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史的趣味赖建诚新竹市 30013清华大学经济系电话: (03) 574-2891laimx.nthu.edu.twwww.nthu.edu.tw2010 年 7 月校后稿2010 年 9 月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2作者简介赖建诚(laimx.nthu.edu.tw,www.nthu.edu.tw ) , 1952 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2-3) 。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术著作有: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 (1990) 、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
2、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 Oxford UP,主编) 、 亚当史密斯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 (2002,2009) 、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 、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2006 ,2010) 、 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 (2008,2010) 。半学术性的文集有:年鉴学派管窥 (译着,1996,2003) 、 重商主义的窘境(1992) 、 绿野仙踪与中国 (1998) 、 经济史的趣味 (2010) 、 经济思想史的趣味(
3、2011) 。译有雷蒙阿宏(Raymond Aron) 入戏的观众(1987,1992,2000,2006) 、西蒙波娃波娃的告别:与沙特的对话(2002,2006) 、 波娃的告别:再见,沙特! (2002,2006) 。3序 6绪论:为什么要读经济史? 12上篇西洋经济史的趣味1 为什么计算机键盘不依 ABCD 排列? 232 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是 143.5 公分? 293 环境与身高 364 天气晴雨和股市红绿 405 法老王的怪梦解析 446 为什么 1866-68 年芬兰饥荒会饿死十万人? 497 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帮助不大? 538 蒸汽机对英国的产业革命帮助不大? 589
4、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龙头? 6210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对英国的影响不大? 6611 为什么欧洲要杀巫者? 7112 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 7613 罪与赎:天主教炼狱说的经济诠释 8114 经济闭关自守能撑多久? 8515 1918 年流行感冒的深远影响 8916 战争与国家的形成 9317 有用的战争 9718 扩大内需是日本经济成长的关键? 10119 为什么犹太人会被抄家? 10520 为什么阿米许人的经济表现较差? 109421 金本位是传递大恐慌的元凶? 11422 烟赌娼应该公营吗? 11823 谣言盲从挤兑 12224 马铃薯是季芬财吗? 12625 经济成长对英文的
5、影响 13026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的原理与史例 13527 笃姬经济学:日本在 1860 年代开国后的贸易利得 14128 大英帝国的经营长期而言合算吗? 14629 帝国桩脚的为难与苦恼 15030 纽约股市 1929 年大崩盘:股价泡沫说 15431 纽约股市 1929 年大崩盘:股价偏低说 15932 战争时期经济学家有用吗? 16333 希特勒为什么会兴起?拼经济才是硬道理 16834 绿野仙踪不是童话故事 17135 显微镜与望远镜:英国的长期经济统计告诉我们哪些新见解? 17736 马尔萨斯陷阱的概念与证据 18137 为什么英国会衰落美国会兴起? 18538 为什么普鲁士
6、会兴起?以税收制度的效率化为例 18939 长子继承制是日本战前经济成长的阻碍? 19340 筹设亚元圈要注意的几件事 197附录1 郁金香情结 2012 黄金的魔力 2063 布劳代尔的地中海史 2094 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导读 2125 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 2205下篇中国经济史的趣味1 汉人与牛肉 2282 绿野仙踪与中国 2323 梁启超论美国的托拉斯 2374 两次失败的井田制实验 2435 井地说与井田说 2506 盐铁论的臆造问题 2697 良币驱逐劣币:汉文帝的放铸政策 2868 中国的银本位与 1929 年世界经济大恐慌 2909 美国购银法案(1934)对中国经济
7、的冲击 29410 明清的税制与贪污行为 29811 明清时期的贪污规模推估 30212 美洲白银对明清经济的影响 30513 为什么郑成功能赶走荷兰人? 31014 为什么江南的佃农特别多? 31415 杀女婴 31716 守寡有理 32217 为什么日本的蚕丝业能迅速超越中国? 32718 晚清鸦片问题的另一种见解 331附录1 外资与中国经济发展读介 3362 李明珠论华北饥荒 3483 中国经济史英文论文参考书目 3556序1984 年 8 月清华大学设立经济系,在中央日报的海外版征求师资;我从欧洲写信应征经济史教师,竟然收到赵冈教授的回信。我早就拜读过,他在台北联经公司出版的中国棉业
8、史 (1977)和中国土地制度史 (1982) ,也正好在期刊上读到中国土地制度英文版(史丹佛大学 1985 年)的摘要,可以想见收到他的回信时有多么惊奇。他也写过红楼梦研究新编 (1976) 、 花香铜臭读红楼 (1979) ,直到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2005,联经)才封笔。能和他在同个系上工作,必然相当有意思。赵冈当时约 56 岁,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是身高六尺的博雅绅士;夫人陈钟毅女士高雅内敛,是他多本中文书的合著者。我对清华的工作机会,完全没有说 No 的条件。20 多年后回想起来,这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选择,决定了我的长期工作,全家人的生活,甚至连儿子都在清华人文社会学院读大学
9、部。1985 年 1 月我到清华报到时,是经济系的第二位教师。赵冈告诉我聘用的原因,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科目,包括西洋经济史、西洋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史。他知道不容易找到教这几门课程的人,只好聘用我。他说得委婉,但我立刻感觉到:这三科是必修课,必然会让学生反感,会用对待三民主义、国父思想的态度来看待我。我竟然以这几项科目,作为研究专业领域,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 。1990 年代初期,教育部撤回必修科目的主导权,改由各校系自由决定,我的感觉才转好。20 多年后回想这件事,如果当初教育部没有这项规定,我怎么有机会找到这么好的工作?那时台湾还在戒严时期,不准出国观光,学生对欧洲充满了好奇。我在法国和比利
10、时住了 5 年多,在课堂上就靠着穿插欧洲的生活、风景、思潮、制度来诱引学生注意。那时清华对外打的招牌,是要走数理计量经济路线。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7经济史和思想史没有数学模型,也不能用严谨的方式证明,根本就是从垃圾中制造垃圾。我完全没有争辩的能力,充份体会到双重歧视(个人与专业)的滋味。在教学上我也碰到许多困难,主要是教材上的供需失调。以西洋经济史为例,当时在台湾能找到的中文教材,和我在 1970 年代初期接触的差不多。周宪文先生在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了好几册西洋经济史文选,都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一方面这些题材与内容对我们太生疏,二来笔调沈闷,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直接用英文教科书
11、,又有太多的人名与地名学生跟不上。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台 积 馆 )中国经济史也有类似的困难,因为主要的作者是历史学界出身,他们关怀问题的角度和经济学界很不相同,对学生既无挑战性,又没学到多少经济学的养份。西洋经济思想史就更严重了:都是英文教科书,是写给欧美学生读的,作者假设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知欧洲的社会经济背景,许多基本的事情就不交代了,这些对台湾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天书。几个学期下来,同学很快就归纳出实用的判断:这三门课将来考研究所时用不上,留学时没有人会关心你这几科的成绩,工作时没有人会问你是否读过这几门课。我是靠这几门课过活的人,不能没有对策。我逐渐体会到两项要点:(1)如果用同一
12、本教科书,从开学讲到期末,学生很快就厌倦。(2)要把这几门课教好,除了教材有趣,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表演能力。也就是在掌握教材的要旨后,举较能理解的例子作模拟,或当作切入问题的楔子;更重要的是,要穿插费心找来的故事和笑话。教了七年之后,到 1992 年我去哈佛进修时,我收到前几届毕业生的教师节卡和圣诞卡,说他们偶尔会回想到,我在课堂上提过的人物和事情。为什么我能从被轻视的情境,转变到有些人对这几门课还有记忆?关键是找到引人兴趣的教材。那是个还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网络的时代,我广泛翻阅中国和西洋经济史期刊,看到简单有趣的8文章就印下来,同时也注意欧美同行的讲义内容。以西洋经济史为例,在美国大学教这门课
13、,不需顾虑文字的难度和文化背景,只要挑出好文章让学生看,每星期读三篇都没问题。我们的社会条件不同,必须在好文章内,再挑出文字简单、表格众多、图形丰富的有趣题材,每次上课(90 分钟)不能超过 15 页。在这些约制条件下,我逐渐累积出 30 篇这类型的文章。我的上课方式是:每周 3小时分两次,每次 1.5 小时,读 1 篇 15 页的文章,若超过 20 页,就分两次。每学期约有 18 周,可上 35 次课,扣掉期中期末考和国定假日,大约可上 30 次,大约可以读25 至 28 篇。每年都会有新的好文章出现,我就汰旧换新,所以约有一半的文章是近10 年发表的,有些好的老文章,还是每年都发读。每次上
14、课前,先找一位同学负责主读一篇或半篇。上课时这位同学报告 15 至 20分钟,我讲解 60 分钟,最后 10 分钟讨论。有时其他同学会有不同见解,但大部分的情况,是我用这 10 分钟解说下篇的方向与论点,以及选定下一位报告的同学。几年下来,这种做法累积了一些口碑。西洋经济史的 35 人的小教室,有时还会爆满;中国经济史 50 人的大教室,有时还要抢座位。每学期末学生会在网络上,给各科教师打评鉴分数,也有具体的建议汇整给教师参考。评鉴的满分是 4 分,3 分以上就不错了;3.5 分以上,教务长会写一封恭贺函,有一次我甚至还得到 3.8 分(上网填卷率 88%) 。2006 年 5 月我代表科技管
15、理学院,到学校竞选杰出教学奖,结果得到一张慰勉函,可见清华有不少人教得比我更受学生欢迎。我挑文章的原则是三项 ing 。(1) Interesting(读起来有趣) ,(2) Entertaining(有娱乐效果) ,(3) Provoking(具有争辩性) 。难得有同时符合这三项原则的文章,只要符合其中一项,故事流畅就可以入选了。换句话说,我偏好故事性强、容易转述、启发性高的文章。有些文章较技术性,故事性较低,不适合在此综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其实是我教西洋经济史的课程讲义大纲,或是读者文摘 。选进本书的文章,我认为还是有高下之分。我依三项原则来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1)能增加某个议题
16、的新知识,这类型的文章篇数最多。(2)能提出某项新观念,来分析旧题材而得出新意义,这种文章就少多了。(3)能改变我们对某个题材的认知与理解,这才是上品。我认为本书中有三篇符合第(3)项的高标准。9(1)第 7 章介绍 Fogel 如何运用 反事实推论法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这是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启发。他提出一项新观念:社会节省 (social saving) ,用来计算美国铁路的经济效益。结论是:美国铁路对 19 世纪的经济发展帮助不大,改变了我们对这个题材的认知。(2)第 10 章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对英国的影响不大?虽然没有提出新观念,我还是很喜欢也很佩服,因
17、为作者用新观点、新证据来分析旧题材,改变了我们对劳工阶级革命的认知与理解。(3)第 24 章介绍 John Davies 对马铃薯的研究,他说明为何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马铃薯才有可能成为季芬财(Giffen goods) 。简略地说,就是当马铃薯涨价后,对马铃薯的需求反而提升,产生正斜率的需求曲线,而非正常状况下的负斜率需求曲线。他提出新观念说:(a)收入必须逼近生存底线时;(b)在没有其他食物可选择替代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季芬财。季芬财的观念早已超过一百年,如果马铃薯是季芬财,为什么你还要去麦当劳排队买薯条?直到现在,大一经济学原理所教的季芬财,都没有提到(a)与 (b)这两项必要条件。全世界
18、有多少人读过、教过季芬财的观念,竟然要等这么久,才让 Davies 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推广型的读物,每章挑一篇主要文章来解说,是初阶的导引。每章最后都会列出所根据的论文出处,如果想对经济史进一步学习,请看绪论为什么要读经济史?的附录延伸阅读 。我心目中的读者,是大三、大四经济系和历史系的同学,以及对人文社会问题有兴趣的一般读者。如果高三同学想读,我也不反对。我希望中壮年读者,可以转述有趣的故事给家人和子女。这本书有个大缺点:我把每项主题限制在(打字稿)5 页内,以简洁为主要要求,以题材的广泛性,来弥补深度的不足,把硬涩的专业论文,改写成能吸引阅读的摘述。我认为比较理想的写法
19、,是要:(1)先综述整个议题的来龙去脉;(2)把焦点聚在争论点上;(3)说明新证据为何能改变我们的认知。要做好这三点,等于是要写一篇小的survey 文章,篇幅必然要加三倍。我退而求其次,只要做到书名所说的趣味就满意了。这些文章大都是生活性的题材。大部分的经济史学者,都在研究更严肃的重要议题,例如经济成长、生产力变动、技术进步、金融制度、农业和工业的竞争力、国际10贸易,这些沉重的问题在本书都不会出现,就让更高明的专家去解说吧!我在各章内所提供的,也不是每个主题的最前沿知识,我主要目的是引发兴趣,鼓励读者从延伸阅读所提供的数据库、网站、专业期刊,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本书所挑选的文章,大都轻松有趣
20、,这是从每年成百上千篇论文中挑出来的。我从全世界成千上万位经济史学者努力的成果中,找出少数适合大众阅读的几篇。欧美的经济史研究,是一项重要产业,从业人口众多,鼓励发展新颖手法,故事较有趣味。台湾的经济史研究人员太少。历史学界方面,主要分布在中研院史语所和近史所,也有些在大学担任经济史的教研工作。经济学界方面,台大经济系有好几位专研台湾经济史的教授,清华也有几个人,其余分散在各大学。1992-3 年间,我常参加哈佛经济系的经济史研讨会,几乎每周都有外宾报告论文,当时哈佛经济系专研和兼研经济史的教授,我算了一下共有六位。哈佛商学院的商业史研究群,隔周有一场研讨会;邻近的 MIT 经济系,有两位著名
21、的经济史教授,也常举办论文发表会。那一年我常参加这三处的研讨会,见到不少这个领域的高手。Robert W. Fogel (1926-)Douglass C. North (1920-)1993 年 10 月,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芝加哥大学的 Robert Fogel 教授,以及在密苏11里州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的 Douglass North 教授,表彰他们在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贡献。11994 年 47 卷 1 期的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英国经济史学会的官方刊物) ,在卷首编辑的话内有一段贺词:经济史学会的会员和本刊的读者,很高兴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给 Robert
22、 W. Fogel 和 Douglass C. North。我们在此恭贺这两位得奖者,同时也很高兴,经济史这个学门能以这种方式被承认了。 从 1993 年 10 月起,在诺贝尔奖的光环加持下,经济史就不再是从垃圾中制造垃圾的学门了。本书的上篇西洋经济史的趣味 ,2008 年 4 月由台北允晨文化出版时,原本只有 25 篇故事。这个版本的销售状况尚佳,我在 2009 年暑假期间增写 15 则故事。暑假期间我也写了一小本中国经济史的趣味 ,但篇幅不足以出版单行本。所以就把这两本稿子合并成上下篇,把书名简化为经济史的趣味 。西洋经济史的趣味介绍 40 篇他人的研究成果,篇末的 5 篇附录(2 篇导读
23、与3 篇书评) ,是我自己的见解,希望能有水果、甜点、咖啡的效果。 中国经济史的趣味 ,第 1 至 4 章与 3 项附录是我自己的作品,第 5 至 8 章是我和别人的合作研究,其余是介绍同业的研究成果。依照这个学门的成长速度,这本书每 5 年就要增订,每 10年就要新写一册,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与建议。撰写期间得到许多修正意见,在此向诸亲友致谢。我从 1985 年元月到清华任教,至今已满 25 年。我从精力旺盛的青年,变成秃顶驼背的中年人,从孤家寡人变成儿子就读清华的家长。我非常感谢清华大学提供这么好的研究环境,让我全心全力投入喜爱的工作,也让我全家人依靠在这个大家庭上。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
24、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 。在这本书里我做的是小乘,希望读者追索相关文献做中乘,进一步做出让学界受益的大乘。1有 7 项数据可以找到介绍这两位得主的研究成果。(1)从网页Nobelprize.org内,查索经济学 1993 年得奖人。(2) Claudia Goldin (1995): “Cliometrics and the Nobel”,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9(2):191-208。(3)刘瑞华(1994) 新经济史革命:介绍 R. Fogel 和 D. North 的学说 , 新史学 ,5(3):141-64。(
25、4)吴惠林(1994) 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傅戈和诺斯教授 , 经济前瞻 ,33:155-9。(5)刘瑞华(1994) 经济史学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吗?诺斯教授的学术贡献 , 经济前瞻 ,33:160-6。(6)叶淑贞(1994) 开启台湾经济史研究的契机:从 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傅戈及诺斯谈起 , 经济前瞻 ,33:167-78(此文同时刊载于经济论文丛刊 ,1994 年 6 月 22(2):127-67) 。(7)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年 6 月 96 卷 2 期页 155-99,有 6 篇文章介绍这两位得奖者的
26、著作与贡献。122009 年 10 月中旬完稿13绪论为什么要读经济史?如果你想当个好经济学家,做些有贡献的事,读经济史有帮助吗?我的学识和声望不足以说服你,我先介绍 Donald McCloskey 的基本论点。他从哈佛取得博士学位后,到芝加哥大学担任经济史教授,写了许多文章与专书,担任过经济史学会的会长。更特殊的是,他经历过痛苦的易装癖与变性手术,把 Donald 改为女性的 Deirdre,详见她的自传 Crossing(1999 年芝加哥大学出版) 。他(她)的著作还包括性别研究与修辞学,详见她的个人网页。Deirdre McCloskey我要推介他那篇 1976 的名作历史对经济学有
27、用吗? (Does the Past Have Useful Economics?) 。McCloskey 认为历史对经济学可以提供五项功能:(1)更多的经济事实,(2)更好的经济事实,(3) 较好的经济理论,(4) 较好的经济政策,(5) 较好的经济学家。这篇经济史学界必读的文章,30 年之后还有相当的可读性,请欣赏他的文笔与博学,以及文章后面所附的 138 项书目。历史对经济有用吗?McCloskey 的答案是:当然。以古人来说,史密斯、马克思、马歇尔、凯恩斯、熊彼德的著作里,都有明显的历史面向,这些人物的著作,转而在历史留下重要的轨迹。14以下是我对这个题目的看法与见解,先举九位诺贝尔经
28、济学奖得主为例,他们都做过与历史相关的研究。(1) Paul Samuelson 晚期有不少分析经济史与思想史的重要文章。(2) John Hicks 写过一本 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1969)。(3)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的著作里,有浓厚的历史思维。(4) Milton Friedman 写过美国货币史,1867-1960(1963)。(5) George Stigler 是经济思想史学界的大老,他是 Mark Blaug 在哥伦比亚大学写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方法论博士论文(1955)的指导
29、老师。(6)芝加哥大学的 Robert Lucas Jr.,大学主修历史。 (7) Arthur Lewis 在 1979 年以经济发展学获奖,写过几本经济史的著作。(8) Simon Kuznets (1971)与(9) Theodore Schultz (1979)这两位得主,在著作中也常运用历史证据。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学教育深受美国影响,尤其是开发中国家的留学生。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若没读过经济史,回国后自然不会看重这个学门。日本经济学界从战前起,就深受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影响,经济史与思想史至今都还是必修课。为什么战前也深受欧洲影响的美国,会把经济史改为选修或甚至废止呢?第一,
30、美国学界的实用主义倾向浓厚,高等教育的学费高昂,学生倾向选择可以立即运用的知识,因而普遍认为经济史没有用。第二,1950 年代之后的经济学,愈来愈自然科学化,数学与统计大量引入后,吸引许多理工科的人材投入,以文史取向的经济史就被轻视了。第三,开发中国家的学生涌入美国,重点放在学习最新的技术,老掉牙的经济史无人问津。第四,经济史学界在 1960 年代之前不够争气,由老式的制度学派掌控,他们的视野、论点、教材、著作都缺乏竞争力。1950 年代末期,计量经济史学开始发展,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Robert Fogel 与Douglass North 在 1993 年,以经济史的研究得到诺贝尔奖,这
31、个学门才得到基本的尊严。现在哈佛、耶鲁、MIT、芝加哥、史丹佛、柏克莱都有经济史名师,这个学门总算有点门面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走对了计量史学之路:把经济理论、统计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探讨历史的经济面向,自称为 Cliometrics(Clio 是希腊的历史女神,metrics 是计量衡量学的意思) ,或 Historical Economics(历史经济学) 。这和使用叙述手法、简单图形与表格说明的传统经济史研究迥异,对一般经济学者而言,双方也比15较有共同的语言与沟通的平台。那么,简要地说,历史对经济学有什么用呢?计量史学者一直努力要说服经济史同行:把统计方法、经济理论、数学模型引入
32、经济史,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这项努力大概成功了。现在计量史学者应该反过来,要努力说服经济学界:把历史研究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好处。要辩护经济史是否有用,基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有效的经济学理,是根据事实来提炼出有用的概念,那么现代的经济学理视野,必然会受到观察样本的限制。历史的重要功能,就是开阔认知的可能性。历史能提供许多过去的精采现象,是眼前所不易观察到或想象到的。就像研究古生物,能帮助生物学家对演化过程的了解;就像研究古代地质学,能帮助理解地球的长期发展特性;就像研究冰冻层,能帮助理解地球暖化的问题。人类过去的经济活动中,必然有许多严重的失业问题、景气循环问题、物价膨胀
33、(紧缩) 、货币供需失调现象,是现代无法观察到,也不是现代理论所能充份解释的。历史可以辅助目前观察样本的不足,也能提醒现代的经济学家,当今的理论仍有许多无法充份解释的现象。经济史学者透过集体努力,汇编了更丰富的史料与文献,我们现在拥有比过去更多的统计数字,有更多元的历史观点与分析工具,能肯定地说:我们比所研究的对象,更了解他们的时代。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你要掌握恶性通货膨胀的特质,20 世纪上半叶的德国经验没必要去了解吗?历史是社会的实验室,产生过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经济事件,过去的事情不全然是垃圾。我儿子读小学时,问我在经济系教什么课?我说:经济史。他的反应很正常:这不是没有用的东西吗?别人都
34、在研究股票和房地产,你为什么做这种奇怪的事,难怪我们家这么穷,住这么旧的房子,也没有好汽车,让我没面子和父母在科学园区工作的同学相比。我说:那只怪你投胎前没观察清楚。接着我问他:你看过铁达尼号电影,觉得好不好看?他说很好看。我说:每个时代都有精采的事,不一定会在其他时代重复发生。电影公司找到铁达尼号这个好题材,引起全世界观众的热情,不也是大赚一笔吗?会比研究股票差吗?我就是靠经济史吃饭的,你身上的每件东西、每项玩具、每顿饭都是历史提供的。16我只能用这种粗暴的手法,让自己的小孩噤声,但也担心这会成为他日后嫌恶历史的深层潜意识(被迫屈服于无法认同的事情) 。过去的事不就过去了吗?未必。我到了55
35、岁,才更明白孩童与青春期的成长经验,到现今还在操控我的想法与行为。犹太人会忘记历史吗?当然不会。如果你想当个好经济学家,怎么有权利轻视经济史呢?中年之后,我深切感受到三件事:(1)人生很长;(2)变化很大;(3)想不到的事比想得到的事更重要。如果你认为历史对你没有意义,那等于是确信想不到的事对你不重要。不要太铁齿。现在换个话题:经济理论会影响(经济)历史的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例子很多。例如李嘉图主张自由贸易,认为可以让各国的资源交流,使各国的工资与物价水平逐渐拉平。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全球化的过程。经济史学者从 1980 年代中期起,有不少人投入这个题材,现在已有明确证据显示,李嘉图的
36、理论是对的。Friedman 与 Schwartz 的 美国货币史(1963),也是用来支持货币数量学说的重要研究。Friedman 与 Schwartz 的美国货币史(1963)反过来问:经济史的研究会影响或修正经济理论吗?答案也是肯定的,举一个显例:1950 年代起,经济发展与经济成长理论迅速兴起,如果没有经济史的研究作根据,成长理论学者怎能掌握英国经济的长期变动特质,并据以提出成长模型?如果对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没做好充份的历史理解,怎能臆造出农业国家的经济发展机制与双元成长模型?(参见 Filippo Cesarano (2006): “Economic history and e
37、conomic theory” 的新综述)若有机会,你可以问那些在第一线工作的理论家,尤其是研究经济成长的学者,例如 Paul Romer 或 Robert Barro,问历史知识对他们有什么用处。你大概也愿意相信,17爱因斯坦对哥白尼、伽俐略、牛顿的贡献应该都很熟悉吧。其实历史知识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在欧洲一直没有人怀疑过。1950 年代起,美国执世界科学牛耳之后,由于她的实用主义倾向,加上第三世界留学生的急切心态,才把历史的重要性压缩到另一个极端。现在的经济学已经过度数学化和逻辑化,在计算机模型建构出来的理论,未必有实际的解释意义。倒不如在人类的共同遗产里,找寻廉价实惠的史实作为分析对象,
38、这对经济理论的推展,反而是最可靠的投入要素。若从亚当史密斯算起,经济理论的发展至今还不到 250 年,其中有较重要发展的时期,是 1900 年之后的事。人类的文明史若以 5 千年来算,各大洲、各地区、各国所发生过的有趣经济事件不知凡几,现代经济学家所能掌握的理论工具,还远不足以解释这么复杂的现象。E. Ray Canterbery 说:“Mathematics brings rigor to economics but history prevents it from succumbing to rigor mortis.”(数学把严谨带入经济学,但历史让经济学免于被数学的僵硬压垮) 。为什么
39、要在计算机里,一味追求符合数学的特性,以人为的方式建构纯逻辑的理论,而不顾虑这样的模型,是否有解释真实世界的能力?为什么不问问我们的祖先,看他们发生过哪些难题与趣事,看看现今的理论能否帮他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能否从祖先的血泪经验,来改善现今理论的不足,扩展思考的视野。这种观点在冰岛诗人 Einor Benediktsson 的作品中,表达得很贴切(引自 McCloskey 1976:453):To the past you must look,If originality you wish to build;Without the teaching of the past,You see n
40、ot what is new.如果经济史真的那么重要,为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投入?第一,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看不到前景,就业困难。以美国为例,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经济史的人材需求不高,但 1990 年代之后就不同了。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每年都会公布当年的最佳博士论文奖,刊出论文摘要与评审报告,以及这些生力军目前的职位。经济史是个没前途、无就业机会的行业,这种观点在 Fogel 与 North 得到诺贝尔奖之后就改观了。第二,经济史的研究不够科学化,显现不出经济学在模型与计量方法上的惊人分析效果。其实经济史是一门应用经济学,Cliometrics(计量史学)的主要要
41、求,就是18把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运用在历史题材上。如果你稍微翻阅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季刊内的文章,大量运用计量方法的程度,恐怕会超出你的想象。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第三,研究经济史太麻烦,需要到处找零碎的史料、残缺的统计数字,弄得满身大汗吃力不讨好。此外,理论模型所要求的变量,很不容易找到对应的数据;更讨厌的,是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研究主题的时代与社会背景,要做很多投入还不一定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投资报酬率太低。第四,如果我的数学能力好,统计观念强,在机会成本的考虑下,当然选择在计算机前、桌子上、飞机上、
42、咖啡馆里、汽车内就能完成的模型推演,既省事又优雅又科学,何必把全身弄脏,去做缺乏科学美感的经济史?再说,如果我在两方面有相同能力,写一篇经济史的精力,早就写出好几篇纯逻辑推演的文章了。第五,缺乏滚雪球效应。如果我经过一家餐厅,只见小猫两三只,通常会选择另一家排长龙的。原因很简单:经过这么多人的检验,是香花还是毒草早就清楚了。除非我品味特殊,怎么会在冷门领域里浪费时间与精力呢?但我也常提醒自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如果不比别人强,那就跟别人不一样;太多人淘挖过的金矿,就不必去凑热闹了。Fogel 和 North 在 1950-60 年代读博士班时,勇敢选择超冷门的经济史,才有机会在 1993 年得
43、到超额的报酬。如果你的历史感受力不错,能写简单的数学模型,会操作初级的统计软件,肯流汗挖掘历史材料,那就可以考虑选择这个行业,应该会比在主流领域容易存活。如果你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比喝开水还容易,也能在主流经济学门里出头,那为什么不考虑把经济史当作第二专业,享受重新诠释历史的快感,说不定还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奇呢。前面提过的几位大师级人物,也走过这条路线,营造出古今贯通的添19翼效果。参考文献Cesarano, Filippo (2006): “Economic history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13(
44、4):447-67.McCloskey, Donald (1976): “Does the Past Have Usefu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4(2):434-61.附录:延伸阅读1 网站最重要的经济史网站(http:/ 1994 年设立,是由(1)美国经济史学会(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1940 年设立) 、(2)商业史研讨会(Business History Conference, 1954 年设立) 、(3)计量经济史学会(Cliometric Society,1983 年成立)
45、 、(4)英国经济史学会(Economic History Society,1926 年设立) 、(5)经济学史学会(或称为经济思想史学会 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1974 年成立) ,共同支持的网站。单就经济史这个领域来说,这个网站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1)最近与将来的主要研讨会讯息,例如 2006 年 8 月在芬兰赫尔辛基的第 16 届国际经济史大会(每 4 年一次) ,以及在各国举办的各种经济史会议。(2)介绍重要的经济学者及其著作。(3)介绍经济史的经典著作,以及回顾性的评论。(4)最新的论文与摘要。(5)疑难解答(Ask the Professor)
46、 。(6)新书评论。(7)行事历(查阅哪一天有哪些会议或事情) 。(8)经济史讲义(由各国经济史教授提供课程大纲,方便了解同行开设哪些课程、使用哪些教材) 。(9)统计数据库,内容非常丰富,例如有 1880-1913 年间的国际金融统计、奥图曼帝国1600-1900 间的经济与社会史资料。(10)会员数据库,可查索会员的研究主题。20(11)百科全书:依字母序排列,题材丰富,随时有新条目。(12)想知道 1790 年的 1 美金是现在的几倍价值吗?想知道 1257-2001 年间的黄金价格吗?How Much is That?提供许多有用的统计与换算方法。(13)相关网站:内分 (a)各国与经
47、济史相关的学会网址联结,例如矿冶史学会 。(b)主要的经济史期刊,2006 年 7 月时有 27 种,可迅速连结到出版社,查索各卷的内容。(14)主要的经济史研究中心网址。(15)会员之间对各种议题的在线讨论内容。2 专业期刊http:/ Related Websites 里,列有 27 种英文的经济史期刊,可连结到出版社的网页上。其实非英语国家有不少经济史的专业刊物,例如日本的社会经济史学 (1 年 6 期,1931 年创刊) ,法、西、德诸国也都有期刊,但未列在这个网页上。就经济学界而言,除了专业的经济史期刊外,有些很重要的共同期刊,例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
48、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每年都会刊出几篇经济史的好文章。Oxford Economic Papers 在 1987-8和 2007-8,有过两次经济史专辑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在专业刊物中,我最常看的有下列 4 种: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40 年创刊,每年 4 期,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刊物,我付了一笔会费,成为终身会员)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963 年创刊,着重运用计量方法在历史数
49、据上,是计量史学的代表性刊物,季刊) 、Economic History Review(英国经济史学会的刊物,21题材与分析手法较传统,排斥计量史学的手法,1926 年创立,季刊)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96 年创刊,每年 3 期,是欧洲历史经济学会 European Historical Economics Society 的官方刊物) 。除了上述的英国、美国、欧洲这 3 个经济史学会,还有一个计量经济史学会(Cliometric Society,1983 年成立) 。这个学会在 2007 年创办一个新刊物 Cliometrica: Journal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 History,由德国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