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入格训练(二),(三)含情人微式,(三)含情人微式,在初学作文中,一般都能看到“桃红柳绿”等极粗浅的现象,只有经过明显入微式的训练,才能看到“淡黄浅绿嫩如花”,再经过细巧隐蔽入微的训练,才可能观察到“花光流转、清翠欲滴”这种深层次的色彩流动感。但这还不是终点。还应当让入微事物和想象、情感融为一体。如,同是写物的颜色,却有“绿肥红瘦”,柘榴花“忍俊不禁,娇羞欲语”。在入微的景物中渗入想象,融人感情,注入人的灵性,这就是景中含情入微式了!,例句,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大田里的玉米苗一定咕咚咕咚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
2、翻滚。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远不疲乏,永远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种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层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天气很冷,同学们欢叫着点燃了一堆树叶,轻烟和跳动着的火苗升了起来。飘飞的轻烟和跳动着的火苗,映在我们的笑眼里,引起了我的沉思:皂荚树啊,你曾经自己淋着,给我们挡雨;你曾经自己晒着,给我们遮阴,现在,你又燃烧着自己,给我们温暖。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期望。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分析,强化入微训练,(一)循序入微式 遵循渐变的顺序,由大而小,逐次入微。犹若观察一
3、棵树,由树杆到树枝,再到树叶,然后又看到树叶上的脉络。由于“序”的制约,强迫你在大中找小,小中找到入微点,使你由不自觉而逐渐变成一个能自觉的进行精细观察和入微表达的人。 式例: 宝玉等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丫头们铰断了线,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一眨眼只剩下一个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泉眼无声惜细流, 林前照水爱情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蜒立上头。,多么活泼的小金鱼啊!尤其是那条黑得发亮的,它一边摆着尾巴,一边顽皮地吐着水泡。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被打),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
4、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是中国人,我要爱自己的祖国。” 我慢慢地把馍拿起来。 忽然我在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手指纹印,从它的大小,我甚至能辨认出它是个中指的指印。从纹绝来看,它是个“箩”,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池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扎哈尔莫罗左夫,牵着一条卷毛小狗走到院子里来,那条狗威武地翘起毛茸茸的尾巴,弯在背上,尾巴尖上用一块树皮拴着一个发白的乔治十字架,摇摇晃晃。 从晒成了棕色的香蒲丛里,飞出了一只白翅膀的鹭鸶。它一面叫着,一面向一块洼地飞去;扭着头,用翡翠一样的 眼睛向下望着。,讨论分析,在
5、课文中和名家名著中,都遵循着一条艺术规律循序入微。即由一般情节(或称宏观情节、大的方面)入手,循序发展到较小的细节,进而达到入微点。古代文学家柳宗元、杨万里如此,高明的课文 编写者如此,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如此,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肖洛霍夫也如此!初学作文的人岂能不走这个路子。 例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多么宏伟辽阔,突然转到“孤舟蓑笠翁”,跳到一个孤立狭小的事物上,进而“独钓寒江雪”只剩下江雪中“一丝、一钩”,这是何等入微,又何等传神。微则妙,妙则必微!又如例 3、从小池的泉眼,细流,林荫等一般情景,陡然转入小荷的尖尖角,这已经很传神了,但作者又找出一个细中之细入微点一“早有蜻蜓立上头”,多么幽微神妙的入微点啊! 循序入微,还有画龙点睛之妙,即在入微处点破机密。如例7,由一滴一滴的血,溅在此行字上:“我是中国人”这是多么庄严、多么震撼人心。又如例8,卷毛狗毛茸茸的尾巴尖上挂了个灰白的乔治十字架,这又是何等讽刺,何等滑稽。 我们要从“写具体些,写生动些”空泛的口号中走出来,走上循序入微之路。,练习,实习训练 1先选出35个具体事物,先叙述它的一般情节、再找到细节,从中再发现入微点。写出1个片段作业。 2以文带式,文中要循序写出一个物的入微点。 3在班级中朗读、公布作业,并让学生对照中修改自己作业。,作文,参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