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83622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 科 生 毕 业 设 计 (论 文)题目: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On the Treatment of Regional Dual StructureTaking the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教学单位 _ _姓 名 _ _学 号 _ _ 年 级 _ _专 业 _ _指导教师 _ 职 称 _ 二 XXX 年 XX 月 XX 日目录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1目录2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4前言5一、选题思考5二、研究目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5三、研究意义5第一章 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6第一节 二元结构与二元结构治理6第二节 国外二元结构治理相

2、关理论研究6第三节 国内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7第四节 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评述8第二章 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分析9第一节 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分析9一、四川省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9二、四川省二元社会结构的现状分析11第二节 四川省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13一、工业发展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4二、农业发展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4三、城乡分治体制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4四、城乡体制改革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5五、区域条件差异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5第三章 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问题探讨16第一节 政府公共物品支持,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16第二节 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四川省二

3、元结构治理17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17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17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17一、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工业并举17二、充分利用国防科技优势及资源能源优势18三、优势产业集群的建设19第四节 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19一、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20二、川南经济区快速崛起20三、攀西经济区高速增长20四、川东北经济区培育产业21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2五、川西北经济区点状发展21第四章 总结22参考文献23附录24致谢27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3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摘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理论研究与

4、实践课题。中国不仅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存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特殊的二元结构。本文以四川省作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研究对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为主导,以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和支撑,以统筹区域发展为纽带,有效推动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思路。关键词: 四川省 二元结构 统筹发展On the Treatment of Regional Dual StructureTaking the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Abstract:The conversion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

5、e is the major subject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for all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China not only has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but also owns the dual social structure that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do not have. Nowadays, China formed a relatively special dual structure. In this article

6、,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m country, the author takes the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object of analyzing the regional du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gional dual structure, the author advanc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the public goods as the body, take the

7、 industry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 regions as a whole as the link.Keywords: Sichuan province dual structure overall development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4前言一、选题思考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实现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换。但我国不仅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存在其他发展

8、中国家不具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二元社会结构治理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二元结构治理难题”。本文以四川省为例进行二元结构治理的相关探讨,希望可以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与现实指导。二、研究目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一)研究目的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等重要发展战略,探索一条适合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的出路,以寻求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二)结构安排围绕论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在结构上作了如下安排:前言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思考、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内容;第一章对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对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进行相

9、关分析;第三章对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问题进行相关探讨;第四章是全文的总结。(三)研究方法本文以四川省为例来寻求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所以,全文以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为主。同时,还涉及到逻辑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与实证比较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三、研究意义(一)学术意义二元结构治理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研究范畴。它还涉及到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任何理论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二元结构理论也是一样。本文以四川省为例探寻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二)应用意义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农业大省、人口

10、大省、民族大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度阶段。对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进行相关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以四川省为例探寻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5第一章 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当代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大国,不仅体现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而且还存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结构。第一节 二元结构与二元结构治理二元结构即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有机复合。二元经济结构把发展中国家的经

11、济结构概括为两大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二元社会结构则是通过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分割城乡、区域的社会制度安排而人为构建的城乡、区域隔离的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是二元社会结构的基础,二元社会结构反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两者复合而成的二元结构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把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和二元社会结构的治理这两大方面统称为“二元结构治理”。第二节 国外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二元结构”作为一个术语,最早被用于分析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伯克在其

12、 1953 年出版的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他在对 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研究中,将该国的社会经济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二者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中的个人效用函数、行为准则以及资源配置方式迥然不同。伯克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但也仅是描述性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于 1954 年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提

13、供无限制的劳动力供给。随着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力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当人口远大于所需人口数时,边际效益几乎为零。农业生产者的工资不再等于边际效益,仅能维持生活基本需要。但城市现代工业的边际生产力和工资明显高于农村,从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最终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城市工业继续发展,必然出现工农业对劳动力的争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迈进,从而形成现代工业占主体的一元经济结构。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忽视了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先行条件和农业对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于

14、 1961 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经济发展理论。他们建构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清楚地阐明了工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6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是工业部门对边际生产率低于农业平均产量的劳动力进行吸收。此时,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正值。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农业部门出现萎缩。农业向工业提供的剩余减少,农产品供给短缺,从而使工农业产品间的贸易条件转而有利于农业,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涨。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工农业的工资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工农业间劳动力的流动

15、完全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变动。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创立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模型。他否认农业有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存在,也不认为工农业的工资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其思想主要是两点:第一,农业剩余是农业产出增长超过人口最大增长的结果。农业产出假定都是粮食。在农业产出达到人口最大增长率之前,农业产出增长会被人口增长所消耗,不可能产生农业剩余。只有农业产出增长超过人口最大增长率时,才会产生农业剩余。第二,农业剩余是工业部门产生和增长的前提条件和规模限度。没有农业剩余,就没有劳动力的城乡转移。农业剩余一旦出现,就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工业部门开始增长。农业剩余越大,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

16、移的规模越大。随着工业资本的积累,工业增长也就越快。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 。舒尔茨则从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入手,认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经济理论,而是一种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因为刘易斯认为城市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只能被动地接受城市工业化的结果。只有城市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促使或迫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他从农业就业不足、收人低下和收人不稳定等现存的基本问题出发,提出了三个改造传统农业的保障:制度保证、技术进步、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他还提出了一系列较

17、为具体的措施,直接从农村出发来主动解决问题。托达罗提出的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根据对在城市里获得较高工资收人的概率和相当长时间成为失业者风险的权衡结果。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较大的收人差异,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失业增加。因此,应该发展农业,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从而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他认为依靠工业扩张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的根本出路。缪尔达尔还将刘易斯的部门二元结构延伸到区域二元结构。他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经济的不平等,而经济的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

18、的差距,如此不断“循环”和“累积” ,最终形成地区间、国家间在地理上的二元结构。他提出了地区间不平衡发展战略,即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再利用其“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第三节 国内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7二元社会结构的概念是农业部原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于 1988 年最早提出并详细论述的。文章把城市社会作为一元,而把农村社会作为另外一元。文章指出:“二元社会结构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给、燃料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护、婚姻、征兵等 10 余种制度,同时指出这些制度是判断农民和市民阶层的依据,两个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19、存在一定的差距,呼吁走出二元,进而走向现代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国内学者致力于二元结构问题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仅列举了部分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成果。有以我国的二元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蔡昉,1989;陈迪平,2002),也有以我国某一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俞荣根、李盛全,2002);有从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进行考察的(车明诚、王慧颖,2002),也有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弱与城乡收入分配的关系方面加以分析的(陈宗胜,1994)。同时,还有的学者针对近年来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的特点,从市场出清以及有效需求方面对二元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王检贵,2002)。第四

20、节 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评述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为二元结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但忽视了对农业的物质投资和城市失业问题的研究,忽略了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存在。而中国二元结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客观上存在着被一系列制度强行分离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舒尔茨、托达罗、缪尔达尔等人丰富了二元结构治理的相关理论。国内学者则侧重于如何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多为应用性研究。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二元结构治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传统农业部门的改造,三是政府公共物品支持。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地方区域二元结构

21、治理的探讨,需要以明晰的理论为指导,需要借鉴国内外学者有益研究成果,需要结合四川省的省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8第二章 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四川省既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又存在二元社会结构。其形成既与自然禀赋的客观差异有关,又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有关。通过对四川省二元结构现状及成因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探寻一条适合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可行之路。第一节 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分析四川省二元结构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四川省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产业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城乡经济结构上的二元性;二是四川省的二元社会结构,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就业结构与教育体制上

22、的二元性。一、四川省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一)产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产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二元性。可以从三次产业的从业者比例、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比例三方面来进行考虑。从表 2-1 和附录中的图 1、图 2、图 3 可知:“十五”期间,四川省的二、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从业者比例增长迅速。而第一产业的从业者比例较大,第一产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比例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从而可知,四川省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但其二元性十分明显,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表 2-1:四川省“十五”期间三次产业从业者比例、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比例三次产

23、业从业者比例(以全部从业人员为 100)三次产业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以国内生产总值为 100)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元/人)第二产业(元/人)第三产业(元/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 55.6 18.6 25.8 3747 18082 14837 22.9 36.6 40.5 2002 53.9 19.2 26.9 4099 19655 15833 22.2 36.7 41.1 2003 53.0 19.4 27.6 4514 22351 17188 21.2 37.8 41.0 2004 52.1 19.5

24、 28.4 5600 27357 19110 21.6 39.0 39.4 2005 51.5 19.7 28.8 6086 33298 21142 20.3 41.3 38.4 数据来源: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6/四川省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6(二)区域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9区域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经济上的二元性。四川省共有 21 个市州、181 个区市县。为了便于对比,本部分结合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五大经济区进行分析。从表 2-2 和附录中的图 5、图 6 可知:无论是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

25、,还是人均纯收入,五大经济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成都经济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川西北经济区则是发展最为落后的区域。近年来,川西北经济区的能源工业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该经济区在人均 GDP 高于川南经济区与川东北经济区。但该经济区是民族聚集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全省最低。可见,四川省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十分显著。表 2-2: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基本情况(2005)指标 成都经济区 川南经济区 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面积(平方公里) 58203 45373 81682 69354 236871-占全省(%)

26、 11.84 9.23 16.62 14.11 48.2人口(万人) 3019.36 1950.22 630.44 2865.53 176.74-占全省(%) 34.9 22.6 7.3 33.2 2.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013.6 1343.32 623.21 1404.92 125.24-占全省(%) 53.44 17.89 8.3 18.7 1.67-人均 GDP(元) 13293 6888 9892 4903 7086城乡居民存款余额 (亿元)3287 928.81 343.06 1277.38 66.89-占全省(%) 55.7 15.7 5.8 21.6 1.1-人均(元)

27、10886 4763 5442 4458 3785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3595 3085 2592 2640 1578注: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以 2004 年户籍农村人口数据推算;其他数据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6)整理计算。资料来源:贾松青,侯水平.2007 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58(三)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二元性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二元性之上。从表 2-3 和附录中的图 7、图 8 可以看出:在“十五”期间四川省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均呈扩大的趋势,二元特征十分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