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基复习题.doc

上传人:s36f12 文档编号:6851704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基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基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基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基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基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选择题A 型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 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A.辨症论治 B. 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辨体论治2. 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李杲 D.朱丹溪 3. 五行分类中,白色属于 A.木 B.火 C.土 D.金4. 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从革 C 稼穑 D.润下 5. 属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6肝为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 阴中之阴 7.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上下 B.水火 C.内外 D.寒热8. 具有喜燥恶湿特性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9.

2、主津液的脏是 A.肝 B.肾 C. 脾 D. 肺 10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心 B.肺 C.肝 D.脾11.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 .津液 B.血液 C.精液 D.营气12 .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A .控制血液流速 B .控制内脏血液容量 C.控制外周血液容量 D .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13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血 B.人以水谷为本 C .脾主升清 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214 .生长壮老取决于A.心主血脉 B.肾藏精 C .脾主运化 D .肺主气15. 精液的闭藏和排泄是哪两脏协同作用的结果A .肝肺 B.心肺 C.肝肾 D.肝脾 E.脾肾16. 肝在志为A.忧

3、B.怒 C.喜 D.悲 17. “天癸”的产生取决于A.先天禀赋的强弱 B.元气的充沛 C.肾阴肾阳的协调平衡 D.肾中精气的充盈18. 维持呼吸深度需哪脏的功能A. 肾 B.肺 C.心 D.肝19称为“娇脏”的是A.心 B.肺 C.肝 D.脾20称为“刚脏”的是A.心 B.肺 C.肝 D.脾21精血同源体现在哪两脏之间的关系A .心与肾 B.肝与脾 C .肺与心 D.肝与肾22 .水火既济体现在哪两脏的关系 A .心与肾 B.心与脾 C.心与肺 D.心与肝23.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 A. 肺与脾 B.脾与胃 C.心与肾 D .肝与肺 24.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A.心气与宗气的关系

4、 B.神与魄的关系 C .心阳与肺阴的关系 D. 气与血相互为用的关系25. 在六腑中,又属奇恒之腑之一的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26. 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命门 .肺系 .络脉 .三焦 27. 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肝脾肾 B. 心脾肾 C. 肝脾心 D. 肺脾肾 28. 与营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肺 . 肝 . 心 .脾 329.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 营气 . 宗气 . 精气 . 元气 30. 宗气积于. 气街 . 丹田 . 胸中 . 命门 31. 足阳明经属于 A.大肠 B.小肠 C.胃 D.脾 32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 . 足厥阴肝经 B

5、. 足少阴肾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33寸口脉诊的部位属于 A. 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34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四肢末端 B胸部 C.头项部 D头面部 35. “ 阳脉之海” 指的是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36. 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是 A.七情 B六淫 C疠气 D痰饮 37在六淫中,病位游走不定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38在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39在六淫中,具有病程缠绵而难以速愈的邪气是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40. 湿邪、寒邪

6、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易袭阴位41. 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A. 肾 B.肺 C.心 D.肝42. 怒则A.气缓 B.气上 C.气下 D.气消 43. 劳则A.气上 B.气下 C. 气消 D.气耗 444. 寒则A.气结 B.气缓 C.气收 D.气泄 45. 七情太过首先伤及A.肝气 B.脾阳 C.肾精 D.心神46.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 B.病势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47. 瘀血所致疼痛,其特点为A.胀痛 B. 刺痛 C.隐痛 D. 掣痛48气滞所致疼痛,其特点为A.胀痛 B. 刺痛 C.隐痛 D. 掣痛49痰饮、瘀血、结石在形

7、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A.寒凝 B.气虚 C.气滞 D.湿热50. 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A.恐则气下 B.惊则气乱 C.怒则气上 D.喜则气缓 51. 实证的治疗原则是 A. 扶正 B.祛邪 C. 攻补兼施 D. 急则治标52. 症见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属痰 A迷于心 B结咽喉 C停在胃 D滞在肺 53. 大失血而止血之治,其原则是 A.急则治标 B.缓则治本 C.标本兼顾 D.标而本之54. 下列各项,属于虚证病机的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虚衰 C. 正虚邪盛 D.正虚邪恋 55. 中气下陷的特征性症状是 .疲乏无力 .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 .内脏下垂 56.

8、阴阳互损形成的病机变化是 A.阴虚 B. 阴虚阳盛 C.阴阳两虚 D.阳虚57.饮在胸胁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58. 饮在胸膈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559. 单纯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产生的病变是 A.实 B.虚 C.虚实夹杂 D.真虚假实 60. 劳神过度损伤 A. 心肝 B. 心脾 C. 心肺 D.心肾 61内湿主要责之于 A心 B脾 C肝 D肺62阳盛格阴可表现为哪种证候 A实热证 B实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63. 阴盛格阳可表现为哪种证候 A实热证 B实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64. 虚热证的病理变化是 A阴虚 B阳

9、虚 C阴阳两虚 D阳盛65. “大实有羸状”属于 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66. “至虚有盛候”属于 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67. 不属于血虚形成原因者为 久病 B失血 C脾虚 D痰饮68. 不属于气机失调者为 气虚 B气闭 C气陷 D气脱 69内风主要责之于 A心 B脾 C肝 D肺70. 与内寒病机最相关的是A心 B脾 C肝 D肾71不属于内风症状的是A眩晕 B抽搐 C肢麻 D恶风72气闭主要症状是A便秘 B昏厥 C偏枯 D抽搐73易于感冒,常见于A.肺气虚 B.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674在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汗 B.尿 C

10、.粪 D.呼气75中医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注重补气,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76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津能化气 77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A.推动与温煦 D.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温煦与凉润78 心脾两虚病机除脾气虚外,还包括A心气虚 B心血虚 C心阴虚 D心阳虚79. 下列何项不是肾气不固的表现A.遗尿 B.滑精 C.癃闭 D.早泄80. 饥不欲食, 常见于A.胃热 B.胃寒 C.胃阴虚 D.胃气虚81. 消谷善饥,常见于A.胃热 B.胃寒 C

11、.胃阴虚 D.胃气虚82. 肝胆湿热,常见于 A.口泛清水 B.口苦泛恶 C.干呕呃逆 D.呕吐酸腐83. 口淡乏味,常见于 A.脾胃气虚 B.脾胃湿热 C.肝胃不和 D.肝火上炎84. 患儿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骨骼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病机属于 A.肾阳不足 B.肾精不足 C.肾气虚 D.肾阴虚85. 患者胁肋胃脘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食少纳呆,脉弦等症。病机属于 A.肝火上炎 B.肝脾不和 C.肝胃不和 D.胆郁痰扰86. 患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病机属于A.太阳病 B.少阳病 C.阳明病 D.太阴病87. 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

12、,脉细弱。病机属于A.气虚 B.血虚 C.气虚血瘀 D.气血两虚88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病机属于 A.心火亢盛 B.肝火上炎 C.心肝火旺 D.膀胱湿热789. 不属于治则的是:A. 治病求本 B. 扶正祛邪 C. 虚补实泻 D. 调整阴阳 90.下列标本关系何者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91.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以益气解表,属于:A.急则治标 B. 缓则治本 C. 标本兼治 D. 标缓治本 92.阳病治阴属于:A.温散阴寒 B. 发表散寒 C. 滋阴制阳 D.

13、扶阳抑阴 93. 寒冷季节应慎用寒性药物,称为:A. 寒因寒用 B. 寒者热之 C. 用凉远凉 D. 用寒远寒 94. 炎热季节应慎用热性药物,称为:A. 热因热用 B.热者寒之 C. 用热远热 D. 用温远温95. “通因通用”适用于:A. 虚证 B. 实证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96. “塞因塞用”适用于:A. 虚证 B. 实证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97. 治疗实寒证应采取:A. 寒者热之 B. 热者寒之 C. 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98. 治疗实热证应采取:A. 寒者热之 B. 热者寒之 C. 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9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A. 虚寒

14、证 B. 实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10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A. 虚寒证 B. 实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X 型题 (在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以上是正确的)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人与精神情志的统一性 E.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2. 阴阳偏盛的治疗方法是 8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 E.阳病治阴3. 阴阳偏衰的治疗方法是A.寒者热之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阴 E.阴病治阳4.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A .抑强 B .扶弱

15、C .补母 D .泻子 E .母子双补5. 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A .木与火 B .土与水 C 木与金 D .水与金 E .水与火6 .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互根互用 C. 阴阳相互转化D .阴阳消长平衡 E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7. 下列脏腑中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 .命门 B .胆 C .脑 D .女子胞 E .髓8. 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是A .齿 B .骨 C .发 D .脉 E .面色9 .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观察A .面色 B .脉象 C.毛发 D .舌色 E .心胸部感觉10 .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A . 生成宗气 B .宣发津液 C .通调水道

16、D .肺朝百脉 E .调节气机11. 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有A 大便滑脱 B .遗尿失禁 C .津亏便秘 D 遗精早泄 E .呼吸短促12 .心藏神的含义是 A .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B.主宰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C.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D.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E.总司气化功能13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 .运化水谷 B .运化水液 C .主升清 D.主统血 E.主四肢14 .不属“五液”的是哪项A.尿 B.泪 C.汗 D.涕 E.血15 . 中医学称肺为A .娇脏 B .封藏之本 C .水之上源 D .华盖 E .气之海16 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到9A .气机调畅 B.情志活动 C .脾胃运化

17、D .胆汁泌泄 E .男子排精和女子排卵行经17. 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哪几方面A .调节呼吸 B .调节气机 C .调节津液输布代谢 D .调节全身阴阳 E .助心行血18 .奇恒之腑的特点是A .形态中满 B .形态中空 C.与五脏相表里 D .传化水谷 E.贮藏精气19 .心肾相交的生理联系主要是 A.心阳下助肾阳,以温肾水 B.肾阳上升以助心阳 C.肾阴上济心阴,以制约心阳D .心阴下助肾阴,以维持阴阳平衡 E .肾阴制约肾阳20 .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的脏腑有A .心 B .肺 C .脾 D .肝 E .肾21 .肺与脾的关系体现在A. 气的生成 B.气的布散 C .水液输布

18、D. 呼吸运动 E. 精血互化22 .肺与肾的关系体现在A .呼吸运动 B .血液运行 C .水液代谢 D .气的布散 E .气的生成23. 与血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A.肝 B.肺 C.脾胃 D.肾 E.心24.属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A.受纳水谷 B.腐熟水谷 C.受盛化物 D.泌别清浊 E.升清降浊25.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A.精 B.气 C.血 D.津 E.液26.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A.先天禀赋 B.后天饮食营养 C.自然环境 D.肺肾的功能 E.脾胃的功能27.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A.固摄血液 B.固摄汗液 C.固摄唾液 D.固摄二便 E.固摄精液28.人体气化失常,可影响到A.气血

19、津液的新陈代谢 B.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C.汗液的排泄 D.体温的相对恒定 E.大小便的排泄29. 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A.心的主血 B.脾的统血 C.肝的藏血 D.肝的疏泄 E.肺朝百脉1030. 与津液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脾 B.胃 C.小肠 D.大肠 E.三焦31. 液主要灌注于A.骨节 B.脏腑 C.脑髓 D.肌肤 E.孔窍32. 津液的功能是A.润泽肌肤 B.滑利关节 C.充养脑髓 D.充养血脉 E.寓神养神33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有A沟通十二经脉联系 B调节十二经气血 C统摄经脉气血 D协调经络阴阳平衡34.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E.

20、传染性35. 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A. 风邪 B.燥邪 C.暑邪 D.火邪 E.寒邪36.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37. 形成瘀血的原因有: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血热 E.内外伤38.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 热性干涩 B.热为阳邪 C.易扰心神 D.易生风动血 E.善行数变39. 结石多发于: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40. 气逆常见的脏腑是 A.肺 B.肝 C.脾 D.胃 E.肾41. 气机升降失常包括 A. 气虚 B.气逆 C.气滞 D.气陷 E. 气闭42. 内燥多见于A. 肺 B.肝 C.脾

21、 D.胃 E.肾43. 心阳不足主要病机有A. 心神不足 B.阳虚阴盛 C.热象显著 D.血运障碍 E.血脉瘀阻44. 脾气虚弱主要病机有11A. 气血两虚 B.失于健运 C.升降失常 D.中气下陷 E.脾不统血45. 肝郁气滞的病理发展趋势是A. 气滞血瘀 B.痰气互结 C.气郁化火 D.犯脾克胃 E.肝血亏虚46. 胃火(热)症状可见A. 消谷善饥 B.呕血衄血 C.齿龈肿痛 D.恶心呕吐 E.胃脘灼痛47. 运用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A.补母 B. 培土制水 C.泻子 D抑木扶土 E.扶弱48. 下列属于治则的有A.扶正祛邪 B. 既病防变 C.标本缓急 D. 三因制宜 E.调和

22、气血49. 针对阴虚的治法有A.阴病治阳 B. 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 阳中求阴 E.调和阴阳50. 针对阳虚的治法有A.阴病治阳 B. 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 阳中求阴 E.调和阴阳填空题 1. 中医学在气一元论、( )、 ( ) 等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下构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 ) 、 ( ) 、 ( ) 、 ( ) 等医学典籍的问世。3. 创立“疠气”学说的明代医学家是 ( ) ,其代表著作是 ( )。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 ( ) ,二是 ( )。5. .脾为 ( ) 之本, ( ) 之源。6. 脏腑可分为脏、 ( )

23、 和 ( ) 三类。7. 肺外合( ) 、开窍于 ( )。8. 脾的生理特性是喜 ( )恶( ) ;胃的生理特性是喜 ( )恶( ) 。9. 五志归属五脏,思为 ( ) 之志,恐为 ( ) 之志。10 .肾开窍于 ( ) 和 ( ) 。1211 .六腑以 ( ) 为用,以 ( ) 为顺。12 上焦如雾,中焦如 ( ) ,下焦如 ( ) 。13. 在呼吸运动中,肺为气之 ( ),肾为气之( )。14. 血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 ) 和( )相反相成的作用。15. 气的运动,称为 (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 ( )。16. 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和( ) 。17. 气和血的

24、关系体现在( )、( )两个方面。18.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又称为(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又称为 ( )。19. 在经络系统中,经脉是 ( ),络脉是( )。20.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 )开始,到( )为止。21.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 ),同出于会阴,称为 ( )。22. 冲脉称为( )海,又称( ) 海。23. 督脉称为( )海,任脉称为( )海。24. 胃为 ( ) 海,脑为 ( ) 海。25. 爪为( )之余,齿为( )之余。26. 脉为( )之府,腰为( )之府。27. 偏阳质的体质特征为兴奋、( )、( )。28. 偏阴质的体质特征为抑制、( )、( )。29.

25、 六淫之邪多从( )、( )侵犯人体而发病。30. 湿性黏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31.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32.素问热论有“先夏至日为( ),后夏至日为( )”之说。33. 七情太过,损伤相应脏腑,以心、( )、( )三脏为多见。34. 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饮食不节、( )、( )三方面。35. 温为热之( );火为热之( )。1336.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包括有( )、( )、结石三大类。37. 中医学探求病因的方法为( )、( )。38. 风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 )、( )的特点。39. 寒邪束表,阻遏卫阳,称为( );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26、,称为 ( )。40. 中医发病学认为, ( )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1. 痰、食、血、水等滞留体内,所表现的证候为( ) ;由于正气不足,导致痰、食、血、水等滞留体内,所表现的证候为( ) 。42. 至虚有盛候表现的证候为( ) ;大实有羸状表现的证候为( ) 。43. 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在病机上的区别:前者是( ) ,后者是( ) 。44. 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在病机上的区别:前者是( ) ,后者是( ) 。45. 阴盛格阳表现的证候为( ) ;阳盛格阴表现的证候为( ) 。 46.气机失调中,升降失常病机为( ) ;出入失常病机为( ) 。47. 气逆常见于( )

27、 、胃、 ( ) 。48. 治未病包括( )、 ( ) 、愈后防复。49. 正治又称( ) ,反治又称( ) 。50塞因塞用,是指用( )的药物治疗( )的病证。名词解释中医学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证 阴阳 五行 生克制化 相乘 脏象 心主血脉 神 心藏神 肺为娇脏肺主行水 肺主治节 肝主疏泄 肝藏血 脾主运化脾统血 水火既济 精 肾藏精 天癸肾阴 肾阳 元气 气机 气化 经络 十五别络 体质 疠气 六淫14痰饮 瘀血 虚中夹实 真实假虚 阳盛格阴气虚 内生五邪 治未病 扶正祛邪 正气 热因热用 阴病治阳 滋水涵木 泻南补北 天年简答题1. 简述症、证、病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

28、关系。 答: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例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3. 何谓“五行生克制化”?有何意义?4. 五脏与六腑有何区别?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

29、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5. 简述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答: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即将饮食物中的水液上输于肺,通过肺下达于肾和膀胱,然后排出体外。脾主运化功能失常:腹胀、腹泻、倦怠及水肿等症状。6. 简述心与肾的关系。答: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阴以使心阳不亢。古人称这种

30、关系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为心肾两脏本身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条件。心阳与肾阳的关系: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7. 简述肺与大肠的关系。答:肺与大肠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于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的相互为用方面。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15糟粕的排出。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8. 元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和功能如何?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活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元气的主要功能是

31、: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9. 气和血有何关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何指导意义?10. 说明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而每一条经脉又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并与相表里的脏腑相络。奇经、经别和络脉等都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发挥作用的。十二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32、足三阴经。11. 说明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12. 简述体质学说在病机及辨证方面的应用。13. 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主要内容如下:(1)湿为阴邪,遏制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阻滞不畅,常可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此外,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其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气,使脾阳不振,运化失

33、职,水湿停聚,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输布受阻,故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又称“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其临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邪秽浊的临床表现。(3)湿性黏滞16“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多黏滞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34、。(4)湿性阴下,易伤阴位湿邪伤人,其病多见于下部,如下肢水肿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14. 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5. 中医学如何认识发病的基本原理?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1)邪正斗争与发病(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人体的正气,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人体正气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并与发病的部位、病变的轻重、发病的缓急及疾病的虚实变化等密切相关。所以,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医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

35、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疾病发生以后,其病理变化与感邪的性质、轻重,以及邪气作用的部位有密切关系。(3)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2)影响发病的因素(1) 、外环境与发病:a. 自然环境与发病:季节气候与发病、地理特点与发病、工作生活环境与发病。b. 社会环境与发病;(2)内环境与发病:体质、营养与锻炼、生活环境、精神状态。16. 为什么会出现阴阳格拒的病理变化?17. 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如何?18. 火热内生的病机有哪些?19. 阴阳偏衰如何治疗?20. 正治与反治有何区别和联系?论述题1. 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72. 论肺主治节。答: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36、一是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全身的气机调畅;三是由于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3. 论气的生理功能。4. 论人体津液代谢。答:津液的传输和排泄是依靠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调作用而完成的(1)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表现在,通过运动功能,将津液一方面上输于肺,另一方面灌溉于全身,即所谓之散精作用。(2)肺对津液的输布作用在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全身体表,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送至膀胱和肾。所

37、以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3)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表现在,肾所藏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所藏的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清别浊等作用的运动。另一方面,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蒸腾,通过肺布散于全身,浊者化尿液注入膀胱。肾之气化作用控制着膀胱排尿。三焦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综合上述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诸多脏腑的调节,尤其是肺,脾,肾为主要。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过程,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5. 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6. 论七情内

38、伤。7. 论瘀血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论瘀血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瘀血,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虾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存在于体内。瘀血的形成1.外伤: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负重过度等,或外伤肌肤,或内伤脏腑,使血离经脉,停留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或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2.出血:或因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能排出体外而为瘀,所谓“离经之血为瘀血”。或因出血之后,专事止涩,过用寒凉,使离经之血凝,未离经之血郁滞不畅而形成瘀血。3.气虚:载气者为血,运血者为气。气行血行,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

39、滞致瘀。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而为瘀,此为因虚致瘀。4.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必致血瘀。5.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使血液凝涩,运行不畅,则成瘀血。186.血热:热人营血,血热互结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溢于脏腑组织之间,亦可导致瘀血。可见,寒热伤及血脉均可致瘀。7.情绪和生活失宜:情志内伤,亦可导致血瘀,多因气郁而致血瘀。此外,饮食起居失宜也可导致血瘀而变生百病。综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而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各种外伤或内出血等外伤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40、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经脉淤塞不通、,脏腑发生症积,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疼痛:一般多刺痛,固定不移,且多有昼轻夜重的特征,病程较长。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为症积,较硬或有压痛。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4.紫绀:面部、口唇、爪甲青紫。5.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是瘀血最常见的也是最敏感的指征。6.脉细涩沉弦或结代。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精神神经症状(善忘、狂躁、昏迷)等也较为多见。8. 论阴阳偏盛(概念、形成原因、病机特点、常见脏腑等)9. 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病机的区别和相互影响。10. 论扶正祛邪。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