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七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End,2,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End,3,一、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另一种是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外部经济性表
2、现,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End,4,规模经济的含义(二),规模经济往往与另一个概念规模收益递增联系在一起,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然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End,5,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外部规模经济的源泉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产生于三个方面:即生产设备及供应的专门化、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借用或使用、技
3、术外溢效果。 首先,单独一个企业很难生产和供应整个产品生产的全部设备,因而这类部门的发展,就有赖于整个机械生产部门的整体发展,各个环节的生产设备都要有专门企业进行生产和供应,否则该部门的生产成本会由于设备难以配齐,或从其他国家进口专用设备而增加产品的成本。,End,6,外部规模经济的源泉(二),其次,形成共同生产要素的市场也会导致经济效果。这种共同拥有的生产要素市场或来源,有助于减少人员闲置、节约开支,形成部门规模经济。 第三,同一个部门内的企业越多,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促进越是便利,从而越是有利于新技术的普及或广泛应用。,End,7,在国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意义在于,无论国家间是否存在相对价格
4、差别,规模经济的存在都会引导各国厂商专门生产部分产品,而不再独自生产所有产品。这样便可获得来自于规模经济的好处,而消费者所需的商品。则部分来自国内,部分来自于国外。因此,规模经济可以说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End,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8,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假设X和Y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不妨假设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由于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而且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在没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两
5、国之间还会发生国际贸易吗?,End,9,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在规模经济(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这里,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性质的因素不仅有要素密集度,而且规模经济也会直接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 一般来说,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于相反力量的对比。,End,10,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图形,End,O,X,Y,T,T,C,E,图7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PX/PY,11,图形说明(1),假设规模经济
6、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如图71所示,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临的相对价格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下,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End,12,图形说明(2),在开放条件下,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都会立即发现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此时,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由于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对整个世
7、界来说,由一国专门生产X,要比两国都生产X可得到更多的X。在此基础上,如果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易,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71中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因此,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End,13,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另一种情况,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即图71中两国消费点重合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不见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线TT的中点。例如,如果两国一开始都希望消费更多的X产品,那么这意味着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就要小于B国的X产品的进口需求,于是X的价格就
8、要上升,Y的价格就要下降。随着价格的变化,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就会增加,B国X产品的进口需求则下降,最终两国的贸易达到均衡,这时国际均衡价格PW(= PXW/PYW)要高于图71中的国际均衡价格(等于TT的斜率绝对值)。,End,14,图 形72,End,X,Y,O,T,T,E,CB,CA,图72,15,图形说明,A国的消费均衡点为CA,B国的消费均衡点为CB,在图72中通过CA点与国际相对价格线PW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位于通过CB点与国际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之上,这说明,A国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得好处要多于B国。,End,16,(三)外部规模经济与生产专业化“锁定”,以上我们说明
9、了外部规模经济可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国际分工格局如何决定。在模型中,由于两国情况完全一致,所以国际分工及贸易格局并不确定,两国无论生产或出口哪种产品都能从国际贸易种获益。在图71和图72中,开放条件下,两国均衡解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对于A国来说,其生产均衡点既可以是T(完全生产X),也可以是T点(完全生产Y)。但对应于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则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End,17,外部规模经济与生产专业化“锁定”(1),1、在存在多种均衡解的情况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确定可能完全由偶然或历史因素决定的。外部规模经济又同
10、内部规模经济一样会产生平均成本下降的效果。然而,外部规模经济不是通过企业规模,而是通过行业或部门规模产生经济效果的。 结论: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不同于内部规模经济,贸易的原因不仅在于静态的规模效果分析,更重要的是谁在特定行业最先达到行业规模经济水平。从历史角度看,很多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都与这种“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有密切关系。,End,18,外部规模经济与生产专业化“锁定”(2),2、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在上述模型里,如果允许两国市场存在规模差异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降低。
11、一般说来,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End,19,本节结论(一),本节结论: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成本的分摊和专业分工的利益),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1、国际分工的结构决定于哪个国家在特定的商品生产上较早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排除了其他国家进入该行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容易在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果的部门居于优势地位。,En
12、d,20,本节结论(二),2、两个起步时间较早的国家为了避免相互竞争,通过双方达成协议,实行“协议分工”,分别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小岛清“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3、后起步的国家,选定某个特定的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通过某种政策使其生产规模超过早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将其排除出该生产部门。(韩国、东亚国家等),End,21,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一、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二、寡头垄断与同质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End,22,一、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上,厂商生产同质的产品;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因而消费者和厂商都
13、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厂商拥有完全的信息;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是:行业中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厂商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End,23,垄断竞争的含义,“垄断竞争”的含义可理解为:大量厂商的存在,故市场是“竞争”的,同时,每个厂商又都生产有别于其他厂商的产品,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所以每个厂商在其单个产品市场是又是“垄断”的,即在这类市场上。垄断和竞争两种相对立的力量同时存在。 从狭义上讲,所谓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差异产品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产品的设计方面
14、等。,End,24,(二)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都完全相同。不妨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根据这些假设,A、B的RC曲线完全相同。(RC曲线:描述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End,25,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图形,End,O,q,qA,qB,qW,n,nA,nB,nW,R,C,A,B,A,B,W,图73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26,图形说明(一),由于A国国内市场相对较小,在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
15、均衡点分别为A点与B点。同时,我们还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在封闭条件下,A国产品的价格要高于B国。那么,开放之后,在该行业上A国会因价格高成为进口国,B国会因价格低成为出口国吗?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会出现,规模经济会导致另外一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End,27,图形说明(2),第一,开放以后,原来处于封闭状态下的两国市场结合成统一的世界市场,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整个世界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和产量均扩大。在图73中,开放后的世界均衡点为W,厂商数目为nW。无论是A国厂商还是B国厂商,所有厂商的均衡产量均为qW。,End,28,图形说明(3),第二,自由贸易下,各国市场均衡均发生变化。各国厂商的产
16、量均为qW,与封闭情形下相比,厂商的产量扩大了。但由于假设该垄断竞争行业的要素使用总量是固定的,对于各国来说,厂商产量的扩大必然意味着厂商数目的减少,所以两国开放后的市场均衡点应处于原来均衡点的右下方。在图73中,A、B分别表示A、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衡点,而AA、BB两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分别表示A、B两国在要素使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行业内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End,29,图形说明(4),对应于新的均衡点,A、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和等于nW,即开放后两国所生产的差异产品的数目之和等于nW,很显然,nWnBnA,所以,开放后两国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品种要比各自封闭状态下多;另外,由于
17、厂商间所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异的,因而两国在开放后所生产的产品品种不会有重复。也就是说在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而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完全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与价格差别无关,但是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究竟生产哪些种类的产品,因此国际分工与第一节讨论的结果一样也是不确定的。 对于两国的消费者来说,开放后其消费品一部分由本国厂商提供,另一部分则完全来自于国外,由于这种贸易是发生在具有差异产品的同一行业内,所以贸易形态是一种产业内贸易。,End,30,结 论,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使一国市场扩大。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
18、效应: 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从整个社会福利提高的来源看,贸易利益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成本降低使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带来更多的满足。,End,31,(三)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现实中,决定国际贸易的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同时存在,如果各国既存在各种差异,又存在规模经济,那么国际贸易应如何开展呢? 我们将对前面分析的垄断竞争模型加以修正,除了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分析方法也相应地由原来所采用的局部均衡分析(仅针对一个部门)改为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En
19、d,32,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二),假设有两个部门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另外,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其中A国为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End,33,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分析,由于部门中的厂商具有对称性,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均相同,所以X部门的所有产品的平均价格也等于单个产品的价格,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在封闭条件下,X相对Y的价格(X部门的平均价格与Y部门的产品价格之比)A国要低于B国。所以开放后,A国的消费者会从B国购
20、买Y产品。但在X部门,规模经济的存在会导致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将有一部分来自于本国,而另一部分来自于外国。所以,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但整个贸易最终必须达到平衡。所以在开放后的均衡状态下,A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则应属于净进口国。,End,34,结 论,这样,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都同时存在。其中,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小,那么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21、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End,35,二、寡头垄断与同质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一)寡头市场的特征 典型的寡头市场具有以下特点:市场上存在少数厂商,单个厂商的销售量占整个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从而对市场有明显的影响力;少数寡头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寡头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稳定,竞争可以是非价格形式;市场上存在着进入障碍。,End,36,(二)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这里以一个简单的寡头市场为考察对象。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厂商,而且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另外,假设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即决定生产或销售多少产品。 在非合作情况下,厂商对对方的产量并不了解(
22、假设厂商同时做决策),但可根据对对方的猜测来做出自己的各种选择。即针对对方每一种可能的产量,他都有一个最佳产量选择。如果把该厂商的最佳产量选择与对方各种可能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描述出来,则称这一曲线为该厂商的反应曲线(Reaction curve)。同样,对另一个厂商来说,他的决策思路也完全相同,因此,另一个厂商也有一条反应曲线来描述他的各种最佳选择。,End,37,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图形,End,O,qH,qF,F,F,H,H,qF0,qHO,E,图74 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38,古诺模型的图形说明(一),我们把这两个厂商分别称为H和F。qH和qF分别代表两个厂商的产量。
23、图74中的两条直线HH、FF分别表示厂商H和F的反应曲线。两条反应曲线的斜率为负,因为对方的产量越高,自己面对的剩余需求就越小,所能选择的最佳产量也就越小。但H厂商反应曲线要比F厂商的反应曲线更陡一些。对此,我们通过比较两条曲线的端点位置来解释其原因。,End,39,古诺模型的图形说明(二),H点表示当H厂商认为对方产量为OH时,他就选择退出市场(qH =0)。那么在什么情况下,H厂商会选择退出呢?若OH对应的是完全竞争下的产量(即当市场需求为OH时,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时,整个行业的产量与完全竞争下的产量相同,这时厂商H认为没有必要再留在市场上,所以他选择的最佳产量为零。H则表示在厂
24、商F不存在的情况下(qF =0)厂商H的最佳选择,这时市场只有一个厂商H,所以厂商H的产量OH对应于完全垄断下的产量。同样,F点表示完全竞争下的产量,F点表示完全垄断下的产量。根据各个端点的经济含义,则F点必定在H点之下,而H点则在F之左,所以HH比FF更为陡一些。,End,40,(三)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利用上面的模型来解释,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产业内贸易是如何发生的。 假设世界上只有A、B两国,两国在某一行业中各只有一个厂商存在,即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该行业都是完全垄断市场结构。另外,假设两国的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两国需求条件也完全相同。 首先确定开放后两国市场的均衡。开放后。两
25、国厂商可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因此两国的国内市场现在变为寡头垄断市场(双寡头)。每个国家的市场都有两个厂商,一个是本国厂商,另一个是外国厂商。假设H厂商为A国厂商,F厂商为B国厂商。,End,41,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图形,End,O,qH,qF,F,H,F,H,qFA,qHA,E,(a),O,qH,qF,F,F,H,H,qHB,qFB,E,(b),图75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42,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图形说明,图75描述了A、B两国市场的均衡。在图75(a)中,A国市场的均衡点为E,此时国内厂商在本国市场的销售量为qAH,来自B国的厂商在A国市场上的为qAF; 在图75(b)中,B国的市场均
26、衡点为E。均衡时,B国厂商在本国销售量为qBF,A国厂商在B国的销售量为qBH。 由此可知,开放后,A国向B国的出口量为qBH,向B国进口同种产品,进口量为qAF。即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发生了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由于对称性。两国厂商在本国和他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各为50%。贸易后,两国市场价格也完全相同。,End,43,本 节 结 论,在寡头市场上,贸易会改善两国的福利吗?由上可知,贸易后两国市场结构皆由完全垄断转变为寡头市场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贸易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扭曲。这一点可由贸易后两国市场上的产品数量均增加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另外,贸易后两国的市
27、场价格也要比贸易前低,所以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也会提高。,End,44,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1),由于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无论是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比较利益理论,还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利益理论。它们都是建立在同一个经济学分析前提之上的,即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基本分析前提。,End,45,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2),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暗含着一个基本的命题: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因为规模经济排除了小企业进入这类行业的可能性,即任何企业如果达不到或等于甚至超过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该企业就不能进入此类行业。
28、这一命题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经济学命题。所以我们说,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生产要素的多样化,以及考虑供求均衡问题只是比较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话,那么这种经济学命题的根本改变,实际上就是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形成,就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End,46,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3),新贸易理论表明,尽管各国之间有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但并不构成它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条件,相反各国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的差异产品贸易关系,因而在这类国家之间,贸易的相互依赖代替了相互竞争或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贸易有了更多的存在基础。,End,47,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
29、本内容 二、产业内贸易的利益 三、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 四、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End,48,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HO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Lloyd)合著了一本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 格鲁贝尔认为,在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上,主要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前者是指不同产业间的贸易,后
30、者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的贸易现象称为产业内贸易。,End,49,(一)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这类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通常这类商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形式出现的,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发生产业内贸易:(1)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如中国南方进口水泥,而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2)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等;(3)转口贸易,同类商品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当然就称为产业内贸易;(4)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类产
31、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往往会采取倾销的手段在对方国家市场上出售这类产品,这也是一种产业内贸易。(5)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瓜果的进出口。,End,50,(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它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前一类产品。差异产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水平差异。同一类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产品产生差异。这一类差异在烟草、化妆品和制鞋等行业比较普遍。这种差异的产生使由于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End,51,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2),二是技术差异,它是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
32、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商品差异。这种差异在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 三是垂直差异,它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End,52,二、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产业内贸易可以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利益,生产者的利益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扩大,而消费者的利益主要来源于商品可选择性的增加。,End,53,(二)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首先,产业内专业化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可以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扩大,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其次,产业内贸易对产品的革新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即水平差异产品)和对创造新的替代产品(即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刺激。
33、再次,产业内调整所引起的摩擦比产业间贸易小,因此,产业内贸易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从收入分配来看,产业内专业化所带来的收入再分配影响要小于产业间专业化,因为同一产业的要素投入密度很相似,因此产业内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已经能够系不大,稀缺要素所有者不仅不会因此有所损失,而且其实际收入还会有所提高。,End,54,四、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该理论从需求、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考察,这一理论是对比较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其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揭示了原来静态比较优势学说所掩盖和忽视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特别是要素禀赋理论,强调的是贸易的互利性。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规模经济
34、借助垄断竞争的力量,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而获得贸易利益,这种利益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转移。 第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规模经济优势,不是指一国的产业规模,而是指从事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规模。通过企业创造出口优势,这是分析国际贸易竞争条件的新角度。,End,55,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该理论基本上是静态分析。 首先是在论述产业内贸易时所提到的产品差异性,指的时最终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没有看到由于生产国际化的深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进入到国际贸易中,这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其次,对规模经济优势的
35、作用,应规定在什么样的范围,产业内贸易理论没有提及。,End,56,本章复习思考题,1、传统贸易理论与产业间贸易有何关系?新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后有何难题? 2、简述规模经济的含义与类型。 3、如何理解规模经济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4、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5、请分析存在规模经济时,开放下两国的消费均衡点重合、不重合时的均衡?,End,57,本章复习思考题,6、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格局是否具有不确定性?国际分工格局是怎样确定的? 7、简述外部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理论的政策含义? 8、简述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的内容。 9、基于满足消费者偏好和追求垄断利润,每个厂商都倾向于选择不同于其他厂商的产品,这样,市场中的产品品种数会无限膨胀吗? 10、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使一国市场扩大,那么,市场扩大会产生哪些积极效应? 11、简述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的关系。,End,58,本章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