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析思考建议一、命题分析(一)试卷结构 表一 2004 年文科综合试卷结构试卷编号 题型结构 学 科 结 构 内 容 结 构卷(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地理 历史 政治 综合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35 题 140分 5 题 160 分 88 分 106 分 106 分 60 分 24 分 44 分 38 分 35 题 140分 4 题 160 分 100 分 100 分 100 分 60 分 28 分 40 分 32 分 35 题 140分 4 题 160 分 100 分 100 分 100 分 60 分 32 分 28 分 40 分 35 题 140分 6 题 160
2、分 100 分 100 分 100 分 60 分 28 分 36 分 36 分表二 2005 年文科综合试卷结构试卷编号 题型结构 学 科 结 构 内 容 结 构卷(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地理 历史 政治 综合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35 题 140分 4 题 160 分 100 分 100分 100 分 60 分 32 分 36 分 32 分 35 题 140分 4 题 160 分 100 分 100分 100 分 72 分 36 分 28 分 32 分 35 题 140分 4 题 160 分 104 分 100分 100 分 64 分 24 分 40 分 36 分表三
3、2006 年文科综合试卷结构试卷编号 题型结构 学 科 结 构 内 容 结 构卷(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地理 历史 政治 综合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甲 35 题 140分 5 题 160 分 100 分 100分 100 分 60 分 20 分 40 分 40 分乙 35 题 140分 4 题 160 分 100 分 100分 100 分 60 分 34 分 36 分 30 分表四 2007 年文科综合试卷结构试卷编号 题型结构 学 科 结 构 内 容 结 构2卷(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地理 历史 政治 综合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全国卷35 题 140分
4、 5 题 160 分 100 分100分 100 分 60 分 32 分 38 分 30 分结论: 1、题型结构: 35:4 (5) (140:160)2、学科结构:三科分值大体相当、综合比例基本平衡3、内容结构:没有固定比例,根据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赋分(二)测试特征表一 2006 年、2007 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的测试特征一览表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难度值2006 年 84.5 43.33 0.432007 年 84 45.78 0.46表二 2006 年、2007 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的能力测试分布一览表全卷赋分 历史题号 历史赋分测试能力2006 2007 2006 2007
5、2006 2007获取和解读信息 16 681223,38(1、2) ,40(1)0 68调动和运用知识 111 75 1222,37(2) 38(3) 53 10描述和阐释事物 61 70 23,39(1) 10 0论证和探讨问题 112 8737(1、3、4) ,39(2)38(4) ,40(2) 37 22结论:1、总体说来,与近几年高考比较,2007 年试题尽管仍以 历史问题的专题探究为主导题型,并注重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结合时政热点寻找历史问题的切入点,但是选择题部分更多更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仅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而且把以往在综合题中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
6、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的阶段特征、 发展的基本线索的重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也纳入到选择题的考查范围中来;而综合题历史部分的文字阅读量超过了 1200 字,且与表格、地图交织在一起,使整套试卷的难度大大增加,成为继2006 年后又一难度值小于 0.50 的试卷。2、从上表可以看出,与 2006 年高考相比, 2007 年更加关注 历史学科能力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 和运用知识”与“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尤其是“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次高考的历史部分,无论是 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 创设 了多个新的情景,引用了各种 类型的史料,要求学生学会识别各种 类型的史料并从中提取有效
7、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习惯和能力。(三)考试内容 表一 2004 年历史学科内容主题试卷编号 主 题 城市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状况3儒家学说兴衰与社会政治发展变化近代政党作用殖民扩张与经济全球化土地政策与农村改革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文字资料与文物中俄关系全球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一五计划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珠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中日关系国际组织与世界和平近代能源开发与利用中日关系民族关系与民族平等农民战争与农民运动山东主权三线建设与西南开发表二 2005 年历史学科内容主题试卷编号 主 题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及社会进步抗
8、日民族统一战线美国黑人地位的变化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宪法图书报刊在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美国公民选举权秦国及秦朝的盛衰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文学作品与时代特点 中美关系民族主义求同存异与万隆会议表三 2006 年历史学科内容主题4试卷编号 主 题中国从遭受列强宰割到国家强盛工业化的资金来源社会主义运动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学10 -19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发展甲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中国近现代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社会主义运动法德关系与欧洲安全14-17 世纪欧洲和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华文明发展乙中国近代对外开放表四 2007 年历史学科内容主题试卷编号 主题帝王谥
9、号“武周代李唐”的涵义中国军队在组织、性质方面的转变民教冲突(1884 年、1898 年与 1900 年)“RUE HART”路牌设立的时间整理党务案与蒋介石掌权19561965 年的粮食生产“三个世界”的划分18 世纪中期欧洲的社会变革美国废止中立法与对法西斯政策的转变全国卷绍兴和议与金迁都燕京11结论:1、选择题的基本类型简单的再认 再现以教材知识为 依托,进行一定的推理和迁移通过引进文字、图形等多种材料,构建新的 问题情境,突出知识迁移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主观题的命题动向专题丰富、文明主导角度新颖、学术味浓探讨综合、体现创新5(四)命题特点1、近四年历史试题考查内容一览表国际关系
10、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经济全球化、国际组织与世界和平、民族主义、法德关系与欧洲安全国家工业化 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中外关系 山东问题、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万隆会议中国从遭受列强宰割到国家强盛、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国家统一及社会进步、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区域管理、中华文明发展民主政治 政党政治、美国公民选举权和黑人地位变化、中外宪法、中国近现代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国家统一 地方官制与中央集权经济发展 中国农业水利建设、中国城市发展、中国近代能源开发、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科技发明传播与社会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儒学的兴衰、文字资料与文物的史学价值、文
11、学与时代特征、文化借鉴与吸收、大众传媒(书籍报刊)的社会影响、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学、10-19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发展、14-17 世纪欧洲和中国的文学作品主题其它 农民战争的时代色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主义运动区域 地区开发与 区域历史东北工业基地建设、珠江流域开发、山东问题、两汉对河西走廊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关中地区开发与秦的兴衰、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青藏地区的铁路建设2、近两年历史命题基本思路分析重视主干知识联系社会实际突出学习能力体现课改要求反映地区特色(五)例题分析(05)卷第 37 题: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
12、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材料二 在 20 世纪初的欧洲, “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 “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6(2)概括材
13、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它民族。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独立、富强或民主)(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要求:概括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对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具体说明,如鼓舞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的消极作用)本题由三段材料四个问题组成,能力水平依次按再现性水平(起点) 、逻辑性水平(核心) 、创造性水平(终端)排列。依据材料一,回答第一问,明确什么是“民族”
14、 、 “民族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产生;依据材料二,回答第二问,明确狭隘民族主义的产生及其危害;依据材料三,回答第三问,明确民族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起的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对民族主义作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综合评价。(06)卷甲第 38 题:材料一10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10-15 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16 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17 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
15、19 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清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 “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10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7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 10 至 19 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
16、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从领先转为落后;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政策
17、(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简述从中西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06)卷乙第 37 题: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 、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 。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 ,女直(即
18、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 、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文化的一致性。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的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
19、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8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07)全国卷第 38 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
20、料一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条款(1939 年 9 月 21 日)从纯粹的物质的观点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这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彼岸去进行最后加工还是从物质的观点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会自动地帮助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防。禁运条款的制订不单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
21、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我认为,美国商船应该尽可能地被限制进入战争地带。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战争地带可能经常发生急速的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地确立;具体的立法可能妨碍根据经常和急速的变化作出调节。所以,更实际的作法似乎应由国务院和行政机构采取行动去划定战争地带的实际地理位置。限制美国船只进入这些地带的目标可以通过国会予以禁止来实现;由行政部门宣布,一切此类航行概由美国船主承担其风险,实质上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摘自罗斯福选集材料二总统第 702 次记者招待会(1940 年 12 月 17 日)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22、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用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谢。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 “好,我来照赔。 ”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摘自罗斯福选集材料三19391941 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时间
23、 1939 年 2 月 1940 年 4 月 1940 年 10 月 1941 年 2 月 1941 年 4 月数额 25 20 25 50 5019411945 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时间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9数额 26 100 49 53 1107(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有助于扩大本国就业,加强国防建设;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战争地带经常发生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确立,应由行政部门确定)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主张的异同
24、。(相同:认为取消禁运、接受订货均有利于美国经济和国防;支持美国。不同:在武器等物资运输上,由废除禁运到采用租借的办法;支持英国的立场由暗晦到公开。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 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 )(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对华援助原因:中国的抗
25、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 )本题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学科能力的要求。其中,第 1、2 问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 3 问考查的是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 4 问考查的是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并不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为目的的,在参考答案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给分点;但同时又不可否认,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也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份好的答卷实
26、际上就是一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术语使用专业的小论文。如本题的 4 个问题,其实是从美国对法西斯政策逐渐转变的概况(先是“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条款” ,后是“租借法案” ) 、导致美国对法西斯政策转变的原因、进而其政策转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等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构成。如果考生能够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合理运用历史学科的语言,遵循历史学科的论述规律,所有这些问题不难解决。二、走向思考1、试卷结构:3003;(11:12:12)+x(4,3)+y(1,1)2、试题难度:0.500.603、命题倾向:重视基础主干知识突出材料识读反映史学前沿理论体现课改要求凸现现代意识 强调综合三、教学建议1、落实基
27、础知识讲透教材:如“百家争鸣”理解概念:如“全球化” 反思特征:如“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明确关系:如“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区别、联系10美苏合作 对抗 争霸 结束 多极化雅尔塔体系的形成:1941 年大西洋宪章 (开端) 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1943 年开罗宣言 1943 年德黑兰会议1945 年雅尔塔会议(框架) 1945 年联合国宪章(支柱)1945 年波茨坦协议 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形成)雅尔塔体系的演变雅尔塔体系的评价使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有利于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2、关注课改动向在
28、课改理念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例: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概念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研究课标重点专题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演变儒学地位的确立与演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 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就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反思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足迹中外改革比较反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处置德、日两大军事集团对
29、峙柏林危机德国分裂新殖民主义修建柏林墙古巴导弹事件阿富汗事件星球大战计划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统一11问题: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半开放局面的演变两汉以陆路为主的半开放局面的初创唐朝海陆两旺半开放局面的形成明朝以海路为主的半开放陷入危机清朝前期闭关自守局面的形成近代他主式外迫型开放局面的形成和影响逐步半殖民地化的探索历程初始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世界一体化的拓展历程现代自主式内省型开放局面的发展和意义1978 年以前,处境艰难1978 年以后,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思考:海是通道。自古以来,我国东南沿海成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阅读和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与茫茫沙海、驼铃叮铛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30、,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史料记载,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最为鼎盛: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珠玉、犀角等异城珍品。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中国开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掘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分析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主要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统治者充满自信,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依据材料所反映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简评唐朝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和商品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进出
31、口商品的结构来看,丝绸、香料、茶叶、陶瓷、毛织品、象牙、珠玉等奢侈消费品居多,而真正激发民众市场需求、推动整个商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民生用品数量甚微,这说明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不再,_是对外通商的惟一窗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依靠武力打开中国12大门,强行划定东南沿海的_、_、_、_、_等五个城市为通商口岸,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广州;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问题: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起源和核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发展:理性主义、三权分立传播:三民主义思考:文艺复兴以来,反封建民主思想逐渐成为世界现代化
32、进程的重要内容与推动力量。请回答下列问题: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简要说明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之间的关系。(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力量的伟大)继文艺复兴之后,17-18 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试以孟德斯鸠,卢梭为例,概括提炼启蒙运动中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基本观点。(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重视公共意志,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独立宣言和1787 年宪法为例,说明
33、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是怎样转化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实践的?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于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独立宣言(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从而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独立宣言还以社会契约论为武器,要求北美殖民地反英而独立;根据三权分立学说,1787 年宪法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
34、民主权”说)20 世纪初,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成为中国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1912 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突出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的对外关系13古代对外关系秦汉对外关系格局基本形成隋唐宋元对外关系不断发展清朝前期对外关系发生转折近代对外关系:屈辱、软弱现代对外关系20 世纪 40 年代
35、末50 年代:一边倒6070 年代:一大片80 年代:实行对外开放8090 年代:全方位对外开放3、研究文明范式以文明的纵向发展为主线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纵横结合,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体系一: 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体系二: 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抓住两个重点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 、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突破一个难点政治文明史: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注意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观念比较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处理好几个关系不同类型的文明史之间的关系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文明范式与其他史学范式的关系物质文明史政治
36、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中华文明世界各国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144、探讨备考策略单元知识整合方法:抓住阶段特征,按“知识块”整合单元知识结构目标:巩固基础,准备综合重点:可比历史现象的对照分析和重大历史问题认知规律的总结比较的形式中外历史现象比较、不同区域历史现象比较、同一国家历史现象比较、一国变迁与世界潮流趋势比较问题:明清式微与西欧勃起西方世界总体发展状况 中国历史发展状况时期 特征 表现 特征 表现 中外比较角度16至18世纪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及封建主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封建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
37、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导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思想专制及文字狱闭关锁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西方重商主义与中国“重本抑末”中西资本主义萌芽中西科技发展中西思想特征及原因中西阶级关系和反封建斗争思考:史学界认为,1518 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经济上,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追求货币财富,重商主义盛行。政治思想上,人文主义出现,主张以人为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启蒙思想产生和发
38、展,批判、否定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自然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们相信了地圆学说,否定了“地心说” ,创立了“日心说” ) 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经济上,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化上,产生了批判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观念)概括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经济上,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广泛;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欧洲君主权力相对弱小,支持工商业发展,以此增强统治实力;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9、,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欧洲人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得到解放,竞争意识强,追逐社会财富成为潮流,并进而要求政治权力;中国自古以“ 重农抑商”为经济思想核心,人们追逐八股,通过仕途聚敛财富,思想保守)通过对同类历史现象的纵横分析归纳出认知规律 例:造成统一与分裂局面交替出现的八个因素文化异同、民心向背是前提;经济分散与联系、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是根源;民族冲突与融合、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与兼并、阶级冲突与调和、外部15干扰与排除是催化剂。建议:大胆舍弃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充分穿插主体线索梳理方法:抓住主体线索,按“知识链”梳理主体知识历史学科主体线索一览表知识板块 主体线索
40、中国古代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史(前) 向资本主义学习的探索(近代化的历程)中国近代史(后)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国现代史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现代化的历程)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核心是科技进步启导下的近代化)世界现代史 国际格局的演变(核心是科技进步启导下的现代化)目标:培养迁移能力,深化学科内综合建议:抓住概念进行主轴呈现例:中国古代史可以统一为主轴,以秦、隋、元三大统一朝代为核心,按六大块合以秦朝为核心向前看,春秋战国是第一次大统一条件的酝酿时期,封建制随之确立;向后看,秦汉是第一次大统一的形成和光大时期,大统一推动封建社会初步发展。以隋
41、朝为核心向前看,魏晋南北朝是隋朝大统一条件的长足酝酿时期,大分裂给江南开发提供契机;向后看,隋唐是历史上超越秦汉的大统一的开创和光大时期,大统一促进封建社会达到鼎盛。以元朝为核心向前看,辽宋夏金是元朝大统一条件的酝酿时期,大分裂加剧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南移;向后看,元、明、清是中国再度出现大统一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选取史鉴意义大、现实感和综合性强、创新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进行专线挂靠中国古代史:制度创新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作用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交互推进民本、农本及法制意识源流生产力进步与生产关系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商业和城市不断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42、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与中外交流文学艺术发展与时代变迁中国近现代史:民主政治道路探索经济近代、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外交格局的变迁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世界近现代史:生产力发展与世界交往扩大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近现代化模式的演变16世界市场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推动和制约因素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意识形成和社会立法、民主体制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各国不同的土地制度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东方从属西方格局的发端与演变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交互推进秦汉统一是民族融合的结晶,也推动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隋朝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完成了大统一唐朝的民族政策发展了大统一局面元朝开创长期统一局面的核心因素是民族融合清朝现实的民族政策是疆域
43、空前辽阔的主要成因货币的发展与影响发展秦始皇统一货币,发行圆形方孔钱汉武帝统一币制,发行五铢钱王莽改变币制,发行大钱北宋流通金属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民国政府发行银元国民政府集中货币发行权,实行白银国有,推行法币政策人民政府禁止黄金、银元、美钞流通,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罗斯福恢复银行信用美国建立美元体系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东汉末年以后六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至南宋时期南宋至元明清特点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战乱动乱时期最为突出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
44、定的影响认识趋势是自西向东、由南往北,总体上是西北向东南移动是北方的发展优势逐渐衰弱、江南开发逐渐加快17两种趋势同时发展的结果,不能理解为江南单方面开发所致思考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角度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繁荣秦汉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持社会安定,防止分裂割据,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汉王朝繁荣和鼎盛局面形成的制度保证。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从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兵役制度一直到赋役制度,进行了革新和完善,从而奠定了唐朝鼎盛的基础。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
45、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行政区划的基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的结果,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之一。君主立宪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断的调节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不断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行政完整,有利于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暴政的出现,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德
46、国、日本的二元君主立宪制加强了君主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为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但,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和日本都成为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德日后来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这与它们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无关系。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仅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且,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普遍指导和借鉴意义。问题: 18世界市场不同发展阶段及其推动和制约因素古代社会的跨区交往及其局限手工工场的出现导致世界市场萌芽工业革命的发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市场的
47、变化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市场(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 社会主义国家市场观的变迁多极化背景下世界市场发展的两大趋势思考:英国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材料一上图是 1851 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而修建的钢铁玻璃结构的“水晶宫” 。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材料三 为了纪念独立 100 周年,1876 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处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 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材料四 1851 年,伦敦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
48、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1904 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以及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材料二19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材料二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析出现材料二这一现象的原因。(材料二反映了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居“世界工厂”地位: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得到巩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在英国广泛确立,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执行自由贸易政策。材料四说明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工业生产落后;中国经济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世界博览会被称为世界经济“奥运会” 。以上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世界经济联系增强)问题: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三次工业革命与自然科学牛顿力学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电磁学、化学成就与第二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