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三骏乡第一中心小学 麻红伟一、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七课,也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相有关呢?前面的研究使学生只会关注到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等特征,而这一课的研究,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马铃薯、盐水等”为例,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仅知道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而是更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本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沉和浮”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观察
2、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指导学生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让学生了解液滴加热的技能。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经历
3、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质疑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三、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2个。一个天平。小组实验:每组二个马铃薯、浓盐水、食盐、克白糖、2 只烧杯、一根搅棒。四、设计理念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
4、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课标指出科学课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拓展延伸。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5、,发现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水和一大一小的马铃薯,你们猜猜,这节课我们可能研究什么问题?这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导入新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准备两个水槽, 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
6、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时,就会迫不及待想去验证它,于是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2、自主探究,验证猜想、讨论验证方法:同学们:你们认为 B 杯加了某种物质,科学是讲究证据的,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两杯水不一样呢?接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方案多种多样,有:闻一闻,尝一尝,晒一晒,烧一烧对于这些方法我让学生一一评价,有的还进行了验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闻不出来,尝不安全不卫生,晒时间太长,最好的办法就是烧一烧,让水分蒸发再观察。那好,我们就来做个加热实验吧!、做加热实验当学生探究有了发现一定喜不自禁,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两杯水中的
7、液体是否相同,当大家看见 B 杯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物质”时,学生兴奋的喊起来盐,白色物就一定是盐吗?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对白色物还做出了各种猜测,还有可能是味精、白糖接着我因势利导:那 B 杯水到底加了什么物质呢?接下来我们该怎么研究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运用“反证”的方法想到:把盐、白糖、味精分别溶解在水里,看看马铃薯会不会浮起来?于是进入下一个实验活动: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
8、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3、配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首先,我让小组设计实验,如:需要用什么材料做,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完善方案。为了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三种物质:分小袋装好的盐、白糖、味精,让学生从中任
9、选一种进行实验。为了加强实验的对比效果,我没有让各组的马铃薯都能在盐水中浮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液体中盐的浓度要达到一定比例后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在实验时,学生经历了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没有浮起来添加物质还是没有浮起来继续不断地添加物质马铃薯终于浮起来这一过程。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实验完毕后,我让各小组进行汇报:说一说你们如何使如何沉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你们发现了?最后大家不仅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或白糖、味精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
10、有关这一科学概念。接着就进入第三阶段:3、解释应用,拓展延伸首先我出示三杯同体积的液体:米和水。让学生猜一猜把米和水放在一起后的液体能否让马铃薯浮起来,然后一一验证。当学生发现同样是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后却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时,我趁势追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想说什么?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到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而且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两种液体对马铃薯的沉浮起着不同的作用吧?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下课,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兴趣。六、教学特色、“猜”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课始猜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原因,课中猜白色物是什么?到课猜塑料、葡萄、木块在液体的停留位置,环环相扣,不仅激发了学生科
11、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让孩子们体验到先猜测后验证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做”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做中学”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本课我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亲历了“加热实验”“配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两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探究,做中感悟,做中创造。七、教学反思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不到之处,你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