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联系,发展,矛盾(全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发展的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见88页相关连接),A.社会存在社会生活
2、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BCDF,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 这
3、句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农村进城务工者称呼的变化,为何出现这种变化?,合作探究:,城里的孩子真是好,有高楼、小车和电脑,还能天天上学,吃汉堡,幸福享不了,山里孩子真是好,有高山、白云和小鸟,可以不上学,不用辅导,幸福享不了,说明了什么,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先于或落后于),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
4、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表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例: “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C,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
5、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物质,社会存在,意识,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包含,包含,(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以往社会历
6、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唯心史观: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2、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阻碍,推动,实践的,(2009重庆卷39)材料三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
7、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想一想
8、:,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2)、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P89 综合探究: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相互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状况性质;变化发展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探究活动:请运用你所学过的中外历史知识,举例分析说明这一规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 会的低级阶段),(约几百万年),(约
9、3000年),铁制工具,(约1163年),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的规律示意图,(约230年),石器,金属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BCDG
10、H,(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相互关系?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 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b.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2008江苏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解析】上层建
11、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政治体制改革属于该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题干正好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D观点错误,A与题干无关,均排除。,B,(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4、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小结:,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社会发展
12、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作用不是并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时,要用阶级分析法(含义、地位),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
13、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P91),注意:,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非对抗性的矛盾,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3)实现方式:,(2)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 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
14、殊性,(2009安徽卷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 B C D 【解析】有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15、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小结:,小结,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基本含义,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疑难点讲解:,(2009重庆卷39)材料三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16、。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解析 审题:审准设问是关键,确定知识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向(分析类题目);内容(民生水利)。 答题:根据分析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先回答理论依据,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社会意识
17、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1(教材 P86)(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
18、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不能揭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而陷入唯心主义。,(2)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和主观条件。客观上,19 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大工业的出现,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提高,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开始显现,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主观上,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揭示了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教材 P8
19、7)(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3(教材 P88)(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提示:(1)社会存
20、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其中一部分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
21、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这是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正如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一样。,4(教材 P89)(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矛盾运动中寻找。,(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提示:(1)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5(教材 P89)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代表,
22、此处“手推磨”与“蒸汽磨”分别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发因于此。这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说明: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6(教材 P89)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提示:这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
23、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7(教材 P91)(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提示:(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从社会形态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8(教材 P9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