣气虚,所以 为寒。 风并于卫者,发热恶寒之证。
30、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 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何谓阳不足? 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何谓阴不足? 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 - Page 16-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沈 (濇)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 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 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 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 则 阴得而乘之。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阳气 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阳 为气,阴为血。阳脉浮
31、者,卫气强也。 阴脉弱者,荣血弱也。难经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血虚则不能濡润筋 络,故筋急也。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 其常也。脉沈者,知荣血内微也。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 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开阖不司,为卫气外 衰也。浮主候卫,沈主候荣,以浮沈 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于微, 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 为阳气外脱,所以卫病甚于荣 也。卫,阳也。荣,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荣气微者, 谓阴虚也。内经曰: 阴虚生内热。方其内热,又加 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 必更外发热而内躁烦也。 寸口脉
32、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 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 (虚微), 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 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 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 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 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 - Page 17-流。若卫 (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 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 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 嚏而出之,声嗢咽塞
33、,寒厥相逐 (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 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 命将难全。 浮为阳,沈为阴。阳脉紧则雾露之气中于上焦,阴脉紧则寒邪中于下焦。 上焦者,太阳。下焦者,少阴也。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者, 雾露之 气中于太阳之经也。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 少阴也,因表气微虚,邪入而客之,又里气不守,邪乘里弱,遂中于阴,阴虚 遇邪,内为惧栗,致气微急矣。内 经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 而上。此上焦之邪甚,则下于中焦,下焦之邪甚,则上于中焦,由是三焦溷 乱也,三焦主持诸气,三焦既相溷乱, 则内外之气俱
34、不得通,膈中为阳气之海, 气因不得通于内外,拂郁于上焦而为热,与藏相熏,口 烂食断。内经曰:膈 热不便,上为口麋。中焦为上下二焦之邪溷乱, 则 不得平治,中焦在胃之中, 中焦失治,胃气因上冲也。脾,坤也,坤助胃气,磨消水谷,脾气不转,则胃 中水谷不得磨消,故胃中浊也。金 匮要略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荣者, 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气不能布散,致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卫气者,阳气也。荣血者,阴气也。阳主为热,阴主为寒。卫气前通者,阳气 先通而热气得行也。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化 则能出。以小便赤黄, 知卫气前通也。热气与卫气相搏,而行出入藏府,游于经络,经络客热,则血 - Pag
35、e 18-凝肉腐,而为痈脓,此见其热气得行。若阴气前通者则不然,阳在外为阴之使, 因阳气厥微,阴无所使,遂阴气前通也。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厥微,则不能卫外,寒气因而客之。鼻者,肺之候。肺主声,寒气内入者 客于肺经,则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者,外邪也,厥者,内邪也,外内之邪 合并相逐为热,则血凝不流,今为热所拥,使血凝自下如豚肝也。上焦阳气厥, 下焦阴气厥,二气俱厥,不相顺接,则脾气独弱,不能行化气血滋养五藏,致 五藏俱虚而五液注下。针经曰:五藏不和,使液溢而下流于阴。 阖,合也。 清,圊也。下焦气脱而不合,故数便而下重。脐为生气之原,脐筑湫痛,则生 气欲绝,故曰命将难全。 (寸
36、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 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 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 也。 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寒,寒为阴,得阳 则解。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者, 阳气渐复,正气方温也。虽尔然而阴未尽散,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 知阴犹在也。方阴阳未分之时,不可妄治,以偏阴阳之气,到七日以来,其人 微发热,手足温者,为阴气己绝,阳气得复,是为欲解。若过七日不解,到八 日以上,反发大热者,为阴极变热,邪气胜正,故云难治。阳脉紧者,寒邪发 于上焦,上焦主外也。阴脉紧者,寒邪 发于下
37、焦,下焦主内也。设使恶寒者, 上焦寒气胜,是必欲呕也。腹内痛者,下焦寒气胜,是必欲利也。 - Page 19-(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 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 为未解。食自可者, 为欲解。 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 紧 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 解。紧去则人安,为欲解。若脉 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为吐利后,脾胃大 虚。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 经并行。 脾胃气强,则能输散水饮之气,若 脾胃气虚,则水饮内停也。所谓晚发者,后来之疾也。若至六七日而欲食
38、者, 则脾胃已和,寒邪已散,故云欲解。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 。属藏者,攻之,不令 发汗。属府者, 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 。汗多则热愈(甚),汗少则便难。脉迟者,尚未可 攻。 浮大之脉,当责邪在表,若心下反 者,则热己甚而内结也。有热属藏者, 为别无虚寒,而但见里热也。藏属阴为悉在里,故可下之。攻之,谓下之也。 不可谓脉浮大,更与发汗。病源曰:热毒气乘心,心下痞满,此为有实,宜 速下之。虽心下 ,若余无里证,但见表证者, 为病在阳, 谓之属府,当在 解表,然后攻痞。溲,小便也。勿为饮结而利小便,使其溲数,大便必 也。 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 。谓走其津液也。汗多则邪气除而热愈,汗少
39、则邪热不尽,又走其津液,必便难也。 家当下, 设 脉迟则未可攻,以迟为不 足,即里气未实故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 Page 20-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 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 是以发战,以脉浮 (紧),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 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浮为阳,紧为阴,芤为虚,阴阳争 则战,邪气将出,邪与正争,其人本虚, 是以发战,正气胜则战,战已复发热而大汗解也。浮数,阳也,本实阳胜,邪 不能与正争,故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师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争则战,脉
40、大而浮数,皆阳也。阳气全胜,阴 无所争,何战之有。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师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 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脉微者,邪气微也,邪气已微,正气又弱,脉所以微,既经发汗吐下,亡 阳亡血,内无津液则不能作汗,得阴阳气和而自愈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 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 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伤寒三日,阳去入阴之时,病人身 热脉浮数而大,邪气传也。若身凉和脉 浮数而微者,则邪气不传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阳生于子也。脉浮,主濈然
41、 - Page 21-汗出而解者,邪从外散也。脉数,主能食而解者,胃气和也。脉微,主大汗出 而解者,邪气微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 发热者,差迟,迟为 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浮面热赤者,邪气外浮于表也,脉迟战惕者,本气不足也。六七日为邪 传经尽,当汗出而解之时,若当汗不汗,反 发热者为 里虚,津液不多,不能作 汗,既不汗,邪无从出,是以差迟。发热为邪气浮于皮肤,必作身痒也。经曰: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故其身必痒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未) 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 (不)烦,目重脸,内 际黄者,此欲解也。 烦,热也。传
42、经之时,病人身大 烦,口噤不能言,内作躁扰,则阴阳争胜。 若手足三部脉皆至,为正气胜,邪气微,阳气复,寒气散,必欲解也。脉经曰: 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病以脉为主,若目黄大烦,脉不和者, 邪胜也,其病为进。目黄大烦,而脉和者,为正气已和,故云欲解。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 (知)伏气,假令旧有伏 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 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 虽尔,今复欲下利 (宜下之)。 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至春分之时,伏寒欲发, 故云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伏气已发,当 须脉之,审在何经得。脉微弱者, 知邪在少阴,少阴之脉,循喉咙,寒
43、气客之,必发咽痛。肾司开阖,少阴治在 - Page 22-下焦,寒邪内甚,则开阖不治,下焦不 约,必成下利。故云虽尔咽痛复欲下利。 师曰:病家人请,云: 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 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 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 师 到,脉之,浮而大者, 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脉(反)浮大,故知 愈也。 望以观其形证,问以知其所苦,脉以别其表里,病苦发热身疼,邪在表也, 当卧不安而脉浮数,今病人自卧而脉沉迟者,表邪 缓也,是有里脉而无表 证, 则知表邪当愈也。腹痛者,里寒也,痛甚则不能起而
44、脉沉细,今病人自坐而脉 浮大者,里寒散也,是有表脉而无里证也。则知里邪当愈,是望证问病切脉三 者,相参而得之,可为十全之医。 针经曰:知一为上,知二为神,知三神且 明矣。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 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 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 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 (此)病大重, 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发热烦极则不能静卧,今向壁静卧,知热已去。诈 病者,非善人,以言恐 之,使其畏惧则愈。医者,意也,此其是欤。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 汤,比
45、还送汤,如食 - Page 23-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 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 (为)灾怪耳。 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沈、濇、弱、弦、微, 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 行生。兹首论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 脉从五行生,故也。阳道常饶,大浮数 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 阴道常
46、乏,沈濇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 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 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 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 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 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言妄语,脉沈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 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 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 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 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 - Page 24-则结,此皆病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