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分类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分类二、美国医学协会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手册中有关分类三、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分类四、当前心理学界常用的心理障碍的分类标准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分类世界卫生组织于 1948 年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六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x Edition,简称 ICD6) ,首次以第五章作为精神疾病分类。1989 年历经四次修改之后出版了第 10 版,简称 ICD10,名为精神病的行为障碍(包括精神发育障碍) 。其中涉及儿童青少年精神和行为障碍(包括
2、精神发育迟缓)有三个主要类别:“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和通常发病于儿童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注 李雪荣主编 现代儿童精神医学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9 年第一版120121 页。 )成为目前国际精神医学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分类。1、 精神发育迟滞分为轻度精神发育、中度迟滞、重度迟滞、极重度迟滞、其他迟滞和未特定的迟滞。2、 心理发育障碍包括七个方面:1) 特定的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2) 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特定阅读障碍、特定拼音障碍、特定计算技能障碍、混合性学校技能障碍、其他学校技能障碍、未特定的学校技能障碍) 。3) 特定性运动功能发育障碍。4) 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5) 广泛性发育
3、障碍(儿童孤独症、其他发育障碍等) 。6) 其他心理发育障碍。7) 未特定性心理发育障碍。3、 通常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包括八个方面:1) 多动性障碍:活动和注意障碍;多动性品性障碍;其他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2) 品行障碍: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其他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未特定。3) 品行和情绪混合障碍:抑郁性品行障碍;其他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未特定。4) 特发于童年期的情绪障碍:童年离别焦虑障碍;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会性焦虑障碍;同胞竞争障碍;其他童年情绪障碍;童年情绪障碍。5) 特发育童年和少年期的
4、社会功能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童年其他社会功能障碍;童年社会功能障碍,未特定。6) 抽动障碍:一过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生或多种动作联合抽动障碍;其他抽动障碍;抽动障碍,未特定。7) 通常发病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其他行为情绪障碍:非器质性遗尿症;非器质性遗粪症;婴幼儿和儿童进食障碍;婴幼儿和儿童异食癖;刻板动作障碍;口吃;言语急促杂乱;其他特定性行为与情绪障碍;未特定性行为与情绪障碍。8) 未特定性精神障碍。二、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手册中的有关分类1980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颁布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iagnostic
5、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hirds Edition,简称DSM3)它在通过对 12667 个病例进行实地测试的基础上,对以前的精神障碍分类做了重大修改,其特点是:由数据性诊断向描述性诊断转移;每种障碍都有一套诊断标准,使用了多种分类。1987 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又一次进行分类,称 DSN R。1、 发育障碍1、 精神发育迟滞a)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b)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c)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d) 极度精神发育迟滞e) 非特定精神障碍2、 广泛性发育障碍a) 孤独障碍b) 未加标明的全面发育障碍3、 特殊发育障碍a) 学习技能障碍i.
6、 发育性计算障碍ii. 发育性表达书写障碍iii. 发育性阅读障碍b) 语言和语言障碍i. 发育性发音障碍ii. 发育性语言表达障碍iii. 发育性语言感受障碍c) 运动技能障碍i.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ii. 未加标明的特殊发育障碍4、 其他发育障碍未加标明的发育障碍2、 破坏性行为障碍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 品行障碍a) 集团型b) 独立攻击型c) 未分化的品行障碍3、 儿童期和少年期焦虑障碍1、 分离性焦虑障碍2、 儿童期和少年期回避性障碍4、 进食障碍1、 神经性厌食2、 神经性贪食3、 婴幼儿反刍障碍4、 未加标明的进食障碍5、 性别识别障碍1、 儿童期性别识别障碍2、 易性癖3、
7、 少年或成年性别识别障碍,非易性癖4、 未加标明的性别识别障碍6、 抽动障碍1、 Tourette, s 氏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2、 慢性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3、 短暂抽动障碍4、 未加标明的抽动障碍7、 排泄障碍1、 功能性大便失禁2、 功能性遗尿症8、 未在他处分类的语言障碍1、 语言杂乱2、 口吃9、 其他婴幼儿、儿童或少年期障碍1、 选择性缄默症2、 同一性障碍3、 婴儿或儿童早期反应性依恋障碍4、 刻板动作/习惯性障碍5、 未分化注意缺陷障碍二、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分类1858 年卫生部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提出了精神病分类方案,将精神病分
8、为十三类。1981 年,中华医学会颁布“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类”方案,初次列入儿童期精神疾病。1989 年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精神科常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简称 CCMD2。其中,涉及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的类别有:1、 精神发育迟滞1、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2、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3、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4、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5、 其他非特定的精神发育障碍2、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3、 儿童精神病1、 儿童孤独症2、 儿童分裂样精神病3、 婴儿痴呆4、 其他儿童精神病4、 儿童情绪障碍1、 儿童焦虑症(分离性焦虑)2、 其他儿童情绪障碍5、 多动综合症(注意缺陷障碍)6、 品行障
9、碍7、 特定功能发育障碍1、 语言功能发育障碍2、 学习技能发育障碍3、 运动技能发育障碍4、 混合性特定功能发育障碍5、 其他特定功能发育障碍8、 儿童少年期的其他行为障碍1、 排泄障碍2、 遗尿症3、 进食障碍4、 异食癖5、 睡眠障碍6、 夜惊7、 口吃8、 抽动障碍9、 一过性抽动10、慢性抽动障碍11、抽动秽语综合症12、其他非特定类型的抽动障碍9、 其他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三、 当前心理学界常用的心理障碍分类标准1、 常见的心理异常: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方面的异常。A 认识异常: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等B 情感障碍:焦虑、恐惧、情感高涨、情感低落、
10、情感爆发等C 意志障碍:意志激增、减退、缺乏D 行为障碍:兴奋状态、木僵状态、违拗症、刻板动作、模仿动作等。2、 病态人格:偏执人格、分裂人格、情感高涨或低落型人格、爆发型人格、衰弱型人格、癔病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违纪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等3、 神经症状: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等。4、 个性缺陷:偏激、狭隘、嫉妒、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五、台湾学者有关青少年适应不良行为的分类1、 适应不良的概念:即轻度的心理障碍。指青少年在成长期间面临矛盾或人生课题时,由于情绪困扰、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矛盾等原因而产生的种种异常行为,这些行为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生活和
11、适应自己的身心发展,从而造成学业上、生活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2、 适应不良的分类:(徐澄清 台湾)1、 精神病行为:如儿童精神分裂症(包括幼儿自闭症)2、 外向性的问题行为:逃学、离家、反抗、不合作、不守规矩、发脾气、撒谎、偷窃、伤害别人、捣乱、破坏、欺负弱者、骂人等。3、 内向性问题行为:畏缩、消极不合作、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白日梦等。4、 学业生活上的问题:考试作弊、不做功课、投机取巧、粗心大意、偷懒、学业成绩不稳定、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等。5、 焦虑症候群:如遇困难时表现坐力不安、发抖、表情紧张或歇斯底里;有焦虑引发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的机能障碍、强迫性思考、动作等。6、 偏畸习癖行为:如吸吮手指、咬指甲、口吃、偏食、尿频等。六、天津市教科院有关中小学生适应不良的分类1、中学生五类适应不良:学习类问题、外向性问题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青春期问题、其他问题。2、小学六类适应不良: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性格问题、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