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题 蜡烛 授课人 纪春玲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课标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材分析蜡烛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蜡烛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蜡烛一文通过描写在二战期间一位饱受法西斯强烈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苏联红军的动人事迹,赞扬
2、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斗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抓住人物和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能说出通讯这种文体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说出这篇通讯的六要素,能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通讯的主旨。3情感目标: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激发热爱和平的热情。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课型 阅读课板书设计蜡烛西蒙诺夫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跨越国界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母子情深 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2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3、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三、介绍通讯:四、整体感知: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请同学看大屏幕,了解作者西蒙诺夫。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2.积累词汇。(做大屏幕上的练习)3.
4、读一读,找一找,哪些片段最让你感动?4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听教师讲述看大屏幕思考看大屏幕默读课文做练习跳读课文交流总结六要素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作者了解通讯这种文体提高默读能力积累词汇提高感悟能力提高概括能力3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五、研读赏析: 1.文章标题为蜡烛,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这里的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明确: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
5、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跳读课文把握主旨把握文章主旨4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5研读赏析: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6、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文章最后两句话意味深长,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2.你还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请你尽量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并试着分析其作用。(1)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 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3)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三次写“跪”。跳读课文思考讨论教 学 过 程 设 计6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六、课文背景:七、布置作业:(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课文背景资料:1944 年 9 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 月 5 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
8、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阅读语文读本第 34 页的勇气,完成课后思考题,并思考两位母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听教师讲述课外阅读完成练习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量提高鉴赏能力课后反思一、课前积累篇卡片 1 生字词卡片7生字:瓦砾 l 地窖 jio 匍 p 匐 f 揣 chui 鞠 j 躬 颤 chn 巍巍 肃穆 m 词语:(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
9、(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卡片 2 作者概况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作家,1939 年任军事记
10、者,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文学俄罗斯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代表作有剧本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和描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还有几部战时札记,如洛巴金札记摘录,曾获列宁奖金及斯大林奖金。卡片 3 时代背景本文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所写的战地通讯,描写的是战火烧灼的战场。卡片 4 文体知识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
11、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二、整体感知篇卡片 1 内容概括这篇战地通讯主要写了一场战斗之后,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敌军炮火对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尸体的掩埋和悼念,控诉了德国法西斯战争的罪恶,歌颂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深厚友谊。卡片 2 标题透视“蜡烛”写的是南斯拉夫的一位老妇人为悼念红军战士,在他坟上点燃了她珍藏 45 年的两支结婚花烛。它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苏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蜡烛”
12、也是本文的线索。卡片 3 构思探微本文以“蜡烛”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材料,涉及一天一夜时间,地点是在方场上,“蜡烛”的出现是在掩埋好烈士以后,此前的所有内容,都是为“蜡烛”作铺垫。文章不写战斗场面,而是写一场战斗之后,一位老妇人冒着敌军炮火对苏联红军战士尸体的掩埋和悼念,这样选材,构思,以少胜多,视角独特,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三、重点突破篇文章花费大量笔墨,不断地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凸现中心,需要重点探究.卡片 1 环境描写对炮火的 11 次描写8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
13、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
14、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11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对蜡烛的 6 次描写。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栅栏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烛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他们围着坟堆,默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15、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对黑围巾的 4 次交代。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进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
16、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卡片 2 动作描写三次写“爬”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三次写“跪”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9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动作描写的作用: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而且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卡片 3 人物
17、形象老妇人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她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卡片 4 美感品味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
18、的?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四、反思体验篇卡片 1 想象反思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卡片 2 情感体验假如你就是那位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战友,当你在方场上发现那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敌军炮火对战友的尸体进行掩埋和悼念时,你有何感想?你将怎样表达自己对她的情感?卡片 3 学法感悟文章对环境以及人物动作等进行了反复交
19、代的描写,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严密无懈,十分紧凑。将这些反复出现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分块品析,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能很快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阅读方法-归类品味法,像孔乙己一文的“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风”等就可以进行归类品析.学法的感悟需要我们做有心人,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去摸索、总结,并将它付诸实施,接受实践的检验.五、拓展阅读篇卡片 1 扩展阅读阅读 DC狄斯尼的勇气(选文见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第二册),将文中相关的内容(“两种勇气”“两次收留”)进行归类品味,进一步体会“归类品味”式阅读的妙处,从深层次上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被侵略国的人民与解放人员之间的真挚感情。卡片 2 类比阅读阅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体会战地通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