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主讲:胡奕璇,本章要点,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的概念; 财政赤字的计量口径 财政政策的概念、目标、主体、工具、类型 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第一节 财政平衡,财政平衡 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理论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一、财政平衡,指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概念,正确理解财政平衡,1.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平衡 2.财政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财政平衡是一种综合平衡 4.财政平衡是一种真实的平衡,二、财政赤字,(一)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预算列有赤字,并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预算赤字,指预算执行结果支
2、大于收,出现赤字。预算赤字或决算赤字,并不是有意识地安排的赤字,在每一个财政年度也并非都出现,只是由于一些客观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存在赤字。,决算赤字,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赤字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赤字政策表现为连续多年安排预算赤字。,赤字政策,(二)财政赤字的计算方法计算财政赤字(或结余)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通常将第一种方法计算的赤字为“硬赤字”,第二种方法计算的赤字称为“软赤字”。绝大多数国
3、家采用第二种方法,日本采用第一种方法;我国在1994年之前采用第一种方法,1994年后采用第二种方法,但利息支出不列入经常支出,而是与债务收入冲抵不算赤字。,(三)财政赤字的弥补手段1.财政发行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2.财政透支 政府财政在其银行的账户支取的款项超过其存款的数额。 我国在1994年之前采用,94年之后不再采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不采用财政透支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3.动用上年或以前的财政结余; 4.发行国债,(四)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1.财政赤字的通胀效应,m+u=p+y,p=m+u-y,一般认为,一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相对稳定的, 长期
4、来看货币乘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从长期来看,通货 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货币的增长速度,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的财政货币发行和财政透支都会引起过量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 通货膨胀。,2.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方面是政府发行公债导致的排挤效应; 一方面是因为财政赤字支出而导致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排挤效应。而排挤效应的大小与所处经济环境有关。,3.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指政府的财政赤字支出形成的促使经济增长和私人投资增加的效果。 (1)抵消利率上升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使整个社会的投资支出增加; (2利率管制的国家往往财政赤字的拉动作用比较大。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还与政策目标等因素有关。,(五)我国的实例分析传统体制下,
5、我国的财政赤字主要靠银行透支来弥补。1979年后大量举债,国债规模不断膨胀,1994年后,国债成为弥补赤字的唯一来源。,我国的财政平衡状况,三、财政平衡理论,中国传统的财政平衡学说我国传统的财政平衡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1957年陈云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财政平衡、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及其综合平衡的“三平”理论,后由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外汇平衡,从而形成了“四平”理论。,四、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一)社会总供求平衡,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恒等式:,C+S+T+M=C+I+G+X,导出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G-T=(S-I)+(M-X),GT:赤字 GI:有结余资金 SX:贸易经常
6、账户有赤字,(二)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 1.封闭型经济中,G-T=S-I,财政赤字的增加,可以不影响需求总量,因为弥补赤字的资金可以来源于民间的储蓄结余。,2.开放型经济中(假定进口大于出口),G-T=(S-I)+(M-X),(1)SI赤字同时以两种方式加入总需求:用国外资源弥补赤字,以新的总需求方式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上,使总需求扩张用国内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原有总需求中,总需求的结构会被改变,但总量不变。,(2)S=I 国内政府的赤字由国外结余弥补,全部赤字都会以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上。,(3)SI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都处于赤字状态,都需要国外资源的弥补。这样会形成一种民
7、间投资排挤政府支出的排挤效应。,第二节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概念、目标、主体、工具、类型 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一、 财政政策概述,财政政策概念 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主体,(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重点理解政策主体、政策客体、财政政策的目标以及财政政策的手段。,(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是指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条件相适应,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状态。 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8、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1.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一般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一般用物价指数来衡量。 物价指数可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GNP Deflator)三种。 价格稳定并不意味着价格绝对不变,而是相对稳定,价格波动的幅度较小。,CPI与PPI走势,月份 CPI PPI 2009.09 -0.80% -7.00% 2009.08 -1.20% -7.90% 2009.07 -1.80% -8.20% 2009.06 -1.70% -7.80% 2009.05 -1.40% -7.20% 2009.04 -1.50% -6.60% 2009
9、.03 -1.20% -6.00% 2009.02 -1.60% -4.50% 2009.01 1.00 % -3.30% 2008.12 1.20% -1.10% 2008.11 2.40% 2.00% 2008.10 4.00% 6.60%,2.充分就业 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一般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失业可以分为四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其中前三类为自然失业,后一类则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出现的,因此控制这类失业率应该是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3.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包括四部分:经常性项目、资本性项目、统计误差
10、和官方储备。 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国际收支不平衡,要么是顺差要么是逆差。 各国更多的是关心国际收支赤字。,4.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也就是人均实际产量的增加,他可以用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表示。,中国社科院4月20日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蓝皮书指出,尽管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国2011年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预计GDP增长速度为9.6%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蓝皮书同时指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3大因素,预计2011年中国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而消费、净出口增长速度将比上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资料来源http:/ 2011年04
11、 月22日 14:49 成都晚报,(三)财政政策的主体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二、财政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是指一个处于政府控制之下的、能够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三、财政政策类型,(一)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又称为“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或“非选择性财政政策”。指某些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财政政策,它无须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累进税)(2)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转移支付),
12、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实施的罗斯福-霍普金斯计划(1929-1933)、日本实施的时局匡救政策(1932年)等,都是相机决策财政政策选择的范例。,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是指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 (1)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恢复的政策; (2)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 (3)财政投资
13、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 (4)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的从当时经济状况反方向上调节经济景气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的区别:,(二)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
14、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达到供求平衡。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四、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的效应,(一)财政政策的传导,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的相互作
15、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体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的复杂过程。 财政政策实施传导媒体发生变化企业、居民调整投资、消费行为达到财政政策目标对财政政策效应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改进财政政策。,1.收入分配,政策工具变量调整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货币收入者实得的货币收入或使货币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对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居民个人征税或补贴来影响;对于后者,主要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来进行调节。政策工具变量调整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上。,2.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社会需求的载体,任何一笔财政收
16、支的增减都必须通过货币供给量作为媒介作用于总需求。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发行上。财政赤字的弥补若通过银行透支,则会导致,3.财政政策工具与价格的关系,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是通过价格作用体现出来的,或者是与价格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调节作用的。,(二)财政政策的效应,1.“内在稳定器”效应 (1)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2)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3)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的自动调节 (4)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2.财政政策乘数,(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乘数推导,C=a+bY,Y=a+bY+I+G,Y=1/(1-b)(a+I+G),Y/G=1/(1-b),(2)税收乘数,乘数推导,C=
17、a+b(Y-T),Y=a+b(Y-T)+I+G,Y=1/(1-b)(a+I+G-bT),Y/T=-b/(1-b),注意:T为税收净额,(3)平衡预算乘数主要考察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可得出 Y=G,也就是平衡预算乘数为1。,(4)政府转移支出乘数税收净额T=Tg-R R为转移支出;这时,C=a+b(Y-Tg+R),Y=1/(1-b)(a+I+G-bTg+bR),Y/R=b/(1-b),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增加单位购买支出要比增加等量转移支出增加的总需求更大。,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及
18、选择,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的必要性(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1.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都是通过对社会资金的分配实现的。社会资金的统一性和社会资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性,决定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其实质都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的关系。如果两大政策目标不统一和不协调,必然造成政策的相悖,从而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的失控。,2.两种政策调控同为货币调控 在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属于货币调控是无庸置疑的。即使是财政政策,本质上也是属于货币调控。因为无论是财政收入的集中,还是财政支出的运用,都是借助于货币的运动进行的,都是货币的集中和货币的
19、转移,是货币运动的效应,只不过财政政策是以政府的方式来进行的。,(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1.政策主体不同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财政政策的主体是国家政府。由于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因而货币政策受政治的影响一般较小。财政政策受政府政治决策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就较大。政府在执行职能时所采取的态度,必然要直接影响它的财政活动,甚至要借助于财政政策实现它的政治目的。,2.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1)货币政策调控总量,财政政策调控结构宏观经济正常稳定地运行,须以总供求的平衡为条件。总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个方面。货币政策应以总量调控为主,财政政策则应以结构调整为主。因为货币政策直接
20、决定着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又决定着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总之,总供求的平衡实际上是货币的均衡。只要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实现货币的均衡,也就基本上实现了总供求的平衡。对于财政政策,无论是它的收入机制,还是其分配机制,在调控货币资金流向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财政可以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把一部分货币资金引导到新兴产业和薄弱产业上去,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和产业的技术结构的目的。,(2)货币政策侧重物价,财政政策侧重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侧重于对物价稳定的调节,给经济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财政政策则更多地侧重经济增长,这种侧重并不是以赤字财政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主要依靠它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
21、,通过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技术结构的不断改进,来推动经济增长。,(3)货币政策着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财政政策着重经济利益公平分配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的都是货币资金,但它们调控的资金性质却不同,因而调控的重点也就不同。货币政策主要调控的是具有偿还性质的借贷资金,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调控更为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提高必然使整个经济的运行更富有效率。财政政策调控的主要是无偿性资金,通过对货币资金的无偿集中和使用,调节着经济利益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这种利益公平分配的作用是货币政策调控所不具备的。,3.政策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依靠货币供给机制来进行,
22、货币供给是借贷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偿还性和交易性。因此,货币政策是以非指令性的间接调控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活动,对宏观经济发生影响与作用,其调控的时效长,调节效果显示较慢。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入和分配机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由于财政收支是直接依靠政权的力量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无偿性,从而决定了财政政策是利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直接从利益分配环节入手,对经济实施调控,调控的时效短,对经济的影响直接而迅速。,4.政策调控中的货币流向不同货币政策对货币的调控,主要是使货币在各经济主体之间作横向流动,通过这种横向流动改变货币在各个经济环节中的分布状况。财政政策对货币的调控,主要是使货币在
23、各经济主体之间作纵向流动,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将部分货币资金自下而上地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支出,自上而下地使资金流向某些经济部门。,5.政策的可控性不同货币政策通常需要通过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只有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分工配合,才有利于在保持通货基本稳定的同时,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总目标。,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及选择(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
24、策的配合方式,(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的选择1. “松财政松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1)政策工具财政工具:主要是增加支出,减少税收。货币工具: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调低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等,向市场投放货币。(2)适用范围A.经济处于严重萧条时,可以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使其扩大,从而促使经济复苏。B.在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人力、机器设备等资源时,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紧财政紧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1)政策工具财政工具:主要是减少支出,增加税收;货币工具:采用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
25、率,或调高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等,从市场上回笼货币。(2)适用范围A.经济处于严重通货膨胀时,可以强有力地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促使经济回落。B.经济过热、需求旺盛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可以起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稳定物价,从而调整经济。,3. “紧财政松货币”政策在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时采用该政策组合。“紧财政”政策指采取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措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控制经由财政渠道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货币”政策指采用放松性的措施,适当增加货币供给,扩大社会总需求,以促使经济的适度增长。此时中央银行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货币供给的总
26、量,有效地控制货币的流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避免宏观经济的失控。,4.“松财政紧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或者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政策搭配模式较好。“松财政”政策采用减税或扩大开支等较为宽松的措施,刺激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定向供给货币的功能,增大对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瓶颈产业的投资,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这对克服经济增长减缓或经济停滞较为有效;而且适宜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紧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收紧银根,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5.“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稳健政策
27、追求基本的平衡,包括财政预算收支的平衡与货币供给的平衡。即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行的干扰,不主动刺激或收缩经济,既不追求膨胀效应,又不追求紧缩效应,努力维护总供求的内在均衡关系。这种政策一般出现在两个过渡时期,一是从“扩张”到“紧缩”的过渡,另一个是从“紧缩”到“扩张”的过渡。,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政策组合模式,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余的情形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只要不是明显不平衡的情况,由于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另外一些部门的产品供给小于需求,如果单纯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进行调节,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可以考虑采用松紧搭配或稳健的政策。因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思考题:试述财政政策的类型及所适用的经济条件、政策工具和作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