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面结合突破程序设计函数教学中的重难点摘要:函数在 C 程序设计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很难理解。本文从函数这部分内容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出发,探讨了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突破函数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关键词:C 程序设计;函数;重难点;突破;点面结合 1 函数的教学现状 C 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而函数这一章是安排在基本的数据类型、3 种基本的程序结构和数组之后。这些章节的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虽然存在很多疑惑,但在学习程序结构时会进一步理解数据类型中相关的知识,学习数组时又会对循环、选择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学习函数
2、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编写函数的能力。但学生对 C 程序整个函数的参数、函数的返回值、函数的调用在前面章节都没有接触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相关知识引出函数这一章的重难点。 2 重难点分析 函数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 C 程序中函数的相关机制,能够编写出正确的函数,并灵活地使用函数编写出模块化的程序设计。因此,函数教学中的重点是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参数、函数的返回值。只要把这一部分内容弄清楚了,学生就可以动手自己编写各种函数了,而且还能够编写出由函数组成的模块化程序。 函数教学中的难点有三个。第一,高屋建瓴地建立函数的概念。了解为什么要使用一个个的函数组成完整的
3、程序,进一步理解函数的作用。第二,函数的调用过程。要弄清楚发生函数调用时程序是按什么样的流程处理的,以及函数调用过程中涉及到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问题。第三,函数的参数。弄清楚函数中实参和形参的关系后才能够编写正确的程序,得到正确的结果。 3 重难点突破方法 3.1 在备课上下功夫 俗话说: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要想把课讲好,首先就要把握好备课环节。备课环节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是备知识点,第二是备学生,第三是备教材。 函数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参数和函数的返回值几个知识点。备课时首先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各个知识点的讲解深度。虽然学生具备了函数体的知识,但对函数
4、的定义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因此还要进行系统的讲解才能完全建立函数的相关概念。因为学生的基础有限,无法在函数的调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全弄清楚函数的调用过程,所以在函数的调用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函数的声明及函数的调用过程。函数参数过程中主要是形式参数和实际参数的关系问题,这是学生最容易疑惑的地方。学生往往不清楚哪里是形式参数,哪里是实际参数,也不明白值传递的意思。函数的返回值相对来说相好理解一些,但也要讲清楚 return 语句的用法及函数返回值的类型。 确定知识点讲解的深度之后就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每个老师都对函数这一章的相关知识都了如指掌,但自己明白不一定就讲得明白。而且教材(谭浩强编写的C 程序
5、设计第 3 版)的讲解顺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点的讲解顺序进行了调整。教材中讲解的顺序是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参数、函数的返回值,最后讲函数的调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函数的调用提到了前面,放在函数的定义之后。目的是先弄清楚了函数的定义和调用后,学生对函数的整体有了充分的认识,然后再对函数使用过程中的细节,即函数的参数和函数的返回值做深入地探讨,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函数的整体概念,能更快地掌握函数相关的知识。如果在建立整体概念之前就陷入细节之中,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2 精彩引入,事半功倍 教材在引入函数的定义时用了专门的一小节,为了便于理解,教材中引入的两
6、个函数都是无参函数,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只形成无参函数的概念,到了学习有参函数时很难接受。而且教材中引入的例子没有真正体现函数的代码可以重用这一目的,因此我在引入的过程中借鉴了Java 就业培训教程 一书中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用循环语句实现输出下面的图形。 学生马上就可以用三个循环语句写出完整的程序。有部分同学很快就发现三个循环结构形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其中的循环次数。这时候就可以引入函数的定义,使用函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循环次数作为函数的参数,写出函数的形式。这时候直接把输出函数和主函数的形式写出来,让学生明白用函数可以将某些功能提取出来,可以实现代码的重用。 这种引入方法从一个实际的例子
7、出发,由浅入深地引出了函数的定义,可以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函数的概念,而且可以将函数的参数很自然地带出来,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参数的作用。程序执行完成后,学生也可以对函数的定义和函数的调用有一定的感性上的认识。 3.3 突出重难点,点面结合 函数这一章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每个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同时还要用到其他知识点的内容,但讲解的时候不能一股脑地全部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也不容易消化。因此在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一点要突出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只有把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透了才能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在讲解函数定义的时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函数的定义方法,可以先介绍函数的形式,然后让学生分
8、别确定函数的各个部分。函数定义时主要确定函数的类型、函数的参数,函数体的编写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函数的调用部分主要讲解函数调用的过程,根据函数的执行结果仔细分析函数的调用过程。函数的参数部分主要讲解函数形参和实参的关系,让学生清楚函数 形参和实参值传递的过程。函数的返回值部分要求学生能根据函数的返回值确定函数的类型。 除了要突出重难点之外,还要注意知识的融合,做到点面结合。函数的定义部分也会涉及函数的参数和函数的返回值的问题,因此在这部分也要讲解函数参数和函数类型的相关知识,但函数定义部分只讲解确定函数参数和函数类型的方法,而在函数参数部分重点讲解的是形参和实参的值传递过程。这样在突破重难点的
9、同时也对其他的知识点相关的部分进行了讲解,让重难点进行适当的分散,做到循序渐近,步步深入。点面结合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4 选择恰当的例子 合适的例子在函数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上升到实践的高度,还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参数和函数的返回值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此外,还可以利用典型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很多常用函数的使用。引入过程中合适的例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讲解函数定义时,可以以不同类型的函数为例,让学生对逻辑类型和各种数值类型函数的处理有一定的理解,便于以后实践过程中能灵活应用。还可
10、以举几个参数个数和参数类型不同的函数,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际应用中碰到的问题。 3.5 实验环节不可放松 实验环节既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应,也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最好的时机。实验环节中既要实现课堂上讲解的典型例子,也要适当地加入部分综合性较强的实例。实验环节实例既要注意综合性,还要注意难度不要太大,不要因为学生对前面知识消化不透而影响了函数这一章的学习。我在这一章引入的是简单算术运算器的例子,这个例子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还非常便于扩充,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做得复杂一些。 4 小结 本文对函数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从备课、课堂教学、教材分析、实验等环节以及学生的学
11、习情况等各方面分析了如何突破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 程序设计(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张孝祥. Java 就业培训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谢伟增,李瑾. C 语言程序设计中的重点:函数与指针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4 孙玉霞. C 语言程序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 浅谈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关键词: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分类;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定义,以及主机的入侵
12、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混合入侵监测系统的三种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接着探讨了网络入侵检测的过程 ;最后分析了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方法。例如:遗传算法、数据挖掘、聚类算法、行为模式、神经网络、智能分布等。 一、入侵检测系统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有效的安全策略或方案的制定,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首要目标。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认证授权、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入侵检测技术是安全审计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数据来源的不同一般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以及混合入侵监
13、测系统。 ( 一)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用于保护单台主机不受网络攻击行为的侵害,需要安装在被保护的主机上。它一般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确保操作系统不受到侵害,并且由于它保存一定的校验信息和所有系统文件的变更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安全恢复机制。(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通常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放置于被保护的网络上,它使用原始的网络分组数据包作为进行攻击分析的数据源,一般利用一个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视和分析所有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通信。一旦检测到攻击,入侵检测系统应答模块通过通
14、知、报警以及中断连接等方式来对攻击做出反应。 (三)混合入侵检测系统。它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入侵检测系统。主机型和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混合入侵检测系统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两者相互补充,在很大幅度上提升了网络和系统面对攻击和错误时的抵抗力,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入侵检测和保护措施,既可发现网络中的攻击信息,也可从系统日志中发现异常情况。 三、入侵检测过程 入侵检测一般分为 2 个步骤,即入侵相关信息收集和相关信息分析。 (一)相关信息收集。相关信息收集的内容包括系统、网络、数据收发及用户活动的状态、行为和特点。这种信息的收集需要在网络系统中的多个不同关键点,如在不
15、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使用这种收集方法可以扩大信息检测范围,同时还可以根据多个不同源发来的信息进行综合比对以提高检测的效果。入侵检测利用的信息一般包括 4 个方面。即系统和网络日志、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改变、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 二)相关信息分析。对上述4 类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一般通过 3 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即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其中前 2 种方法用于实时的入侵检测,而完整性分析则用于事后分析。 1.模式匹配。模式匹配就是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该方法的优点是只需收集相关的数据集合
16、,可显著减少系统负担,且技术已相当成熟。 2.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给系统对象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以测量属性的平均值作为标准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当检测到行为值在标准之外时,就认为有入侵事件发生。 3.完整性分析。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些用户、文件、目录、设备对象的相关属性是否被更改,它能够发现被更改的或被种植木马的应用程序,能识别极其微小的变化。 四、入侵检测方法 (一)遗传算法。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大优点就是高效率地解决非线形的检测数据,而入侵检测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数据量大,用户行为特征的准确描述比较困难。而遗传算法不同于数据挖掘,
17、不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学习,而且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式库的构建,在整个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已有的参数决定是否再次运行该算法,来进行模式库的构建,从而提高对新的入侵方式的有效检测。 (二)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的人侵检测方法,是通过对网络数据和主机系统调用数据的分析挖掘,发现误用检测规则或异常检测模型。具体实现方法是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算法和序列挖掘算法提取用户的行为模式,利用分类算法对用户行为和特权程序的系统调用进行分类预测,利用聚类算法,通过计算和比较记录间的矢量距离,对网络连接记录、用户登录记录进行自动聚类,从而完成对审计记录是否正常的判断工作。 (三)聚类算法。基于聚类方法的入侵检测
18、是一种无需指导的异常检测技术,它在未标记的数据上进行并将相似的数据划分到同一个聚类中,而将相异的数据划分到不同的聚类中,从而达到判断网络中的数据是否异常的效果。 (四)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的入侵检测技术的思想基于大多数网上操作表现为一组行为序列,通过对网上操作的频繁的行为序列的分析,可以得到这种操作的模式,这些模式有正常的,也有非正常包含攻击行为的,它们为建立行为规则数据库提供了基础。 (五)神经网络。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正确识别那些与过去观测到的行为不一样但正常的行为,从而降低异常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率。在入侵检测系统中把神经网络方法作为异常检测统计分析部分的一种替代方法,用
19、来识别系统用户的典型特征,对用户既定行为的重大变化进行鉴别。 五、结束语 入侵检测系统作为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能有效地发现非法用户入侵行为和合法用户滥用特权行为,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主要的几种入侵检测技术,并进一步指出了入侵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虽然 IDS 及其相关技术在近几年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 IDS 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谢勃.计算机网络人侵检测技术探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1:229-232 2李玮,范九伦.基于新的聚类算法的入侵检测J.计算机工程 ,2006,7:149-153 摘要:我国的“操作
20、系统”课程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操作系统”课程的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研究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几所著名大学的本科“操作系统”课程的课程内容、实验设置两个方面的情况,以图促进我国的“操作系统”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 操作系统”课程; 课程内容;实验设置 G642 1 引言 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操作系统作为最重要的软件部件之一,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因此,有关“操作系统”课程的设计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操作系统”课程需要为后续课程提供足够的知识基础,也必须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和全
21、局观,拓广他们对计算机的系统化视野。 我们对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的“操作系统”课程进行了跟踪和分析,了解他们对于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学情况,分析他们对于操作系统相关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施方法,比较他们与我们国内大学“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差异,吸收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以图改进我们的课程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们主要通过 Internet 调查了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
22、y (麻省理工学院) 和 UC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威望的美国大学。这些大学开设的“操作系统”课程参见表 1。 这些课程中有相当的部分是研究生课程,我们仅仅针对其中的本科课程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其中的教学内容、实验设置两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就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 教学内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系(或实验室 )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课程,在这们(些) 课程中用 12 次课的时间进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铺垫,他们因为在操作系统领域取
23、得了各自不同的成就,因此在操作系统扩充知识方面进行特殊的处理,表 2 给出了这些学校本科“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都摘自于课程讲授的最新课表) 。 我们按照概述(包括系统结构)、并发机制和 CPU 调度、内存管理、设备和文件系统和高级专题等五个操作系统的经典内容进行分类在表 3 中列出了表 2 中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情况。 在这些课程中,并发机制和 CPU 调度是操作系统的基础,也是理解操作系统工作机理的出发点,因此学时分配中占用的比例一般较高(因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主要面向研究生,因此操作系统高级专题占用了相当大比例的学时)。内存管理以及设备和文件系统的教学学时大致相当,是“操作系统
24、”课程的次重要内容。 我们在分析这些课程的课件中发现,课程并不十分注重机制和策略的理论分析,更多地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相关设计问题,特别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操作系统 I”课程几乎使用了一半的时间介绍 Linux 的实现策略。 3 课程实验设置 表 4 列出了表 2 中各门课程所设置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几乎涵盖了操作系统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了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比如“系统调用的故障注入 ”实验) 。课程实验的时间安排与课程教学保持同步 ,这样在教学组织上可以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 这些课程实验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 实验项目的完成程度主要通过实验报告来评判,课程实验的工作也分为报告书
25、写工作和编程工作。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操作系统”课程中都明确地提出了实验报告应该回答的针对性问题。编程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实验报告的书写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科研素养。 (2) 每个实验项目都设定了实验报告提交的最后期限。每个实验项目的周期比较长,通常复杂的实验项目会持续一个半月,便于学生独立的完成。 (3) 通常为实验项目提供了一组 Benchmark,要求学生针对这些Benchmark 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通过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大学“操作系统”课程的分析,我们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
26、行改进: (1) 课程内容的安排更注重具体案例的分析,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用某个典型操作系统( 例如嵌入式 Linux 或者其他的教学操作系统) 为实例,具体分析其在 CPU、内存和文件系统等各个重要方面的实现技术,使得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解更加具体化。 (2) 面向特殊学生开设专门的实验课程(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已经开设了“操作系统专题训练”类似的课程),满足那些对操作系统有兴趣、有研究和工作需要的学生的要求,弥补“操作系统”理论课程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 (3) 细化“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要求,以实验项目为单位考查实验结果,以实验报告,特别是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为主要的考查对象,可
27、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在课程实验上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及时、认真、高质量完成实验工作。 (4) 根据具体的培养方案调整 “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增加操作系统的高级专题,比如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管理策略、支持 Web 应用的操作系统技术,以提高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和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本文出自: 大学生论文网 参考文献: 1 Jaswinder Pal Singh. Computer Science 318 Operating SystemsEB/OL.2009-06-20. http:/www.cs. princeton.edu/ courses/archive/fall08/cos318
28、/. 2 Michael Freedman. Computer Science 518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EB/OL. 2009-06-20. http:/www.cs. princeton. edu/courses/archive/fall09/cos518/. 3Junfeng Yang. W4118 OPERATING SYSTEMS IEB/OL.2009-06-20.http:/www.cs.columbia.edu/-junfeng/09sp-w4118. 4Matt Welsh. CS 161. Operating SystemsEB/OL. 2
29、009-06-20. http:/www.eecs.harvard.edu/ -mdw/course/cs161/ index. html. 5Frans Kaashoek. 6.828 Operating System EngineeringEB/OL.2009-06-20. http:/ocw.mit.edu/OcwWeb/Electrical- Engineering-and-Computer-Science/6-828Fall-2006/CourseHome/index.htm. 6Anthony D. Joseph. CS162: Operating Systems and Syst
30、ems ProgrammingEB/OL,2009-06-20.http:/inst.eecs. berkeley. edu/-cs162/sp06/. 打开任何文件便出现打开方式对话框 Q 在 360安全卫士中显示修改了一个 log 恶意篡改,重新启动系统后打开桌面上任何文件都会弹出打开方式对话框。请问这该如何修复? A 首先尝试直接从http:/ 下载这款 SREng 的小工具,如果解压后能够正常运行,只要通过“系统修复文件关联”来对系统中被破坏的文件关联修复一次即可解决问题,假如不能运行该程序,请先按下面方法手工修改 exe 文件的关联 :在资源管理器中单击“工具文件夹选项文件类型新建文
31、件扩展名(exe)”,单击“高级”按钮,关联的文件类型选“应用程序”,单击“确定”保存设置。接下来再运行 SREng 进行修复即可。 傻博士有话说: 不少病毒感染系统后会破坏系统中的文件关联,表现出来的故障就是打开任何文件时都会弹出打开方式对话框,有些朋友可能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杀毒处理,此时甚至还会出现杀毒软件无法运行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将杀毒软件或是修复工具的扩展名由 exe 修改为 com,然后尝试运行、修复,或者通过上面的方法手工重建exe 文件的关联,还可以通过将下面的内容通过记事本程序另存为 “EXE 修复关联.reg”,最后再将其导入注册表来完成 exe 文件的关联: Wi
32、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CLASSES_ROOTexefileshellopencommand =“%1“ %*“ 来源:http:/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院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中的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指导思想与内容、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关键词: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软件工程 编译技术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学习计算机软件的重要课程。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仅靠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内实验时间是不够的,课内的实验是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涉及并运用多个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
33、的综合性,这就需要进行一些综合性的设计练习,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广大同学对编译过程有更好的掌握,提高运用编译技术和有关形式语言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对编译过程及涉及到的编译技术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编译器设计的思想,加深对编译技术和应用程序的理解,针对编译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编程,独立完成有一定工作量的程序设计任务,同时强调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在开设此课时,虽然开设了实验课及相应的课程设计,但只是对编译理论中的某些算法单纯地实现,缺少或根本没有实际背景,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在现
34、行的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从编译技术本身的角度来思考的,为的只是让学生掌握编译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学生易感觉太抽象; (2) 重理论轻实践,将语法技巧理论的讲解作为主要部分,与实际工程联系少,缺乏活力,学生易产生“学而无用”的思想; (3) 与实际工程鸿沟大,学生易产生惧怕思想。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我们提出了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的思路。 2 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第一个编译程序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多数早期的编译工作是将算术公式翻译成机器代码,奠定了对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的基础。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出现了 FORTRAN 等一批高级语言,相
35、应的一批编译系统开发成功。随着编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编译程序需求的不断增长,20 世纪 50 年代末有人开始研究编译程序的自动生成工具,提出并研制编译程序的编译程序。它的功能是以任一语言的词法规则、语法规则和语义解释出发,自动产生该语言的编译程序。目前很多自动生成工具已广泛使用,如词法分析程序的生成系统 LEX,语法分析程序的生成系统YACC 等。20 世纪 60 年代起,不断有人使用自展技术来构造编译程序。自展的主要特征是用被编译的语言来书写该语言自身的编译程序。1971 年,PASCAL 的编译程序用自展技术生成后,其影响就越来越大12。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如表 1 所示。 表 1 编译技
36、术与工程的关系 随着并行技术和并行语言的发展,处理并行语言的并行编译技术,将串行程序转换成并行程序的自动并行编译技术也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另外嵌入式应用迅速增长的需求,推动了交叉编译技术的发展,还有系统芯片设计方法和关键 EDA 技术的研究,也带动了专用语言 VHDL 等及其编译技术的不断深化。 3 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指导思想与内容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是工程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组织实施好课程设计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提升,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技术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高职高专相比,又应该有更宽、
37、更深一些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培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编译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以及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课程设计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生产,编译技术课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编译技术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首先就要开始参与课程设计的选题,以教师确定的指导为前提,强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领会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到理解课程设计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38、因此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必须让学生唱主角,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多途径接触社会实际提出题目,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结合课程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筛选出适合于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的课题结合了社会实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了编译技术课程理论,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将获得的充分的激发和保护,既不会因课题枯燥无味而淡漠,也不会因难度较大而畏缩不前。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内容如表 2 所示。 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的特点是以编译技术理论与编译实验为基础,结合实际工程和科研的需要,由学生提出合乎自己实际能力的课程设计的课题,并
39、尽力发挥其创造力,向工程方向扩展。 4 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施实方案 4.1 设计内容具有开创性和实用性 就设计内容而言,让学生们感到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相当的兴趣,许多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打破了以往学生总是为最后的成绩而做实验的被动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在向学生布置任务时就有意识地将实际科研中需要完成的一些内容落实下去,使学生的工作成果得以充分的利用,就这一点来说,可以认为课程设计的内容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时间上,依据可扩展式课程设计实际,专门时间为 1 个星期,之后根据设计扩展的情况,延长 23 个星期,甚至还可以之后扩展为毕业设计。 4.2 设计小组采取优化组合
40、的方法 在设计前,将全班学生按平时主干课程的成绩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然后每一个小组中三个人刚好可以按不同等级各分配一人,以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小组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工作,小组中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思想完成同一任务,在最后整体连接时,可选择各组中较好的程序。这样既保证了最后的程序质量,同时又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取长补短,效果较好。 4.3 选用合适的激励机制 为把编译技术课程设计做好,我们选用了以下激励机制:其一是合理的成绩分布,让真正做出了东西的人得到较高的成绩;其二是引入竞赛机制,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其三是以适当的资金进行资助,以达到其实用的目的。 5 可扩展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 编译技术可
41、扩展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原则上多种方式并举,如下所述。 5.1 形成式考核 与传统考核模式的区别在于:形成式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5.2 答辩形式进行考核 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通过答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
42、回答,也能较为准确与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3 软件系统评价方式进行考核 对于工程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开发出一套能满足实际需要的、规范的软件系统,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因为这类作品不是能在 12 小时内能完成的。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不少学生的软件系统几乎达到了实用产品的程度。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结合以上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以知识考核为中心转向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一纸报告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过程评价为标准。从整体设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编程能力是可开发的,
43、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定会使课程设计变得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观的教学效果。 6 结束语 通过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编译技术课程设计要具有可扩展性,向工程方向扩展,要尽量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思想,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证明,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是圆满成功的,是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认真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够将编译技术课程的设计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胡燕京,李彩霞,周子琛,罗海宁. 编译技术研究与逆向工程实践J. 现代电子技术 ,2007,(16):99-102. 2 张红霞,王宝库
44、,陈郭成. 编译方法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J. 东北大学学报,2000,(2):117-118. The Extensible Curriculum Design Reform for Compiler Technology TANG Shi-xi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Information Science 其次,本文探索了毕业设计的四种新模式;最后提出建议毕业设计做到早布置、早准备、有检查、有总结,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科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G642
45、 1 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和培养理念。高等教育大众阶段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从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而言,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并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人才的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 (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文首先对毕业设计
46、(论文)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探索本科毕业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及保障因素,并探索了毕业设计的新模式,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2 当前毕业设计( 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尽管我校一直努力推动毕业设计(论文 ),但由于学生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师资不足等原因 ,从表 1 的及格百分比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论文) 仍存在质量滑坡的趋势。 其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五类: (1) 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或认识不够,专业知识不扎实。处理不好找工作和毕业设计(论文) 的关系。毕业设计 (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正是学生选择就业、找工作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日益市场化,对于学校和学生就业压力巨
47、大的今天,选择理想就业显得更为重要,即学生的就业与学习矛盾突出。由于毕业设计(论文) 成绩对学生找工作没有直接影响,故部分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 ,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 的写作质量。 (2) 指导教师的因素。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专业知识、指导方法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因此,指导教师(服务) 理念先行,做好三服务:服务好学生、服务好学校、服务好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教师理念的转变。我国已经进入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阶段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从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 (3)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尽
48、管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针对毕业设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但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学校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流于形式。 本项目获得高教研究立项项目(2008GJZD02),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资助(PHR)。 (4) 生源结构的变化,使得教学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导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基本素质下降。 (5) 其他因素。如招生数量、质量、指导费用等因素。 表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近四年毕业设计成绩百分比一览表 优良中及格 总人数人数所占比例人数所占比例人数所占比例人数所占比例 2005234187.7%7732.9%8235%5623.9% 2006239218.8%6828.5%8334.7%6225.9% 2007238145.9%7330.7%7933.2%6426.9% 2008207209.7%6531.4%6430.9%5628% 3 毕业设计(论文)的有效实施模式 毕业设计(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