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道路勘测设计范围.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829353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设计范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道路勘测设计范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道路勘测设计范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道路勘测设计范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道路勘测设计范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道路勘测设计1、交通运输体系分为: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铁轮运输:运量大、运程远,在交通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道路运输:机动灵活、分布广,对于客货运输,特别是短途运输有显著的效益;航空运输:速度高、运输快,对于运送旅客、紧急物资与邮件起着重要作用;管道运输:由于受管线的限制,仅适用于液态、气态和散装粉状(如石油、煤气、水泥 等)的运输。 1()P2、道路运输的特点:适应性强;速度快捷;机动性好;投资较少,社会效应高; 运输费用偏高。 1()3、道路的基本组成: 0P(1)公路的基本组成:线形组成:路线,平、纵面线形。公路的基本组成:路基、路面、桥涵、隧道、路线较差

2、及沿线 设施、排水工程、防护工程、绿化工程等(2)城市道路的组成: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交叉口、交通广场、停车场、停靠站台、 交通安全设施、排水系统、沿街地下施设、地下各种管线、绿化带、地下铁道、高架道路等。4、公路等级的划分: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16()P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的多车道公路;二级公路: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三级公路: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四级公路: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5、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 16()P高速公路和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

3、设计交通量应按 20 年预测;具有集散功能的 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十几交通量应按 15 年;四级公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设计交通量的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 响。6、公路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两阶段测设、一阶段测设、三阶段测设。 21()P两阶段测设:公路测设的主要程序,即通常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其步骤为: 先进行初测、编制初步设计和工程概算、经上级批准的初步设计后,在进 行定测、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一阶段测设:一阶段测设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公路工程,即进行一次详细 的定测

4、;据以编制施工设计和工程预算。三阶段测设: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技术设计阶段主要对重大、复杂的技术问题,落实技术方案、计算工程数量,提出修正的施工方案;修 正设计概算。其深度和要求介于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7、道路设计的基本依据: 24()P(1)设计车辆:定义:作为公路设计的依据的车型。规定:我国公路设计车辆;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车辆。(2)设计车速:定义:指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既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如急弯、陡坡等) ,具有中等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 ,依交通密度的安全行驶所能维持的最大速度。规定:汽车行驶的最高车速;汽车的经济车速; 平均技术车速。(3)设

5、计交通量:定义:预期到设计年限末,用以作为道路设计依据二确定的交通量。规定:公路设计交通量: .设计小的交通量a.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b城市道路的设计交通量: 设计小的交通量.设计年限(4)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段可以通过的 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可能通行能力: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 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侧向净宽和大型车如车道宽和大型车混入 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及服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公路服务水平:划分:分为四个等级、是为了清楚的说明

6、公路交通负荷情况,以交 通流 状态划分条件,定性地描述交通流从自由流、稳定流到饱和 流和强制流的变化阶段。因此采用四级服务水平体系、可以方便地 评价公路运输和运行质量 。8、道路线形设计的保证措施:合理设置纵横坡度、弯道级保证车轮与路面的附着力;尽可能提高车速;合理的设置平竖曲线,以及减少道路交叉;尽量满足行车舒适。 30()P9、汽车的行驶阻力: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流动阻力、坡度阻力) 、惯性阻力。 37()P10 平面设计的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52()11、公路上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可分为: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59()P12、缓和曲线的作用:通过其圆

7、率逐渐变化;可更好的适应汽车转向的行驶轨迹;汽车从一曲线过渡到另一曲线的行驶过程中使离心加速逐渐 变化;可变为超高和加宽变化的过渡段;与园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型美观。 62()P13、缓和曲线的考虑因素:控制离心加速增长率,满足旅客舒适要求;或控制离心加 增长率;按驾驶员操作反应时间;按行车道外超高变化率;根据视觉条件考虑。 67()P14、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简单型曲线;基本型曲线;S 形曲线;卵形回旋线; 凸形回旋线;复合型回旋线;C 形回旋线。73()P15、停车视距:指在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 ,物高为 时,驾驶员发现前方障 1.2m0.1碍物,经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到汽车在障碍物前

8、安全停住所需要的最 短距离。 76()16、横净距:公路曲线范围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测空间的限线(即包络线)的距离。 80()P17、在公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地面线、设计线。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直线(均坡线) 、竖直线组成的。 89()18、最大纵坡的相关表格: 93()P各级公路最大纵坡19、高原纵坡折减: 93()P高原纵坡折减值20、平均纵坡: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客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是为了合理运用最 大坡度、坡度及缓和坡长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行驶的限制指标。规定: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以接近 (相对高差为5.

9、%)和 (相对高差大于 )为宜,并注意任何相 205m:%50m连 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3k.94()P21、变坡点:纵断面上两相邻不通坡度线的交点。 722、竖曲线: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及视距的需要,在变坡处设置的纵向曲线。 97()P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海拔高度/m 30004000 40005000 5000 以上折减值 /% 1 2 323、爬坡车道: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驶的专用车道。 106()P24、合成坡度:指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的矢量和。 109公式: 2

10、hIi式中: 合成坡度 /%超高模坡度或路拱模横坡度hi /路线设计纵坡度 /25、纵断面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17()P(1)做好准备工作:在设计标准基础上,先在纵断面上点绘出每个中桩位置、平 曲线示意图,写在每个中桩地面高程,绘出地面线;(2)标注控制点;(3)试定纵坡;(4)调整纵坡:对照技术标准,检查纵坡是否合理,不符合要求的则应调整纵坡线;(5)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戴帽子”检查;(6)定坡:纵坡线经调整核对后,即可确定纵坡线;(7)设置竖曲线: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匀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 要素;(8)根据已定的纵坡和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及竖曲线半径,即可计算出各桩号

11、的设 计标高。26、路肩的作用: 140()P(1)具有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的作用;(2)有利于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3)增加了驾驶员的安全和舒适感;(4)提供了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5)增加公路整体的美观。27、超高:为了减小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 低的单向横坡形式。 150()P28、超高的作用:抵消汽车在拐弯时产生的离心力时期横向力的平衡。 150()P29、超高的过渡形式和内容: 152()(1)无中央分隔带道路超高过渡包括:绕内线旋转、绕中线旋转、绕外线旋转。绕内线旋转:同车道内侧降低,利于路基纵向排水;绕中线旋转:保持中线高程不

12、变,且在超高一定情况下,外侧边缘抬高值较 小;绕外线变现旋转:一种特殊的形式,仅用于某些改善路客的地点。(2)由中央分隔带道路超高过度分为: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绕中央分隔带 边线旋转、绕个自行车道线旋转。 这三种超高方式可按中间带宽度和道路道数选用:中间带宽度较窄的 可采用(4.5)m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各种宽度的中间都可采用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双向车道数大于 4条的公路可采用绕个自行车道线旋转。30、土石方调配原则: 167()P(1)先横向后纵向,天方优先考虑本桩利用,以减少借方和调运放数量。(2)应考虑桥涵位置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一般大沟不做跨越运输,尽可能避免 和减少上坡运土;(3)根

13、据地形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4)应综合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5)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进行调配;(6)回头曲线路线,优先考虑上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 31、沿溪线布局时,应解决:河岸选择、线位高度、桥位选择三个问题。 190()P32、越岭线布局时,应解决:哑口的位置、过岭标高、哑口两侧展线方式三个问题。197()P33、平面交叉口: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相交的地方。 247()P34、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是保证车辆与行人在叫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 过;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 二是正确的进行交叉口应面设计

14、,保证转弯车辆的行 车稳定,同时满足排水要求。 247()P35、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1)交叉口形式的选择;(2)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3)交叉口车道数量及车道宽度的确定;(4)附加车道的设计;(5)视距的保证;(6)转角缘石半径的选定;(7)人行道及过街横道的设计。36、减小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248()P(1)实行交通管制;(2)采用渠化交通;(3)修建立体交叉。 37、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 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 26()P38、环形交叉口设计的三个术语:交织、交织长度、交织角。 270()39、交织:两条车流

15、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270()P40、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岛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所 行驶的距离。 270()P41、交织角: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以距右转的机动车道 的外缘 和中心离边缘 的两边切线交角来表示。1.5m1.5271()P42、立体交叉的类型: 287()P(1)按结构物形式分类:上跨式立交下穿式立交(2)按交通功能分类:分离式立交;互通式立校:a、T 形交叉;b、Y 形交叉;c、十字形交叉;d、X 形交叉;e、环形交叉。43、匝道:专供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 298()P44、匝道的分类 : 298()P(1)按功能分类:右转弯匝道:车辆从正线右侧驶出后直接右转约 ,到相交90道路的右侧驶入,一般不设跨线构造物。左转弯匝道:车辆须转约 越过对向车道,除环形左9027:转弯匝道外,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造物。(2)按车道数分类:单向单车匝道;单向双车匝道;双向双车道匝道;对向分离双车道匝道。(3)间接式又称环形式。45、匝道的特性:对称性;独立性;组合型;可达性;局域性。 30()P46、排水系统的制度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39()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