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保透析醫療費用應改成社會福利支出文-黃啟瑞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研究員)今年新政府一上任即面臨艱竣的經濟大環境,政府體恤民眾,宣佈不調漲長期虧損的健保費率,政府此舉美意非常良好,然而在健保給付與支出不平衡之下,如何確保醫療服務品質以及醫療人員如何提供更多服務給民眾,新政府應提出明確的方案來保障病人就醫權益,而不是一昧刪減醫療預算,衝擊民眾的就醫權益。台灣已邁入人口老化的社會,未來的醫療支出只會多不會少,現在政府無法增加健保經費之下,除了開源節流之外,整個全民健保體系是否應該重新思考,健保是社會保險還是社會福利?現在全民健保在 醫療保險中承載著過多 社會福利的元素,但又缺乏社會福利經費之支
2、持,埋下了不少全民健保之永續經營的隱憂,也讓弱勢醫療族群成為外界認為的健保毒瘤 。事實上,目前各腎友所獲得的健保照護,是從每年全民健保經費中的醫院總額及門診總額兩項經費中,提撥一定比例成立的門診透析治療總額來支應。今年度約有兩百九十億。 門診透析治療總額的成長率,在過去是考慮洗腎人口成長、通貨膨脹等因素,每年洗腎預算成長率,約 8%左右。但自 96 年起已連續兩年被大幅刪減:96 年度門診透析治療總額成長率被刪至 2.886%、97 年被刪至 3.1%,遠低於整體預算成長率4.5%、 4.99%。而同時期,洗腎病人每年約新增六千名。預算不增反減、不斷壓縮的後果,勢必對病友的醫療照護造成衝擊。尤
3、有甚者,捉襟見肘的健保經費,更加劇洗腎弱勢族群成為健保資源競逐下被污名化的無公理現象,就連洗腎醫師也難逃被討伐的命運。醫療品質下降的憂慮、外界加諸的莫須有惡名 ,遂成了身心健康都脆弱的腎友心中兩塊最大的陰霾。洗腎是救命的醫療:不做就無以延續生命;洗腎是講求高品質的醫療:沒有高品質就無法維持有意義的生命;洗腎是長期、連續的醫療,中斷或斷續就會功虧一簣。因此洗腎的費用愈小不易,不是想怎麼節約就可以怎麼壓縮;在另一方面來說,洗腎費用高,也不是一般民眾所能負擔。全民健保制度的建立,正是為了因應此類的狀況:個人無法負擔的醫療費用,透過保險及社會福利來彌補。所以全民健保兼具保險與社會福利的功能,與一般保險公司完全以成本效益來算計,從出發點來說就是不一樣的。台灣是以人權立國的國家,政府又一再強調照顧弱勢優先,健保機構對各種重大疾病團體的照顧當然不能放鬆。洗腎經費不斷遭受各團體覬覦、侵蝕的情況不容再繼續。要有一個可長可久的政策以保障洗腎病友的生命、醫療權和尊嚴,應該考慮將洗腎預算改列為社會福利的公務預算支出,減少在健保預算中的排他性。如此病友的權益或能得到長久的保障,洗腎族群也或能脫離健保毒瘤的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