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doc

上传人:s36f12 文档编号:6851817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1.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1.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 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

2、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

3、现的最深层的动因。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

4、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

5、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关的变化,于是随着个体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主客体之间的不断协调平衡,真实存在的生活过程就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1.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化机制 要搞清楚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我们必须掌握皮亚杰学说中的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真实的生活过程中,是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个体心理的发展,但使主客体之间协调平衡的机制却是心灵的功能。 什么

6、是图式 图式是指一个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动作结构,如注视图式,抓握图式等外部动作图式。外部动作图式内化后就成为思维中的认知运作图式,如我们思考问题就必须借助于认知运作图式,像概念系统。 什么是同化 同化是指个体把他活动对象(客体)整合到自己活动图式中去的过程。如婴儿摆弄新玩具,学生学习新教材。 什么是顺应 个体调整自己的活动图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或变化的过程,就是顺应。如一个学生遇到一种新的题型,用旧的方法解不来,于是就调整自己的思路或认知方式,以适应新题型的特征或变化,这个过程就是顺应。 什么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化机制 个体遇到新问题,往往会有一种心理定势,即用旧的认知图式去解决新问题,

7、结果遭到挫折。这就是同化作用过于强大,个体处于自我中心状态。 当个体改变旧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问题的特征或变化,即进行顺应然后顺利解决新问题,这就达到了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平衡化的过程也就是新的认知结构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之间逐渐达到协调平衡的过程。平衡化机制推动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1. 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模式 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活过程,为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我们可以用以下控制论的反馈环路系统的模型去解读它:其中:I 是新刺激或是输入信息;T 是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A 是同化作用,AT 是认知结构同化新信息的过程,并由此而引发一个相应的动作;R 是主体活动所引

8、起的客化变化;FI 是反馈信息,当它重新被认知结构整合时会影响或调整下一个动作的再输出,以顺应客体的特征与变化。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主客体之间达到新的协调平衡。 这就是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模式,它符合控制论的自我调节原理。 1. 中小学生心理失调产生的动力学原理 心理失调按其严重性程度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其中心理疾病又可分为轻性精神病和重性精神病。无论哪种情形,都意味着主客体之间失衡,当事者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之中。从平衡化机制失调的角度看,自我中心状态是同化大大超过顺应,其显著特征是认知不客观,它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把自己想象的东西跟真实的情景混淆起来。 二是

9、不能站在客体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想法与行为。 总而言之,心理失调也就是平衡化机制失调,进而出现主客体之间的失调,于是主体的情绪状态和社会适应就出现问题。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即整个的生命活动过程都在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发展。换言之,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实际生活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在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1.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如大脑皮层中脑电波的发育程度对个体智力活动就有显著影响;又如内分泌系统中的性腺机能的成熟对于个体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发展就有显著影响。 2.个体

10、心理发展水平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个体心理的发展水平又成为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的一个要素。如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像归因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3.生活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生活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物质生活条件,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发育和精神状态。社会环境主要指个体所归属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有各种划分标准,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民族群体,职业群体等等,其中对于安身立命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职业群体,学生身份是一个准职业群体的归属。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及其社会地位对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生活环境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历史经

11、验。 4.活动的平衡化机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活动的平衡化机制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前已述及。在上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诸因素中,平衡化机制起了核心作用,类似于交响乐团的总指挥,使各个对心理发展的因素协调发生作用。平衡化机制发生了障碍,意味着影响心理发展的各个因素发生紊乱,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会随之产生。 5.生命过程的时间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生命过程是不可逆转的,生命运行的时间之箭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存在生命节律 如生理活动受生物钟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心理活动的效率,如有的人清晨工作学习效率最好,是“百灵鸟型”,有的人夜间工作学习效率最好

12、,是“猫头鹰型”。女性的月经周期还直接影响到她的情绪状态和工作学习效率。 个体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关键期也叫敏感期、危机期、临界期、最佳期等等。生理发育的快速生长期有两个:一是 1 岁以内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另一个是少年时期的第二快速生长期。在心理发展方面,3 岁是第一反抗期;少年期是第二反抗期,危机期过后,个体心理的发展将出现崭新的面貌。所以危机期并不是消极的概念,而是身心急速发展的契机,但是要更加注意教育引导。身心发展错过了关键期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时间之箭就蕴藏于三项图式系统中 在上述的控制论反馈环路系统中,有一个循环往复的箭号。它代表着不可逆转的时间之箭。生活环境对心

13、理发展的影响难以逆转,平衡化机制对主客体的协调过程也难以逆转,身心发展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生命过程的可逆性只是一种错觉或主观虚构,有时是波浪形前进的过程使我们误认为生命过程逆转,有时使心理失调造成的行为倒退也使我们误以为生命过程逆转。当一个人的心理失调达到一定限度,也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那么这种不可逆转的心理损害也就伴随着生命过程的不可逆转而直至终身。 1.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 1.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已达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已逐步具备各种守恒概念 1. 长度守恒。小学生知道两根等长的木棒错开放仍是一样长。 2. 液体守恒。小学生知道由高而细的

14、杯中把水倒入另一个矮而宽的杯中,水的量不变。 3. 重量守恒。小学生知道两块等重的泥球,不管它们的外形如何改变,它们的重量不变。 4. 数量守恒。两排数量相同的珠子,不管它们排列的间距如何,这两排珠子的数量不变。 此外还有面积守恒、容积守恒和体积守恒等等。 小学生在心理上已逐步具备逆向和互反两种独立的可逆性 1. 逆向的可逆性。小学生之所以能够推断错开后的两根等长木棒仍然一样长,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心理上把错开的木棒倒退回去,对齐后仍一样长。其他守恒概念的形成也可用此类逆向的可逆性来说明。 2. 互反的可逆性。小学生之所以能够推断错开的两根等长木棒仍然一样长,是因为他能够在心理上把木棒伸出来的部分

15、用来弥补缩进去的部分,伸出来的部分越长,缩进去的部分也越长。弥补之后的两根木棒仍然一样长。其他守恒概念的形成也可用此类互反的可逆性来说明。 这两种可逆性是守恒概念形成的最核心的理性基础,但这两种可逆性还未整合成一个相互转换的系统。 具体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倘若小学生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仅仅进行纯形式的推理,思维便会发生困难。如小学生还难以完成下述传递关系的纯言语推理题目:“爱迪斯头发颜色比苏珊淡,爱迪斯的头发颜色又比丽莎黑,那么三个人中谁的头发颜色最黑?”所以小学生的思维对象局限于现实的具体事物。1.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已具有自律性 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儿童人格与社会化发展的核心部分,具有非常

16、重要的意义。 自律道德是指个体能够根据自己内在的主观价值标准对他人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在此之前的幼儿是他律道德,即他们对他人的行为是根据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进行道德评判,如根据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小学生实施道德判断时体现了动机论规则,即对他人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根据行为者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效果如何。在此之前的他律道德则是以行为者的外部结果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是遵循效果论规则。 小学生在与成人的关系上成长起一种平等的道德情感。由于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儿童在尊重成人的同时,也要求成人尊重自己。而在此之前的他律道德,则是不可逆的单方面尊重成人。平等的道德是一种互利互惠公道

17、的双赢道德。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 1. 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已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中学生已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中学生的思维已能从具体的事物中解放出来,通过变量的控制和隔离来解决问题,特别是确定多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假设演绎推理分为两步:第一是作出假设,寻求各种可能性;第二是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的现实性。现实性从属于各种可能性的转换系统中,从而使可能性和现实性可以相互逆转。而小学生的思维只能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中。 我们可以用数理逻辑运算来刻划假设演绎推理。数理逻辑有两种符号:一是命题符号,可用p、q、r、s、t来表示各个命题;另一是运算符号,用(非,否定);(与,结合);(如果那么);

18、V(或)等表示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符合科学规范的基本模式有以下三种: 1. 肯定前件推理 前提 1:pq前提 2:p结论:q 1. 否定后件推理 前提 1:pq前提 2:q ? 结论:p 1. 析取三段论 前提 1:p v q v r v s v t 前提 2:q ?、r ?、s ?、t ?结论:p中学生已形成两种组合系统 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目前的现实只是全部可能情况中的一个真实出现的具体事例,其他的可能性只要条件具备,也能变为现实。这就是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关系的可逆性。中学生开始形成组合系统,他们能够依据某些或所有的可能组合去推论某一特定的现实,这就是大大增强了演绎推理能力。组合系统有两种:

19、物体和物体的组合;命题与命题的组合。 1. 物体和物体的组合 实验过程如下:先给儿童出示标有 1、2、3、4 号码的四只烧瓶,其中分别装有四种不同的无色无味的透明化学液体,再给儿童出示 1 只装有另一种也是无色无味的化学液体的烧瓶,烧瓶上的标签为 g。然后要求被试通过这些液体的混合,使液体变为黄色。该问题的正确搭配应该使 13g 呈黄色。结构表明,小学生仅仅将 g 溶液分别倒入 1、2、3、4 号溶液中,呈现不出黄色后就再无他法了。而中学生在此基础上会理性地进一步探究,常常先混合 12g,再进行 13g,14g,23g,直至所有的可能组合全部完成。这种严密的液体搭配组合就是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

20、而且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伴有“如果那么”之类的命题陈述,说明儿童在建构物体与物体的组合系统时,能够借助于假设演绎的逻辑推理模式。 1. 命题和命题的组合 中学生已经能够用肯定或否定的陈述来组合各种概念或假设,从而也能运用各种命题运算。 譬如,假定 p 是一个命题:这动物是一只天鹅;p()是它的否定:它不是一只天鹅。q 是另一个命题:它是白色的;q()是他的否定:它不是白色的。这样便可以把这些命题相乘地集合起来,得出:pq、p()q、pq()或 p()q()。这还不是一个组合系统,小学生只能运作到此。但中学生能够从这四个相乘的结合中每次取出 0 个、1 个、2 个、3 个和 4 个,由此

21、可推导出 16 项组合:pq;p()q;pq();p()q();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组合;为 0 组合。 上述 16 种组合构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新运算,即命题运算,是具体运算的扩展与概括。 中学生已形成 INRC“4群”结构的心智运算 中学生已经能够把逆向的可逆性与互反的可逆性整合为四元转换的可逆性系统。即一个命题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 4 种转换:I 为恒等性转换;N 为逆向性转换;R 为互反性转换;C 为对射性转换。这样,每一个正命题(恒等性转换)就会推演出其他三种转换,形成 INRC 组合关系的四元转换群结构。譬如,我们观察

22、生活中抽烟(p)和肺癌(q)之间的关系,那么四元群结构的转换运算如下: 1.正命题:I(pq) 解读为如果抽烟,那么就会得肺癌。这个因果关系能否成立,我们可以用逆向性命题来检验它。 2.逆向性命题:N(pq)pq()我们在生活种确实观察到抽烟不得肺癌的人,可见抽烟必得肺癌的因果性不成立,抽烟易得肺癌得结论属相关性(机遇高)。 3.互反性命题:R(pq)qp抽烟和肺癌的关系可能是正命题的互反,即得了肺癌而郁闷,必然要抽烟。这个互反性命题的正确性可用它的逆向性命题来检验,互反的逆向也就是正命题的对射。 4.对射性命题:C(pq)N(qp)p()q即只要找到患肺癌而不抽烟的个案,就可以把前面的互反性

23、命题否定掉。同时,正命题中的因抽烟而得到肺癌和对射性命题中不抽烟(其他原因)也得到肺癌的两种现象并不矛盾,可以并存。 在上述四元转换基础上,还可以拓展进一步的运算:N=RC,即 pq()是 pq 的逆向,同时也是qp 的对射,同时还是 p()q 的互反;而 RNC,即 qp 是 pq 的互反,同时也是 pq()的对射,同时还是 p()q 的逆向:还有 C=NR,即 p()q 是 pq 的对射,同时也是 qp 的逆向,同时也是 pq()的互反。总之,INRC 把逆向的可逆性和互反的可逆性灵活地整合起来,达到了形式运算的综合性水平。1.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成人感与幼稚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中

24、学生生理的快速发育,以及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内心体验,他们渴望获得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此他们的一些作派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模仿着成人的行事方式。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幼稚性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上,思想缺乏深度,情绪体验不稳定,思维容易走极端,缺乏变通性。 由于中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因而容易产生内心冲突和矛盾,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他们由此发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性。为了避免与外部世界不必要的对立和冲突,他们逐渐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尤其是对长

25、辈闭锁心扉。 与此同时,中学生非常需要排遣孤独和寂寞,并以同伴群体作为了解自己的参照系,因此,他们更加珍惜友谊,对知心朋友能够推心置腹地交流内心深处的想法,显得非常的开放。 中学生的闭锁性与开放性都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两手,这种矛盾性促使他们趋于成熟。 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开始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对长辈的看法常常产生抵触,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和叛逆性格,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为了表明自己有主见,有独立的人格;但也有的是为了撑面子,以掩饰自己的软弱。 另一方面,中学生在内心深处还是依赖父母,希望父母能够理解、支持和保护自己,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择,还是希望父母能指导自己,在遭受重大挫折时,也希望

26、能够从父母处得到精神慰藉。虚构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初具“假设演绎能力”可以无限拓展的形式运算,许多瞬间冒出来的想法并没有获得实践检验,因而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自我中心的想法,如关于自己是世界舞台中心的“演员”体验,周围的人(假想中的观众)在无时无刻地关注着他;又如关于自我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想法,由于自己与众不同,支配他人的法则对他似乎不起作用,这些奇异的想法还有自我精神麻醉作用,于是深陷其中容易导致网瘾、早孕甚至吸毒、犯罪等。中学生又是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年龄阶段,他们必须面对现实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自我定位。中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就成了摆脱虚构性的自我中心的重要途径。追寻自我同一性,就是要面对现

27、实的社会生活,以他人和其所归属的社会群体为参照,对自我发展的轨迹有清楚的认识,知道现在的我是如何从过去的我成长起来的,也知道将来的我如何去打造。从横的方面讲,中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担当也越来越符合社会大众对他的期盼,使他逐步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的洪流中,以便更好地建功立业。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分化为主体我(I)与客体我(Me)。客体我一般指现实自我,即主体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和态度。主体我一般有两种:一是理想自我,即主体对未来的我的愿景与规划,另一是镜中自我(或投射自我),即主体对交往对象对自己的评价的感受。所有正常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以及镜中自我

28、与现实自我之间都有差距,但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在不断地趋于整合。在一般情况下,主体我总是不断地监督、鞭策、激励、鼓舞客体我建构一种符合理想自我和镜中自我要求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最富有意义的心理成果,它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镜中自我不断整合的结果。自我形象的建构被赋予充分的人生价值意涵。大约在 15 岁前后,中学生就会不断地用这两个人生观问题反躬自问: 第一个问题: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 第二个问题:我怎么样才能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自我形象是人格中最核心、最敏感、最稳固也最脆弱的部分。自我形象的破灭意味着人格的解体,严重的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青

29、年期之后,人的一生都在建构和维护自我形象,这也就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1.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失调及其心理辅导 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背景是教育失误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教育误区,一是把儿童当作小大人,二是把儿童当作纯粹知识容器。 1.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教学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个体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心理结构具有质的差别。但是,在智育至上,一切以学习成绩高低论英雄的氛围中,容易给学生层层加压增负,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之间具有不同质的心理结构。不用说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程难度举世闻名,甚至连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也

30、要参加考试,完成家庭作业,这都是咄咄怪事。 2.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教学抹杀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错误的教育理念把成人心理与儿童心理看作是同质的同时,却在心理发展的平衡化机制上走向了另一极端,即把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看作是与成人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同质。换言之,成人的学习需要兴趣,而儿童的学习可以不要兴趣,你可以随意逼迫儿童做他不愿意做的任何事情。于是填鸭式教育的呆读死记、应付考试的现象随处可见。 实际上比起成人来说,儿童的心理更加脆弱、稚嫩,自我调控能力更差,也更需要唤起学习的兴趣。而成人可以用长远的目标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对枯燥无味的事情有更强的耐受力。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失调与辅导

31、1. 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 这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大考来临之时,考试压力太大的情景下更容易发生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是情绪恐慌,提心吊胆,坐立不安,肌肉紧张,并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胸闷、心悸、出冷汗、尿频、头痛等,并且难以入睡。 考试焦虑的主要心理因素有两点: 把担心考试失败跟真的考试失败混淆起来,形成神经质的反应。 把考试失败的后果看得太严重,内心深处承受不住这种失败的打击。这种人的性格基础往往内向,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过分敏感化;同时太注重老师、家长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由于考试成绩是这种评价的重要标准,因而又往往忽略了求知过程所具有的生命乐趣。 心理辅导的思路主要有两点: 把担

32、心考试失败跟真的考试失败区分开来,使思维客观化。 引导考试焦虑的学生在“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大背景下淡化对考试失败的担忧,同时不要太多地与别人攀比,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培养自己争取成功的心态。 1. 强迫状态及其心理辅导 强迫状态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明明知道某种念头、欲望、冲动或行为没有任何意义,违反自己的意愿,却又不得不这样子做,在意识层面上有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之间的斗争,由于无法摆脱这种矛盾斗争而感到焦虑、痛苦,有自我失控感。 强迫状态的主要心理因素有两点: 做某些事情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由于唯恐自己做得不完美,时刻都在防范失误。 头脑中的思维方式走极端,是二体式的思维,如不是好,就

33、是坏;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干净,就是肮脏,等等,于是对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看成天大的事情。 这种人的性格基础常常表现出患得患失的动机冲突,平时拘谨、刻板、较真、固执、不爽、郁闷、加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分严厉,强化了学生的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心理辅导的思路主要有两点: 让其认识到世间上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水至清则无鱼”,强求事物的完美,容易造成“理应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间的矛盾斗争、内心冲突。 建构起一种相对性思维的模式,即在“绝对的黑”与“绝对的白”之间建构起一种宽阔的“灰色区域”,在内心深处追求完美的同时,包容某种不完美,把追求完美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状态。 1. 对

34、人恐惧及其心理辅导 对人恐惧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人在青春期到来之后,要么害怕自己的形象不够完美,要么担心自己“肮脏”的思想被人洞悉,因认定“眼是心灵之窗”,尤其害怕与人对视。因此在社交场合,这种人极力回避与人交往对视,或是忍受着畏惧的折磨去接触他人,有时他们明知这种恐惧不合情理,但无法控制,由此伴生焦虑、痛苦的情绪,恐惧发作时还伴有植物性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心慌气促、手脚冰凉等,有时头脑一片空白,外部行为被抑制住。 对人恐惧的主要心理因素有两点: 把自我嫌弃、自我贬损、自我否定的心态投射到他人身上,于是强烈地预感到别人在排斥、拒绝他。 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把被别人拒绝看得太严重,

35、在高度防范交往失败的心态影响下,形成了社会情景对其不利的自我暗示。 这种人的性格基础常常表现出“守身如玉”的心态,对自我形象的高度完美的追求,使其在社交场合唯恐言行失当而出洋相,一句话,是过分的“心理洁癖”和“道德洁癖”使其在社交场合无所适从,于是选择了逃避。青春期的性自慰行为有时会扭曲这些人的人格形象,使其自惭形秽,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底气。 心理辅导的思路主要有两点: 摆脱其自卑心理,让其认识到自我拒绝的心态和别人排斥他的行为之间的区别。以一份平常心与人交往,对交往对象的期望值不要太高,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至此,该课程的三大部分的授课脉络已十分清楚: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个体心理发展的机制与影响因素,它揭示了心理问题的产生的深层原因,也为心理辅导提供了思路;第二部分为判断心理异常提供了群体参照;第三部分讲述了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方法。三大部分的教学是融为一体的。这对于我们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有益处。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