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分值:150 分;时间:150 分钟 第 卷( 36 ) (15 3 ) 1 ( ) A (w ) (z ) (li ng) (j ) B (jio) (w i) (w i) (n i) C (d) (n ) (r n) (xu n) D (sh ) (xu n) (w ) (qi ) 【解析】 A 项, 量 读 li n ;B 项, 憔 读 qi o , 馁 读 n i ;D 项, 陷 读 xi n , 毋 读 w , 契 读 q 。 【答案】 C 2 ( ) A B C D 【解析】 B 项, 岐 歧, 戍戊。 C 项, 赝 膺, 倍备。 D 项, 祟 崇 。 【答案】 A 3
2、( ) A B C D 【解析】 C 项, 无 可厚非 : 说话做事虽有缺点, 但是有可取之处, 不 可过分指责。A 项, 不 合语境。 焚琴煮鹤 指糟蹋美好的事物。B 项, 寻章 摘句 指读书时只注意摘录一些漂亮词句, 不做深入研究; 也指写作时摘引、 堆 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含贬义。D 项, 矢志不渝 指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此处使用不当。 【答案】 C 4 ( ) A 9 B C 2014 D 11 3 11 12 300 【解析】 A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该是 尽管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 ; B 项, 开创了我省企业投资主体与政府部门联手惠老 的先河 缺主语, 应该加 上 此举 ;D
3、项, 大约 与 左右 重复。 【答案】 C 5 ( ) 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 因为, 吸水性极强的 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 笔 接 触 时 , 充 满 了 意 外 与 偶 然 。 在 笔 锋 扫 过 的 地 方 ,_ ,_ , _ ,_ ,_ ,_ , 它 叫我 感受 到, 这是天 空 对大 地惊人的爱! A B C D 【解析】 此段文字是一段描述绘画创作过程的文字。 用于排序的六个句子 实则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描写原语段中的 笔锋扫过的地方 的意外 之妙, 另一方面是描写 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 的意外之妙。 按逻辑语序排列即 可。 【答案】 D (9 3 ) 6 8 活得丰富
4、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 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 说 一个人活得丰富, 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 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说一个 人活得正确, 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 正确 这个词预设了原 则, 隐含了标准。 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 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 正 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 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 还受着感性经验、 情感欲望的支配, 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 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 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 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 但令人遗 憾的是, 这
5、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用一种凌驾于具体 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 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 我们只能 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我们的心目中, 凡事总有个对错。 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生 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 常常面临着两难, 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 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 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毋庸讳言, 活得越丰富, 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 痛苦也越多。 这正是许多人 向往活得正确的原因之一。 但 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 第一, 痛苦和快乐一样,
6、是 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 生命由此而厚重, 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 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 当痛苦、 挫折消失 了的时候, 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 人的生命意义, 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 中显示出来的。 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 界。 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 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 世界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的; 随着我们和它打交道的深入、 广泛, 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 世 界是什么, 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取决 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 敢于生活, 敢于 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
7、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 呢? 我们必须承认, 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 每一个社会, 都在长期的生活实 践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 思维方式等, 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 但这套标准是 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着的。 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 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 它必 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 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动, 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 正确进行着注释, 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赞同、 反对中, 正确性的标准或得 到延续或被修正。 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 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 一方面是对既有规 则的遵守, 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
8、威性的尊重; 另一方面是对 它的反讽或批判, 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 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 就敢于 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 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 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 都离不开生活实 践的丰富性。 6 ( ) A B C D 【解析】 D 项, 活得正确 与 活得丰富 二者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答案】 D 7 ( ) A B C D 【解析】 C 项,不是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的原因。 【答案】 C 8 ( ) A B C D 【解析】 A 项, 这是希腊哲学家的观点, 作者认为这种意义上的生活是一 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C 项, 活得丰富 与 活得正确 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9、结果 有误, 文中无此意。D 项, 文中无此意。 主次、 难易和因果关系的说法都不 当。 【答案】 B (12 3 ) 9 12 况侯抑中官 明 杨循吉 苏州,古大郡也,守牧非名公不授,载见前闻。自入我朝,乃得况公钟焉。 公本江西人, 实姓黄氏。 初以小吏给役礼部, 司僚每有事白堂上, 必引公 与 俱,有所顾问,则回询于公以答。 尚书吕公震奇之,因荐为仪制主事。 仁宗宾天,宣宗在南京,当遣礼官一人迎驾。众皆惮行。吕尚书以公就命, 公挺然出曰: 是固非我不可! 铺马驰七昼夜至南京。 驾发, 公纱 帽直领芒鞋, 步扶版轿行千余里, 不辞其劳。 宣宗怜之, 敕令就骑。 每至顿 次 , 则已先谒道左。
10、 宣宗由是知其忠勤可用。 时承平岁久, 中使时出四方, 络绎不绝, 采宝干办之类名色甚多。 如苏州一 处, 恒有五六 人居焉, 曰来内官、 罗太监尤久 。 或织造, 或采促织, 或买禽鸟花 木, 皆倚以剥。 郡佐、 县正少忤, 则加捶挞, 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 其他经过 内宦尤横,至缚同知 卧于驿边水次,鞭笞他官,动至五六十以为常矣。 会知府缺,杨文贞荐公知苏州。有内官难治, 乃 请赐敕书以行。下车之日, 首谒一势阉于驿, 拜下 , 不答, 敛揖起云: 老太监固不喜拜, 且长 揖。 既乃 就坐, 与之抗论。 毕出 , 麾 僚属先上马入城, 而己御轿押其后。 由是 , 内官至苏 皆不得挞郡县之
11、吏矣。 来内官 以 事杖吴县主簿吴清。 况闻之, 径往执其两手, 怒 数 曰: 汝何得打 吾主簿?县中不要办事, 只 干汝一头事乎? 来惧, 谢为设食而止。 于是终况公 之时十余年间,未尝 罹 内官之患也。 然况公为政, 特尚严峻, 故时有以轻罪而杖死者。 御史某巡按在苏, 况适过 交衢中, 拱手 而 过, 不 下轿径去。 人乃衔之, 竞以为谤, 故久抑遏不 迁。 至九年 复为留守, 卒官。 然苏 州至今, 风俗淳良, 则 皆其变之也。 至于减三 分粮, 则其 惠泽之在人者不小也。 然其初非吕尚书之荐、 宣庙之知, 则安得如是?而九年之 间,使不满而他徙,则其政未必告成若此也。 ( 节选自吴中
12、故语 ,有删改) 【注】 同知:知府的副职。 9 ( ) A B C D 【解析】 D 项,罹:遭受。 【答案】 D 10 ( ) A. B. C. D. 【解析】 C 项,介词,表原因。A 项,介词,跟/ 连词,和。B 项, 副词, 就/ 副词,竟然。D 项,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递进。 【答案】 C 11 ( ) A B C D 【解析】 不能直接体现, 和压制太监无关。 【答案】 B 12 ( ) A B C D 【解析】 B 项,并非 到 家中 ,而是在驿站。 【答案】 B 【参考译文】 苏州是自古以来的大郡, 太守往往非名士不能担任, 这些在前人的记载中都 有记录。等到了我朝,就由
13、况钟担任。 况公本是江西人, 实姓黄。 当初以小吏的身份在礼部当差, 分管官员每当有 事需到堂上汇报, 必带着他与自己一起前往, 如上司有所询问, 就回身向况钟询 问后再做回答。尚书吕震因此认为他才 能出众,于是推荐( 他) 做了仪 制主事。 仁宗驾崩, 宣宗在南京, 应当派遣一个礼官前去迎驾。 众人都怕前行。 吕尚 书任用况钟赴命, 况钟挺身而出说: 这本来就非我不可! 于是他骑着驿马奔 驰了七个昼夜到达南京。 皇上的车驾出发后, 况钟戴纱帽穿直领踏芒鞋, 手扶版 轿步行上千里地, 不辞劳苦。 宣宗怜惜他, 下令让他骑马。 每当到驻扎地, 他总 是提前到道路边恭迎皇上。宣宗因此了解到他的忠勤
14、可用。 当时社会太平已久, 太监时常到全国各地, 络绎不绝, 采宝干办等名目很多。 像苏州这一个地方, 经常有五六人在那里, 其中来内官、 罗太监待的时间尤其长。 他们 有时负责督管丝织染业, 有时负责给皇上征收蟋蟀, 有时也负责买禽鸟花木,都借机来盘剥百姓。郡佐、县正稍微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加以杖击、鞭打, 即使太守也时常会遭斥责而不被宽恕。 其他经过的内宦更加蛮横, 甚至将知府的 副职捆绑后扔在驿站的水边,鞭打其他官员,动辄五六十下习以为常。 恰逢当地知府缺值, 杨文贞就推荐况钟去担任苏州知府。 因为当地有太监而 难以治理, 于是况钟就请皇上赐予敕书然后上任。 到任当天, 他先在驿站拜访
15、了 一个有权势的太监, 况钟对其行下拜礼, 而太监竟然不予搭理, 于是况钟起身对 其作了个揖说: 老太监本来就不喜欢 被拜, 那姑且做个长揖。 然后就坐在座 位上, 和太监争论。 说完后出来, 指挥自己的手下先骑马入城, 而自己坐轿在后 面押阵。从此后,到苏州的内官都不敢再责打当地的官吏。 来内官因某事杖打了吴县主簿吴清。况钟听说后,径直前往抓住他的两手, 愤怒地指责他说: 你怎么能打我的主簿?县中不要办其他的事了, 只干你这一 边的事吗? 来内官很害怕, 为此设席道歉事情才算完。 因为这件事在况钟执政 十余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遭受内官的祸患。 然而况钟为政, 过于崇尚严苛冷峻, 所以时常有人
16、因为小罪过而被处以杖刑 打死的。 御史某在苏州巡视, 况钟碰巧经过 大道( 与他相遇) , 况钟对 他只是拱拱 手而已,没有下轿径直走了。很多人于是对他心怀不满,竞相借此说他的坏话, ( 他) 因此长期被压制不 能得到升迁。 到了九年还一直在苏州做太守, 最终死在这 个官职上。 然而苏州至今, 风俗淳朴, 都是在他治理下形成的。 至于减少三分粮 赋, 那他对当地百姓的惠泽确实不小。 然而他当初如果没有吕尚书的推荐、 宣宗 的赏识, 怎能像这样?而九年之间, 假如任期不满就迁往他处, 那么他对苏州的 治理未必会像现在这么成功。 第 卷( 114 ) (24 ) 13 (10 ) (1) (3 )
17、 _ (2) (4 ) _ (3) (3 ) _ 【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对 文 言 语 句 的 翻 译 能 力 。 第(1) 句 中 的 关 键 词 语 有 奇 之 因 ;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 少 虽 贷 ;第(3)句中的关键词 语有 衔 谤 迁 。 【答案】 (1) ( ) (2) (3) ( ) 14 (8 ) 望乡夕泛 骆宾王 归怀剩不安,促榜 犯风澜。 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 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 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注】 诗人应试不第,离开长安,乘舟返乡。 榜:船桨。 (1) (4 ) _ _ 【解析】 抓住诗歌中表露诗人情感的关键字可以看到情感的变化:
18、不 安 喜至 忧宽 。 【答案】 (2) (4 ) _ _ 【解析】 理解这一意象的作用, 首先要知道这是用典, 这是诗人借 何枝 可依 的南枝鹊,表达自己归乡的愉悦之情。 【答案】 15 (6 ) (1) _ _ ( 论语 子罕) (2) _ _ ( 贺知 章回 乡偶书) (3) _ _ ( 在 马克思墓前的 讲话)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第(1) 句中的 焉 易错 , 第(2) 句中的 鬓 衰 易错。 【答案】 (1) (2) (3) (18 ) 16 19 麦 粒 安 庆 凝望麦粒,我常常想起麦粒的远行。 麦粒的远行有时候借助的只是一场风, 一只鸟儿的喙、 一个人的手
19、指或者指 缝、 一个出行者的衣袋。 当它藏在旅人的行囊时, 它的心跳动着, 隔窗遥望, 一 行行旅途中的树、一座座旅途中的山、一 道道旅途中的河、一条条窗外的道路、 一窝窝旅途中的土壤让它兴奋。 旅人终于掂起行囊, 它知道自己生存的地方就要 到了,这将是它另一片安身立命的世界。 麦粒从来都不孤立, 一粒麦粒种下就有了十粒麦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 二十 粒三十粒麦粒后就是一片风风光光浩浩荡荡的小麦大地。 我常常想起一粒麦粒或 一穗麦粒的成长。 微醺的南风中我看见麦粒走过了它的青涩, 开始饱满, 一根根 尖利的麦芒像一把把利剑护卫着麦粒, 我不忍去细看锋芒中的麦粒, 不忍心去伤 灌满了汁液、 正酝酿
20、营养、 愈来愈丰满的麦粒, 在一方大地, 我选择在小麦的面 前黯然无声地站着。 我听见 风听见鸟儿掠过小麦大地, 我黯然无声地向着一粒粒麦粒行注目礼, 向掠过河床又掠过麦田的白云和鸟儿行注目礼, 向麦田边的杨树、 桐树、 榆树行注目礼, 向穿过麦田的线路、 流入麦田的河水行注目礼。 麦田, 其 实它吸纳了更多的元素、 更多的营养、 更多的情感、 更多的期望。 在麦芒全黄的 季节, 麦粒看见了旅人又回到了小麦大地, 回到了麦粒的出发地和生命地。 大地 永远是一粒麦粒、 一万万粒麦粒、 一亿亿粒麦粒。 不要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去触碰 一粒麦粒, 一穗麦粒, 这对麦粒是一种伤害。 即使你多么想仔细观察麦
21、粒, 你也 无法进入麦粒的内心。 有一天在火车站, 我忽然 听见有人叫 麦粒 。 我停下脚步, 在人群 里寻找, 却原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 她扭过头, 红扑扑的脸蛋上淌着汗水, 身上是一个沉 重的行囊, 我知道这个 麦粒 是去打工, 去某座城市。 那个城市会有 麦粒 的笑声, 有 麦粒 的身影, 也有 麦粒 对家乡的遥望。 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声 喊, 记住了某年某月某天在车站看到过一个叫 麦粒 的打工女孩儿, 麦粒 或者 麦粒们 ,我祝福他们在某一个城市过得愉快。 有一年, 我从家麦收回来, 在兜里发现了几粒麦粒, 我不知道这几粒麦粒怎 么跟我来了我居住的城市。 秋后我把它们种在了楼下的一片地里
22、, 我在夜深人静 的时候和它们聊天, 它们在城市的缝隙里成长着; 一天早晨我又去看那一片蒲扇 大的麦苗,麦苗上挂着露水,在晨曦里晶晶亮亮的那么纯净、透明,我和麦苗、 麦苗上的露珠对望着, 我又看见了一粒粒麦粒, 看见了 麦粒 们走在远行的路 上, 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那一刻, 我兀自在一小片麦苗前伫立, 仿佛置身的是一 片麦海, 看到了浩荡的麦田, 听见了麦田上的歌声。 我忽然觉得我像流浪在城市 的一颗麦粒, 和这些长在城市的麦苗一样想念着家乡, 想融入家乡的大地。 小麦 大地给我们的是丰富前行的宽广, 我们一年年在小麦大地找到了宽阔、 找到了释 怀、找到 了力量 和温暖 的 慰藉。 麦粒啊
23、, 是 一千个是 一万个 是千万 个故乡的影 子。 ( 选自散文) 16 ( )(4 ) A B C D E 【解析】 A 项, 原文 是凝望麦粒, 想起麦粒的远行;C 项, 原文没 有远远 凝望可以进入麦粒内心的意思;D 项,原文没有种麦粒是因为怕浪费的意思。 【答案】 BE 17 (4 ) _ _ 【解析】 从第 2 段 麦粒的远行有时候借助的只是一 场风 ,第 3 段 麦 粒从来都不孤立 两部分归纳。 【答案】 ( ) 18 (4 ) _ _ 【解析】 本文是散文, 其文体特点要求记录真人真事, 散文的文学性又同 时允许虚构, 因此 碰到过 或 没碰到 都有存在的理由。 写了自然中的麦粒, 又写叫 麦粒 的人,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很明显。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