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工程概况 某 6 层商用综合楼,混凝土框架整体式楼(屋)盖结构。结构为 C25 商品混凝土,用多层胶合木模板成型,脱模剂采用乳化废机油。其二、三层为洗衣、净菜业务用房,结构构件处于潮湿大气环境。为防止冷凝结露带来的危害,现浇混凝土楼板顶棚面层为厚 20mm 1:3水泥砂浆抹灰,涂料二度刷白。水泥砂浆采用 42.5R 普通硅酸盐水泥及当地优质河砂(中砂)。抹灰层施工时间在 3 月中旬,而后进行楼面面层水磨石施工。事故发生时已完成二四层水磨石地面铺贴,但尚未进行门窗框安装。 2 事故现象 顶棚抹灰层于施工后 1 周内普遍开裂,不规则裂缝宽度 0.20.6mm 不等,裂缝间距约4060cm,且有
2、通长裂缝。施工后不到 1 个月,出现大面积空鼓、脱落。空鼓区用小锤轻击,抹灰层即可脱落。脱落区边缘用手指便可剥离基层。脱落的水泥砂浆层与结构的结合面光滑平整,未见其他异常。楼层层高 4m,抹灰层大块脱落幸未伤及人员。 3 事故原因分析 3.1 可排除的因素 抹灰前,现浇混凝土顶棚表面的凹凸处已填平或凿去,避免了因局部抹灰过厚而产生的干缩开裂。经观察和分析,在墙体和混凝土板交接处、结构主体部位都未出现裂缝,裂缝只出现在抹灰层,且无一定规则,因此,可以排除因地基沉陷、结构变形、构件挠度、错位等引起的开裂。 工程采用配合比为 1:3 水泥砂浆。其中,砂的含泥量和水质都符合要求。水泥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3、可排除水泥安定性不良引起的膨胀开裂。 3.2 影响因素 (1)施工准备不足。主要表现为:抹灰前对基层的脱模剂、油污等清理不干净;使用胶合板模板,抹灰基层较光滑,虽采用 1:1 的水泥砂浆内掺 107 胶并用竹丝甩到基层上的毛化处理办法,但是甩点零星且不均匀,终凝后自然风干而未浇水养护;抹灰前对基层浇水不充分,导致抹灰后砂浆中水分很快被基层(或底灰)吸收而急骤干燥。从而,影响了抹灰层与基层的粘结力。 (2)抹灰操作不当。现浇混凝土楼板顶棚抹灰层的平均总厚度不得大于 15mm,水泥砂浆的每遍抹灰厚度以 57mm 为宜。本工程抹灰层厚度约为 20mm,且由于抢进度,未待前一层砂浆干燥就进行后一层涂抹
4、,每层抹灰跟进过紧,实际上近于一次抹灰,使得湿砂浆粘在一起,起不到分层作用,造成砂浆收缩率过大而产生空鼓、裂缝,又过厚的抹灰层,使粘结面处产生滑移。 (3)选用水泥不当。所选用的 42.5R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特点是: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高,收缩大,易使抹灰层产生收缩裂缝。另外,所用水泥中的 SO3 含量为 2.16%,研究表明当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为 3.1%时,干缩最小,而其含量偏离该值时,干缩又逐渐增大,加之在抹灰后浇水养护不够,使收缩加剧。 (4)在顶棚抹灰完成后,开始进行各楼面水磨石的施工,施工过程中的振动也促进了板底裂缝或空鼓,并导致脱落。 从以上分析看出,施工操作不当是造成本工程事故
5、发生的根本原因,早强水泥的使用促进了抹灰层的空鼓、裂缝。 4 处理措施 未起鼓的裂缝处,用 107 胶白水泥刮抹缝;对于起鼓处,则用锤确定起鼓区大小,做好标准矩形画线,采用切割机割去以避免影响相邻部位。改用 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严格控制抹灰砂浆的流动性和保水性,做到砂浆随拌随用,在初凝前用完。返工至今已数月情况良好。具体工序操作如下。 (1)清理基面。基层上的隔离剂、油污用 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清理干净,扫净残浆、灰尘;用 1:1 水泥扫净,掺 10%的 107 胶薄抹一层。 (2)基层湿润。常温下在抹灰前 1 天进行基层喷水湿润,抹灰时再洒水一遍。 (3)分层抹灰。抹头道灰时,与模板木纹的方向垂直,并用钢皮抹子用力抹实,越薄越好,底子灰抹完后,紧跟抹第二遍找平,厚度 6mm 左右,待六七成干时,即罩面。刮杆刮抹灰面时要用力均匀,避免粘结面错动而起鼓。抹灰层的平均总厚度不大于 15mm。每遍抹灰完成时及时洒水,抹灰完成后洒水养护 7 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