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1、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2、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 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
2、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 ,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的工作。3、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通常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总数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3、。(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 ;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佣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出来。 (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变化。 (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会兴起和衰落,而
4、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和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加结构性失业。4、 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货币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现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的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
5、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5、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是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持有的每一单位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也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的快得话,则企业的收入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一般地,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
6、债务人获利。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由于更多的就业、增加产出所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如果他惟有
7、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才能得到就业机会,显然,他就受益于通货膨胀。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这里讲的是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说,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少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6、解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被认为是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现在图 165 来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图中,
8、横轴 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 ,纵轴 P 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 为总需求曲线,yAS 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 AS 起初呈水平状。这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的上涨。在图 165 中,产量从零增加到 ,价格水平始终稳定。总需求1y曲线 与总供给曲线 AS 的交点 决定的价格水平为 ,总产量水平为 。当总产量1ADE1y达到 以后,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会遇到生产中所谓的瓶颈现象, 即由于劳动、原料、生y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曲线 AD 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 AD 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总需求曲线 与总2AD供给曲
9、线 AS 的交点 决定的价格水平为 ,总产量为 。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2E2P2y就业的产量 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图中总需求曲线 与总供给曲fy 3线 AS 的交点 决定的价格水平为 ,总产量为 。价格水平从 P1 上涨到 P2 和 P3 的33fy现象被称为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 yf 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在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 AS 呈垂直状。这时总需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图中总需求 AD3 从提高到 AD4 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 P3 上涨到 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
10、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者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7、解答:1985 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98541.507.90%1%3.4P同理可得: 19862.1987 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为 1985619873.42.693.015%2e1987 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 预期通货膨胀率=6% -3.015%=2.985%8、解答:(1)劳动力人数 =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 = 1.2 + 0.1 = 1.3 亿1.30%06
11、8.49.107.3劳 动 力( ) 劳 动 参 与 率 可 工 作 年 龄 人 口失 业 者( 2) 失 业 率 劳 动 力9、解答:(1)自然失业率为 6%;(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 5%,必须有 16%的周期失业。10、解答: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虽然表面上所揭示的关系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表示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PE4E2E1E3P4P3O y1P1P2yfy2AD3AD2AD1AD4AS图 1-65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