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 标 1、掌 握 极 、 卒 、 其 等文言 词的 多种 含义 ;辨 析一些 词性 活用 的情 况; 学习判 断句 的两 种形 式。 学习即 事明 理, 叙议 结合 ,前后 紧密 相扣 的写 作方 法。 3、 认 识本 文所 阐发 的治 学 、 处 事都 必须 具有 百折 不 挠的意 志和 深 思慎 取 才 能获得 成功 的道 理 , 明 白 这两 者在当 今改 革开 放时 代的 借鉴意 义。 学习重 点 掌握重 要文 言字 词及 文言 现象。 学习结 合语 境揣 摩语 言。 学习 难点 1、学 习作 者 从 游山 这样 的 小事中 悟出 人生 哲理 所表现 的积 极的
2、 人生 态度 。 2、学 习借 鉴作 者“ 尽吾 志 ”和“ 深思 慎取 ”的 思想 。 使 用说 明与 学法 指导 本学案 的内 容共 分两 课时 。 第 一课 时 , 在 学案 提供 资料的 基础 上 , 学 生自 读 课文 , 完 成 “课 前预 习 ” 及文 章一 、 二 两段 的阅 读; 第 二课时 , 在学 案提 供资 料 的基础 上 , 学 生自 读课 文 , 完 成文 章三 、 四 、 五段 的阅 读及对 全文 主旨 和写 作特 点的把 握。 第一课 时 学习小 目标 1、准 确流 利地 朗读 全文 , 读出节 奏、 语气 。 2 、整体 感知全 文大意, 理清 文章写作 思路
3、 , 初步感知 文章 即事 明理, 叙议结合 ,前后紧 密相扣 的写作方 法。 3、结 合注 解阅 读课 文第 1 、2 两 段, 疏通 文句 ,整 理字词 ,理 解内 容。 学习重 点 诵读课 文, 掌握 重要 词语 的读音 、含 义, 培养 文言 语感。 学习难 点 理解课 文 第 1、2 两 段的 内 容及写 法。 课前预 习 教材助 读 1、简 介作 者及 课文 写作 背 景 王安石 (1021 1086 ) , 字介甫 , 晚 号半 山, 卒谥 文。 北 宋临 川人 , 政 治家 、 思想 家、 文学 家 、 改革 家, 唐宋八 大家 之一 。仁 宗庆 历二年 中进 士, 嘉祐 三年
4、 上万言 书, 提出 变法 主张 。在政 治上 强调 权时 之变 , 反对因 循守 旧, 客观 上有 利于生 产力 的发 展, 被列 宁称为 中国 十一 世纪 的改 革家 (列宁 修 改工 人 政 党 的土地 纲领 ) 。 在 文学 上 也有很 高的 成就 , 他博 古 好问 , 不 迷信 古人 , 主 张 为文要 有 补于 世 , 其 诗 “学 杜 得其瘦硬 ” , 擅长于说 理与 修辞,善 于用典 故, 散文 雄健峭拔 ,诗歌 遒劲清新 ,诗文思 想同政 治主张是 一致的 。著 作收 入 临川 先生文 集 。 他 出生 在一 个小 官吏 家庭。 父益, 字损 之, 曾 为临江 军判 官,
5、一生 在南 北各地 做了 几任 州县 官。 安石 少好读 书 , 记 忆力 强 , 受 到较好 的教 育 。 庆 历二 年 (1042 年 ) 登杨 寘榜 进士 第四名 , 先后 任淮 南判 官 、 鄞 县知县 、 舒州 通判 、 常州 知州 、 提 点江 东刑 狱等 地 方的官 吏 。 治 平四 年 (1067 年 ) 神 宗初 即位 , 诏安 石 知 江宁府 , 旋召 为翰 林学 士 。 熙 宁二 年 (1069 年 ) 提 为参知 政事 , 从熙 宁三 年 起, 两度 任同 中书 门下 平 章事, 推 行新法。 熙宁九 年罢相后 ,隐居, 病死于 江宁(今 江苏南京 市)钟 山,谥号 “
6、文正 ” ,又 称王文公 。其 政治变 法对 北宋 后期 社会 经济具 有很 深的 影响 , 已 具备近 代变 革的 特点 , 被 列宁誉 为是 “中 国十 一世 纪 伟大的改 革家 ” 。 与“ 韩愈 、 柳宗元 、欧 阳修 、苏 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并 称 “唐宋 八大 家” 。 本文是 王安 石 34 岁 时的 作 品, 是作 者在 宋仁 宗至和 元年即 公 元 1054 年 写的 。 当年 4 月 , 王 安石 从舒州 ( 今 安徽潜 山县 ) 通判 任上 辞 职, 在回 家探 亲途 中游 览 了褒禅 山 , 同 年 7 月以 追 记形式 写下 此文 。 四年 后 (10
7、58 年)他 给宋 仁宗 上万 言书 ,主改 革政 治; 十六 年后 (1070 年 )拜 相, 不顾 保 守派的 反对 ,积 极推 行新 法。 他是个 具有 坚强 毅力 的改 革家, 尽管 受到 种种 阻碍 , 也毫 不动 摇退 缩。 他的 这种坚 定的 意志 和百 折不 挠 的 精神, 在课 文中 也有 反映 。 2、关 于褒 禅山 和慧 空禅 院 褒禅山 旧名 华山 , 今 称褒 山, 在 今安 徽省 含山 县城 北 15 里, 风 景秀 美。 褒山 寺 (即 课文 记述 的慧 空禅 院) 建筑宏 伟, 前殿 匾额 题有 褒山禅 寺 四 个镏 金大 字 , 在一九 五二 年前 仍香 火不
8、 绝。当 时的 褒山 禅寺 亦 是 文 人墨客 所喜 爱的 游憩 处 。 距院 约 200 米 , 半 山腰 还 有大小 二塔 。 十年 浩劫 中 , 塔 被炸 毁 , 寺 院被 拆除 , 碑 刻已荡 然无 存 , 现仅两 洞 尚存。 主要 景点 是 “一 寺 二洞” 。 前洞 有 “华 阳” 等 石刻文 字; 后洞 又称 “ 碑 洞” 。 西岳华 ( 读 hu )山 , 在 山西, 跟文 中提 到的 坐落 于安徽 的华 (hu ) 山不 是 一回事 。 3、关 于“ 记” “记 ” 是 古代 的一 种文 体 。 这 种文 体可 叙事 、 可写 景、 可状 物 , 目 的往 往在 于抒发 作者
9、 的情 感和 抱负 , 阐 述作者 的某 些观 点。 比如 桃花 源记 岳阳 楼记 醉翁 亭记 小石 潭记 核舟 记 等。 预习自 测 1、给 下列 加点 字注 音 褒( )禅 ( )山 庐( )冢 ( ) 始舍 ( ) 于其 址 仆( )道 今言 “华 ( ) ” 如“ 华( ) 实” 之“ 华( ) ” 者 盖音谬 ( )也 有穴 ( ) 窈( )然 怠 ( ) 而欲出 者 则或咎 ( )其 欲出 者 夫( )夷 以近 瑰( )怪 无物以 相( )之 何可 胜( ) 道 也哉 王 回深 父( ) 2、给 三个 长句 划分 停顿 : 以其乃 华山 之阳 名之 也 而余亦 悔其 随之 而不 得
10、极 夫游之 乐也 此所以 学者 不可 以 不 深思 而慎取 之也 3、划 分全 文结 构并 概括 层 意。 我的疑 问 请将你 预习 中未 能解 决的 问题和 有疑 虑的 问题 写下 来,待 课堂 上与 老师 和同 学探究 解决 。 课内探 究 自主学 习 一、研 习第 一段 ,完 成下 列练习 1、解 释下 列句 中加 点的 词 唐浮图 慧褒 始舍 於其 址 以 其乃 华 山之阳 名之 也 有碑仆 道 其 文漫 灭 独其为 文犹 可识 盖 音谬 也 2、指 出下 列句 中活 用的 词 语并解 释 唐浮图 慧褒 始舍 於其 址 名 动, 筑舍 定居 。 故其后 名之 曰“ 褒禅 ” 名 动,
11、命名 ,起 名。 距其院 东五 里 名 状, 往东 。 3、分 析总 结句 式特 点 今所谓 慧空 禅院 者, 褒之 庐冢也 。 所谓华 山洞 者, 以其 乃华 山之阳 名之 也。 今言“ 华” 如“ 华实 ”之 “华” 者, 盖音 谬也 。 4、思 考: 文 中还 有哪 些 判断句 ? 理解第 一段 之后 填空 这一 段依 次记 述( 每格 一字) : 山之 _ 、山 之_ _、 山之 _ 、 山之_ _ 。 第一 段写 仆碑 ,为 什么 要特别 提及 仆碑 上的 文字 ? 研习第 二段 ,完 成下 列练 习 解释加 点的 词语 其下平 旷 有 穴窈 然 有 怠而欲 出者 余与四 人拥 火以
12、 入 不 出, 火且 尽 盖余所 至, 比好 游者 尚不 能十一 则或咎 其欲 出者 方是 时 而余亦 悔 其 随之 ,而 不得 极夫游 之乐 也 则其 至又 加 少矣 2、指 出下 列句 中活 用的 词 语并解 释 有泉侧 出 问 其深 则其好 游者 不能 穷也 其 进愈 难, 而 其见愈 奇 则其至 又加 少矣 而 余亦 悔 其 随 之,而 不得 极夫 游之 乐也 火尚足 以明 也 3、分 析文 段, 思考 :第 二 段记叙 游华 山洞 的经 过, 哪些详 写, 哪 些 略写 ? 合作探 究 褒禅山 其实 是一 个风 景秀 美的地 方, 为什 么王 安石 笔下找 不见 半点 美景 的影 子
13、?他 如此 记游 的目 的 何 在 ? 当堂检 测 解释下 列句 中加 点的 词 而卒葬 之 褒 之庐 冢也 有 穴窈 然 盖音谬 也 盖 余所 至 盖 其又 深 以故其 后名 之曰 褒禅 以 其乃 华山 之阳 名之 也 既 其出 则或咎 其欲 出者 而 余亦 悔 其 随之 , 而 不得极 夫游 之乐 也 课后反 思 课后训 练 完成第 二课 时中 自主 学习 及合作 探究 中练 习。 第二课 时 学习小 目标 结合注 解阅 读课 文 第 3、4 、5 三 段, 疏通 文句 ,整 理字词 ,理 解内 容。 学习文 章 即 事明 理, 叙议 结合, 前后 紧密 相扣 的写 作方法 。 借鉴学 习
14、作 者“ 尽吾 志” 和“深 思慎 取” 的思 想。 学习重 点 1. 学习 文言 虚实 词, 掌握 词类的 活用 ; 2. 理解 “非 常” “至 于” “ 学者” 等古 今异 义词 ; 2. 找出 作者 游山 得出 的心 得,把 握文 章的 主旨 。 学习难 点 学习借 鉴作 者“ 尽吾 志” 和“深 思慎 取” 的思 想。 课内探 究 自主学 习 研习第 三段 ,完 成下 列练 习 1、解 释加 点词 语 于是余 有叹 焉 古人 之观 于 天地 往 往有 得 以其求 思之 深而 无不 在 夷以 近 险 以远 而人 之所 罕至焉 于人为可讥 其 孰能讥之乎 又 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莫能 名
15、者 何 可胜 道也 哉 此 所以 学者 不可 以不 深思 2、指 出下 列句 中活 用的 词 语并解 释 非常之 观 常在 于险 远 至于幽 暗昏 惑 后 世之 谬 其传而 莫能 名者 3、判 断特 殊句 式, 并解 释 不随以 止也 此余 之所 得也 又以悲 夫古 书之 不存 此所以 学者 不可 以不 深思 而慎取 之也 判断 句 4、指 出下 列古 今异 义词 并 解释 于是余 有叹 焉 而世之 奇伟 瑰怪 非常 之观, 常在 于险 远 至于幽 暗昏 惑而 无物 以相 之 此所以 学者 不可 以不 深思 而慎取 之也 合作探 究 1、文 章第 三、 四两 段写 了 作者游 山的 哪些 所得
16、 ? 作者是 怎么 领悟 到这 些心 得的? 你从 中受 到了 怎样 的启发 ? 3、全 文在 表达 方式 和结 构 的安排 上有 何特 点? 当堂检 测 1、解 释下 列加 点词 语 而世之 奇伟 瑰怪 非常 之观 于 是余 有叹 焉 无物 以 相之 故非有 志者 不能 至也 尽 吾志 也而 不能至 者 至于 幽 暗昏惑 于是余 有叹 焉 而 人之 所罕 至焉 然力 足 以至焉 长乐王 回深 父 2、填 空, 归纳 本文 主题 本 文 把_ _ 和_ _ 两 个 不 同 的 事 物 联 系 起 来 , 借_ 的 体 验 , 说 明 了 处 事 、 治 学 都 要 “_ _ ” 和“_ _ ”
17、的 道理 。 课后反 思 课后训 练 一、素 材挖 掘与 写作 应用 素材一 : 王 安石把治 学处世 比做游山 ,在游览 中总结 出“世之 奇伟、瑰 怪、非 常之观, 常在于险 远” “非有志 者而 不能至 ” 的 深刻 道理, 从 而勉励 自己 和读 者在 治学 、 处事、 创业 的道 路上 坚 定自己 的志 向, 最大 限度 地发 挥主观 能动 性, 去攀 登风 光无限 的险 峰, 此素 材可 用于如 下作 文话 题与 观点 : 1、志 当存 高远 2、 尽 志无悔 3、 要成 就一 番事业 ,要 有百 折不 挠的 精神等 素材二 : 王安石 在游 褒禅 山的 过程 中发现 “ 有碑 仆
18、道 ” , “花 ” “华 ” 音讹 , 于是 生发 出 “学 者不 可以 不深 思而 慎 取” 的感慨 。 其 实, 不 仅做 学 问应深 思慎 取, 在生 活中 , 做人 做事 都应 如此, 此 素材可 用于 如下 作文 话题 与观 点: 1、凡 事要 深思 慎取 2 、 对待 文化 遗立 要有 严 谨的态 度等 素材三 : 在游山 途中 因轻 信随 从, 半途而 废, 褒 禅山 最为 奇 妙之处 不能 一睹 为快, 王 安石懊 悔不 已, 从 而悟 出 “志” “ 力” “ 物”三 者之间的 辩证 关系。在 生活中 ,只有远 大的志向 还远远 不够 ,还 要有个人 能力和 外物的帮 助,
19、此 素材 可用 于如 下作 文话题 与观 点: 1、人 要善 假于 物 2 、立志 、蓄 力、 借物 是做 事成功 的三 要素 3、善 假于 物, 但不 依赖 于 物等 素材四 : 盲目从 众往 往达 不到 既定 的目标 ,敢 于坚 持己 见, 才能实 现自 己的 理想 。 二、文 言知 识积 累巩 固 1、解 释多 义词 乃 以其乃 华山 之阳 名之 也( 副词, 表示 判断 ,可 译为 是 就是 ) 巫医乐 师百 工之 人, 君子 不齿, 今其 智乃 反不 能及 ,何也 (竟 ,竟 然, 居然 ) 良乃人 ,具 告沛 公( 于是 ) 于是为 长安 君约 车百 乘, 质于齐 ,兵 乃出 (才
20、 ) 道 有 碑仆 道( 路, 道路 ) 师者, 所以 传道 受业 解惑 也(道 理) 于是废 先王 之道 ,焚 百家 之言, 以愚 黔首 (主 张) 何可胜 道也 哉( 说, 讲) 策之不 以其 道( 方法 ) 盖 日初出 大如 车盖 (车 盖) 盖失强 援, 不能 独完 (承 接上文 ,表 示原 因, 可译 为 因为 是 因为 是 由于 等) 况刘豫 州王 室之 胄, 英才 盖世, 众士 仰慕 ,若 水之 归海( 超过 ,胜 过) 盖其又 深, 则其 至又 加少 矣(有 大概 的 意思 ) 文 独其为 文犹 可识 ,曰 花山 (文 字) 不以木 为之 者, 文理 有疏 密(纹 ) 属予作
21、文以 记之 (文 章) 文过饰 非( 掩饰 ) 然 至于颠 覆, 理固 宜然 (如 此,这 样) 吴广以 为然 (对 ,正 确) 有穴窈 然( 形容 词词 尾, 的 样子 然视其 左右 ,来 而记 之者 已少( 但, 但是 ) 以 夫夷以 近( ) 于 幽 暗昏惑 而无 物以 相之 ( ) 又以悲 夫古 书之 不存 ( ) 可以 无悔也 ( ) 以其求 思之 深而 无不 在也 ( ) 2、将 下列 句子 按其 中的 “ 之”字 的语 法分 类 古人 之观 于天 地、 山川 、鱼虫 、鸟 兽, 往往 有得 以 其求 思之 深而 无不 在 也 而 世之 奇伟 、瑰 怪、 非 常之观 常 在于 险远
22、 ,而 人之 所 罕至焉 至 于幽 暗昏 惑无 物以 相 之 其孰 能讥 之乎 此 余之 所得 也 3、对 下列 各句 中的 “其 ” 分类正 确的 一项 是( ) 以故 其后 名之 曰“ 褒禅 ” 。 则或 咎其 欲出 者。 以其 乃华 山之 阳名 之也 。 独其 为文 犹可 识, 曰“ 花山” 。 其下 平旷 ,有 泉侧 出, 而记游 者甚 众。 问其 深, 则其 好游 者不 能穷也 。 然视 其左 右, 来而 记之 者已少 。 其孰 能讥 之乎? 事不 目见 耳闻 ,而 臆断 其有无 ,可 乎? 而余 亦 悔 其随 之而 不得 极夫游 之乐 也。 A. / / B. / / / C. /
23、 / D. / 4 、下 列说 法, 不正 确的 一项是( ) A. “ 庐陵 萧君 圭君 玉” 一 句中, “君 圭” 是名, “君 玉”是 字。 B. “ 至和 元年 七月 某日 ” 一句中 , “ 至和 ”是 以皇 帝 的年号 记年 的。 C. “ 临川 王某 记” 一句 中, “临川 ”是 王安 石的 籍贯 , “某” 代王 安石 。 D. “ 长乐 王回 深父 ”一 句 中, “ 父” 是对 人的 尊称 。 5、翻 译句 子。 距洞 百余 步, 有碑 仆道 ,其文 漫灭 ,独 其为 文犹 可识曰 花山 。 既其 出, 则或 咎其 欲出 者,而 余亦 悔其 随之 而不 得极夫 游之 乐
24、也 。 然力 足以 至焉 ,于 人为 可讥, 而在 己为 有悔 ;尽 吾志也 而不 能至 者, 可以 无悔矣 ,其 孰能 讥之 乎? 后世 之谬 其传 而莫 能名 者,何 可胜 道也 哉! 此所 以学者 不可 以不 深思 而慎 取之也 。 古人 之观 于天 地、 山川 、草木 、虫 鱼、 鸟兽 ,往 往有得 ,以 其求 思之 深而 无不在 也。 三、 阅 读下 面文 言文 ,完 成下列 题。 王 安石 字介 甫, 抚州 临川人 。 父 益, 都 官员 外 部。 安 石少 好读 书, 一 过 目终身 不忘 。 其 属文 动笔 如飞, 初若不 经意 , 既 成, 见 者 皆服其 精妙 。 友 生曾
25、 巩携 以示欧 阳修 , 修 为之 延誉 。 擢进 士上 第, 签 书淮 南 判官。 旧制 , 秩 满许 献文 求试 馆 职, 安石 独否 。 再 调知 鄞 县, 起堤 堰, 决陂 塘, 为 水陆之 利 ; 贷 谷与 民, 出 息以 偿, 俾新 陈相 易, 邑人 便 之。 通判 舒州 。 文 彦博 为 相, 荐安 石恬 退, 乞不 次 进用 , 以 激奔 竞之 风。 寻 招馆 职, 不就 。 修 荐为 谏官 , 以祖母 年高 辞 。 修 以其 须 禄养言 于朝 , 用为 群牧 判 官, 请知 常州 。 移 提点 江 东刑 狱,入 为度 支判 官, 时嘉 佑三年 也。 安石 议论 高奇, 能以
26、辩博济 其说 , 果 于自 用, 慨然有 矫世 变俗 之志 。 于 是上万 言书 , 以 为: 今天下 之财力 日以 困穷 , 风俗 日 以衰坏 , 患在 不知 法度 , 不法先 王之 政故 也 。 法 先 王之政 者 , 法 其意 而已 。 法其 意, 则 吾所 改易 更革, 不 至乎倾 骇天 下之 耳目 , 嚣 天下之 口, 而固 已合 先王 之政矣 。 因 天下 之力 以生 天下 之财, 收天 下之 财以 供天 下之费 , 自 古治 世, 未 尝 以财不 足为 公患 也, 患在 治财无 其道 尔。 在位 之人 才既不足, 而闾 巷草 野之 间亦 少可用 之才 , 社 稷之 托, 封缰之
27、守, 陛下 其能 久以 天幸为 常, 而无 一旦 之忧 乎? 愿监苟 者因 循之 弊 , 明 诏 大臣 , 为 之以 渐 , 期 合于 当世之 变 。 臣 之所 称 , 流 俗之所 不讲 , 而议 者以 为 迂阔 而熟烂 也。 后 安石 当国 , 其所注 措, 大抵 皆祖 此书 。 安 石性 强忮, 遇事 无 可否, 自 信所 见, 执 意不 回。 至议 变法 , 而在 廷交 执不可 , 安石 傅经 义 , 出 已意 , 辩论辄 数百 言, 众不 能诎 。甚者 谓 天 变不 足畏 ,祖 宗不足 法, 人言 不足 恤 。 罢黜中 外老 成人 几尽 , 多 用 门下儇 慧少 年。 久之 以。 旱引
28、去 ,洎 复相 ,岁 余罢 ,终神 宗世 不复 召, 凡八 年。 1、 对 下列 中加 点词 语的 解 释,不 正确 的一 项是 ( ) A. 起堤 堰, 决陂 塘 决 :疏浚 B. 后 安 石当国 当: 掌管 C. 众 不能 诎 诎 :通 屈 , 使屈 服 D. 人 言不 足恤 恤: 体恤 2、 下 列各 组句 子中 ,加 点 的 词的 意义 和用 法都 相同 的一组 是: A. 货谷 与民 ,出 息以 偿 与赢 而不 助 五国也 B. 修 以其 须禄 养言 于朝 苏子 与客 泛 游于赤 壁之 下 C. 未 尝以 财不 足为 公患 也 余与 四人 拥 火以入 D. 臣之 所称 ,流 俗之 所
29、不 讲 客之 美我 者 ,欲有 求于 我也 3、 以 下句 子中 ,全 都表 明 王安石 提倡 变法 的一 组是 ( ) 起堤 堰, 决陂 塘, 为水 陆之利 安 石议 论高 奇,能 以辩 博济 其说 ,果 于自用 慨然 有矫 世变 俗之 志 明诏 大 臣, 为之 以渐, 期合 于当 世之 变 而在 廷交 执不 可, 安石 傅经义 ,出 己意 甚者 谓 天变 不足 畏, 祖 宗不足 法, 人言 不足 恤 A. B. C. D. 4、 下 列对 原文 有关 内容 的 分析和 概括 ,不 正确 的一 项是( ) A. 王安 石记忆 力超 群,文思 非常敏 捷, 写的文 章非常 精妙, 而且 口才非
30、 常好, 在辩论 时常 常旁征 博引, 把对手 说得 心服 口服 。 B. 王 安石 任签 书淮 南判 官期 满后 ,并 没有 像其 他官员 一样 ,按 照惯 例进 献文章 要求 考试 馆阁 职务 ,这表 现出他 特立 独行 的性 格。 C. 王 安石 任地 方官 时就 采用 把官 谷借 贷给 百姓 、百姓 秋后 加息 偿还 等做 法,积 累了 许多 变法 的经 验,这 体现了 王安 石务 实的 工作 作风。 D. 王安 石很早 就有 变法的思 想,他 在当 政后就 推行变 法,变 法虽 遭到了 朝廷中 许多官 员的 反对, 但这并 没有动 摇他 变法 的决 心。 5、翻 译文 中划 线句 子
31、。 友生 曾巩 携以 示欧 阳修 ,修为 之延 誉。 乞不 次进 用, 以激 奔竞 之风。 陛下 其能 久以 天幸 为常 ,而无 一旦 之忧 乎? 10 、游 褒禅 山记 第一课 时 预习自 测 1、bao chan lu zhong she pu hua hua hua miu xue yao dai jiu fu gui Xiang sheng fu 2、以 其 乃华 山之 阳 名 之也 而余 亦悔 其随 之 而不 得 极夫 游之 乐也 此所 以 学者 不可 以 不 深思而 慎取 之也 3、全 文五 段, 可以 分为 三 部分。 第一部 分( 第一 、二 段) , 写游山 所见 的景 物和
32、 经过 ,是记 叙部 分。 可以 分为 两层。 第一层 (第 一段 ) , 介绍 褒 禅山概 况。 第二层 (第 二段 ) , 记游 华 山洞的 经过 。 第二部 分( 第三 、四 段) , 写游山 的心 得。 这是 文章 的议论 部分 ,可 以分 为两 层。 第一层 ( 第 三段 ) , 写游 华 山洞的 心得 。这 一层 是全 文的重 点。 第二层 (第 四段 ) , 借仆 碑 抒发感 慨, 提出 治学 必须 采取“ 深思 而慎 取” 的态 度。 第三部 分( 第五 段) ,是 记 游的结 尾。 自主学 习 一、1 、山 麓; 是; 山的 南 面;倒 在路 上; 碑 文; 模 糊的样 子;
33、 残存 的字 ;辨 认;错 误。 2、舍 名 动 ,筑 舍定 居 ;名 名 动, 命名 ,起 名;东 名 状 ,往 东。 3、全 是“ 者 也 ” 表判断 。 4、此 余之 所得 也。 此所 以 学者不 可以 不深 思而 慎取 之也。 5、 名、 寺、 洞、 碑 为 文章 后面 的议 论“ 深 思慎取 ”提 供依 据。 二、1、 它,代 华山洞 ; 洞穴 ;深远幽 暗的样 子;懈怠 ;拿着火 把;以 ,表修饰 ;将;发 语词, 也有大概 的意思 ;到 达的 地方 ;不 及、不 到; 十 分之 一; 有人; 责怪 ; 当、 正在 ; 自己; 那; 更。 2 、侧, 名状 ,从旁边 ;深 ,形名
34、,深度 ;穷,形 动,到 尽头; 见,动 名,见到 的景象 ;至,动 名, 到达 的人 ; 极 ,形 动, 尽情 享受 ;明 , 形 动 照明 。 3、略 写前 洞, 详写 后洞 ; 略写景 致, 详写 游洞 。 合作探 究 为第二 部分 的议 论作 铺垫 。作者 重点 不是 记游 ,而 是说理 。 当堂检 测 死, 坟墓 旁的 房屋 ; 深 远 幽暗的 样子 ; 推测 原因 , 大概 ; 错 误; 发语 词 , 大 概; 发语 词, 大 概 ; 指示 代词, 那;代 词, 它; 山的 南面 ;已经 ,表 示动 作的 完成 ;助词 ,无 实义 ;责 怪; 指示代 词, 那; 代词 , 自 己
35、。 第二课 时 自主学 习 1、 对于/ 这 件事 ,句 末 语气词 ;观 察, 动词 ;心 得,收 获, 名词 ; 因为 / 并且 ,连 词 而且, 表并 列, 连词 ; 两 个均为 助词 , 主 谓之 间, 同义连 用, 少; 对于 / 是 , 算得 上, 动词 ; 难道 , 副 词,表 反问 语气 ; 因为 , 感叹; 没有 人 / 名 动, 识其本 名; 哪里 ,怎 么, 尽,完 / 说 ,动 词 ; 的 原因 求 学的 人 2 、观, 景观, 动名词 ;险 远,形 名,危 险遥远的 地方;幽 暗昏惑 , 形名 ,让人迷 惑的地 方;谬, 弄错, 使 错, 使动 用法 3 、不随 (之
36、)以 止也,省略 句;此余 之所得也 ,判断 句; 又以(之 )悲夫古书 之不存 , ;省略 句;此 所 以学者 不可 以不 深思 而慎 取之也 判断 句 4、于 是, 对于 这; 非常, 不一般 ;至 于, 到达 ;学 者,求 学的 人 合作探 究 1、 古人游览 往往 有得 的原 因 是 求思 的深 入和广 泛。 奇观常 在险 远, 要有 志 力 物 才能 到达 。 强调只 要尽 了自 己的 主观 努力, 即使 不能 达到 目的 ,也可 以 无讥 、 无 悔 。 治学之 人不 可以 不深 思慎 取。 2 、作者 是从自 己游华山 洞的 经历领悟 到的。 作 者游后 洞时跟随 懈怠之 人中途
37、退 出,没能 够尽情 享受游玩 的乐趣 , 对后 洞的 了解 也 很有限 , 可以 说是 没有 什 么收获 。 这就 让作 者认 识 到探索 自然 要有 所得 , 必 须要 广泛深 入地 探求 和思 考 。 前洞平 而近 , 游览 的人 很 多, 后洞 险而 远 , 景 观奇 异, 游览 的人 却很 少 , 这 让作 者 领悟到只 有有志 之人才不 会受外界 影响, 才能到达 险远之处 欣赏到 奇观美景 。 “入 之愈深 ,其进愈 难” 让 作者领悟 到到达险 远之处 还需要有 足够的力 量。 “余 与四人拥 火以入 ” , “ 怠而 欲出者” 说“不出 ,火且 尽” , 让 作者 认识 到要
38、 到达 险远之 处还 需要 有外 物的 帮助。 “ 力 ” 与 “ 物 ” 是 不 可强求 的 , 作 者自 己在 具 备 这两个 客观 条件 的前 提下 却随他 人半 途而 废而 后悔 不迭 , 使 作者 认识 到尽 自 己的主 观努 力是 最重 要的 , 无 论 结果如何 ,自己 不会后悔 ,别人也 不会嘲 笑他。 “仆 碑”上的 文字让 作者领悟 到治学要 深思慎 取。受到 的启发 ,学 生只 要结 合课 文内容 言之 有理 即可 。比 如:树 立志 向的 重要 ,努 力探求 的重 要。 3、叙 述和 议论 紧密 结合 , 先叙后 议, 前后 照应 ,结 构严谨 自然 。 当堂检 测 1
39、、珍 贵奇 特 感慨 帮助 志向 心意 ,主 观努 力 到 幽 深昏 暗叫 人迷 乱的地 方 句末语 气词 代词 ,那 里 代词 ,那 里 通“ 甫” 2、游 山 治学 游山 尽 吾志 深思 慎取 课后训 练 二、1 、 乃 副词 ,表 示判 断,可 译为 是 就是 ; 竟,竟 然, 居然 ;于是 ; 才。 道 路, 道路 ; 道理 ; 主张 ;说 ,讲 ;方法 。 盖 车盖 ;承 接上 文, 表示原 因, 可译 为 因为 是因为 是 由于 等; 超过, 胜过 ; 有 大概 的意 思 。 文 文字 ;纹 ;文章 ; 掩饰 。 然 如 此, 这样 ; 对, 正确 ; 形容词 词尾, 的样子 ;
40、但,但是。 以 相当 于“而” , 表并列; 目的连词,来 ,因为; 凭借; 因为 。 2、A 相 当于 结构 助词 “的 ” : (3)( 7 ) B 代 词, 指代 人、 物、 事 、地方 等, 作宾 语: (5)( 6) C 助 词, 在主 谓之 间, 取 消句子 的独 立性 : (1)( 2)( 4) 3、B 4 、D 5 、 距 离山洞 一百多步 ,有 一座石碑 倒在路 旁,上面 的文字已 经模糊 ,有的已 经磨灭, 只有从 它残存的 字还可 以辨 识出 花山 的 名称。 出 洞以 后, 就有 人埋怨 那主 张退 出的 人, 我也后 悔自 己跟 他出 来, 因而 未 能极尽那 游洞的
41、 乐趣。 可是,力 量足以 达到目的 (却未能 达到 ) ,在别 人( 看来)是 可以讥 笑的,在 自己来 说也 是有 所悔 恨的 ; 尽了 自己 的主 观努 力却 未能达 到, 便可 以没 有悔 恨, 难 道谁 还能 讥笑 吗? 后 世弄错 了它 的流 传文 字 , 而没有 人能 够说 明白 的情 况, 哪能 说得 完 呢 ?这 就 是探求 学问 的人 不能 够不 深入 思考而 谨慎 地采 用资 料的 缘故 。 古代 的人 观察 天 地、 山川 、 草 木 、 虫 鱼、 鸟兽 , 往 往有 所收 获, 因 为他 们探索 思考 问题 深入 ,而 且随时 随地 都很 注意 。 三、1 、D 此
42、题命 题着 眼 点在于 理解 常见 文言 文实 词在文 中的 含义 。D 项 , “恤” 在古 代汉 语中 有“ 体恤” “安置 ”等 意思 ,结 合语 境,可 知该 处为 “忧 虑” 的意思 。 2、D 此题命题着 眼点在 于理解常见文言文在文 中 的用法,因而要紧密结 合 语境来判断,然后再与 题 目所 给出的出自教材的一些 语 句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相 比较。A 项, 前者为介词 ,译为“给 ” ,后者为动 词 , 译为 “亲 附 、 亲 近” ; B 项 , 两 者都 是介 词 , 前 者译 为 “ 向” , 后者 译为 “ 在” ;C 项 , 前者 为介 词 , 译 为 “ 因 为”
43、 , 后者 为连 词, 译为 “ 而” ;D 项, 两者 都是 助词 ,用在 主谓 之间 ,取 消句 子独立 性。 3、D 此题命题着 眼点在 于筛选文中的信息,这 类 题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 是 指向性特别强。考生在 筛 选信 息时一 定要 根据 题干 要求 仔细甄 别, 认真 作答。 解 答本题 , 考 生要 抓住 “ 表 明王安 石提 倡变 法” 这一 要求 进行筛 选, 仔细 辨别 后不 难发现 表 明王 安石 任鄞 县知县 时兴 修水 利, 为民 办事, 表 明王 安石 有口 才 , 善雄辩 ,都 与提 倡变 法无 关。这 样就 可以 排除 与这 两句相 关的 选项 ,准 确作 答。 4、A 此题命题着 眼点在 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 心意思。解答此类题目 , 关键要把文段中的人物 与 事件 的关系 (该 人于 何时 何地 做了哪 些事 、 是 已经 发生 之事还 是未 发生 之事 、 事 件的信 息在 文段 中是 否有 依 据 等) 弄明白 。 本题 A 项中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