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940707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七章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本要求: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形态,转化的评价指标, 转 化条件、途径与方式, 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难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决定 经济上限的因素。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概述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与类型(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科学的使命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最后形成认识;揭示事物存在的本质形式及发展规律。技术(tech

2、nology)则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技术的社会职能是基于某一领域和相关领域已知的科学知识,经过试验研究,开发出的能够支配、改造和利用自然客观事物的途径、方法和技能。科技成果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既含有 认识自然的一面,又含有改造自然的一面。前者必须具有新的发现和学术价值,后者必 须具备发明创 新和应用价值, 这就是科技成果的本质内涵。农业部 1998 年颁布的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试行) 规定: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996

3、 年颁布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暂行办法指出“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1. 依成果性质分类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社会职能与生产的联系程度,并与科学研究的分类相对应,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科技成果三大类。(1)基础性研究成果农业基础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探知 农业科学领域中客 观自然现象的本质、机理及其生物体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变化规律。 其成果一般是将通过观测、实验等手段捕捉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最后形成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

4、运动机理、运动规律,并通过实践验证后而形成的理论知识体系。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学术论文,其学术水平的高低、先进程度等一般通过在学术刊物或2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评论和引用来获得认可。这类成果虽不能直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创造性的扩大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视野,其意义和价值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人类近代文明史已充分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基础性科技成果是应用性成果和开发性成果的源泉。如生物遗传规律、光合作用机理、脱氧核糖核酸(

5、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发现等均属此类。(2)应用性研究成果应用性成果是为了某种实用目的,运用基 础性成果的原理,对一些能够预见到应用前景的领域进行研究,开辟新的科学技 术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新技 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这类成果是在基础性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物质技术或方法技术过程中取得的,它既蕴涵有认识自然的成分,又具有改造自然的潜在功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科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协调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优化配置各种自然资源,防止有害生物和不良环境对农业的侵害,提高劳动和土地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等方面,主要依靠应用性成果。(3)开发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就是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寻求明

6、确、具体的技 术 开发活动, 主要是研究解决应用成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生产条件下推广应用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具体情况对应用成果的某些技术指标或性状,通过调试、试验,最后加以改进和提高,或根据多项应用成果核心创新成分、组装配套成综合技术,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协调和统一,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例如,一个新选育的农作物品种,只有通过引种并做适应性 试验,首先了解并掌握了它在丰产、抗逆、品质等方面的特征,如株高、抗冻性、抗病性、成熟期、分蘖力、结实性、肥水吸收规律等,根据其特点研究 组装成配套技术,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增产潜力。2依据成果的表现形态分类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

7、中,一项成果有无物质载体,既影响该成果的扩散速度和效果,又涉及到推广方式、方法等推广机制的选择。 从这种意义上讲,农业科技成果一般可分为:物化类有形成果和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两大类型。(1)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这类成果是借助或直接采用相关学科的技术工艺或途径,把基础性成果的科学知识赋予在一些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载体中,形成新的物质形态的成果。如农业动植物、微生物的新品种,新型农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型肥料,新型农机具,新型节水或节能设备,新型疫苗,新型塑料薄膜等等。(2)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3这类成果是将认识自然、特别是协调生物与自然关系的途径、方法、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能等知识,以研究报告、论文

8、、图纸、音像、配方、技术规程、以及如何唯物辩证地把握各项农艺措施的时机、数量的技巧等形式表现。这些无形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科技成果,恰恰与那些有形成果的转化直接相关。例如,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果树的栽培和修剪技术,畜禽和鱼类的高效饲养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风沙盐碱综合治理技术,维持良好生态的耕作制度,以及生态区划,宏观规划等,均属无形科技成果。这类成果没有物化载体,但是可通过各种载体,以多种方式加以传播和利用,并进入技术市场,是各种技术承包或技术服务的主要产品。上述两种形态的科技成果,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推广应用时的难易程度,在技术市场中交换的方式等

9、方面存在差异。(三)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1)商品性。物化类有形成果有较强的商品性。物化成果本身既有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又有物质含量和一般商品价值,在交换过程中易于量化,看的见,摸的着,购买者乐于接受,在应用过程中见效快。在技术市场中购、售双方均能获利,具备较强的商品属性。这一属性在我国现行小规模生产体制下,又极易派生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分散性。(2)特异性。物化成果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应用时有较强的特异性。面对庞大的农业生产系统,研究者很难将多项基础成果聚集在一个科技产品中,而表现出多种应用价值和普遍的适应性。如:杀虫螨农药只能针对红蜘蛛等螨类害虫等起作用。目前还没有一种

10、广谱农药可以用来防治真菌、细菌、病毒引起的各种病害。(3)时效性。任何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都是相对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必将代替旧的成果。与无形成果相比,物化态有形成果的时效性更为突出。这是因为物化成果的科技含量赋予在一定的载体中,这种载体一旦被新的所取代,它的作用也随之消逝,无法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剥离出来。例如一台农机具或一个新品种,一旦被新的机具或品种取代,就不会再发挥作用。2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1)生态区域性。农作物生产的实质是植株在气候、土壤和人为农艺措施的综合影响下,与生态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复杂过程,因而无法彻底摆脱环境的制约。我国幅员辽阔,不同

11、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不同,光、热、水、土等自然环境条件差异甚大。在特定生态条件下产生或形成的科技成果,在相同生态区域应用可能行之有效,而在生态环境相差较大的地区应用则不一定成功。(2)效果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是一个露天工厂,处于开放的系统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在漫长的生长发育期间,可能受到偶然的多种不可控气象因素的影响,技4术效果不象封闭系统的工业成果那样稳定,常出现“同因异果”或“异因同果”现象。例如某一灌溉技术成果,上一年增产效果显著,但下一年由于降水、气温等条件的变化,增产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技术效果不稳定性,主要是不可控气象因子所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技术稳定性将会

12、大大提高,如设施栽培,厂房下的动物、微生物生产等技术稳定性一般高于大田。(3)综合性和相关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可以是单项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多项技术组装的综合技术,综合技术效果的总和一般低于各单项技术效果的简单累加,但任何一项单项技术都不能像综合技术那样使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农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总是与整个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科学的运用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科学的耕作制度、灌溉技术、新农药和化肥等新成果的应用,良种内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表达。(4)不可逆转的时序性。植物、动物生产需严格按时序性发展,不可跳跃或逆转,虽具有一定自我调节的能力,但受时序性特点的限制,这种自

13、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某一发育阶段所受的影响会影响终生,不可逆转。例如,播种过晚,错过农时,个体瘦弱,生产力下降,即使中后期一切措施十分良好也很难弥补。受精后母体营养不良,会影响子代终生。所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十分重要,应不违农时,各项技术的应用要环环扣紧。只有这样才可使整个系统发展趋于良性化。(5)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相对物化类成果而言,技术方法类成果有明显的持续性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应用时间上有较长的持续性,当某项技术成果,经过反复试验、示范,被人们认可并采用后,随着对各技术环节掌握程度的逐渐提高,相关工具相继配套,技术的最大潜在增产效果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14、该技术在当地将会持续使用较长时间,一般很难被其它更先进技术取代。有时也会将新技术关键创新部分移植嫁接到原技术中,使原技术更为完善,并继续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其次,在技术效果和表现方面,它不仅表现在当季或当年,而且往往会体现在参与生产过程后的若干年。例如:土壤改良与培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当时有效益,长远效益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象。生态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污染治理类技术效果的表现更为长远。这些特点启示我们在技术成果的推广时不应盲目追求一时的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效益。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新成果的应用取决于分散劳动者的决策或随机反应,情况复杂,某一成果是否被应用,与成果类

15、型、劳动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及生态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关。这是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分散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困难所在。二、农业科技成果的构成条件(一)四个工作步骤1、选题、论证和总体方案设计5首先,选题时要注意:一是要从生产实践出发;二是要考虑与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相适应;三是要与自身研究条件相适应;四是要与自身的优势相适应。其次,为了选好研究课题,应坚持实行开题论证制度。对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上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技术力量、技术设备等进行全面周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选题依据、研究方向、研究途径与方法、技术总体方案与实施计划、成果达到的技术水平、技术经济成果等内容进

16、行论证。最后,对立项课题周密设计,提出研究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年度研究进度安排,明确研究的内容和主攻的关键以及研究的方法、措施,确定试验设置和处理及观测分析的项目,列出所需科技人员、研究经费、仪器设备等条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设计。2、观察、思维和试验验证敏锐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智力条件,是决定科研成果水平高低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智力基础,是捕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机遇的重要条件。清晰的思维在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中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客观的试验是在观察和思维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验证活动。要求研究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观察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3、示范、推广和生产应用示范是成果生命周期中最

17、初一个时期完成的工作,既是研究的最后阶段,又是推广的最初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新成果的技术经济效果和适宜的范围以及推广时应具备的条件。推广是在示范的基础上将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转移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生产应用是农业家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4、调研总结和完善提高最后一个步骤,目的是依据在调查总结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已在生产中应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完善提高,扩大应用规模,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三种创新1、新发现是指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的认识:全新认识:无前人认识的情况下,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的认识补充认识

18、: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的某一环节的完善提高的认识澄清认识:在前人是非不清尚无定论的情况下,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的认识纠正前说的认识:在前人定论错误的认识下,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的重新认识2、新发明6是指在技术研究中取得发明创造。 开辟全新领域的发明首创性发明,如电灯、塑料、电视机、激光器等 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对某一环节的创新,并产生新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果的发明补充发明 对已知物质、装备、方法等在新的环境下探求出了非传统的应用途径,并产生新的效果的发明开辟新用途发明 是发明要素的重组、交换、省略,随之功能也改变,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发明3、改进与提高是对原技术的局

19、部创新,是指在前人研究或应用某一技术的基础上,依据改变了的环境条件,通过可行性试验和示范,在某些环节有所改进,并能使其技术效能有所提高。(三)两点意义在理论上的学术价值和生产上的实用价值。(四)一个前提是指成果要通过同行专家的技术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即得到社会的认可。三、科技成果转化(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转化”一词来自哲学上的“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方面转变” 。1996 年 5 月 15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

20、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由此可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转化是指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部门内部、科技部门之间、科技领域到生产领域的运动过程。狭义的转化是指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取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运作过程。本章所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狭义的转化,表现形式是把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1转化主体。所谓主体即事物的主要部分。在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具有从事转化工作认

21、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及其机构,是转化活动的认识者、发起者、承担者和实现者,是转化的主体要素,在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包括应用成果生产的研究人员,各级推广人员以及保障这些人员从事转化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机构。2转化客体。所谓客体,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体,即被转化的具体技术成果,它既是转化主体作用的对象,又是转化客体的采用对象。是不7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因而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按其特点加以利用。3转化受体。即采用科技成果的生产者或单位。它是转化客体体现经济、社会或生态价值的最终受体、受益者。它在转化要素构成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没有转化受体的主动接收就不能完成转化过程。成

22、果转化构成要素之间,存在一种授受关系,即主体将客体交付于受体。这一授受过程受自然环境(如气候条件、生产条件) ,社会环境(如生产方式、市场机制、信息渠道、社会服务、交通条件等)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转化环境和适宜的转化手段,才能调动主体和受体二者的积极性,完成转化的全过程。(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效果。为了提高不同类别成果的可比性,使评价由定性走向量化,科技管理部门一般采用: 1nijxy公式使其量化,式中 y(oy100代表某个成果的量化分值,x 代表需评价的指标值(ox100) ,i 代

23、表评价指标的个数( i=1n) ,j i 代表某个被评价指标在全体被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权重(oJ1) 。例如对甲、乙、丙三个成果进行评价:三者的得分及评价指标权重见表 1。按上述公式计算,成果甲=600.2+800.25+900.3+300.05+800.1+700.1=75.5 分,按同样方法计算出成果乙为 55 分,成果丙为 62.5 分,见表 2-1 最后一栏。表 2-1 三个科技成果量化打分情况评价目标 学术价值 创新程度 经济效益 难易程度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总价量目标权重 0.2 0.25 0.3 0.05 0.1 0.1 1.0甲 60 80 90 30 80 70 75.5乙

24、80 50 20 40 50 60 55.0分项得分丙 50 30 100 40 60 50 60.5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别不同,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各异,所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按类别给定的。如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开发类项目,一般给予经济效益的权重较大,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成果,则生态效益的权重较大,以学术和创新为主的发明成果,学术价值和创新程度两指标权重较大。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打分,有一定的标准。对能够量化的指标可按数量的大小分别给予相适应的分值(在 0100 范围内) ,对指标尽量细化,如高产、稳产、优质这个大指标,应该将其分为产量指标、抗性指标和若干个具体的质量指标。对细划后仍无法量化的指标,8一般进行

25、大致的分级,达到哪一级别则给予相对应的分值。如生态效益指标较难量化,可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分为:显著改善、明显改善、无明显作用、有明显负作用等四个级别,各级分值可统一定为 100 分、80 分、50 分和 0 分。一般可采用单位规模的产量、产值增减量,对某些资源的利用率,对某种指标的提高率、降低率等对单项成果进行评价。分别介绍如下。1产量增减量(IDN i) IDNi=yix i yi=新技术单位面积(或规模)的产量(或产值) ,xi 代表对照技术单位面积产量(或产值) 。i=1n 为评价的指标个数。2某些指标的生产率(PR i) iiPR Yii=第 i 个指标的生产量,x i=第 i 个

26、指标的面积或规模。3某种资源的利用率(UR i) iixyUyi=新技术第 i 个资源指标的实际利用量,xi=第 i 个资源的总投入量。4某种指标的提高率(IR i) 10%)(Iii yi=新技术第 i 个指标的具体数量,它可是绝对值,也可是相对值。x i=旧技术第 i 个指标的具体数量,它可以是绝对值,也可是相对值。5某种指标的降低率(DR i) )x-(DRii yi 和 xi 与式中意义与 IRi 试中相同。6单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可用这项成果的覆盖率表示:推广率=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 X100%7多项农业成果转化情况可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指标进行评价:成果转化率(R) %10ta

27、Ro式中 a0=研究成果数,a= 实际转化成果数, t0=正常转化周期,t=实际转化周期。一般 tt 0,tt0 表明成果不够成熟。例如:某单位“九五”期间共取得农业成果 150 项,实际转化 70 项,假设正常转化成果周期平均为 5 年,实际转化周期为 6 年,该单位“九五”期间成果转化率数=705(1506)100%=38.89%。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其相关指标的目的,就是要求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转化效率,使成果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常见的几种运行机制任何一个复杂事物的运动过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并受内在机制的制约和影响。王慧军等通过

28、长期调查研究,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机制归纳为“领导行为、科技行为、推广行为和农民行为的有效统一” 。其实质内容是将领导、科技、推广、农民行为中的动力激励,整体调控,定向发展等功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整合起来,从而实现转化的目标效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特别经过改革开放 20 多年9来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已基本形成了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种运行机制。(一)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通过共同承担项目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所形成的“科、教、推”三结合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三者既有分工,又

29、有合作,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运行机制。但是随着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原体制下的无偿转让技术规则,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三个系统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由国家按照相应分配制度统一发放,人才资源由国家统一调配等,缺乏激励、竞争机制等需要逐步改革。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后, “绿箱政策”启动,有了稳定的投入机制,转化系统自身积累与发展机制也将形成,加之市场和计划共同调控功能, “科、教、推”三结合运行机制将会得到更为科学的整合,并继续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二)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

30、机制“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使科技攻关联合体,一种是推广中的集团承包服务体。1科技攻关联合体。是在一些涉及到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执行过程中常采用的形式。如国家的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由世界银行贷款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九五” 、 “十五” 、 “十一五”期间农业领域启动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将在强调专家负责制的同时,采取“政、技、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例如,由国家科技部下达,河南省人民政府承担的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

31、范” ,就是采用的“技、政、物”三结合运行机制。为顺利实施、圆满完成项目规定的各项指标,河南省成立了两套专门的小组,一个是由一名副省长任组长、科委主任和国家科委农村司司长任副组长,10 名来自省科委、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供销社、河南农大、农科院、粮食学院及示范区有关领导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另一个是由来自全国的 19 名著名专家组成的技术专家组。专家组又对项目的 12 个研究专题(其中七个为面向全国的招标专题)成立专门的由著名专家任组长的课题技术小组,专门负责各专题的技术攻关。两个小组各尽所长、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层层分解任务,科学合理分配科研经费及科技力量,并采用奖罚机制,严格考

32、核、科学管理。实现了人才、技术和资金的高度集中,国家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三力合一。调动了领导、科技、推广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攻关联合体的运行机制,由于采取专家负责,专家和领导共同决策的调控行为更科学,投入机制可靠(有国家的固定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 ,并引入竞争机制(课题招标、10专题负责制等) ,市场机制(研究成果可进入技术市场)和激励机制(研究经费实行分配与后补助结合,按贡献分配奖金等) 。在应用成果的生产和示范、推广两个层面上的转化效率均较高。2集团承包服务体。是农业推广系统深化改革的产物。主要在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针对原有四级农科网出现

33、“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业技术推广出现技术“断层”的现实情况,三农(科研、教学、推广)协作进行技术承包服务时,物质无保证,技术难落实,奖励难兑现等难题而逐步形成的。技、政、推三结合,即由地方领导牵头, “三农”和农资供销部门及其金融保险等部门参加的农业技术服务承包集团。这种运行机制,由于有了行政组织的干预,易于把物质投入的基础作用,技术人员的桥梁作用,行政领导的保证作用有机的协调起来。真正实现政技物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有利于科技措施的落实,也便于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领导,促进了农业推广和农业的发展。这种三结合的运行机制,虽引入了激励机制,因组织形式相对分散、不太稳定,资金主要来自于分散

34、的生产者,运行起来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环节。(三)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是在学习借鉴工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外称工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在“九五”期间涌现出的新生事物。由于农业科技园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良好,按市场机制运作,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农业科技园主要在苗木工程、生物疫苗、生物农药工程、绿色环保工程、温室栽培工程等方面,从事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所以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科技含量高。科技园研究、开发、生产的范围大致有以下方面:引进、收集名贵花卉、名贵药材、优良林果苗木,进行改良、驯化、选择后,投入批量

35、生产,向社会提供种苗或直接进入销费市场。引进或自己研究建立智能化、标准化大棚设施,从事无土栽培生产,向社会提供应时、无污染的名、优、特、稀、蔬菜和果品,或为设施栽培提供预备苗等。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马铃薯等作物进行脱毒快繁和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向社会提供脱毒和转基因种苗。引进或选育优质高产畜禽类新品种,生产大量胚胎,以提高牛、羊、猪、马类畜禽的品种改良率。建立草皮或优良鱼、贝类种苗生产车间,向社会提供优良种苗。生产高营养食用菌类的菌种和生物制剂。从事节能灶具,秸秆、垃圾类废物的开发利用等。农业科技园不但具有研究开发层面上的转化功能,而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应用者不但可购到新的物

36、化技术,还可以学到使用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效果良好。科技园在建立初期,主要由国家投资或兼管(也有股份制合作投资) ,一旦建成或采用集体经营管理,或个体承包经营,进入自主经营、自负营亏,充分利用技术合同法,免税等优惠政策,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视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发和生产方向,受行政干预少。在人才任用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和经济激励机制。采用收入与效益挂钩、或浮动工资11制度。对重点岗位和开发项目,一般是以高薪聘请高层次人员或专家做顾问,以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机构精干,工作效率高。由于产品商品性较强,产值高,效益好,一般具有自组织,自积累功能。但从运作情况看,若园区开发生产项目选择不当,资金缺

37、乏,技术不新、不高,高创造能力人员少,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四)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农业现代化程度愈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也越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自给,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联产承包负责制条件下的小规模经营,成本高,品质差,效益低,甚至增产不增收。走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大体分为四种类型。1类型。第一类,是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家,根据传统工业投资回报率较低的现实,纷纷将资金转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农业领域。如哈慈(国际)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山东寿光、诸城两市建立的 SOD 西红柿、太空

38、椒、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属这类。第二类,是一些大型企业或外向型食品、果蔬菜类加工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确保稳固的原料来源而建立的生产基地。如新亚龙(原龙丰)集团在山东阳信县建立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第三类,是部分科研(企业、民营)育种单位,为了保证良种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结合专业特点而建立的良种繁育基地,如天津市黄瓜研究所在天津的武清县、山东宁阳县和河北的定州市建立的黄瓜良种制种基地;莱州市登海玉米研究所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登海系列玉米杂交种制种基地。第四类,是农业推广人员以原工作单位为依托而成立的多种联合公司。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上述四种类型的企业、基

39、地加农户的运行机制,不论出发点和主观意愿如何,客观行为结果都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特点。 一般情况下,这种运作模式推广应用的动物、植物优良品种,首先由企业(公司)通过自主研究开发,国外引进,购买专利,或技术转化等形式,获得生产经营权。然后按企业(公司)不同产品系列对原料类型和需要数量,通过基地与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安排规模不等的农户进行生产。公司负责产中技术指导,产品按合同标准经严格验收后,以高于市场 10-30%的价格回收。这种三结合运行机制有以下特点, (1)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价值规律作用显著;含有风险共负,利益分享的成份,调动和加强了企业和农户两方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0、(2)通过定单农业的形式,实现了小单元分散经营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机结合,解决了产供销分离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了规模效益和产品商品率。 (3)延伸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4)企业承担产前预测、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包销,掌握着运作的主动权。 (5)受市场特别是外贸形势影响,这种结合很不稳定。 (6)企业投资开发或引进技术成果,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吸纳了大量技术人员。总之,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运行机制。12(五)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在农业

41、推广部门不断进行深化改革的探讨中产生。主要形式是:农业推广机构将种子、苗木、农药、化肥、农机具或动物疫苗、饲料等物化类成果,根据专业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并结合当地环境与生产条件,制定出所推广物化技术的规格、型号,以经营的方式传递到农民手中,同时跟踪进行配套的综合服务,解答农民各种咨询,指导他们进行正确使用管理操作方法。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实现了过去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经营中所获利润可增强推广机构的活力和实力,使推广机构具备了自积累、自发展的机能。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周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由小规模试用到大规模采用反映了农民群体在采用

42、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情况。农业科技进步是无止境的,其总体发展在时间序列上是无限的,但具体到某一科技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时间是有限的。这种总体上有效性和个体上有效性的同样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根据不同时间采用速度、规模与效益的差别将成果的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试验示范期) 、发展期(成长期) 、成熟期和衰退期。基础在投入期,速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成熟期。 一项成果的推广生命是有限的,衰退期迟早要到来的,因此,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以后,应及时进行试验示范,加快发展期推广速度,使其尽快进入成熟期,并尽可能延长成熟期,避免过早衰退。新成果取代旧成果,是客观规律,一方面引进和开发

43、新成果,搞好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工作,保证科技成果推广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合理选择交替点,既要保证前项成果充分发挥效益,又要使后项成果及时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最佳交替点是前项成果处于成熟期的终点,后项成果处于成熟期的起点或处于发展期。六、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主要因素(一)成果的质量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迅速推广转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成果本身是否对农业生产者具有吸引力,即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是推广转化的先决条件。一项研究成果经过一定的技术先进性、生产适应性和市场经济价值的验证,证明技术成熟可靠、经济效益显著、操作上可行是科技成果从科研领域进入经济领域的资格。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实践中,常遇到三

44、种情况:一是“走俏型” ,这类成果一经问世,便很快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不推自广。二是经过示范、培训等宣传,一直激发不起农民的热情,应用规模小、时间短。三是无论怎样宣传甚至行政干预,始终得不到农民的重视,而不得不作为“礼品” 、 “样品”和“展品”而束之高阁。造成上述三种情况的原13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成果本身是否具有过硬的转化功能,成果过硬是转化的基础条件。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五条:即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用性和实用性。1成果的先进性。是指它的创新点,在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途径、方法、技术等方面,是否比已推广成果具有更为科学先进的实用价值,创新性是科技成果的灵魂。2成果的成熟

45、性。是指它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程度。成熟的成果应经过多年多次重复观察、试验,并通过不同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的验证,形成的具有重演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论或技术。3成果的效益性。是指成果被采用后,要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是决定成果转化快与慢的关键。为了长远和整体利益,对一些生态效益或远期效益良好的成果往往由政府出面组织转化。4成果的适应性。是指它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适应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生产条件也很不平衡,有较普遍适应性的成果易转化。适应性狭窄的成果,转化成本高,规模效益小,较难转化。5成果的实用性。是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

46、度。对那些一看就懂、一学即会,易操作,耐使用的成果,极易完成转化。而对一些虽具备创新、成熟等条件,但难理解,原理深奥、投资水平很高、操作环节复杂,实施条件要求十分刻薄,甚至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创新成果,仅可作为贮备技术。(二)成果转化系统的完善性完善的成果转化系统是农业推广顺利进行的保障。包括成果的产出、鉴定与推广系统: 科研单位是转化的源头,根据农民的需要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创造出更多的应用成果,增加技术储备,使科技转化与推广的前提; 成果鉴定系统担负着农业研究项目的创新性、成熟性、经济效益等评价和鉴别; 技术推广系统是联系成果产出和生产应用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47、关键环节。(三)用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可与需求农民、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认可是农业科技成果能够推广的根本保证。科技成果的推广,需要在农民和农业企业认识、接纳的前提下,首先产生科技成果的需求,然后在推广人员和生产者的共同合作下,经过具体的生产操作,使科技成果的效益发挥出来。否则,科技成果只能被排斥在农业生产的系统之外,只作为知识形态的产物和潜在生产力因素存在。在我国,由于基础教育的薄弱和经济的欠发达,农民的科技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分散,农民企业发展缓慢,导致了用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14(四)农业科技推广的政策与投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

48、广需要宏观政策的扶持与推动。当前, 农业法 、 农业技术推广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法等都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起到宏观调控和调节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过程中更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加入WTO 后,按规则,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补贴将会逐年削减,而对农业的保护将主要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来实现,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投入的力度是“绿箱政策”做允许。所以,国家在制定科技投入政策时应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倾斜。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机构与人员同推广对象进行沟通,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转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做法。一、项目推广即项目计划型推

49、广方式,是相关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项目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我国目前农业推广的重要形式。政府根据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经济状况及对农业技术的偏好,对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给予财政支持,由推广部门推广到农业生产当中去,以实现政府的农业计划目标。其运行特征表现为无偿性,即农业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取决于政府的偏好,农技推广部门的经费来自财政拨款,技术服务是无偿的。例如“丰收计划”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项目推广计划、 “星火计划” ;“燎原计划”等。 二、综合服务是农业推广部门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技术、信息和物资相配套的综合服务。作为推广对象的农民不仅需要产中的技术服务,更需要产前的市场信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及产后的产品销售等信息和经营的服务,这样就要求农业推广人员采取技术、信息好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推广方式。其意义:第一,增强推广机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一大批新技术能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第二,促进流通,弥补物资经营主渠道不畅通的不足;第三,推广机构和人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把产前的预测、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产品经销结合起来。三、技术承包主要是农技推广部门、科研、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