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十一 章,羧酸和取代羧酸,11.1.0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补充),1. 常用俗名,根据他们的来源命名,2. 系统命名:,2-乙基-3-戊烯酸,与醛相同。 选择含羧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从羧基开始。 不饱和酸则包括双(叁)键,须指明不饱和键的位置,某烯(炔)酸。,5 4 3 2 1,羧基连在芳环上:以芳甲酸为母体,环上其他基团为取代基; 羧基连在侧链上:以脂肪酸为母体,芳基作为取代基。,3-苯基丙烯酸,3 12,二元羧酸的主链包括两个羧基,叫某二酸;脂环羧酸常把脂环烃看作取代基。,环戊基甲酸,酰基: 羧酸分子中的羧基除去羟基后的基团(P356); 酰氧基:羧酸分子中的羧基除去氢原子后的基团
2、。,11.1.1 羧酸的结构,sp2杂化,p-共轭,电子离域,键长平均化,11.1.1 羧酸的物理性质,1.气味和状态,C02COOH 挥发性液体,刺激性气味C38COOH 腐败味液体C 9COOH 石蜡状固体HOOC-R-COOH 晶体,2.沸点,结论: 羧酸的沸点高于分子量相近的醇,原因:,11.1.2 羧酸的化学性质,区别酸,酚和醇; 分离提纯羧酸。,酸 性:,分离苯甲酸、苯酚和环己醇(似作业题7):,诱导效应随距离增大 而迅速减弱,故取代 基距离羧基越远,酸 性越弱(P353表11-2), 苯甲酸 饱和一元酸(甲酸除外), 影响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氢键、空间位阻等吸电子作用使酸性
3、增强;供电子作用使酸性减弱;,1,2,3,对位取代 苯甲酸,酰氧键断裂,羟基被取代。,制备低沸点酰氯;易蒸馏出产物,b.p. 200 OC,生成的气体HCl、SO2易分离,HCl、SO2需吸收;SOCl2需过量,制备高沸点酰氯;易分离出POCl3,低级的酸酐可由羧酸在脱水剂P2O5作用下,加热失水得到。,b.p. 107 OC,高级酸酐是将羧酸和乙酐共热得到。,含有五、六元环的酸酐,可由二元酸分子内失水得到。,羧酸的分子间脱水只适用于制备简单酸酐,混合酸酐可用酰卤与羧酸盐一起共热的方法来制备,三种酸酐,常用的催化剂有硫酸 、盐酸 、苯磺酸等,定义:羧酸与醇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失去一分子水而生成酯的
4、反应称为酯化反应。,为了使正反应有利,通常采用的手段:使原料之一过量。不断移走产物。,成酯方式:,适用于1OROH,2OROH的酯化,适用于3OROH的酯化,加成-消除机理,碳正离子机理,酰氧断裂,烷氧断裂,酯化反应的机制(自学 参P357-358),酸碱中和反应,脱水,尼龙66 工程塑料,N,N-二甲基乙酰胺,羧酸是最高氧化形式,p-共轭,强还原剂才能将 其还原为醇:,LiAlH4不能还原碳碳双键,但羰基、氰基等能同时被还原,H2/Ni、NaBH4等都不能使羧酸还原。(异于醛酮),-酮酸也易脱羧:,丙二酸易脱羧:,乙二酸、丙二酸受热后容易脱羧,生成一元酸。,理解: -C原子上连有吸电子基的羧
5、酸易脱羧,丁二酸、戊二酸受热后脱水,生成环状酸酐。,理解: 五元环、六元环稳定,己二酸、庚二酸受热后,同时脱水和脱羧,生成稳定的五元、六元环酮。,庚二酸以上的二元羧酸,在高温时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高分子的酸酐,不形成大于六元的环酮。,(制备-卤代羧酸的方法),11.1.3 羧酸的制备,1)烃的氧化烯烃、炔烃和芳香烃,伯醇先氧化成醛,然后氧化成羧酸。常用的氧化剂有:重铬酸钾-硫酸,高锰酸钾,硝酸等。,2)伯醇或醛的氧化,没有-氢的醛,发生Cannizzaro反应。,醛,土伦试剂或菲林试剂氧化。,3)酮的氧化,环酮的氧化,可得含相同碳原子数的二酸。,甲基酮可通过卤仿反应氧化成羧酸,在合成上有应
6、用价值,(制备少一个碳的羧酸)。,注意: 1. 三级RX 制腈,易消除成烯,产率较差; 2. 苯基型卤代芳烃不易制成芳腈。,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反应,均可得羧酸,SN,11.2 取代羧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的衍生物,11.2.1 羟基酸,2 1 3 4,2. 羟基酸的反应兼具醇和酸的性质,又互相影响,(1) 酸 性,吸电子基,(2) 脱水反应醇酸脱水时,随着羟基的位置不同而生成不同的产物, ,-羟基酸加热时,两分子间脱水生成六元环交酯。,-羟基酸受热易脱水生成不饱和酸。,-羟基酸则发生分子内酯化,生成环状内酯。,-羟基丁酸 -丁内酯,-羟基戊酸 -戊内酯,羟基与羧基相距更远,则发生分子间的酯化生成聚酯,11.2.2 羰基酸,羰基酸的命名以羧酸为母体,羰基做取代基, 某酮酸或某醛酸,羰基的位置习惯用希腊字母标明。,-丙酮酸,1. 羰基酸的命名,-丁酮酸,2. 羰基酸的反应,(1) 酸 性,pKa 2.25 4.89,-酮酸 醛,-酮酸 酮,生成少一个碳的醛酮,(3)氧化反应,酮和羧酸都不易被氧化,但丙酮酸却极易被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