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工地创伤救护四项技术一、 外伤止血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人的血液占自己体重的 8%,一个体重 50 公斤的人,其血液微4000 毫升。外伤出血时,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 20%以上时,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伤员脸色苍白。口唇青紫,冷汗淋漓,手脚发凉,呼吸急迫,心慌气短;检查时摸到脉搏快、细而弱,以至摸不到;血压急剧下降,以至测不到。当失血量达总血量的 40%时,就有生命危险。苏联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统计,锁骨下动脉与腹主动脉破裂时,1-2 分钟内即可死亡。腋动脉和股动脉破裂时可于 5 分钟内死亡。(一) 各种出血的特点1.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流出呈喷射状或搏动式冲出。因血液急速涌出
2、,血管断端需结扎才能止血,危险性大。2.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赤血缓慢地流出,如果是大静脉出血可与呼吸节奏一致且稍有涌射。一般浅静脉出血,仅用压迫填塞即可止血,深部大静脉出血亦需结扎才能止血。3.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面渗出(如创面广泛,则有如泉涌) 。稍加力或当伤口缝合后,血液科自行停止。危险性小。(二) 出血种类1. 外出血:血液自伤口向体外流出2. 内出血: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和体腔内。判断内出血的主要依据有两条:(1) 伤员出现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症状,可能分别为胃肠道、肺、肾或膀胱出血。(2) 如伤员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在无外出血的情况下,应该即想到
3、有内出血的可能。外出可常可与内出血合并发生,特别是在颅、胸、腹部有损伤时。如颅底损伤时,血液可自耳、鼻流出,肺损伤时血液可自口、鼻流出,胃肠损伤时血液可自直肠排出。(三) 止血方法1. 指压止血法如伤口为动脉出血,应压迫近心端(出血部位离心脏近的一端) ;如为静脉出血,则应压迫其远心端。止住血后,即需换用其他止血方法。全身主要动脉压迫点(1) 颞动脉在耳前一指处可触知搏动,此动脉供给之颞部及头皮之一部的血液。(2) 颌外动脉在下颌角前约半寸(1.6 厘米)处(或咬肌的前缘,下颌切迹处)可以触到搏动,此动脉供给给眼以下脸部与口腔侧面的血液。(3) 颈总动脉用中、食二指由喉咙向一侧华东,在器官与熊
4、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可以触到搏动,此动脉供给口腔、咽喉、颈部、头部和一大部分脑组织的血液。压迫时将大拇指置于颈总动脉处,其余四指置颈后,用五指的合力将颈总动脉向后压,此法非紧急时不能用。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更不能双侧同时压迫,防止脑缺血而昏迷死亡。(4) 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凹内 1/3 处可触到搏动,此动脉供给肩部、腋窝及上肢根部的血液。压迫时向凹下加压,将该动脉压迫在第一肋骨上。(5) 肱动脉将上肢外展外旋,在上臂中部肱二头肌内缘沟内可触到搏动的为上肢主要动脉。压迫时将肱动脉压扁在肱骨上。手指出血,可自行有另一手指、食二指压迫出血手指指根两侧即可。(6) 股动脉在腹股沟部,极易触知搏动。此动脉为
5、下肢的主要动脉,压迫时用双拇指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向后用力压迫股动脉即可。2. 加压包扎止血法这种方法只在一般小血管出血比较轻微时可以获得效果。其方法是:根据伤口大小,先用纱布块或急救包垫敷于伤口上,再用棉团、纱布卷、毛巾产折成垫子,放在止血部位敷料外面,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如伤口有碎骨存在时,不能用此法。如伤处有骨折,需另加夹板固定。3. 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没有骨折和关节伤的上肢或小腿出血,如上臂出血。可在腋窝加垫后,上臂紧贴胸侧,然后固定在胸部(用三角巾、绷带或腰带均可) 。若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肘窝加垫屈肢固定。操作时注意垫子的大小,硬度适宜。4. 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用的是
6、否正确与合理,对伤员的全身和局部均大有影响。如上的太松则出血反而增多;上的太紧则可招致一时性或永久性的神经麻痹;若松开过猛,当时即可引起休克;若环勒时间长,则可造成肢体坏死,并易发生严重感染。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用。此方法主要用于肢体严重创伤引起大、中血管出血时或用加压包扎无效时。也用于毒蛇咬伤或狂犬咬伤时(控制毒素的吸收) 。(四)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1. 止血带应固定于肢体创伤附近的近心端,不要强求标准位置,但禁止在上臂中 1/3 处扎止血带,一面损伤桡神经,导致前臂伸肌瘫痪而呈现垂腕。2. 止血带不能直接扎在皮肤上,要有平整无折的衬垫保护皮肤(如绷带、三角巾、毛巾等) 。严禁用电线、细麻绳、尼龙绳、铁丝代替止血带。3. 扎止血带松紧要适当,以触不到远端动脉搏动和出血刚停止时为度,不得过紧或过松。4. 凡用止血带的伤员,都应有明显的标志,一般都用红色标记,记明上止血带的时间,运送途中时间短者可不松止血带,如时间过长,可每 40-60 分钟松解一次,每次 1-2 分钟,松解时动作要轻、慢,如有出血,可用指压法临时止血,到时再行扎上。总时间不宜大于 3-4 小时。5. 凡上止血带或严重伤员,都应优先运送,在运动途中应注意保暖以及防止止血带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