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 1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同步提高题 2(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淤积 绿茵场 娇健 独占鳌头B联结 抠字眼 引申 拾人牙惠C融资 殊不知 传诵 委曲求全D繁衍 冠名权 坚韧 磬竹难书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 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
2、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B济南惨案纪念钟于 4 月 28 日凌晨从广州运抵济南,至此,济南惨案纪念园的布展工作全部完成,5 月 3 日将开门迎客。C每周四发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两天里就被挥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连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费都提前预支了。D“五一”期间,植物园在 “百花展”系列游园活动中将展出郁金香、牡丹、连翘等花卉,并举办民族舞蹈表演和荷兰风车展。4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
3、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二)阅读http:/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斋即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 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 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5(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 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
4、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洋浐水送别韩 琮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 凤城:京城。6(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暮春泸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舆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味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http:/ 3空的气魄,吐纳古今
5、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茵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
6、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
7、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着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
8、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人们惯常喜爱吟诵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报和序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http:/ 4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 年 8 月号,有删改)7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8
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9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 ”、“蟪蛄”生命短暂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D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
10、文,含意深远。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11、个字。不得抄袭。http:/ 5参考答案1C 解析:A 项中“娇健”应为“矫健”,B 项中“拾人牙惠”中的“惠”应改为“慧”,D 项中“磬竹难书”中的“ 磬”应为“罄”。2A 解析:A 项“粉墨登场”:本来意思是指画好了妆,上台演戏。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了政治舞台。这里用的是本义。该题的出错率估计会高,主要是对“粉墨登场”这个多义成语的理解,从考试的角度看,这个题目有点偏。B项“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时挥洒自如或文章篇幅很长。C 项“完美无缺”:美好而完备,没有任何缺点或不足。D 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12、。3D 解析:A 项“能否被刊用”与“没抱太大的希望” 不对应;B 项“5 月 3 日将开门迎客”句缺少主语;C 项“提前 ”与“预支”语意重复。4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5(1)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 ”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2)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
13、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6(1)第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第二首借 “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 ”、“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7美丽 纤弱稚嫩 顽强不怕困难 充满活力8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9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10CE 解析:A 项“第一次”错误,原文是说在多次拜谒后才感悟到的;B 项“目的是伟大”与文意不符。D 项“从三个角度”说法不妥。http:/ 611写作思路这个话题诗意盎然又简洁、明确,有较大的开放度。考生可以追索自己的人生体验,怅惘于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一步步远去,也欣喜于思想的成熟、认识的深刻;可以将深邃的目光投向人类历史,思考文化与思想的变迁、国家与民族的兴亡;当然,也可以关注我们当下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敏锐地捕捉时代的投影和回响,在“消逝”与“重构”中选取一个立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