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docx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854578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养出有力量的孩子一、爱的序位现代有许多真心愿意聆听与尊重孩子的父母,然而,从孩子受虐事件逐年升高的数字来看,有些父母忽视孩子的基本需求,或施以语言上与肢体上的虐待;有些父母则过于顺从孩子,孩子透过哭泣、生气来控制父母的故事也时有耳闻。无论哪一端,都失去了平衡,爱的序位失调,爱无法流动。什么是爱的序位?爱的序位这概念,来自家族系统排列。家族系统排列是德国治疗师海灵格的创见,这几年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工作坊,运用排列的方式寻找家庭间如何拥有平衡的序位,让爱恢复流动。海灵格根据多年观察而得的工作经验,发现在亲子间有一个顺畅的序位,那就是:父母先来,孩子后到父母大,孩子小父母给予,孩子接收父母带领,孩子

2、跟随海灵格经常在排列现场,要求孩子对父母鞠躬,说:“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予我生命,照顾我,抚养我长大。 ” 这段话是诠释父母大、孩子小,这个概念的最佳佐证。生命的给予,抚养长大,这事情如同水由上游流到下游般的自然,无法逆转。也因此,孩子要在心里敬重父母,接收父母的给予,再这个情形下,家庭序位中的爱足能流动。这概念带回亲子生活,提醒我们什么呢? 父母照顾子女,给予子女关怀 父母教导孩子尊重父母,在家庭事务上跟对父母的决定 父母聆听孩子,负责带领亲子协商,同时父母得切记自己的序位,不能放弃自身的权力。示范敬重自己的父母,并教导孩子尊重自己。 父母承担自己性格上的特色以及自身的困境,让孩子明白

3、,这与他们无关。这些原则就是美好的伦常法则。现代社会中,不容易用到的教诲的形式传递,而透过家族系统排列实务上的展现,带给人们更清晰地领悟与感动。二、父母,修行之路你如何看待身为父母这件事情的意义呢?除了传宗接代,除了延续生命。 。 。 。 。 。对个人而言,成为父母有什么好处?现代人越来越少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了。养小孩除了传宗接代,除了孩子活泼可爱,增添生活乐趣之外,还可能带来什么?当孩子让我们气炸了的时候。 。 。 。 。 ,有什么样的观点,能支持你在这个时刻,依然坚信自己选择成为父母的意义呢?以生命的角度来看,心灵的渴望与世俗的期待往往不一样。心灵最大的渴望就是活得完整,经验生命的丰富面向。

4、而世俗的期待可能只是平安顺利,舒适快乐。养育孩子会带领我们敞开学习,在支持孩子需求的同时,我们在扩展自己的能力,以及人的格局。要支持孩子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孩子,每个父母都需要面对自身的局限,扩展视野,去除限制性信念,让自己活得更完整。所以,对我而言,父母之路也是修行之路。身为父母最大的灵性意义在于,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历程里,我们与生命更靠近,我们越来越完整而成熟。所以,当你感到疲惫的时候,当你在亲子关系或亲子角色扮演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问下自己下列的问句,换个角度思考: 若用修行的角度来看,这个挫折或困惑,暴露出我个性中的哪个局限? 若用修行的角度来看,面对亲自困难而生的挫折和无力,是否源自于我对

5、人生的限制性信念? 若用修行的角度来看,我如何转变,如何能更成熟,将影响我在亲子角色上更胜任愉快。 若用修行的角度来看,孩子呈现出我无法接受的特质,是否像镜子一样,让我也看见我自己?看见对于自己的态度,或看见自己平日不愿意承认的自己。当我们用修行的角度,来观看亲子的困难时刻,会将受困的认识框架转换成学习的角度。而学习成长,视野的展开,人格的成熟完整,就是心灵感受到活的丰盛的最佳感受,虽异于平顺无困难的俗世心愿,却更能感受到活的充沛与意义。三、自我与人我关系这里陈述的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来自吉利根博士,这概念说明了,人际关系反映了内在的自我关系,父母在面对孩子哭泣,能否以平常心对待,那得看父母自身

6、内在与哭泣的关系如何?父母在面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如何,也关乎父母心里与性的关系是连接完好抑或断裂。我们把它画成图来表示如下:上图的左方代表父母,里面两个小圈分别代表父母的意识认知,以及内在对哭或性的感受。若父母的内在与哭有很好的关系,则父母在面对孩子哭的时候,也会与哭泣的孩子有很好的关系,在孩子哭时,无论支持孩子或教养孩子,都有更大更温柔坚定的可能。但若父母的内在与哭的关系没有好的连接,例如父母可能是在不被允许哭泣的教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的哭泣经常会引起父母的焦虑,父母着急让孩子止住哭泣,有时不是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父母为了停止自身焦虑的需要。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经常是个勾子,勾引出父母

7、内在尚未整合的焦虑之处。当父母意识到孩子的哭泣容易引发自己的焦虑时,父母得花时间好好觉察自己,然后再次决定, ”面对哭泣,要用什么态度“。若决定要宽松地看待哭泣,给予孩子温柔与坚定的支持,那么父母也得先这样对待自己。同理,父母在面对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孩子,能否敞开心胸,与孩子连接,并产生有建设性的谈话,支持孩子能够支持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智慧与力量的决定?关键在于父母内在与性议题的连接是否完善?父母是否同时能享受性行为的美好而又警觉性行为的猛爆能量?相反地,若父母年轻时过度纵欲或者压抑,未经省思或带有心结,这时候在面临青春期孩子的性议题,就容易有失偏颇。没有一个人的童年是人格完整而充沛发展的,我

8、们总是在有些主题上压抑,对某些主题带有心结,某些主题则毫无机会发展。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孩子会带来生命的各种主题,这可以转变成对父母的祝福,因为,为了给予孩子支持,我们得学习成长,恢复自身的完整,重新与生命中不同主题建立良好的连接关系。孩子的议题,勾起了父母内在相似的议题。也就是,与孩子的人际互动,勾引出父母内在自我关系的互动。父母若有此觉知,在与孩子互动时就会留意自身内在的各种态度与感受。真正开放的态度不是太松与太紧,而是不太松也不太紧-对于哭泣不会强制孩子停止,也不至于放任孩子哭个不停;对于性没有强制的道德坚持,也不会是放纵主义。教养孩子最好的态度是中庸,父母能否在中庸的线上有开放的弹性,影

9、响关键就是我们与生命各方面的关系。另一个角度来看,幼年时,父母与孩子的人际互动,形成了孩子内在的自我关系。举例来说,当孩子每一次爱漂亮的时候,父母如何回应,那将成为孩子回应自己爱漂亮的直觉反应。当孩子每一次做错事父母如何回应,也养成了孩子在做错事时,内在对话与自我态度的原始模式。若父母给出的态度相当支持,支持孩子面对真实,支持孩子与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连接,支持孩子负起责任做出正向的行动。那孩子在面对生命的各种感受时,就能有一个自我支持的态度,并做出负责的回应以及正向的行动。但若父母基于贬低孩子的态度而行事,即使孩子日后学会犯错负责,也是会带着自我贬低的态度。低的自我价值感会带来挣扎冲突,为生命负

10、责就不是一件力量充沛的能量,反而是复杂纠结的能量。能够给予孩子对生命产生正向态度的行动,在行动与生命力与好的连接,这种支持,我们称为正向支持。反之,无法支持孩子,或让孩子产生贬抑的负向态度,这样的亲子教养,我称为负向支持。父母若希望在生命的各种感受上,都给予孩子正向支持的教养。那么,父母也得修复自身与生命各议题的关系。生命的每个面向,尽量带着正向的态度面对,这就是人生的修行。四、期待、投射与阴影父母最大的陷阱就是, “将孩子视为自身的延续或拥有物” ,忘记“孩子不属于我们,孩子属于他自己,属于生命” 。有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看着孩子刚起步的生命,做着自己的白日梦。“我要将你打扮得像个小公主。

11、 ”“希望他以后能学钢琴。 ”“小时候想要一台很帅的脚踏车却一直要不到,这次我一定要买给孩子。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不要为孩子打扮,不要逼孩子学钢琴或不能买脚踏车给孩子,这里强调的是,父母在想像这些时,眼睛看见的不是孩子的灵魂,感受到的不是孩子的渴望或需求,而是自己童年时未完成的梦想。父母用迷蒙的眼光凝视着童年的缺憾,想要透过给予孩子,来完成当年未完成的期待。这样的期待,我们称为“投射” ,不是基于理念的合理期待,而是基于自身童年的缺憾、内在的不满足感等等。当父母的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之投射到孩子身上,藉由满足孩子来完成心里虚假的满足,这种对孩子的期待无法真正支持孩子或给出力量,反而有种梦幻般的

12、执着。这执着在于,我们不愿结束当年的缺憾,不愿如是地接纳自己的童年。心里带着比较,羡慕别人的生活,或用理想中的幸福样版来批判自己拥有的童年,并下一个“不够好”的定义。这样的态度,往往会让过往成为一个“匮乏的坑洞” ,仿佛每隔一阵子,人生就会回带一次,明明时间已经过了,但却还耗费我们许多力气,去满足内心当年的匮乏感。于是,那态度以及无觉察的回返,成了一种耗损能量的坑洞。建议你,觉察并释放不适合的期待吧!觉知你对孩子的期待,看看是否真是孩子所需要,抑或,想藉由孩子延续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若对孩子的期待是一种投射,请带着觉知,练习收回投射 思考你对孩子的期待,真的是必须的吗?抑或只是你从你心中的恐惧

13、出发,试图保护孩子? 放掉从恐惧出发的期待吧!这些期待,会束缚孩子发展出内在真实的潜能。 父母大孩子小,在家庭的抉择上,由父母负责。相反地,孩子新父母旧,心灵的扩展,新世代的思想,父母反而得通过孩子来学习。孩子活在比我们新的世代,他自然地吸收新世代的结构。因此,父母基于旧世代恐惧而产生的焦虑以及期待,通常会框住孩子的发展。请放下吧! 对于这些期待,父母要做的就是面对自身的阴影,将那些放在控制孩子满足自身期待的能量收回,转回爱自己的方向。收回投射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我们在此,只列出简单的大原则: 在平日的生活里,做到“自我照顾” 。 爱自己,接纳自己。 观照每一份期待: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或经常重复

14、的无效行为模式,看这些期待背后,是否有童年未尽理想的影子?你可以自剖:“这让我联想到小时候的什么?”若联想到的是抗拒的受苦经验,则需要照顾的是自己,而不是期待孩子。 当找到童年未尽理想的影子,寻找一个可以爱自己的行动。 我希望当年的父母如何对待我?这份对待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是否能现在就给自己这份本质?例如: 期待孩子学钢琴,因为童年好羡慕练琴的同学,那让你感受到浪漫高雅。而对贫穷有点自卑的你,学钢琴像光一样,照亮了童年贫穷的阴影。 浪漫高雅、照亮贫穷的阴影、自卑,这几个关键字,共通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自在、自信吧! 那么,就从每一个瞬间,选择接纳如是的自己,让自己随处自在,充满自信吧! 于是

15、,孩子是否学钢琴这件事情,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想像,以及愿意提供的支持。接下来,就交给孩子决定吧! 当我们在行动上给予自己所需的本质之后,心中匮乏的坑洞会慢慢地填平。对于孩子的期待,也就能更有弹性,甚至能全然往下。五、支持与教养支持与教养,是两股力量:支持,赞助孩子的灵魂完整,无论孩子冒出什么奇怪的行为,都尽可能支持。支持他在经验中,与自己(包含负向行为与负向情绪)有份好关系,与人有份好关系,以及与世界有份好关系。教养,协助孩子纪律自我,慢慢地学会在社会中规范自身野性的冲动,能够有礼貌地融入社会文化中。我们的孩子同时需要两者,他需要维持自身的完整(包含动物的野性) ,需要活得灵魂充沛而像他自己;

16、也需要融入文化、融入社会,拥有自我纪律。这两股力量虽然方向不一样,但二者并无冲突。然而,在一般的教养系统中,经常因为过于严谨的管教而失去支持力或过度“以孩子为中心”而失去了教养力。孩子如同神秘的大海,在日常生活的刺激下,随时会冒出不可思议的内在,若父母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都能给予支持,则孩子会存在于一个“有连结的流动状态” ,在些状态下,孩子会发展出自我支持的方式。无论是可爱天真或是愤恨生气,若孩子能在父母的支持下,都与之连结,并练习用一个“人性化且社会能理解”的创造性方式表达,则孩子可以不损其完整性地活在人间,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本书提出的亲子技巧,包含“自我照顾” 、 “沟通技巧” 、 “亲

17、密技巧”及“支持技巧” ,都是支持力的具体展现。也就是无论如何,即使孩子出现负向的情绪或偏差行为,父母都可以使用“自我照顾”技巧而回到一个平静状态,因此能给出一种带着祝福特质的支持。在这情形下,孩子学会自我支持,即使自己产生负向情绪或偏差行为,孩子依然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祝福,以及安稳的内在连结力量。当孩子能自由弹性地展现人性的各个面向时,孩子就有了灵魂发展完整的可能。同时,孩子也能感受到自我支持的力量,这就是自我纪律的基础。自我纪律的基础,就是孩子感受到安稳的支持力量,加上,清晰明确的人生理念,这是需要父母明说并定出要求的。也就是,当父母与孩子在一份流动的亲密关系下(参考亲密技巧部分) ,父母可

18、以明白表达对孩子的期许和要求,以及人性高尚的品德规范。这将成为灯塔一般,在孩子协调人性的均衡时,成为指导方向的明灯。反之,大部分的父母,畏惧人性中的阴暗面。当孩子出现负向情绪或偏差行为时,父母立即进入紧张或担忧,还有自身期待的失落。在此情形下,父母没有意识到需要先“自我照顾” ,反而在紧张状态下,给出责骂、惩罚、批判、忽视、甚至奖赏等等控制手段。这时候孩子感受到一种紧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无法得到祝福,甚至得到的是父母的诅咒。于是孩子无法完整地与他的负向情绪或偏差行为共处,孩子与他的负向情绪与偏差行为有了一种“复杂的坏关系” ,孩子可能自责、罪咎,觉得自己是个糟透的小孩,让父母如此羞愧,从此有了

19、低的自我价值感。或孩子可能叛逆故意与父母唱反调,仰赖负向情绪与偏差行为来控制父母或与父母争权夺力。这样的孩子,无法有安稳的内在支持力量,因此,也无法有良好的自我纪律。这样的孩子,即使父母花许多时间谆谆善诱,讲许多人生的大道理,孩子由于失去内在安稳的支持力量,失去了与自己的连结,道理无法融入内在,依然会有负向情绪或偏差行为。因此,这些人生的纪律,孩子可能阳奉阴违,或在压抑状态下勉强为之。若要孩子有良好的教养,就先给孩子完整的支持力。若要给孩子完整的支持力,父母得做好完整的自我照顾。无论孩子言行如何,父母都拥有平静敞开的支持时,只有清晰而明确的提醒,孩子就能拥有良好的教养。六、 主体性人是个完整的

20、存在,这完整也许因为生病而无法完整表达(例如患有中风的人无法自由移动) ,也许因为情绪障碍而遮蔽住(例如患有忧郁症的人无法活出生命的活力) ,也许因能力尚未成熟而受到阻碍(例如牙牙学语的孩子) ,但都不能否定他完整存在的事实。尊重一个人的完整,看见他的存在,就是一种主体性的彰显。许多时候,我们过于专注孩子的问题,而看不到孩子,这时我们轻忽了孩子的主体性。例如:“为什么你老是考不好?真是笨喔!”这样的对话在,将“考不好”等同“笨” ,等同于孩子的自我认同。这让孩子感受不到自身的整体,感受不到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以及潜能。我们说身而为人,拥有一完整的存在意识,拥有无限潜能的可能性,同时拥有为自身需求

21、与情感表达的权利与责任。孩子的这份主体性,得被父母透过一次次沟通勾勒出来,从天赋的权利,到孩子能有自觉,并有能力执行,这是父母的职责,犹如父母一步步将主体性交到孩子手上。反之,有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孩子,而忘记自己的主体性。例如,经常顾着喂孩子吃饭,忽视自己饥饿的肚子,而过度耗损。这习惯不只让身体受忽视,也在孩子面前示范了“我不重要”的态度。另外,有些父母为求表面的和谐或面子,也放弃自己的理念与声音。例如,孩子在野外懒得走路时要求父母背,父母心里不认同也不愿意,但为了省事宁人于是背着孩子走路。这委屈的给予,是爱的反向示范,不但使孩子无法得到真正的爱,也无法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发展出完整的主体责任

22、与意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孩子虽小,身心灵俱全。无论孩子多小,他也是个完整的个体。虽然他和身心还没发育完整,而灵魂已经完整。对待身体功能尚未发育完整的孩子,我们为他作决定,给予照顾;而同时,我们用完整的眼睛看见他,相信他有自主的意愿,也相信他有沟通的本能。所以,在路上遇到朋友的孩子,不会不经询问就摸孩子的头,或捏孩子的脸。而会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询问:“阿姨觉得你很可爱,我可以摸摸你吗?”所以,在帮孩子换尿布时,会边说:“爸爸帮你换尿布了,我要脱掉你的裤子,换上新的尿布。 ”孩子虽无法理解语言,但他们会收到情意上的传递,因而感到安心。这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还包括评估他

23、的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在父母开放孩子权力的同时,也尊重自身的权力,并表达自身的需求,让孩子意识到,互相尊重的两个个体存在感。所以,尊重主体不是顺从。例如,全家外食时,选择权不在孩子个人身上。而是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力,最后交由父母决定。若父母不爱吃汉堡,却顺从孩子:“你想吃汉堡吗?好啊,那我们一起去吃汉堡。”顺从孩子的意愿却忽视自己的意愿,吃汉堡会吃得不开心。同时,这过程让孩子学会可以不尊重人,孩子也无法真正尊重自己。比较适当的作法是:“你想吃汉堡,妈妈想吃热热的饭,爸爸想吃点鱼。那怎么办呢?我们都同意大家一起吃晚餐对不对?我们来想办法吧!”这是一个“聆听表达协商”的过程,一个互为主体的沟

24、通过程。我尊重你的主体,也表达自己的主体,我们一起学会相互尊重。尊重主体不是让孩子有过大(超越阶级)的权力。例如:在离婚协议时,问孩子:“爸爸妈妈离婚好不好?”或“你想要跟谁?”当父母无奈而选择离婚时,孩子无权力选择要跟谁。两项举动都有损于孩子灵性的完整。比较恰当的方式是:“孩子,爸爸爱你,妈妈也爱你,我们两个曾经彼此相爱,但现在,我们无法继续生活在一起了。我们决定要离婚,这是我们自己的决定,与你无关。但我们关心你的感受,你可以说说你的感受吧?”或是, “孩子,离婚以后,爸妈要分开生活。我们无法同时照顾你。所以,我们决定让你跟着妈妈住,在假日的时候,爸爸会来带你回爸爸住的地方。这选择是基于我们

25、的判断。我们知道,这不是你最想要的结局,但我们保证,会一起渡过这最困难的时刻。关于这个决定,你有什么想法或感觉想说吗?你甚至可以表达你的不开心与不喜欢,我们都会聆听,并陪伴你的感受。 ”尊重主体不是让孩子做超越自己能承担后果的选择。例如:孩子坚持要拿真刀切水果。在没有把握孩子学会拿刀前,这不是能尊重的需求。但也别忘了,孩子的确有学习拿刀子的必要与潜能。在日本的一所蒙特梭利学校,让三岁的幼儿,熟练的使用刀切苹果、香蕉等水果,使用盘子,为自己准备点心。由于孩子被信任,在规范下被教导,于是孩子学习到了拿刀的技巧,在内在感受到自身的“有能力感” ,这样的赋权使能(empowerment),是孩子感受到

26、被尊重与有能力的发展关键。尊重主体有以下的原则: 使用“聆听”与“真诚表达” 。 在困难时刻,记得“回归中心”与“连结” 。 在需求冲突时,也请用“聆听表达协商” 。七、 纪律与规范纪律与规范如同地球的经纬线,它让家庭行为的飞行,有了遵循的依据。本书所讲的纪律,与一般观念里的纪律略有不同,本书强调的是“爱的纪律” 。本书所讲的规范,也与一般的规范有所不同,这里强调的是“真实的规范” 。在一般观念里,所谓的规范,是群体制定的默契,用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使其在群体中能有益于其他人。而这规范的执行力量来自于“归属感” ,当一个体违反了群体规范,他会有被逐出社群的恐惧,失去归属感的恐慌。因此,规范在个

27、体的潜意识里,有种制裁的力量。例如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重视贞操的观念,对待通奸者施以逐出社群的惩罚方式。这样的社会规范,基本上是使用政治的力量,为了方便管理而制定的。许多规范的内容实属良善,而我在此并不主张在亲子教养中过度使用它,主要原因在于,一般社会的道德规范主是诉诸恐惧的力量;然而,对于至善大爱,恐惧永远无法带来真正的臣服,恐惧带来更多的,是人内心的挣扎、不一致、隔离、断裂以及伪装。因此,这里建议,在亲职教养中使用的规范,要超乎社会规范的恐惧制约,而转成一种以爱为动力的“真实规范” 。真实强调的是人的真诚、完整以及内外一致。例如:1、我为自己负责。我相信情绪、想法、需求、行为都出自我的选择。

28、2、我选择真实与真诚。我留意内在真实的讯息,并真诚将之表达。3、我致力于内外一致。我让心中所渴望的,以及行为所欲达成的,越来越重叠。4、当内外不一致时反思自身。当我觉察到里外不一致,或渴求与行为的方向有了落差,我停下来,退到后面一步,像镜子一样看见并反思自己。我能表达自己的不一致与落差,并透过此调整,回到内心更真实的渴望,厘清内在无以名之的恐惧。5、我爱自己。我如其所是地接纳并深受自己。6、我尊重别人。当我无法感受到尊重之时,我后退一步,并思考他人与我的文化差异,并试图理解无法尊重背后自身的阴影。1、在关系中,我尽可能与人同在。同在就是专注而放松地活在两人的关系互动中,同在带来一种自我与他人的

29、融合,让我更回到爱。2、我选择健康、正向,以及爱。对于生活、对于理念、对于关系我保持觉察与对知识开放,我誓言选择健康、正向以及爱。3、我对于孩子、亲人,我如其所是地接纳并深爱他们。若我无法做到,我也承认自身的脆弱,而不怪罪他人。4、我相信生命的格局能超越人格的框架,因此,我愿意敞开,让人格保持弹性与开放,享受生命的丰富以及灵性的超越。5、我相信,个人无法单独存活,人与物种之间的连结,以及相互依附,才是宇宙生存的法则。因此,我让自己用感谢与珍惜的态度活着,体认到万物一体的意识。6、我誓言发展自身的天赋,并将之贡献给社群。我也支持孩子发展他独特的天赋,长出属于他独特的样子。而纪律,就是执行这些规范

30、的坚定以及永不懈怠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在阅读的你,请思考这一章节,觉知并解构已经存在你身上,那些以恐惧为驱策力的规范;然后,花个几年时间,阅读思索,回顾生命。慢慢地,你就会找到真正有力量的人生规范,而拥有纪律,坚定不移地行动。身为父母的你,阅读这一章节,得开始对于加诸在孩子身上的规范有所觉察。最重要的就是:“我以恐惧为诉求”?还是“让孩子连结到爱”?举例来说:“如果你不乖,就出去,妈妈不要你了。 ”这句话也许只是气话,但它正在传递一隐形的规范。那规范诉诸恐惧,它传递的意思是: “孩子,听话比真实重要。 ” “如果你不听话,你就会失去归属权。 ” “孩子,妈妈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要

31、你。 ”其实,会说这样的话的父母,经常忽略了“自我照顾” 。这样的父母自身也充满这样的规范,他也是压抑着自身的真实,求全地顺服于社会,但心中并没有真正的臣服。于是这样的父母渴求控制孩子,他会使用威胁、奖惩、批判、责备、唠叨等等方式,试图掌控孩子。然而,当父母坚持这些规范以及这些方式,孩子不仅失去自身的完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进入表象的和谐关系;由于感受不到真实流动的爱,父母心中的安全感更低落,就更无助地使用这些控制的技巧,让互动模式进入僵化无助的结局。反之,若这些父母能回到“自我照顾” ,找回内心的“平静” ,就有可能觉知到自身的恐惧以及掌控的习气,因而重新做选择。回归到爱的方式,也就是本书的

32、沟通、支持等技巧。孩子的纪律受环境影响很大,当父母意念与行动整合,纪律自然展现。当父母坚持回归到爱的启动力,孩子自然感染到爱的力量,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会拥有属于他自己的“爱的纪律” 。 八、选择与责任责任=选择+后续结果。这是什么意思?责任就是指在自己的选择下,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续结果。因此,要孩子学习负责,就要同时给孩子选择,以及让孩子承担后续结果。比方说,让孩子有自由选择走路,当跌倒了,让孩子自行爬起来。当孩子爬起来时,激励孩子做得好,很勇敢。于是孩子能感受到一种对自身行为的自由和责任。这将激励孩子的力量发展,并满足孩子的身体掌控感,以及心理上的权力需求。在走路这件事情,父母能支持孩子的

33、就是, “尽量给他自行走路的机会,不过度抱他,也不在他跌倒时过于惊慌保护。在他跌倒后自行爬起时,表达你的鼓舞与赞许之意。 ”比方说,当孩子吃饭,除了必要的原则或规范外,让孩子有自由选择他的食物,并让他自行吃完。若他拿太多吃不完或是选错了不想吃,也请他负起两个责任:一、基于惜物的原则,拜托别人帮他吃完;二、基于环保的原则,处理食余的回收。若他选择的量过少,在下一餐之间,父母不主动塞食物给他,让他感受吃得过少的自然结果饿。于是孩子将学习到在两餐之间填饱自己肚子这件事情,并逐渐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是的,孩子需要有觉知地选择食物,并对身体的饱或饿有自然的觉知。许多父母经常为孩子准备食物,在孩子吃不下

34、时想办法喂他或塞给他食物,甚至在孩子看电视无觉知时塞饱孩子就是了。这看似让孩子吃得均衡或补充足够的量,却阻断了孩子的感官知觉与食物的连结,使孩子无法学习觉知与承受选择的结果。久而久之,孩子渐渐失去让自己吃饱与吃得均衡的本能;也无法意识到,喂自己吃饱是自身的责任。比方说,让孩子选择安排晚上的游戏时间,并负起收拾玩具的责任。若孩子没有负起收拾玩具的责任,让孩子体验到失去游戏空间的阻碍感。若父母选择自行帮孩子收拾没收的玩具,孩子无形中将学会, “无论收不收拾玩具,我永远有玩具和游戏空间玩耍。 。 。 。 。 。 ”,孩子也无法学会收拾玩具的责任。孩子若无法选择与承担,则永远无法意识到什么是责任。这里

35、的责任,伴随着选择的自由,以及承担的能力,是一种鼓舞人心的权力感。这是孩子成长的必要训练,也是培养孩子力量的关键。孩子拥有的选择范围有多大,与孩子的承担能力以及性格的成熟度有关。这有赖大人的判断。父母最困难的智慧,就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成熟,判断何时给予孩子多大的范围作选择,并支持孩子勇于承担结果。教孩子负责关于负责这件事,现代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给孩子超过他能承担的选择。在孩子需要承担时,为了避免孩子受苦,阻断了孩子的承担。没有给孩子选择,却要孩子负责。使用外控模式,企图控制孩子。批评:孩子有错,或观念有所偏差,父母试着指正。责备:孩子做了不该的事,父母生气。抱怨;孩子做了让父母受伤、担心或疲惫

36、的事情,父母不甘愿。唠叨:孩子不晓得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由父母来提醒。威胁:孩子的不受控制干扰到父母,父母想尽办法控制局面。惩罚:父母使用一点惩罚,希望孩子记取教训,以免下次犯错。利用奖赏:父母用奖励的方式,促使孩子做出好或对的行为。在这里,我们认为关于负责这件事,可以这样进行了:在孩子能力已经成熟之处,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在孩子承担结果时,支持孩子承担,支持孩子受苦,支持孩子感受。给孩子选择,不过度帮忙让他能负责。使用内控模式,放弃控制孩子,支持孩子成熟:关怀:父母将焦点放在孩子当下所表达出来的需求上。信任:无论如何,父母相信孩子最懂得自己需要什么,即使父母无法了解,也信任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

37、式为自己脱困,也正在朝向帮助自己的路走。倾听:父母试着用心聆听,并试着将父母听到的告诉孩子,与孩子的内在核对。支持:父母听出孩子需要父母支持之处,或是父母直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支持,在父母照顾自己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支持。协助:类似于支持,在孩子的同意下,在父母照顾自己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协助。亲近:与孩子之间感受到一种舒适的靠近。鼓励:父母试着让孩子看见自己正向之处,并表达父母的欣赏、信任或激赏。九、回应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孩子需求父母,没有父母,孩子无法存活;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呼喊父母,哭与笑,是他们呼喊父母的方式。婴儿时期,还没有自我意识,还无法分辨内外的时刻,饿了就哭,困倦也哭。哭,喊来了

38、照顾,让生命得以存活。哭是他们表达需求匮乏的语言;哭是婴儿存活的最大能力。当然,婴儿还有一种本能叫做笑,笑激发出父母内心的柔软与甜美。婴儿圆圆的脸庞、柔弱的身躯、清澈的眼眸以及反射式的笑容。 。 。 。 。 。 ,都惹人爱怜,于是能激起照顾的本能,确保婴儿的存活。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开始学会各种表达方式,除了哭还能咿呜发声、张手踢脚比划。 。 。 。 。 。慢慢地,孩子学会用表情、用手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最后,孩子学会使用语言。孩子逐渐意识到,父母不是一组需求满足机器人。孩子逐渐学会,父母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存在的,父母有他们的脾气、他们的需求;还有他们的期待和喜好。于是,孩子逐渐学会,当自

39、己有需求时,自己可以先照顾自己。当自己需要父母帮忙时,如何用一种父母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历程,从婴儿的无法分辨内外的融合式感官,到幼儿的自我中心,而后慢慢学会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意识到人我的差异,于是学习人我沟通以及如何顾全人我的和谐,又不忽视自身的需求。在这成长过程,父母也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要理解如何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首先要放入一个概念,那就是孩子的自我调节的本能。也就是说,孩子能自我安慰,孩子也能自我管理。在孩子需求匮乏、情绪混乱的时期,孩子会有自我调节的本能,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会藉由踢动双脚、吸吮,而逐渐翻动身体、寻求枕头的慰藉等等

40、,这都是孩子试图回复平静的尝试。因此,在婴儿时期,当孩子啼哭,父母切莫立刻将孩子抱起来安慰。父母可以立即到孩子身边,静静地等待,敞开心怀为孩子打开自己的眼睛和心,于是,孩子会因为父母能量上的临在而得到支持的力量,并有机会练习他的自我调节技能。当然,一会儿,孩子依旧需要帮助时,由于父母已经逐渐与孩子共鸣了,父母可以给予那“刚刚好的一点协助” ,就是孩子刚刚好需要的,没有过多却足以让孩子恢复安定。也许是轻轻哼唱与孩子哭泣同步的旋律,也许就是一只安稳温柔的大手放在孩子的背上,有节奏的轻拍。 。 。 。 。 。太快地立即将孩子抱入怀中的摇动与安慰,可能对孩子是过大的刺激,未必是孩子需要的,或是让孩子错

41、过学习自我调节(指婴儿自我调节期感官知觉、情绪、安全感、适应外在环境的本能)的机会。越能感受到自我调节效能的孩子,越能发展出内在情绪自我管理的信心。等孩子逐渐长大,能够有自己的表情以及聆听语言的能力,孩子需要大人在回应他的需求以前先给予语言的确认:“想抱抱吗?” “想喝奶吗?” “尿尿了吗?” “想要玩具吗?” 。 。 。 。 。 ,透过语言回馈,孩子能意识到自身的需求,并学习点头与摇头来为自己表达。孩子能因此得到自我管理的效能感,并逐渐建立自我界限。同时也会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开始学习人际中的往来。等孩子再大(会移动以后) ,父母在满足孩子需求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加入对孩子的提醒:“想抱抱吗?爬

42、过来,爸爸抱。 ”“喔!尿尿了,去把尿布拿来,妈妈帮你换。 ”“来,这是你的水,自己拿着喝。 ”“想睡觉了,嗯闭上眼睛,躺好。 ”当孩子已处在会表达自身需求的幼儿阶段,父母在每一次回应孩子需求时,都先观察,是否这里有孩子能照顾自己之处,邀请孩子与父母形成合作关系来自我照顾。例如:当孩子说“妈妈,我好饿喔!”你可以回应:“真好,你可以知道自己肚子饿了。看看时间,现在还汉到吃饭时间,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邀请,邀请孩子进入想办法的阶段,除了让孩子意识到饥饿,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与责任之外,也让孩子学会规划饥饿与进食规律的协调。或是,当孩子说, “好无聊啊!”我们可以回答:“无聊,那告诉我,你需要

43、什么?”于是孩子学会反身自问:“我需要什么” ,这对需求的觉知,就是自我照顾的第一步。孩子可能会回答:“我想要看电视”或是“我想要你陪我玩” ,这时候父母就可以往下进行沟通,例如:“嗯看电视是个解决无聊的好方法,但我们来想想,看什么,看多久,可以刚刚好快乐,又不会久到让自己变成电视马铃薯(指瘫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电视,身体象马铃薯一样的生活习惯。 )?”或是“爸爸陪你玩是个好办法,爸爸需要十分钟完成手边的工作。你要等我十分钟啊!想办法让自己这十分钟做点什么。 ”父母得仔细聆听,孩子在表达需求时,是否带着委屈与被亏待的情绪。例如,孩子哭嚷着:“饭好烫啊,我吃不下。 ”语气里有种不耐烦或委屈的表情。

44、有些父母容易被孩子语言下的表情影响,会立刻代劳,帮孩子吹凉;有些父母会被勾引出生气:“这种事也哭,自己不会吹凉啊。 ”这两个方法,一个对管教太松,另一个太紧。父母要觉知孩子言语下的情绪,而又不被勾引。父母可以平静地说:“请你照顾自己,平静一点再说,你需要什么?”或父母可以聆听孩子:“听起来你心情不太舒服,好象吃饭这件事让你难受?”这时候也许可以聆听出孩子的情绪,甚至孩子有些转移,饭很烫未必是他委屈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吃饭而中断了刚才的游戏,孩子对吃饭抗拒转移出来的情绪。这里的原则是,孩子在婴儿时期用啼哭来表达自身需求,长大以后要逐渐学会用语言来请求协助。因此,在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得留意孩子在表达

45、需求时背后的啼哭或自我负责。父母聆听孩子的啼哭,并协助孩子自我照顾,直到孩子语气平静,具体请求时才给予协助。在这里,面对孩子的需索,我提出几个大原则:孩子能为自己表达,若不能,给予聆听。孩子能平静地表达,若不能,给予聆听,并陪伴他觉知情绪。孩子能具体说出自己的请求。例如:“我想要妈妈帮我吹凉” ,而不是, “好烫!”“我想要吃点心”而不是“我饿了” 。“我想要你陪我看书”而不是“好无聊” 。“我想要被抱抱”而不是无觉知的不安定扭动。若孩子无法做到,则给予聆听,或直接问:“你是不是想要我抱抱?”这时候可以邀请孩子:“可以请你对我说:妈妈,我要抱抱吗?”孩子表达出需求以后,父母也表达自己的需求。孩

46、子能聆听父母的需求,并共同讨论“怎么做。 ”当然,在日常生活的合理需求,父母未必得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在孩子有额外的大需求时,父母得回到自身省视自己的需求,表达和协商,让孩子可以学习相互尊重的人际宝藏。适度地让孩子也有机会回应父母的需求。适度地,为了平衡与教育的理由,父母也“让孩子帮忙”或“请求孩子协助” 。记得,彼此带着感激之心做这些事情。感激的未必是“你帮忙我”而已,同时感谢那更大的:“谢谢我们的相爱,我们互相协助。 ”对一个语言能力完整的孩子:不在为了让孩子停止啼哭的前提下,而回应孩子的需求。不在为了省事的原则下,而轻易回应孩子的需求。不过度主动照顾孩子,而是主动凝视孩子,聆听孩子并提醒孩

47、子照顾自己。而将“请求大人协助”视为孩子的具体能力而给予培养。记得互相表达感谢,感谢个体在于意识到彼此的重视关系:“感谢我们如此相爱,如此互相支持” 。十、需求与核心需求需求往往一层又一层,被种种表面的行为包裹。要真的碰触到最深的需求,犹如谒见国王一样,从最外围的道路进去,经过护城河,往最外殿走。 。 。 。 。 。 ,要通过层层关口,才能见到国王本尊。需求也是这样,一层包裹一层,层层进入,最后终于找到核心需求。一般而言,坐在需求宫殿里的国王,也就是核心需求有下列几类:1、连结接触需求:接触及人际连结,就是指孩子需要感觉与人有关系,被看见、被听见、被触摸、被重视。接触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存

48、在感,是活下去的基本保障感。经常获得良好接触的孩子可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长年无法满足接触需求的孩子,会有人格或情绪上的偏差。孩子过度表达接触需求时,常会让大人觉得烦躁、粘人。这现象其实代表了孩子深层的接触需求有匮乏。2、权力需求:权力需求指的是掌控感。孩子能够爬、能够走路、能够表达、能够抓物握物、能够自己吃食。 。 。 。 ,这都是基础的控制力,也就能满足内在的权力需求。权力需求如同接触需求一样,都是活下去的基础需求。权力需求包含了在团体中,是否获得归属感,是否被赋予适当的责任,也就是被给予适当的决定权。孩子长大以后,权力需求还包括成就感与选择权。权力需求无法满足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在意权力感,

49、而成为过度追求权力的状态,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与人进入权力争夺的关系。3、爱的需求:爱,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爱的需求保障了生命的延续。爱,在日常生活中让人感受到温暖与正向,在孩子有偏差行为时让孩子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不放弃,能带来转变的力量。在爱的需求量上有所匮乏的孩子,经常要用各种方式来获取爱,甚至为了证明自己是被爱的而故意犯错作为一种测试。他们经常使大人感受到伤害,仿佛孩子得透过让大人伤心来表达内在爱的匮乏,并获取爱。这就是为了满足核心需求的错误途径。4、撤退需求:撤退需求就是放松,回归内在,简单的做自己。孩子有接触、权力与爱的需求,同时也有暂时什么都不要的需求。 “让我一个人吧!” “暂时别理我。 ”有时候,当孩子心里有事的时候,他会有撤退的需求;有时候当孩子有挫折而难以面对自我时,他也会有撤退需求。正常的撤退需求是暂时的,但若孩子觉得被父母过度期待,觉得想要成为简单的自己的需求无法达成时,孩子会用激烈的手段来满足撤退需求,包括自暴自弃,包括故意做出让父母失望的事情。这虽是满足需求的错误途径,父母还是得聆听孩子心里真实的呐喊。5、游戏需求:游戏需求是一种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