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设想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文介绍了我院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队伍、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所进行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多人觉得很简单,其实要真正要上好这门课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多难点的。例如学生层次不同;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同;内容多而杂;操作和上网很熟练,但其实一些实用操作基本不会。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多年该课程教学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队伍、教材建设等多方面进
2、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 教学内容 1.1 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作为基本教学内容 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等级证书渐已成为社会各行业选择本行业实用性人才基本标准。我们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MS-Office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讲授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要求的计算机知识。这些知识的确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一次的教师毕业巡回检查,二是与毕业学生建立的长期联系,三是通过教师为企业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1.2 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要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素质、计算
3、机应用能力的目标,就必须拥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了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必备的计算机知识。 我们设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部分;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和 Internet 应用;计算机硬件基础;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 目前我们在运行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的模式。其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部分、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和 Internet 应用、计算机硬件基础、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计算机操作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实际的能力,
4、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进行归纳及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使学生了解当前流行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及选购方法,掌握计算机的组装技术和维护技术,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目前只对计算机专业开设。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设想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实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开设“程序设计基础” 、 “数据库基础” 、 “微机原理”等课程,同时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作为选修课向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 2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
5、求和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我们先后使用了多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但这些教材和参考书很难满足我们的实际要求,因此我们正在编写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及配套实验书(非计算机专业用 )的教材,力图体现我院多年教改的成果,并采用案例进行编写,使得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经编写了计算机操作实训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案例驱动、紧贴实际、拿来即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MS-Office 模拟练习软件也是我们的辅助教学资料的一部分。该模拟软件包含了 25 套仿真试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由于该模拟软件有标准答案和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模拟软件的练
6、习是学生课外去完成的,教师只在开学初简单介绍该软件的使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精选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能应对实际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准备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网上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已经做好的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级考试大纲、教案、学习指导、上机习题与指导、理论习题与答案、在线测试软件(利用我院为广东电信开发的职称考试系统) 。此外,我们还准备实现网上学习论坛、网上互动操作、网上操
7、作演示等功能,为师生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我们对教学各个细小的环节都精心设计,例如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就是针对课程精心设计的,非常细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最后,用我院开发的广东电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职称考试) 系统对学生进行考试,体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4 实践教学 4.1 课内实践教学 授课教师随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将对广东电信、东莞移动、佛山移动、湛江国税等企业所做的培训案例作为授课案例。 4.2 学生课
8、外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包括: 每年一度举办“打字比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气氛; Office 创意设计比赛也在筹划中; 微机社成员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为全院学生服务,如为同学购买、排障、维修计算机; 我院计算机机房的创建和整改也有学生的参与; 学院学生电脑托管机房完全由学生组建和管理。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期末考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只在期末突击复习;有些学生由于平常没有好好学习,期末突击来不及,就有作弊搏一搏的心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做了改革,具体考核方式和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表现10% 作业和实验报告10% 平时实践20
9、% 阶段性考核20%(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 终结性考核 40%(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 摘要:本文以进程管理为例讨论了游戏教学法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指出运用该教学方法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操作系统;游戏;进程管理 G642 “操作系统 ”课程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学生普遍的反映之一就是该门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兴趣索然。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其中,游戏教学法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寓教于乐”的办法。 1 进程管理中的游戏教学 进程模型和并发机制是进程管理教学中的两个重要内容,本节给出
10、笔者针对这两个内容分别设计的两个集体游戏。 (1) 进程模型 进程是多道程序系统中用来描述执行实体的概念,进程在其生命周期里会处于不同的状态,进程模型正是用来描述进程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的抽象模型。进程模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应该定义哪些状态,二是不同状态间的转换关系和条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进程模型,笔者设计了一个集体游戏如下: 游戏角色: 由A、B 和 C 三个同学分别扮演分时系统中正在执行的进程,其中进程 B 运行过程中需要等待I/O 操作。另由一个同学 D 扮演操作系统(兼 CPU 的分派者)。此外再请一个同学在旁边计时,每个时间片结束的时候给一个信号提示。 游戏道
11、具:一个 CPU(可以拿任何东西代替,如一个大苹果)。 游戏规则: 进程 A、B 和 C 在没有 CPU 在手的时候均不能进行任何动作(为直观起见,等待 I/O 以半蹲表示),得到 CPU 后可自由活动(内容可指定或请学生自行决定,如在黑板上画画、唱歌等等),一个时间片结束、运行结束或等待 I/O 操作的时候需要将 CPU 交回给 D。D 循环地按照 A、B 、C 的顺序分派 CPU,前提是该进程没有结束且没有在等待其他事件。 请其他学生观看游戏的时候思考 2 个问题:每个同学有哪些不同的行为表现?他们是如何在这些不同的行为中转换的? 游戏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这 2 个问题,很自然地,学生会首先
12、想到两种不同行为,即是“有 CPU”和“没有 CPU”,且进程在它的生命周期中就在这两种行为之间相互转换,从而马上可以得到最简单的两状态模型(如图 1(a),同时可知 D 的工作就是将 CPU 分派给一个处于“未运行”状态的进程。这时,再请学生思考:A 时间片用完而 B 又在等待 I/O 时处于“未运行”的进程有 B 和 C,这时 D 该将 CPU 分派给 B 还是 C?很容易可以得到该问题的答案,从而提示学生其实这时候 B 和 C的状态还是有区别的,因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经典的三状态模型(如图 1(b)。 (2) 信号量并发机制 信号量是重要的进程并发机制之一,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并能应用信号
13、量,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理解信号量的物理意义,“点名”游戏(图 2)正是为此而设计的: 游戏角色:“ 写者”负责设计问题,一次可以在纸上写一个问题并指定该问题的回答者(如“你认为谁是本班最可爱的人 ? 张三”);“ 读者”负责宣读问题,一次可以读出在纸上的一个问题以及指定的答题者(即被点名者);被点名者则务必回答问题。所有同学都是潜在的游戏参与者。 游戏道具 :一支笔和一张用来在上面写问题的纸。两个信号量计数器(写在黑板上即可):一个是读信号量,初值为 2;另一个是写信号量,初值为 1。 游戏规则:读者/ 写者按以下步骤活动: (1) 对相应的读/写信号量进行 P 操作,即计数器减 1,如果减
14、1 后相应的计数器不为负数(0)则转(2), 否则等待。(2) 进行读/写。 (3) 对相应的读/写信号量进行 V 操作,即计数器加 1,如果加 1 后相应的计数器为非正数(0) 则转(4),否则转(5)。 (4) 通知一个等待的同学转(2)。 (5) 结束。 请所有同学注意观察游戏中信号量计数器值的变化与读者/写者(在进行的或在等待的)数量的关系,从而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信号量的物理意义:信号量的计数器的值代表了某类资源的可用数 (若该资源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则相应信号量初值应设为 1);P 操作相当于是申请一个单位的资源;V 操作者是相当于释放一个单位的资源;而计数器变成负值 -
15、N 时,则表示有 N 个进程在等待该资源。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举进一步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从“资源”的角度去使用信号量解决更多更广泛的进程同步和互斥的问题。 2 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游戏教学中,游戏是载体,教学是目的,为了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游戏的设计要切题,不能为乐而乐 ,而应紧扣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去。这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 其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亲身参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游戏应有趣且贴近学生生活,并给参与者主观能动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多鼓励,营造良好的气氛。最
16、后,教师不能只作旁观者,应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引申和总结。事实上,这也是教学互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适当使用游戏教学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各方面理论的问题来源、提出办法以及实现依据,使学生从“灌输式”教学中的被动方变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出自: 大学生论文网 参考文献: 1 William Stallings.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M.5 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孟静. 操作系
17、统教程题解与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宋子慧. 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尝试J. 文教资料 , 2007(11):45-47.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习迁移;数字媒体基础;教学过程 1 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是我校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处理的基本
18、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开发软件,以加深对数字媒体基本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使习得行为可以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将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
19、,以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经验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 “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对立体几何的掌握;学习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期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常发生干扰。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 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掌握了“角”的概
20、念有助于“钝角” 、 “直角”和“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之间的相关影响就是横向迁移。 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 (1) 形式训练说:以 18 世纪德国心理学家 Wolff. C. V.为代表人物的形式训练说把学习迁移看做是通过对学习者的感觉、记忆、思维、推理、意志等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 (2) 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 Thorndike. E. L.和 Woodworth. R. S.在其迁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与形式训练说相对立的迁移理论。该学说认为只有当测验情景与先前的学习情景
21、存在相同要素或成分时,学习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学习中存在的相同要素或成分越多,迁移的作用越大; (3) 概括原理说:概括原理说是由 Judd. C. H.在 1908 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先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的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之后的学习中。他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和经验,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 (4) 学习定势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定势,并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去。近年来,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的
22、迁移方面,1999 年著名心理学家 Simons 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 2认为学习迁移有三种产生方式:一是从过去学习中所获得的先前知识到当前获得新知识的迁移;二是从当前已获得的知识到以后学习知识的迁移;三是从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迁移。 3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学习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及参考资料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掌握“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首要的任务是精选教学素材,选择的
23、标准就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选择包含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并结合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特点,选择了实践内容多的参考书目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和参考资料选定后只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功效。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学内容具有结构性和一体性,即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和合理的逻辑关系,并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同时也助于学生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断裂点,为
24、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经过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就要求合理组织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宏观方面,即整体教学章节的安排顺序,还包括微观方面,如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凡是在先前学习同后续学习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在联系时。就容易产生互相迁移作用。而且在它们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学习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对“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我们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先概述课程的总体内容,后重点介绍各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形式安排课程,而在讲解各种数字媒体技术时,则按照文本语音图形、图像(静态图像
25、)动画、视频(动态图象) 的讲授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课程的教学细节安排上也采取相同的形式,如在“数字图像技术”章节,先介绍图像变换技术,再讲授图像的频域滤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迁移。总之,先讲授具有最大学习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突出讲授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顺利地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 讲授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可以产生
26、较为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碍,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只会死记硬背盲目模仿,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长此以往,知识空白点越来越多,造成学习中的知识迁移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概括化理论,对所学习内容概括总结得越好,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让学生不仅知晓知识性的内容,还通过练习掌握概括总结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中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授图像复原技术时,要注意比较该
27、技术与之前讲解的图像增强技术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目的均为改善图像的质量,不同之处是图像复原是利用退化过程的先验知识恢复已退化的图像,而图像增强则是利用某种试验性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以适应人眼的视觉和心理。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图像处理技术,产生学习的正迁移。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结构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反而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尽可能圆满结束先前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后,再进行后续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
28、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4) 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形式训练学说的观点,学习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各种软件才能增加感性认识,才能真正领会教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演示、辅导上机实验、学生演讲和讨论、上机作业展示及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
29、行学习加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准备。2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如在讲解数字视频分析技术时,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即:首先展示一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中的实际应用录像,接着提出该系统如何自动检测出非法入侵者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引出基于图像帧间差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公式,使学生了解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际应用。而在讲授数字音频处理软件 Audition 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多个数字音频素材的处理过程和制作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学习所授的内容。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从“学”到“练”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
30、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视频剪辑软件 Premiere 的实验课上安排同学们两人一组协调合作,对任选歌曲设计并制作该歌曲的 MV 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作品,摘要:本文结合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了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案;分别从实验环境的选择、实验题目的选择原则、实验题目的类型、实验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了实验教学方案的创新点。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 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方案;上机测试G642 1 引言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各高校计算机或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程序入门课程。此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精
31、通某一门程序开发入门语言,如 C、C+、Java 等,而是让学生建立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想。 “实践出真知”,该课程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实验教学环节在整门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案的改革。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任务驱动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增加难度,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2 实验环境的选择 实验环境的选择是整个实验教学的首要问题。在选择程序开发环境时,我们基于以下考虑: (1) 适应当今程序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更早地接触最新、最实用的知识。 (2) 有利于学生熟
32、练掌握程序的调试。对一个软件来说,其开发成本只占整个成本的 10%,其他 90%的成本都用在软件的调试和后期维护上,所以从软件工程学来看,让学生熟悉软件的调试环节是非常必要的。以 C 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很多学校还停留在使用 Turbo C 的阶段上,而相对于 Turbo C 来说,我们更推荐使用Microsoft Visual C+ 6.0 开发环境 ,因为它具有更优秀的调试功能 ,并且是面向主流的Windows 开发环境,有利于后续开发课程的学习。 3 实验题目的选择 3.1 选择原则 在选择实验题目时我们力求遵循如下原则。 (1)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循序渐进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指知识及技
33、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实验课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串联知识模块,组成实验内容。任务驱动思想主要体现在两点: 各个实验不再按 “语法”单元来分配和设计,而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分配。主要包括:入门训练、逻辑问题的解决、数据组织问题的解决和综合应用。 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贯穿所有实验的任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学生在指导书的任务安排下,在每个实验中都编程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部分内容,最后当完成“综合应用”时,学生将实现整个系统。整个例子贯穿全部实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
34、体现了任务驱动的思想。 (2)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门课程面向的大多数学生以前都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编程,他们还不具备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了使初学者建立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应从具体问题入手,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题目,努力把枯燥无味的“语言”通过实验教学变得生动、 活泼。例如,我们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分别设计了“捕鱼问题” 、 “破案问题”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具体的编程实例。 (3)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准备的不同,会出现整体操作的不同步现象。所以应注重因材施教,以
35、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书籍给他们,并指导他们实践。而对那些“吃不了”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各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通过实验课都能“吃饱、吃好”。我们在实验指导书的每套上机实验题目中都设计了必做题目和选做题目。必做题目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选作题目是专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在部分实验中还安排了学生自学内容。 3.2 实验题目的类型 根据实验目的,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按照实验题目的选择原则,我们在每个上机实验内容中设计了“读、改、填、写、综”五个递进层次,
36、其中“综”是教学方案的一大特色。 (1)“读”程序阅读题:让学生在实验准备阶段读懂每个程序 ,画出流程图,估计程序运行结果,上实验课时再将程序输入计算机进行验证。这类题目的安排也能够让学生在读程序的过程中,找到要掌握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2)“改”程序改错题:学生通过第一环节“读”的训练,已经对实验相关的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些有错误的程序,让学生去查找其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 理论知识,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应用,并能够预防在程序设计中发生类似的错误。 (3) “填” 程序填空题:学生通过“读”和“改”环节的训练,已经可以准
37、确地把握相应的知识点了。但是,对于知识点的应用和程序结构整体的把握还有差距,独立编写程序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此时,设置一些程序填空题,让学生在理解程序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将该程序补充完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更加熟练,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程序整体结构的把握。 (4)“写”编程题:“写”即给出程序功能的文字叙述,要求学生利用本次实验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来完成该程序的编写。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有了前三个环节作为铺垫,要求学生按照程序功能编写程序,就是顺理成章的步骤了。在选择题目时,应遵循前面讨论的实验题目的选择原则。 (5)“综”步步高实训:大多数学生在学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后,普遍反映能顺利完
38、成针对各个知识点而设计的题目,但很难综合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结合的上机内容。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长期任务,再根据各实验的目的和系统功能模块分解任务,形成一个个短期任务。每个实验的“步步高实训”部分就是针对这个“学生管理系统”来设计的,每个实验的“步步高实训”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一个较大型、较复杂程序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任务形成一种连贯性,在整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总任务驱动,而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短期任务的驱动下,体验着一次又一次迈向成功的喜悦。当做完实验 1 至实验 5,学生就完成了所有的短期任务,然后通过实
39、验 6 把前面编写的各个模块集成起来,并加以完善,便构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表 1 罗列了各实验中“步步高实训”环节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个环节的连续性。 表 1 各实验“步步高实训”环节 实验名称“步步高实训”环节内容 实验 1 入门训练(score.cpp)编程实现: 提示用户输入一学生成绩;然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成绩;给成绩加 10 分;最后输出成绩。 实验 2 逻辑问题的解决(login.cpp)编程实现:提示用户输入口令 ,假设正确的口令为“8848” 。如果用户输入错误,提示用户重新输入;如果输入正确,则显示“ success!”。用户有 3 次输入口令的机会,如果
40、3 次都错误,则显示“failure!” 。 (grade.cpp)编程实现:用户输入百分制成绩,要求输出其对应的成绩等级。规定 :90 分以上为 A,8089 为 B,7079 为 C,6069 为 D,60 分以下为 E。 实验 3 数据组织问题的解决(1)编程实现:用数组 gradeSIZE保存用户输入的学生成绩,其中 SIZE 为符号常量。分别编写如下程序实现相应的功能: (sum_grade.cpp) 输出全体学生的总成绩; (max_grade.cpp) 输出全体学生的最高成绩; (min_grade.cpp) 输出全体学生的最低成绩; (avg_grade.cpp) 输出全体学生
41、的平均成绩; (sort_grade.cpp) 将学生成绩从大到小显示出来 ,数组本身的各元素的值不变; (copy_data.cpp) 将 gradeSIZE数组中的元素复制到数组 grade_copySIZE中,显示数组grade_copySIZE的每个元素值。 实验 4 程序组织问题的解决将实验2、3 中的程序,改写成相应功能的函数。在 main()函数中调用这些函数。例如:将程序登录程序 login.cpp 改写为函数 viod login(void),依次创建具有查询成绩等级、计算总成绩、查询最高成绩、查询最低成绩等功能的函数。 续表 实验名称“步步高实训”环节内容 实验 5 数据组
42、织问题的解决(2)采用结构指针数组保存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和成绩 ),修改实验 4 中创建的函数 ,根据需要可以增加相应的函数。实验 6 综合应用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完善模块,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系统需求如下: (1) 提示用户进入登录界面。用户输入口令,如果输入错误,提示用户重新输入;如果输入正确 ,进入步骤(2)。用户有 3 次输入口令的机会,如果 3 次都错误,则退出系统。 (2) 系统初始化:提示用户输入学生的基本信息。 (3) 在屏幕上显示如右图所示的菜单: 用户选择后,系统处理相应操作 ,并把结果显示给用户。然后系统继续给出菜单,让用户选择下一步操作。直到用户选择
43、“退出系统”,即在屏幕上输入 11,系统执行完毕。 4 实验的形式及考核方式 实验的形式包括:独立实验环节、单元测验环节和综合测验环节。 (1) 独立实验环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进行上机实验,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在独立上机实验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引导多启发学生,不要有问必答。另外,教师需要通过抽查和提问等手段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 (2) 单元测验环节:在每个实验结束前15 分钟,运用网络课程提高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质量关键词:电子技术;网络课程;武警院校 摘要:在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引入网络课程,并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及技术优势提高该课程的教学
44、质量。 电子技术基础是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武警指挥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较系统地掌握电路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电路和电子器件的技术特性与应用,具有对一般电路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具有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为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新装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我院于 2003 年在本科学员队首次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并于 2007 年完成了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该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教材、仿真实验、在线测验三部分组成。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引入网络课程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一些运用网络课程提高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发挥网络课程资源优势,
45、促进相关课程知识前后连接 电子技术基础在武警指挥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需要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相关内容作为预备知识,并为军事高科技和武警基层常用技术装备器材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为了提高电子技术基础及其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可利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方便、配置灵活的优势,加强前后相关课程的知识连接。 二、利用网络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 武警指挥专业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要求学员除了掌握各种电路与器件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的定量分析外,还应具有将理论知识与部队装备中典型电路相结合的能力,这与地方工科院校开设该课程主要强调理论知识和定量计算有一定差别。学员
46、在学习中也普遍表现出对电路实际应用更感兴趣的现象。为了使学员学有所用,教员平时可以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部队装备的相关案例,然后将它们融入网络课程中,增强课堂讲授与部队实际的联系。电子技术在部队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员应随时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修补,吐故纳新。 三、运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学员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 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教学信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加载。其中常用的媒体有:文本、图形/ 图像、声音、视频、动画 )。相对于传统教材的文字与静止图像,网络课程拓宽了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择,能有效加大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授课内容,多媒体
47、网络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例如第 5 章半导体器件中的二极管及三极管工作原理这个知识点,学员若只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和几幅简单的原理图进行学习,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其原理就显得比较困难。而网络教材内容如果只做书本的翻版,这也将丧失网络课程在技术上的先天优势。因此在这个知识点网络教材的设计中,我们利用动画制作软件 Flash 制作了相关演示动画,详细地描绘出电子器件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通过动画的演示,学员普遍反映比书本教材理解更为直观形象。 四、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演示 实验作为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可以使学员加深对课堂理论讲授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由于学时限制,我们只选取了 6 个实验内容:常用电子
48、仪器的使用、动态电路 RC 充放电、单管放大电路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组合逻辑电路的测试与设计、集成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传统实验所需器材的价格较为昂贵,并且部分实验效果也不直观明显。基于这两个缺点,我们改革了实验课教学方式,通过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 Electronics Workbench 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实验替代了传统实物实验。EWB软件界面形象直观、操作方便。运用图形界面可以很方便创建电路,并且还提供了多种虚拟仪器。使用该软件进行电路仿真,既解决了购置高档仪器以及大量元器件之难,又避免了仪器被损坏等不利因数,还使得实验结果形象直观,学员易于接受。 五、运用在线测验适时反馈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的方式反馈教学效果,但课堂提问信息收集面偏窄,课堂测验以及课后作业又需要批改使得时效性大大降低。因此网络课程中的在线测验系统是教师快速收集学员学习效果的有效渠道,同时也是学员了解自身学习状况的有力工具。学员在测验完毕后可以通过离线留言系统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有关的学习问题,使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课程能创造一个多渠道、立体的学习环境,具有资源和技术的双重优势。将其引入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能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鸿波,高晶敏.电工电子网络实验教学系统交互性的分析与探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