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解法讲座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析与解法一、教学目的:(一) 要求学生认识.掌握:1、认识历史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在纪念高考中所占的题量多(共有 38 题)比分量计 72 分占 48 分进而认识解答好选择题的重要性。2、认识选择题所考测的历史科的能力要求,认识选择题型结构特点。3认识和掌握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和几种解题方法。 (二)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分析认识历史选择题的主要题型结构,运用学的知识和选择题的解答步骤 5 与选用最佳方法,培养熟练正确解答选择题的能力。二、教学要纲:(一)、高考能力要求,归纳为四方面九点的能力要求:A、再认再现历史知识:1、
2、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B、.材料处理;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C、历史阐释: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点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评价;8、初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及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D、 文字表述9、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以上四方面九点的能力要求,体现在高考各种类试题中。(二)近年高考试题题型及所占比分
3、及百分比:1、单项选择题:28 小题计 42 分 共计 72 分,占 482、多项选择题:10 小题计 30 分 3、填空题: 5 小题计 10 分 占 7;4、材料解析题: 3 小题计 36 分 占 24;5、问答题: 2 小题计 32 分 占 21。(三)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析与解法:1、选择题是高空标准化的客观试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具有灵活性,唯一性科学性优点。根据选项形式分为两类:即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是指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项选择题指有两个以上正确选项的选择题。其设计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问题或写出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表述,然后列出这个问题的几项有可能是正确的答案或几项补
4、充,由考生将其中的正确选项选出来。早期选择题只考了一些简单的再认能力,其干扰项多为陪衬。近来,在实践中,逐步拓宽了考察的知识面,诸如考查历史现象的原因。(过程、结果、性质、评价等)它既可大量考查掌握的知识,又可考查能力运用(分析判断和理解运用)重视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加大干扰项的迷惑性,题干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以复杂繁多的变化,巧妙有机的组合,用极近似的迷惑性答案作备选项,选择题是有相当难度。选择题答案明确,作答简便,能在限定时间内测试大量的知识,可保证试卷对测试历史知识的覆盖面,还可利用之测试考生的多项历史学科思维的能力,测试出考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实际水平。这就要求考生通读课文,记忆必
5、要历史空间、时间概念和历史人物,对史实再认再现,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以考查分析理解,判断比较,逻辑推理,综合运用,知识迁移和鉴别评价等多种能力,体现了“基础和灵活”,“重智力发展”的思想。在设计选择题时,题干的文字是既容易读懂,又有一定的阅读水平的要求,近年来把材料引进选择题的题干,更是如此。如前所述的记忆要求,是要测试考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接受历史知识的多少,考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要求记忆是理解基础上的掌握。对历史时空概念是理解的,认识历史事物是彼此相互联系的。2、选择题的设计形式一般分为下列各种:有单项、多项两大类.有填空式、提问式、
6、否定式、填图式、组合式、分类式、序列式、材料式、因果式等多种题形。例如:(1)、填空式选择:如: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是在。A.春秋 B. 战国 C.秦 D 、西汉(2).提问式选择:如:1927 年,大革命失败了,其失败主要是指。A.没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B. 蒋汪背叛革命.C.工农运动转低潮 D 、中共右倾投降战乱(3).否定式选择: 如:下列中未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是 。A. 毛泽东 B.陈独秀 C 李大钊 D 董必武 (4).先后顺序选择:如:下列斗争护国运动 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 护法运动 ,其先后顺序是:A. B. C. D. (5).组合式选择:如 :秦商鞅变法的内容是: 。青
7、苗法 废井田、土地私有 奖军功 释放奴婢 社群A. B. C. D. (6).材料式选择: 如:引用古人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皇帝是 。A 秦始皇 B.汉高祖 C.隋文帝 D 、唐太宗 3、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步骤;(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认真阅读,正确领会题意,联系有关史实,仔细推敲,根据题型特点,抓住解题、关键问题作突破口,注意其内在(本质)的联系以辨析。(2)思路清楚,解法得当:根据题意问题,联系有关史实,以思考分析,再选用正确解法,一般多采用推演法,更多的用排除法(即筛选法)。(3)相信直观,正确选填:在熟读,记背史实,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经过推敲,辨析,一般要相信自己直观感觉,以
8、正确选填解答。(4)检验辨析,以防缺漏:将选填的答案放在该题目中检验辨析,与其他备选项再比较,辨析,看有否缺漏,看是否最准确、恰当。一般备选项或形似、类似、有较大迷惑性。4、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正确辨析是恰当解法的必要条件,恰当解法是正确辨析的必然结果)A、 排除法(即筛选法):即把题给条件变为“筛子”,对备选项逐一过筛、检验,凡发现有差错(即便是细小,不明显者)的选项,立即排除,弃误留正,随着选择范围缩小,准确率加倍提高,最后选定正确项,有的题目要经过多次筛选或“比较筛选”,才能正确解答。这是最常用、最佳的方法。如:1.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理藩院 B.宣政院
9、 C.行中书省 D 、驻藏大臣注:辨析该题,非元朝的去掉 A.D,不是管佛教和藏族事务的去掉 C. 答案 B。2.1924 年,国共合作时,孙中山推行“三大政策”的工作重点是:。 A.反帝 B 反俄 C.联共 D 、扶助工农注:辨析时,不属“三大政策”的去掉 A. “三大政策”中工作重点不可能放在求外援上去掉 B. 考虑当时中共党员仅 400 多人,且已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不可能重点为“联共”,去掉 C. 则答案为 D.3.下列改革中,获得成功并促进资本主义(改革)发展的是 。A.戍戍变法 B.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 俄国 1861 年改革 略 B、推演法:即直接
10、从题给条件出发,通过必要推理,无须供选答案补充,即能推选解答。多用于类似填空的选择题(即主命题有完整的题意者)这也是经常用的解法。如:1.第一次国共和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C.孙中山“三大政策”D.新三民主义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变法通译B.公车上书 C.定国是诏 D.应诏统筹全局折3.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于 。A.新航路开辟后 B.19 世纪上半期 C.19 世纪中期 D、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 C、逆推法:(即逆推排除法)即按选择题的题给条件要求,进行逆向(相反方向)推选后,再逐一排除,以得出正确答案。 这也是经常用的解题方法。如:1.战国时期的
11、下列诸侯国,不直接与匈奴占领区接壤的是 。A.秦国 B.魏国 C.赵国 D 、燕国 注:辨析该题时,先逆向推选“直接与匈奴接壤”的,曾筑有长城墙的是秦赵燕,再予以排除。 答案为 B.2.下列不属于美国“冷战”政策内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订北大西洋公约 D、侵朝战争 注:辨析时,先逆向选出属于美国“冷战”政策内容的 A.B.C.,再予以排除,则答案为 D。下列四个早期民族企业创办地点不是在通商口岸的是 。 A 发昌机器厂 B 陈联泰机器厂 C 继昌隆缫丝厂 D 贻来牟机器磨坊注:辨析时, 先逆向选出其创办地点是在通商口岸的 A.B.D 再予以排除,则得出答案为 C。D、优
12、选法:即通过将所给备选项分析、比较、归类。找出符合题意选项的一种方法。常用于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唯有根据题意对所给备选项分析、比较、归类,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如:. 下列古人类遗址,最能概括我国早期人类某阶段的社会全貌的代表是 。元谋人 .蓝田人.北京人 .丁村人 .山顶洞人 .半坡氏族 .河姆渡氏族 .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A B. C. D. 辨析时, 先将 8 个遗址按其所处的同阶段归类,可分为为一类,为一类, 为一类,单独为一类,再从四个类别中分别选出其最具代表的组成正确答案 C。E、求同辩异法:即从备选项中挑出内容相同或多数相同的部分,再与题给条件联系,先肯定某一内容是正确或错误,然后把具有
13、该内容的备选项确认为正确或错误,求同辩异,弃误留正,逐步推导,选出正确。如: 下列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战役先后顺序是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平壤战役A B. C. D. 辨析时, 先确认最先,或确认为最后,根据这就可先排除 A.B.项;然后在 C.D 中再比较确认比早,则排除 D,正确项是 C。如: 在 1860 年至 1900 年间,清朝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地方是 。广州 汉口 重庆 天津A. B. C. D. 辨析时, 先确认不符合题意,则可排除 A.B.;再比较 C.D 项中,确认为符合题意,则进而推导出 C 项无为错误,D 项有.为唯一正确者。F、类比法:即根据题给条
14、件中的同类事项,先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再根据这同类项的内在(本质)联系,逐一辩析、比较,排除不同类项且无其相同内在联系者,得出正确选项。如: 下列中,与北宋和南宋之关系相同的是 。A.西周与东周 B.西汉与东汉 C.东魏与西魏 D、西晋与东晋辨析时, 先分析出北宋与南宋的内在联系:是北宋先在中原建立政权,后被少数民族灭亡,北宋皇室人员逃至江南,在江南建南宋政权。根据这内在联系来衡量,A.B.项的政权都建立在中原地区,C 项两政权都建立在北方黄河流域,且不是同皇室人员建立的,则都予以排除,只有 D 符合题意为正确。如:(2)下列战役中,与萨拉托加战役 阿杜瓦战役 相类似的战役是 。 A、纳西比战役
15、 B.伏见鸟羽战役 C.阿杜瓦战役 D 马恩河战役略:辨析时,先分析得出题给条件中的两战役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是然后以上介绍的历史选择题的几种主要解法,愿能对同学们解答选择题有所启发和帮助。随着高考选择题难度逐渐提高,迷惑性增大,在实际解答中,有的题目常要将几种解法综合运用。相信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理解、掌握选择题的解法步骤和方法,在实践中,对解答好选择题,定有较大的帮助。3、作业:教与学P29 “综合训练”P89 “综合训练”P137”,下节课要检查。高考历史材料解释题的分析与解法一、历史材料解释题:1.概念及其考查的能力要求:材料解释题是高考历史的一种非客观试题。其设计是在试
16、题中引用一段和几段历史材料。根据这史料而提问并要求考生回答。所谓历史材料是指历史文献和史迹遗存。仅历史文献就浩如烟海,除廿五史外,其余各类文献数以万计,仅乾隆时期编写的“四库全书”就收书 3503 种,共计 79330 卷。此外,各种档案、方志、笔记、碑文、佛典、契帐、报刊杂志、广告、图表等一切有历史意义的文字记录,都属史料性材料。高考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在读懂史料题的前提下,依据教科书中的史实网络,从提供的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解答所提问的各个问题。材料解析题即以材料形式提供一种新的设问情境,对解题的方向、范围有较强的限制,既考查史实,又考查观点和能力的题型,它从 89 年高考开始采用
17、以来所占比例分,9092 年增加为 10%,9395 增加为20%,96 年则增加为 24%,(36 分)它能对学生多方面考查,不仅能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情况和阅读古文的能力,还能考查学生的立场和观点,而且能考查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是其他题型难具备的,且有极好的发展趋势。2.特点:(1)首先强调对材料理解,即能读懂和理解历史材料所记载的内容。(2)强调知识和观点的应用。要求考生须掌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网络(即结合所学知识) ,初步应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如因果关系,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经济
18、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性、人民性等去理解或说明历史现象。(3)强调从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得出自己观点正确、态度鲜明的结论或可作深层次的发挥。(4)强调更全面测试历史学科的能力,即再认再现史实,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述四方面能力,是其他题型不能取代的。(5)强调试题设问须依据材料,设问有严格限制和定向性,即设问中明显启示,只需提取什么信息,明确要求材料内容的相互关系的定向性,限制测试能力的方向,诸如分析,比较,综合,鉴别等综合能力。3.题型结构:材料解析题常用一段或数段从各类典籍,论著中选取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等构成一组史料,作为第一部分,即提文部分,然后相应的提出若干相互关联的问题,作为第
19、二部分,要求考生据此反映历史实际和进行评价来解答问题。4.形式:1单材料注解式材料解析题:(题例)阅读下列史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东北、河北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自治通鉴 请回答:魏主是指谁? -指教帝。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改鲜卑姓为汉姓。诏令提出了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指出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提这一论据意图何在?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2)单一材料分析式材料解释是:阅读下列史料:“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
20、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天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请回答:上文出自什么人的什么作品?- 出自林则徐上道光帝的书内容。主要反映什么问题?- 指出鸦片大量输入将导致无兵无银的严重危害及后果。作者主要主张是什么?-主张严禁鸦片,为国家百姓除毒害。上文的直接结果如何?-使皇帝深为震动,派林则徐到广东领导禁烟运动,此后,英国以禁烟妨碍正常贸易为借口,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3.多材料层层深入分析式材料题:A、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1870 年1900 年世界钢,石油产量,铁路和电报线长度示意图钢产量 石油开采 铁路长度 电报线长度1870 年 32 万吨 80 万吨 21 万吨 150 万吨1900
21、 年 2830 万吨 2000 万吨 79 万吨 430 万吨材料 2:1950 年1970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统计表(单位:亿美元)日本 西德 美国 法国 英国1950 109 233 2848 1960 431 707 5037 600 7151970 1961.6 1855 9741 1436 1208请回答:1.以上二则材料反映共同现象是什么?-反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2.结合史实说明该现象出现共同原因是什么?说明什么?-靠科技革命的推动,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根据材料指出 70 年代经济增长快慢的位次怎样?-70 年代经济增长快慢的位次为:日德法美英。4.根据位次
22、变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具有不平衡性。 B、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泸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泸,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俄倾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 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摘自上海交通银行 1919 年 6 月 5 日、10 日电函材料 2.曹陆章已令准免职。津埠本日开市。北京学界刻已筹仪上课。泸市各界,希悉力劝解。- 摘自 内务部 1919 年 6 月 11 日致泸市各界。请回答:1.以上材料所反映情况是
23、发生于哪一年什么性质重大历史事件之中?-1919 年爆发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五四运动。2.椐材料一指出该重大事件深入发展的表现。-五四运动从北京爆发,6 月 3 日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从学生爱国运动发展到三罢(罢课、罢工、罢市)斗争,逐渐扩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全国各阶层人民爱国运动。3.材料一中的“青岛问题”指的是什么?- 指 1919 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强烈抗争。4.材料二中的“曹陆章已令准免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人民“五四运动”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取得阶段性胜利。C、阅读下列材料:棉纺工业出现后 曼切斯特才变成城市沃斯利运河的挖掘使
24、曼市居民有可能买到廉价的煤,默西运河的挖掘使它同利物浦的贸易往来方便和更有规律。当机械化终于出现的时候,人口增加以明显的速度加快。曼市在 1790 年有 5 万居民。1801 年有 9.5 万居民。 人口增加主要是迁移的结果。许多人从邻近诸君来的,是被棉纺工业中较高的工资吸引来的。-摘自保尔-芒图18 世纪产业革命请回答:根据材料,分析有利于曼切斯特棉纺工业发展的因素(交通运输便利廉价燃料,机械化的使用,较高工资吸引大量移民)。D、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唐宋政府铸币比较表年代项目 唐玄宗天宝年间 宋太宗年间 宋神宗六年(1073)年每年筹币 32 万贯 80 万贯 600 多万贯材料 2:唐
25、宋时期国库收入钱币比较表 :唐玄宗天宝八年 宋神宗年间钱币收入 200 多万贯 6000 多万贯占总收入比例 3.9 51.6材料 3:北宋商税收入,银两收入表;商税收入 银两收入宋真宗景德年间 450 万贯 天禧五年(1021 年) 88.3 万多两宋仁宗嘉佑年间 2200 万贯 宣和二年(1120 年) 1860 万两请回答:1这测材料各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材料一: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大材料二:反映政府国库收入大大增加。材料三:反映北宋商税和银两收入不断增长。2.材料 1 和材料 3 说明了什么?-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3.分析造成材料 1.2.3.现象的共同原因。-政治安
26、定,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品经济繁荣,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经济成效,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E、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1935 年 12 月 25 日。-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的任务决议)材料 2:按:在民族危机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潮的形势下,1936年 7 月 13 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
27、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1936 年 7 月 15 日-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材料 3: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分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 年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请回答:(1).材料中,中共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主要敌人之一?-因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蒋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爱国力量。(2)根据材料 2 和 3,说明中共在 1936 年 9
28、月认为“抗日反蒋”口号已几经“不适当”的原因。- 因蒋介石作出了“御侮救亡”的表示,中共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分有参加抗日的可能。”(3)参照材料 2 说明中共为什么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蒋介石虽表示抗日,但他仍坚持“攘外必要安内”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准备抗日。(4).从 1936 年 7 月 13 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对抗日不利的举动? -制造 “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5).中共采取“逼蒋抗日”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蒋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6).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共制
29、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1读通材料,力求从字面上全部把握材料。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及要求回答的问题,逐字推敲,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明确题目要求。2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判断材料所反映的历史范畴。在读懂材料基础上或从材料介绍和材料出处获取帮助解答问题的信息或联系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应将问题与课本联系确定章节范围。3在确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后,仔细分析材料的观点和立场,运用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握材料所代表的阶级和时代属性及材料作者的身份、地位,以透过材料现象抓住历史的本质问题。4方法:(1).要严格遵循课本和材料相结
30、合的原则。即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一般说来“注解式”材料解析题大多依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解析式”则多依据材料本身和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2)要有问必答、层次分明、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要求对准提问,准确回答。(3).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作答,如因果关系、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进步性与局限性、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性和阶级斗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袖作用与人民作用等去分析、说明历史现象。(4).作答后要认真检查看是否准确、完整回答项提问。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分析与解法一、历史问答题的分析:1、历史问答题的概念
31、及其能力考查历史问答题是高考中通过文字表述方法来区分能力层次的一种非客观性的传统题型。它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考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述等方面的能力、测试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程度和不同层次能力的水平。问答题属主观题,但因它可以使考生根据题意自由解答,因而能充分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考出深层次的水平。所以有着其他题型无法取代的作用。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相当重要的比例,一般约占 30%,每年高考基本有三道问答题,分布范围较稳定,大致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各一题,但也出现了中外史综合,即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综合考察情况。考测问答题,既有利于大学对新生的选拔
32、,也有利于中学的历史教学和对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因为从问答题的题型功能来判断,它可以测试考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思维能力,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综合历史知识,把历史整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等历史的阐释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准确完整地回答历史文字表达能力。问答命题的指导思想特点:其一是在考察历史科学知识的同时,强调考察学科能力;二是一贯强调试题的思想性,把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国情教育等放在首位;三是问答要求基础灵活,有一定难度,其命题
33、或大跨度、高概括或是小切口深分析等要求。2问题的结构与特点(1).问答题由解答方式词(提示语) 时空条件限制词(限定语)、问题中心词(主干语)、和问答内容词(答项语)构成。提示语即解答的方式;条件限制词(限定语)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问题中心词(主干语)是指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问答内容词(答项语)指所要求回答的项目内容。例如: 简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工作中心两次转移的情况, 并分析(提示语) (限定语) (主干语 )(答项语) 其转变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主干语) (答项语) 3.问答题的分类:按问题的性质和要求大体可分为综述题、说明题、比较题、评述题这几种类型问答题。(
34、1.)综述(归纳)题(也叫叙述题):常跨章节、时代、要求把分散于教材各章节、甚至几本书的有关史料进行归纳综述,并得出恰当结论,做到史论结合。 (提示语:简述、概述、试述)例如:概述 二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 的 特点及原因。(提示语)( 限定语) (主干语) (答项语)审题确定:概述题,限定二战后思路 主干语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回答特点、原因。草拟提纲:分三、四个时期答特点、原因(1.)二战结束50 年代初 西欧、日本等经济恢复发展- (原因):马歇尔计划、大量美援,资本输出加强- (2.)50 年代70 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战后恢复发展,第三次科技
35、革命促进国家垄断资产发展。答题简纲 (3.)70 年代80 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交织”状况。(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国家垄断作用日益减弱-(4)80 年代90 年代,日本欧共体经济崛起,形成三足鼎立,经济多极化向政治多极化发展。(原因):日本、欧共体经济实力赶上美国,美国失去经济霸权。(2)分析说明题(论证题):即按照要求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意义、经验教训、看法与认识等做具体分析、说明其中的道理。答题要抓住事件或人物最本质的东西或史实加以分析说明。(提示语:为什么、怎么样、分析、说明)例如: 为什么说 中共 11 届 3 中全会 是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 具有深远(提
36、示语) (限定语) (主干语) (答项语) 意义的伟大转折?(1.)邓小平领导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答题纲要 (2)78.12 中共 11 届 3 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意义)(3)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说明伟大转折。(3)比较(对比)题:即要求把两件或多件类似历史史实的现象、本质加以联系,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点或本质差别,以背景、方式、内容、结果意义的特点(以特点来归纳、对比),通常有两种形式:类比和对比 (提示语:对比、比较)类比:揭示同类现象的异同 (例如:比较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相同:背景条件、发明部类、发明国与扩展、后果作用 思考 不同:背景条件、发明
37、部类、中心地、发明者 、后果作用 对比:指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例如:对比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揭示语) (限定语)(不同答项)说明 五四运动 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揭示语)(限定语) (主干语) (答项语)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注意学习该题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例:(96 年问答)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文化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其文化成就)答案要点:(一) 原因: (概括) (说明)政治稳定(安定) 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经济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对外开放 和朝鲜、日本、印度 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
38、繁,也进一步促进文化辉煌。(一) 特点和历史地位:(概括) ( 说 明 )全面繁荣 有杰出成就的各项领域: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哲学、唐诗书法、绘画、宗教、史学兼收并蓄 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法的表现:唐乐中有高丽乐,派人到天竺学熬糖法玄奘取经、西亚传佛教世界领先 领先于世界的项目:868 年进钢经、僧一行办医学校、唐本草学校制度完善、唯物论思想、唐都影响深远 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的事例,对朝、日西亚的影响唐服、唐人街、唐学、唐山(4)评述题:即要求对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重要的历史材料等史实进行叙述性评论,先叙史实再评论。(提示语:评述、述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
39、发展的规律。例:(91 年问答)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答;(1)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潘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2)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于酒色,在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作者把它说成是唐盛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唐玄宗腐败、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责在唐玄宗,将罪责加在杨贵妃身上是不对的。(3)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他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统治者辩护。近年来
40、,综合问答题还经常把归纳、说明、对比、评述等要求综合在一起,以对史实进行综合回答。此外,论述题(评论题、比较题)和论证题(材料论证题和观点论证题)成为近几年高考历史问答题的主要题型,它们之间主要区别在于考查的重点不同和史论分数比重不同,前者以“史”为重点,“史”的分值大于“论”,后者以“论”为重点,“论”的分值大于“史”。二.历史问答题解题步骤与方法:1. 步骤:(1)认真阅读审题,理解题意,确定其是什么类型的问答题。如:对比题(归纳其特点再综合对比)、综述题(确定史实综述史实结论)、说明题(论史实说明)、论述题(史论)。(2)注意分析,分别找出答题中的提示语(确定题型)限定语(限制的时空、事
41、件、人物、有关史实 )主干语(中心词语、要求回答的对象、事件) 答题项(回答的项目、内容)以便组织回答,(3)按题目要求,注意将该问答题分成几部分或几方面来回答,列出答题纲要。(纲目条理清楚,准确完整回答。)(4)准确、完整、条理化的按纲要写出知识要点(尤其要注意归纳特点)按几部分或几方面列序号表述有关史实内容,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字迹端正。写答案后再检查巡视一遍,注意补充缺漏。2.解问答题方法:(审题确定写答案检查)(1.)认真审清题意,划出构题成分,明确具体要求,注意分析其提问的侧重方面。(2)答题要领:审题确定:a.从何时起至何时止,有关中国史还是外国史,或中外综合。确定范围 b.是古代、
42、近代、还是现代史,或各阶段都有。草拟提纲 c.是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史、还是考思想文化史。d.是一个历史事件还是若干个历史事件,是一件事全部,还是其中一个侧面。草拟提纲:确定回答问题分几部分,每部分各有那些要点,怎样安排其先后或先史后论或先论后史。对题作答 对题作答:按题意要求分几部分(几方面)准确作答,主答稍详,兼答详略得当 稍略。题比分多则多答,回答内容范围宽分值不高则稍略。详略得当:近来答案内容一般要求范围广,跨度大,要点多,每要点0.51 分,主要要抓住要点(特点)要求概括叙述。观点正确 回答问题时应尽量用教材上的观点和提法,以概述史实为主,力求史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叙述史实如“画龙”,简要评论如“点睛”。点面要全 得分点由答案内容各方面的各个要点而定,每个要点得0.51 分, 谨防遗漏 注意要点要写得正确完整,高考评卷是采点平分,对个要点,要提到说清,就可得分。 a:分几方面几部分,表述层次要清楚,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书写条理 每段开头另取一段力求规范 b:要点分明:给每段中各要点前标上序号,使人一目了然。 c:井然有序:要按时间,空间的逻辑顺序来表述,条理层次清楚。 d:字迹工整:给人好印象。认真检查 一查有否漏页掉题,二查审题偏差及时更正 三查遗漏要点,四查史论正确,五查漏句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