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dcs1276 文档编号:6919372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国际关系复习材料一、国际关系概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章 国际关系的形成1-1 早期国家与国际关系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构成早期国际关系, 处于不成熟不 发达的状态, 总体特点是偶然性、地区性、有限性、幼稚性。1-2 现代国家与现代国际关系的 产生与发展一、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深刻的经济动因,在欧洲促使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要求建立统一现代的民族国家。国家的四个因素是:定居的居民、一定的领土、政府、主权。二、现代国际关系初期的特征1、19 世纪中期,一个囊括全球的国家关系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关系发展到世界规模,是资本主义内在逻辑充分展开后的外在表现。2、欧洲占据世界舞台中心,在

2、国际事务中占支配地位和主宰作用的必然是欧洲列强;3、政治性国际组织开始出现。4、17 世纪起,国际法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国际关系发展而逐渐形成国际法体系。三、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这一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全球进程有如下影响:(1)确立了民族国家为国际关系主体的地位,主权平等原则得以确立,主 权平等、独立的民族国家体制成为国际关系活动的坚实基础。 (2)这 一体系是国际法产生的重要标志,如主权平等原则、条约必须遵守、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 结束国际战争。 (3)在欧洲大陆确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的多极格局。2、维也纳体系1814-

3、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奥、俄、普操纵会议,主要调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的疆域,实现欧洲均势。这次会议恢复了欧洲多极均势格局,即多强争霸欧洲的局面,列强并立,相互制约,形成了英、法、奥、俄、普 “五角政治”,英俄两个侧翼国家占有优势,英国在欧洲均势中起“平衡手”作用,这 就是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百年和平。它 对国 际关系的贡献还有四个:(1)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奴的宣言;(2)制定国际河流航行的“开放”制度;(3)外交代表等级条例;(4)“欧洲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 ,开创了和平时期尝试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雅尔塔体系第二章 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1

4、国际关系从冷战走向冷战 后一、雅尔塔体系终结古巴导弹危机:(03 年名词)1961 年美国与古巴断交。 苏联 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力范围的机会,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美国感到不安。 1962 年 8 月底,美国 U2 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 总统立刻在 9 月 4 日对苏联发出警告。 苏联予以否认。但是2在 10 月 14 日后,U2 飞机拍摄到苏联正在修建的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照片。10 月 22 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正式通 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 导弹的“惊人”消息,宣布对古巴实行名为“隔离”的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要求苏联立即从

5、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根据肯尼迪的命令,一百八十多艘美国军舰在加勒比海进行巡逻,形成对古巴的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核战争的危机笼罩着美国和全世界。核战 争一触即发之际,赫 鲁晓夫自知 苏联仍处于军事劣势,无可奈何地后退了。在 10 月 28 日的复信中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 苏联的 导弹。古巴 导弹危机结束了。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 这场危机不仅对美、 苏关系,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最后又不得不妥协,从而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 的新阶段。但

6、 苏联在危机期间 深受屈辱,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新的激烈争夺。中 苏关系进一步恶化。霸权主义:大国或强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以 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称王称霸,以达到控制、支配、统治其他国家和地区直至世界的目的。它是对外推行侵略 扩张政策的别名,它是 对 世界和平和安全与稳定的严重威胁,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障碍。二、多极化时代的国际关系1、大国伙伴关系的趋势性特点:(1)基础是日益扩大的共同国家利益,即国家利益的交叉和 汇合点。(2)起点高,具有战略性。(3)本质上要求非敌性。(4)目标是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平等、全

7、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是一种保持协调、合作和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5)具有涵盖面大、运作性强的沟通、对话、磋商与管理的有效机制。(6)合作与制约、协调与竞争、朋友与对手的两面性、复杂性。(7)连锁互动以维持多边协调与平衡的总体格局。2、国际关系的新特点(1)综合国力竞争为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2)全球层次缓和与地区层次的动乱并存(3)和平与发展发生重大转移, 经济被提到战略高度(4)综合安全成为 21 世纪主流安全概念(5)多种文明的复兴、并存、竞争与融合(6)全球问题激化与全球治理第三章 国际关系中的基本行为者:国家3-1 国家与国家主权民族国家:国家在现当代的主要形式,从狭 义上讲,指由

8、单 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重合。实践中,泛指那些具有共同历史、统一政治和同质文化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国家主权:这一概念又 16 世纪法国的让,布丹提出。主权是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指一国具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 权力。具有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不可分割的性质,构成一切国家权 力源泉。最高性和 终极性是其特征。主权具有对内对外两种属性,对外表现为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拥有对 本国疆界内一切事务最高统治权。主权的衰落:一战后,国家主权观 念受到多方面挑战:(1)永久和平与主 权。 认为主权国家在对外政策上不受任何外部限制的主张,是欧洲国家将 战争频

9、发 的根源,是妨碍建立永久和平的障碍。(2)权力不平等与主权。国家主 权要求各国相互平等相待,然而现实尚未如此。 (3)经济全球化与主权,一国对本国经济的控制能力下降。 (4)国际一体化与主权 。国际一体化是高度相互依存的产物,3意味着国家利益的融合和主权的逐步转移。 (5)人道主义和主 权,西方大国借其他国家内部的人 权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大肆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事 实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仍视主权为增进国民福利和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3-2 国家利益一、概念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分析出发点,它 设定了一国对 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决定了一国国际行为的行为规律。它包括客 观与主观两种成分,从另一种表

10、现看,即有全民性与阶级性。国家作为客观的存在,其生存需要一些客 观的利益需求,国家利益是国家维护的社会各阶层共存的普遍利益,即代表所有国民的共同利益,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最广泛的代表性和最高的综合性。同时,以国家利益面目出现的东西往往是权势集团主观图解出来的产物,是伪装成国家利益的私人利益或集团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控制国家机器,统治阶级以国家名义,动用国家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并阻止和一己私利相违背的全民利益或其他特殊利益的 实现。在分析国家利益时,既要分析一国客观的和全民的利益,也不能忽略一国主观杜撰的、以国家利益出现的统治阶级利益。二、内容1、国家的生存: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民

11、生存2、国家的制度 3、国家的发展4、国家的特性:保存国家的核心价值,即高度 认同。三、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优先次序根据三个方面判断:(1 )分析利益不同本质;(2)分析外部国际环境的特征;(3)依据国家说拥有的权力和资源的多少。如:主要利益与次要利益、当下利益与未来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四、国家利益的碰撞不同国家利益出现和谐有两种情况:相似利益与互补利益、国家间的平行利益既不和谐,也不冲突。国家间冲突利益最引人注目,如安全利益的冲突、制度利益的冲突、发展利益的冲突和文化利益的冲突。3-3 国家权力一、概念:一国控制或影响国家环境和他国意志与行为的能力,是一国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国家权

12、力的分布是决定国 际格局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权力包括强制力和影响力,不等于实力,本质上是实现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与手段。二、分类:国家权力可分为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有形权力(硬权力)由各种实力要素组成,地理环境、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 军事实力。无形 权力( 软权力)则由政府质量、士气、社会凝聚力、外交质量、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吸引力构成。三、特点:相对性、情境性、动态性、 权力多面性克莱因权力计量公式(05 年名词):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克莱因在世界权力的评价一书中,提出一个对国家权力进行综合计量的公式:P(CEM )(SW)。P 为权力;C 表示人口和领土在内的基本实体,满分 100

13、;E 表示经济实力, 满分 200;M 代表军事力量,包括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满分 200;S 代表战略意图,最高 为 1 分;W 表示追求国家 战略的意志,最高为 1 分。SW之和是一个系数,它反映了一国的实力在转变为实际的国家 权力时放大和缩减的程度。在国家物质实力为一定时,如果国家战 略目标明确,追求 战略目标的意志 坚定,SW 之和就可能大于 1,从而使一国权力可以高出其实际具备的物质实力,反之 则 不及。第四章 国家的对外政策4-1 概说对外政策:一国的外交决策者依据对国家利益的认知所决定的一系列处理对外关系的政策和方针,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国际 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充分利用国际机遇来

14、推进国家利益的实现。4一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分为长程目标、中程目 标和近程目标 。长程目标通常涉及建立一个理想的国际秩序;中程目标是确立通向理想国际秩序的法理、道德和物质基础,排除阻碍理想国 际秩序出现的各种障碍;近程目标是国家在处理日常对外交往和应付各种突发危机时所要实现的意志。同时,一国对外政策目标又可分为对外安全政策目标、对外经济 政策目标、 对外援助政策目标、对外人权政策目标。对外政策类型可分为:扩张与自保;霸 权均势搭车;安全优先型与经济优先型;意图型、宣誓型、操作型对外政策。均势政策:均势是国际间几种基本的力量处于平衡的一种状态。均势政策则是促成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政策,它试图阻止一国

15、或某一国家集 团获得 压倒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优势,从而使国际关系保持基本稳定。其核心是相 对较弱的国家 联合起来遏制强国的野心。4-2 对外政策的决策模式一、理性决策模式(经典模式)1、两个基本假定:国家是一个 单一行为主体,有 单一意志并可由一个 单一个人来代表;决策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通过一种成本核算的方式,试图以最低的成本来达到最佳效果。2、决策程序:设定目标、拟定方案、方案评估、决策二、组织过程模式(集权型)分权型政府,决策成了涉及对 外事务的各职能部门的一系列 对外政策的总和,决策 时基于组织内的标准作业程序的一种机械的或半机械过程的产物。三、政治过程模式(分权型)对外决策是

16、参与决策的各方讨价还价的产物。决策 权分散,存在多元决策者。参与决策的人会同时考虑四种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国内政治利益、组织利益、个人利益。应搞清是什么人参与决策,如何作出最终决策。四、危机决策模式(集权型)采取高度集权的方式,在危机 严重性、 时限性、突然性三要素同时作用下,采用如下过程:接受一定的变量与信号做出反应信号反馈修正目标再做出反应。4-3 对外政策的决策者1、国家最高领导人 2、政府功能部门 3、议会4、利益集团:狭义上主要指那些私人性 质的团体,其成 员具有相似的政策主 张和立场,并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广义上还包括那些追求自身利益的公共机构。主要有四类:(1)经

17、济利益集团:主要使命是追求自己经济利益, 对政府 对外经济政策影响较大,并在影响和游说政府决策的过程中相互竞争。如:雇主集 团、商会、劳工集团。(2)军事工业复合体:(05 年名词)这一词语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以后被普遍用来指称那些主张加强国家防务的利益集团。 这一复合体中,核心是那些从事 军工生产的企业,他们从自身利益出 发, 乐于不断看到政府增加军 事开支,渲染本国国家安全的脆弱性。政府部门主管军事情报的人士也常与他们联合, 这些人组 成的特殊利益集团通常夸大来自外国的军事威胁,主张加强国防,并在对外政策中倾向与动用武力。(3)单议程利益集团:没有系统的对外

18、政策主张,关注的政策领域仅仅局限于政策某个方面。(4)外国利益集团:存在两类维护和促成某个外国利益的利益集团。一类由少数族裔公民组成,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原来祖国的利益,他 们资金雄厚,组织严密,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选民;一类是外国政府或企业为了在某个国家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利益而在该国建立起来的院外活动团体。5、公众。通过全民公决方式影响。第五章 对外政策的手段:外交5-1 外交的历史演变5外交: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 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和人员 的官方行为, 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 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 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类别的外交。即以和平方式处理国与国

19、之 间的事务。 (运用智慧、给于利益或施加非暴力制裁来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胡萝卜”方式:当两国在某一领域出现利益冲突,一国要实现特定利益必然遭遇另一国的阻碍。一国可给予另一国在其他领域相应的利益补偿,帮助其他国家实现那一领域的国家利益,来 换取该国改变在特定领域的政策行为或政策,以 实现一国认为 更加重要的这一特定利益。5-2 外交规则和惯例外交承认: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为该国合法政府。当一个新国家出现时,或当国家更名 时,国家承认问题便出现。各国在行使承认权时,通常考虑的是依靠新国家是否具备了主权国家的属性,或原有国家的新政府是否在本国 实

20、行有效控制。5-3 外交的功能1、情报搜集 2、外交代表 3、外交谈判 4、危机管理。5-4 外交在当代的发展多边外交:数行为主体通过建立的国际组织、缔结的国际条 约、 举行的国际会议等开展的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多边外交的展开形式主要有: 围绕国际组织 的和围绕国际会议的。经济外交:两层含义:外交越来越具有经济内涵:外交越来越多的采用经济杠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涉及经济事务的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中心内容,大多从“以经济出外交”转为“以外交促经济” 。国家在追求经济性质的政策目标的同时,也广泛采用经济杠杆(含经济好处与经济制裁)来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目标。经济制裁:有意识的采

21、取政策来限制或剥夺某一国家经济利益,以迫使该国改变其某一对外政策或行为。但制裁常常失败 ,因 为制裁往往会激起被制裁国的民族主 义情绪;所损害的往往是被制裁国无权无势的阶层;制裁国本身信誉存在问题;制裁也会损害制裁国自身的利益;通常不能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持。公众外交:(06 年名词)公众的态度与舆论的导向正在成为影响各国外交政策方向的重要因素。以各国公众和舆论为对象,并 试图争取其支持和同情的公众外交迅速 发展,外交公开性和透明度迅速增加。各国政府外交中许 多精力放在争取他国人民和 舆论上面。首脑外交:由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或最高外交决策者直接参与的双边或多边外交协商或谈判,其方式有首脑之间面对面

22、的双边或多边会谈和首脑之间的热线联系等。这种外交反映了战后外交工作的新趋势。首脑直接交流增 进了了解,加 强了合作。但其缺乏灵活性,是危险的。第六章 对外政策的手段:武力6-1 武器演变C3I:灵巧武器的一类,即复合一体的指 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这一系统把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连成一体,是武器系 统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通过这一系统,指挥官能迅速得到所需要的战场信息,及时有效的进 行指挥和控制,使作 战行动能灵活有序的 顺利进行。6-2 武力行使的方式武力作为对外政策的手段,其作用有 实战和非实战两个层 面,是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统一。一、武力作为外交的后盾二、武力威慑与武力威胁异同

23、:二者都是武力的非实战使用,都是通 过调动本国的武力 资源来和平的达到自己的对外政策目标。武力威慑是以此来遏制其他国家 实行的损害本国利益的政策和行 为,而武力威 胁是迫使其他国家屈服于本国的意志。武力威慑是促使他国不做某些事情,是被动和防御的;武力威胁是强迫他国做某些事情,是主动 和进攻的。一国能否通过这两个因素来达到自己打对外政策,取决于三个要素的组合: 一是是否拥有足够6强大的军事力量;二是是否有实际使用武力的决心;三是被威慑或被威胁的一方是否相信这些武力和使用武力的决心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三、武力干预一国将自己的军事力量派遣到另一国的领土上来影响该国事态的发展和政策,达到本国的某项

24、外交政策目标。四、战争: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 另一种手段的继续。6-3 核武力与对外政策 (05 年简述)一、核武器自发明后,便迅速扩散,技术进步的速度惊人,都奉行各种各 样核战略。二、核武力与对外政策美国的汉斯摩根索认为:核武器的出 现是一次革命,作为外交政策手段的武力和外交政策目的之间的这种合理关系,被全面核 战争的可能性摧毁了。吉尔平认为:核武器出现对国际关系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一、军事实力的主要目的,已变成阻止另一 场大战。二、核武器 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对其独立和主权不可侵犯的保证。三、拥有核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威望等级中的位置。核武器在一国对外政策中的作用有:1、它曾被实际使

25、用过,并证明了它的巨大威力。二战中,美国对日本的使用极其有效的实现了美国在二战中取得快速胜利的目标。2、核武器在主要大国之间的扩 散,消除了大国 间的全面战 争。核大国在过去五十年中能够未发生直接全面的战争,国际关系出 现长期和平。3、核武器的拥有与否代表着一国外交地位的高低。4、核武器的出现,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形式的 继续”的至理名言。5、核武器的主要作用是威慑,他们并不能保证有核国家可以在世界上胡作非 为,随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无核国家。6-4 战争、道义和法律国家间战争:以国家为轴心,由国家 发动的, 为国家的利益而 进行的以武力冲突为特征的暴力表现形式。正义战争论:(

26、05 年名词)这一理论认为对武力的使用应持一种中间的立场,既反对不加区别的否定一切战争和武力使用的正当性,也拒绝那种动辄使用武力的好 战倾向。中世 纪以来,由于对正义的不同理解引发了数不清的战争。 马克思主义严格区分正 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反 对帝国主义战争,支持民族解放战争和无 产阶级斗争。列宁 认为确立正 义战争的标准是:什么阶级发动的战争、战争是什么样政治的继续 ,统治阶级在这场战争中追求的是什么 样的政治目的。正义战争的正义性在于它要求战争的目的和手段都是正当的,这一理论 在 18、19 世纪开始退潮。二战后,国际上只有两种战争为合法战争:一是各国自卫战争;二是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和组织进

27、行的制止侵略的战争。对战争行为道义与法律的约束主要是对作战武器的限制和对待交战人员和非交战人员的规定。1868 年圣彼得堡宣言以来,国 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极度残酷的武器、有毒化学细菌武器、不分青红皂白的战争手段、禁止 环境战。 1949 年日内瓦公 约以来,逐步扩大对战俘和非交战人员的保护。第七章 国际组织7-1 国际组织的发展与特征国际组织:跨越国界的一种多国机构,是国家、政府、团体、公民之间为实现特定目的和任务,根据共同同意的国际条约而成立的常设性组织。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交往的迅速 发展,在交通、运输、通讯方面出现了以专门业务和行政性国际合作为目的的组织,成 为现代国际组织

28、的雏形。20 世纪后,一战后的国际联盟、二战后7的联合国都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政治和国际安全为中心的综合型全球性国际组织。其后,发展中国家组建大量国 际组织,以 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为目标。同时,随着国际社会交往领域的扩大,非政府国际组织大量涌 现。上述 现象是国际政治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组织的变化发展又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与调整的需要。二、当今世界国际组织的特征1、组织机构趋于完善;2、国际组织规模庞大、成员广泛;3、众多国际组织形成复杂的国 际组织网络,国 际组织外交成 为继国家间外交之外,当代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外交形态,相互 协调日益加强。4、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20 世

29、纪 90 年代以来,政府间国际组织有 500 多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 36000 多个。三、分类全球综合性国际组织、全球专门 性国际组织、区域 综合性国 际组织、区域专门性国际组织。四、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 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条约和宗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参与国际事务活动的独立地位,具有直接承受国际法权利与 义务的能力,很少受国家 权利直接管辖。它是国际政治中合法的行为主体、国 际法主体。非政府间国际组织(INGOs):一种非盈利性实体,非官方,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保持一定距离的专业组织,其成员为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公民或公民 协 会,他 们的行

30、为由集体意志所决定,以满足一个或多个和该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团体成员之所需。通常围绕特定领域或问题结成团队,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张,代表社会某些集 团或阶层的愿望和要求。二十世纪以来,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许多领域加强与联合国系统政府间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在制定新的全球规则的过程中,在 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上,在促进各国人民之 间的沟通和认识上、在全球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形成一个不断发 展的独立于国际体系之外的 “全球市民社会”,推动国际社会的民主化。非政府组织以四种方式影响政府、多边机构、国家及多国合作:(1)提出和设立议程;(2)通过协商促使议题的解决;(3)促进合法化;(4)实施

31、解决方案;7-2 国际组织的目标:行动和 问题高级政治:和平与安全事务领域;低级政治:社会、 经济、 环 境事务领域;一、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平解决国 际争端、防止用武力威胁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裁军、协调解决全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 东盟、不结盟运动等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帕格沃什运动:1955 年由爱因斯坦、 罗素等一批科学家和学者 发起,于 1957 年在加拿大的帕格沃什召开了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讨论裁军与和平问题 ,被称 为帕格沃什运动,引起广泛影响,表明了科学家参与和平运动的积极作用。二、社会、经济、环境与其他作用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发挥巨大调

32、整作用:加强各国经济联系,改变发展中国家落后面貌,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 节约能源、保 护环境等许多方面 显示出巨大作用。但由于许多国际组织由发达国家操控,执行政策很多 时候会损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一个突出问题。7-3 国际组织及其未来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协调要求增强,改革 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 ,建立国 际经济新秩序;同时使国际组织在国际生活的民主化、秩序化 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第八章 冷战后的国际安全8-1 恐怖主义与武器扩散问题 (05 年论述:国际恐怖主义升级与 9.11 后大国关系)8一、国际恐怖主义的特征与起因恐怖主义:为了改变某一政治进程和达到某些政治目标而对个人、

33、集团采取的一种极端的行为,又称政治恐怖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指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 和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图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 张和行为。 极端的意识形态、残酷的暴力手段、特定的政治目的是恐怖主义行为的三大特征。有四大类型:国际政治恐怖和主义;极端政治恐怖主义;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种族宗教政治恐怖主义;当代恐怖主义的特点:1、恐怖主 义活动不受国界限制。 “无国界战争”、 “地下世界战争”。2、恐怖主义常用的手段极为残酷; 3、恐怖主 义活动大多数没有固定的侵犯 对象;4、恐怖主义组织之间具有一定的国际协调能力。 5、恐怖主 义者一般都装备 有高科技

34、作案工具。6、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明显。而且形式和性 质发生很大变化, 掺杂更多的种族和宗教因素,目标选择更多转向无辜平民及大型民用建筑设施,手段残忍。这些恐怖活动与人口过多、粮食短缺、环境破坏紧密相连,南北发展不平衡,一国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冷战后世界和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局部冲突、民族宗教种族矛盾加剧 ,都 导致恐怖活动加剧。我们也许进入了一个宗教狂热、中央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国家的不断支持和 进行策划, 疯狂的使用破坏性装置 结合在一起的恐怖主义新时代。超级恐怖主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施暴力行为,对大批人 员或一国基础设施进行高科技袭击,造成对人口和公共及私人支持网 络的巨大破坏

35、,包括故意破坏军事、经济及应急系统的有组织的电脑犯罪行为。恐怖主义和国际反恐怖斗争20 世纪后期以来,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恐怖主 义和反恐怖斗争已 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日本及西方发 达国家成为新世纪国际恐怖活动的“中心场所”,其他国家受到的恐怖主义威胁也不同程度地增加。所 谓恐怖主义,它包含了一系列企图在人群中散布恐怖、惊慌和破坏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由个人 实施,也可由 团体进行,目的既有支持所在国家政府,也有的是为了反对政府。各个恐怖活动中暴力的比重通常是不一 样的,表面上让人似乎觉得恐怖活动是任意而为,其实,每次恐怖活动都有其缜密的设计,它攻击的每一个目标都是为了要向

36、世人表明某种重要的信息。那些支持政府的恐怖活动往往是不具名的,如 纳粹德国 时期纳粹实施的恐怖活动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类恐怖活动是由于政府缺乏广泛的支持,社会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反对派,政府通过制造恐怖活动,吓唬反对派,摧毁反对政党的有形力量,获得足够的支持,以达到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另一类恐怖活动是 为了推翻现有政权, 这一类恐怖活 动常常是具名的,它们通过恐怖活动, 惩罚现政权的支持者,唤起社会舆论正视现实社会的“ 不公正现象”, 扩大自己的影响,最终推翻现政权。20 世纪后期以来,恐怖活动在世界各地日益猖獗,恐怖分子不仅在人口集中的闹市制造爆炸、枪击事件,还把魔爪伸进了神圣的校园,他们还

37、绑架人质,勒索钱财,恐怖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和高科技化,放毒、劫机 层出不穷, 严重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恐怖活动正越来越多地跨越了国界,成为 国际性的活动。同 时,世界各国政府对反恐怖斗争非常重视,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随着国际恐怖活 动不断成为全球性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广泛合作,从交流情报、共享反恐怖技术,到为友好国家提供特别训练,等等。虽然单边和双边行动仍是反恐怖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多地区和多国家合作将会越来越重要,各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联手,共同打 击恐怖活动, 对于有效地遏制国 际恐怖活动的蔓延有着重要作用。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国际社会通

38、 过了一系列针对恐怖主 义的条约。如反 对空中劫机的条约、反对扣留人质的公约,等等。1985 年 12 月,第 40 届联合国大会首次正式就恐怖主义活动展开讨论,一致通过决议:“要明确谴责任何地方,由任何人犯下的一切恐怖主义罪行”。1988 年 9 月,国 际刑警组织在法国展开会议,把对付国 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措施列 为会议的正式研究内容。同 时,联合国还宣布将对支持恐怖主义的有关国家实行制裁。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对付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展开了日益密切的合作。1990 年 8 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哈瓦那举行的第八届国 际预防犯罪大会上谴责了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行为,反对 将恐怖活动作为政治斗争的方式和手段,

39、建议世界各国恪守国际公约,履行国际义务,协调反恐怖措施。1999 年 10 月,美国与俄罗斯一起,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9一项反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决议, “明确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不管动机如何,也不管由何人在何时、何地从事何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一切恐怖主 义的行 为,特别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的活动,都是无法开脱的犯罪行 为” 。反 对恐怖主义的国 际合作,大大增加了反 对恐怖主义的力度。但是,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很多,恐怖活动的方式各异,世界各国反对恐怖主义的出发点也不完全相同,所有这些都表明反 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任重而道 远。二、常规武器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 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40、(WMD)主要指 “ABC”武器,即:原子武器(Atomic Weapon)、细菌武器和生物武器(Bacteriological WeaponBiological Weapon)、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针对这种扩散,1968 年 6 月联大通过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全面禁止核 试验条约、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8-2 地区冲突与国内冲突冲突:某一可以确认的人群(不论部落、人种、语言、文化、宗教、社会经济、政治或其他群体)有意识的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群,原因是他 们在 谋求不同的或看起来不同的目标。暴力冲突可分为战争和非战争两种形式,凡是在国 际范围

41、内发 生,主要以民族国家 为参与者和作为对象的暴力对抗,成为国际冲突。一、地区冲突的根源与影响1、一般历史根源:宗教、种族矛盾、大国强国干预产生的边界领土纠纷、文化意识形态矛盾。2、当代新根源:南北差距、贫富分化、国际体系发生的剧烈变动、全球性问题。二、国内冲突的根源与影响 (国内冲突起因有根本性因素和诱导性因素。 )1、根本性因素分为四类:(1)结构性因素:软弱的国家、跨国性的安全特点、种族分布;(2)政治因素:歧视性政体、排斥性民族 认同、集 团精英政治;(3)经济/社会因素:歧视性经济 体制、 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与现代化;(4)文化感知因素:文化歧视模式;问题重重的集团历史;2、诱导性因

42、素:经济衰退、差距;环境恶化;民主化进程中的 动荡;动荡的邻国局势;8-3 危机管理与国际安全国际冲突的层次有五个:最高层次是国际战争;第二层次是国际危机;第三层次是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对抗性或日趋对抗性矛盾所导致的冲突;第四层次是行为主体非对抗性矛盾引发的冲突;第五层次是尚未付诸实际行动的语言象征性冲突。国 际冲突中,战争与危机占主要部分。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03 年名词)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从而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即如何和怎样获得一种可靠的安全环境的过程。它原本是企 业管理中的一个术语 ,后被广泛地

43、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行各业。危机管理一般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不确定性: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危机预测的不确定性、危机预控的不确定性、危机处理计划的不确定性。 二、应急性:在爆发阶段,危机的危害每分每秒都在增大,必须以极快的 节奏和不同于平时的方式 进行管理,我 们称之为应急管理;在紧急状态中进行危机管理,要克服由于 时间紧急和形势危险而造成的心理 压力;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要紧张而有秩序地实施各种危机处理措施。 三、 预防性:预防性是有效危机管理战略最重要的特征,对危机管理成效的影响最大。 国际危机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冲突不断激化, 导致现有关系 发生质变的国际关系恶性状

44、态,通常泛指从严重对抗到国际战争临界状态这一阶段。危机是和平与战争的“过渡阶段”,国际危机全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潜在、暴 发、高潮、转化、消融。当代国际危机具有越来越强的扩展性,越来越浓厚的经济色彩,以及与科学技 术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等特征。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做到两点:表达维护自己利益的坚定决心减少对手在危机事件中的利害关系。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安全结构、安全体系和安全机制,实施对国际危机的有效管理,需建立如下安全机制:国际维和机制、外交斡旋机制、军控谈判机制、国际维和机制、安全条约机制。 这10五种机制的共同点都强调“建立信任措施”和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一种普遍、合作、综合和制度型安全观至关重要

45、。中国倡导建立一种互信、互利、平等、 协作的新安全观, 这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途径。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9-1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在理 论上创造着一个单一地世界,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一种不平衡发展过程;一个合作和冲突并存的过程;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转变的过程。(1)人类利用先进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限制 进行信息自由 传递的过程。(2)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依存,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 动,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3)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 问题下,达成了共 识和形成的利益与共的 现实。 (4)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

46、本主义的扩张。(5)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6)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共同目 标。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生产一体化是其三个组成部分。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先导;金融全球化是关键环节;生产一体化是深刻表现。贸易从产品交换阶段、金融从要素配置阶段,跨国经营从生 产阶段体现国际经济的联系。经济一体化实现有四个阶段: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二、经济全球化表现:1、贸易自由化范围迅速扩大; 2、金融国 际化进程加快;3、生产网络化体系正逐步形成; 4、投 资外向化凸现;5、区域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三、全球化的动因与动力(一)动因:最根本的动因是对

47、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是直接与正面的动因;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所形成的巨大挑战是促使国际协调与全球化发展的强大间接动因。(二)动力: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网络化、以市 场制度全球化 扩张为手段的市场化的变革、跨国公司为三大动力。1、科技革命:生产力极大提高,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产生了知识产业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导致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最新时代内涵。2、市场制度的扩散和延伸,市场规则与机制的统一;3、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主要 动力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的不断增加的信息、金钱和物资的流动。即科技进步与市场制度、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全球扩张 。跨国公司往往是所有权、管理、生产、 销售

48、活动跨越几个国家管辖范围的寡头政治公司,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新趋势特征有:(1)数量急剧增加,在世界 经济 中作用更突出;(2)企业合并浪潮进一步兴起,强强联合导致跨国公司 规模扩大, 竞争力进一步增 强。 (3)跨国公司研究和开发更趋国际化;(4)跨国公司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加速占 领世界市场;( 5)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发展。利有:巨额利润有利于母国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有利于 稳定国际收支;跨国公司在 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渗透, 对所在国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科技水平提高,就业广。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支持, 传统产业改造,

49、促进民族经济发 展。弊有: 对母国来说,导致国内投资减少,生产停滞、工人失业;与东道国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投资规模、方向等未必符合 东道国需要,控制东道国某些关键部门,破坏国际收支平衡,逃税避税使 东道国受损, 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来,造成不良后果。 (2)促使国际贸易 扩大;(3)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9-2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两个基本矛盾:一是全球化迅速推进与保障机制未完备之间的矛盾。11二是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和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功效:一方面是国际生产力发展,世界科技进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最优配置;另一方面,也是各国为获 得超额利润, 发展本国经济 、提高国际地位而通过国内制度安排或影响国际制度安排达到目的。一、发达国家经济的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论”由美国理查德库伯在相互依存的经济学中提出,指出各国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达国家间相互依存表 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技术特别是资本和金融领域的相互依存;二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相应加强。二、南北经济关系中的依附和 发展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发 展中国家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