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生态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引言1生态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内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德国科学家 Haekel(1834-1911)于 1866年首次定义生态学(Ecology)为 “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个定义明确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内容。其后尽管许多学者对生态学给予了各种定义,但 Haekel的定义一直是基础和主流。由于 Ecology一词与 Economics(经济学)同一字源,更多的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强调,生态学应理解为自然经济学,是管理自然的科学,这些观点有助于对学科性质与任务的明确。美国学者 Robert和 E.Richlefs(1976)
2、发表的专著自然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Nature) ,就一直是美国高校基础生态学广泛使用的教材。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 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这被视为生态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53 年 Eugene P. Odum以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为主线,编写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 ,明确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生态系统因而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实体。时代需求则是生态学研究尺度和层次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减弱,自然环境趋于恶化。因而,生态系统中生
3、态平衡的维持,环境质量的改善,物种的保护,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都成为全世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这就是生态系统研究成为主流的客观需要。二十世纪 60年代后,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不断加强,如六十年代的 IBP(国际生物学计划) ,及后来的 MAB(人与生物圈计划)和 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到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又针对气候变化、臭氧层减薄、酸雨沉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大尺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都是生态学研究层次和尺度提升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方面,生态学进一步与生物学的众多分支学科,如生理学、遗传学、行为学、进化论等学科交叉,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领域(
4、如生理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等) ;另一方面,生态学与数学、地理科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到目前为止,冠以“生态”一词的分支学科名称有百余个。这些分支学科使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空间尺度、研究方法和手段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学甚至成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连接的桥梁之一,成为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公认的核2心学科之一。 在生态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环境科学得到了诞生和迅速发展。虽然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都研究环境问题,但两个学科关注的主体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
5、物等所有生物类群,人只是生态学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只将其作为一个生态因子。而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其他生物只是人的环境。由于学科关注的主体对象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科视野。在保护生物圈、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以维持和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特有的视野和凝练的理论、研究的尺度和方法论等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有的学者简明地概括了生态学的沿革和学科内涵的外延,认为,生态学在其发展的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历程中,基本上是两大阶段,即从诞生到 20世纪中叶,可算为“自然生态系统”研究为主流的阶段;20 世纪 60年代后,可称为“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为主的阶段。就其学科性质与
6、任务而言,生态学由认识和解释自然已转变为指导人类“合理的利用自然、科学的保育自然、积极地建设自然”的应用学科。2生态学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态势 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规律的生态学,其本质是探究生物生存的问题。但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的激化,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政治家们都认识到,人类并不能逃脱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对其前途的影响,人类社会只有按照生态规律办事,与其他生物同命运、共存亡,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在应对这一挑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甚至有人说“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美国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在致国会的报告改变 21
7、世纪的科学与技术中,把决定美国未来命运的经济增长、人群健康、国家安全和全球稳定 4个方面,全都与生态问题和生态学联系起来。中国 21世纪议程是制定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其中所提出的发展战略、政策和重大举措都与生态学及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人居环境、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生态学是大有可为的(刘培哲,1995) 。我国颁布的 200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领”中,凡涉及农业、社会发展、基础研究、资源和环境问题等诸多领域时,多次都提到生态问题和生态学的学科作用。虽3然我们面临的种种挑战性生态问
8、题的解决,并不能也不可能仅取决于生态学的发展,但生态学的核心作用和具有的特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学发展战略课题组的研究,发展中国生态学的战略方针,一是要加强生态学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二是要以纵观生态学为基础,加速向宏观与微观生态学两个深度发展;三是要以发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为主,兼顾单学科深入研究;四是要推进生态学科方法的革新。据此,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生态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以下四点:一是推进持续发展性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其他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对环境胁迫的反应、生态系统退化或逆行演替的规律以及生态恢复技术等。二是提高生物生产力及其科学管理。
9、研究各种经济物种的种群增长和变动规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合理配置和空间格局,探索科学指导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生物生产力。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保护生态学研究。掌握物种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多样性(包括濒危物种)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社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管理对策等;四是开拓和发展生态理论和应用基础的前沿研究。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要探索大系统研究的方法论;种群生态学研究着重于动态机理;个体生态学要侧重逆境的微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研究。新兴分支学科要填补空白,重点突破。在国际上,生态学的发展重点和方向也是十分清晰的
10、。美国生态学会在 1996年提出了 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五个前沿领域是: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工业生态和生态(环境)伦理。这五个领域包括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指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总之,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它在促进科学进步、发展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维护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 。 对于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态势,通常概括为以下四点: (1)生态学研究领域向微观和宏观两级延伸。现代生态学从个体层次出发,向微观层次上深入到分子水平,向宏观层次
11、拓展到整个生物圈。在世界范围内,生态学大多以生物多样性保育、可持续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化为重点,在生态学各个层次上研究并贯通从分子到生态系统整个生命系统,同时把各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推动生态学向着更高层次、更深水平上发展。 (2) 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有了极大拓展,也驱动了多个学科门类和诸4多学科的发展。生态学在生物学基础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形成了众多的前沿领域,如生态遗传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成为生命科中学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研究热点领域之一;与农学、林学、医学等应用生物学领域的交叉,形成了生态学众多应用学科领域,成为指导生物资源利用、管理、保护的理论基石
12、,拓展了传统的生物产业部门、土地、水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认知层次和深度。 生态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等渗透整合,诞生了众多新兴学科,如能量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第四纪生态学等,成为联结、藕合、贯通自然科学不同学科门类的主导学科。特别是生态学的整体论、系统论、协同论、进化论思想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进行环境工程设计的重要科学理论。 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拓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启迪了人类的认识范畴,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组织构架的塑造和提升增强了支撑。 (3) 现代多学科的分析技术和研究手段广泛被生态学应用和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
1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和生态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 、遥感技术(RS)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为更大尺度上认识生态过程、把握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计算机及模型技术为定量分析生态过程、预测生态变化、提炼生态学理论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 (4)其他学科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生态学研究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理论,不断深入到生态学的研究中,诞生了诸如功能生态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经济学的思想渗透到生态学的研究中,为人们认识生物对资源的利用和生物进化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学科任务和面临的环境问题还使生态学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国际生态学
14、大会,1994):一是生态学研究的原动力已经从对生态学系统组织机理的探索向更实际的保护生物圈的迫切需求转变。 二是生态学研究经费越来越取决于由环境问题激起的政治性议题而非学科本身的进展,生态学研究的成果必须视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来判断。三是生态学家被要求对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对策与咨询。在研究方法上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结合,将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纳入生态组分分析中,已成为现代生态学方法论的两大特色。这三点对于生态学的人才培养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5二、生态学专业教育发展情况 1国外高校的生态学专业教育生态学在国外本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生态学主要归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明
15、显的是集中在生物学中,另外在农林、水利、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生态学也成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在著名高校中还独立成立生态学系。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重视生态学教育的国家之一。在 1999年,美国有 75所大学设有生态学专业方向,有 15所大学设有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有 14所大学设有与生态学紧密相关的保护生物学方向,有 27所大学设有生态学及环境生物学方向组。在学位授予方面,有 70所大学授予生态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有 63所大学授予生态学硕士学位。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学会 美国生态学会(ESA), 会员达 7000多人。 美国生态学专业教育具有的特点是: 理论与应用并重。美国有 15所大
16、学的生态学以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命名,比较偏重理论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其他大部分学校生态学与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农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生态毒理、全球变化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方向密切联系,还有部分高校设在文理学院、农学院、野生生物保护与管理、资源管理等直接面向社会行业需求的专业来培养生态学专门人才。 跨学科培养人才。美国很多大学将生态学设置为跨系、跨学科的专业组或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实现综合性培养生态学人才的目标。如在美国加州大学 DAVIS校区的生态学方向组将近 30个与生态学相关的系科组合起来,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师的研究方向,设为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生态毒理、恢复生态
17、、功能生态、农业生态、人类生态等 9个组来培养生态学专业人才。十分注重实践性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美国绝大多数生态学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中,都安排相当学分让学生进入科研机构及其野外研究站,在驱使和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现象、发现生态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锻炼和提高。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起来的野外长期生态学研究计划网络(LTER),都被要求接受生态学专业人才培训和实习锻炼的任务,并设有专门的野外实习基金,为生态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增强实践培训提供机会。 课程设置繁多,可选性很强。美国除了一些基础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以外,大多数专业课程为选修课,而且课程名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美国高校开设的与
18、生态学直接相关的课程多达6200多门,很多课程即直接触及前沿领域,如产业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毒理学等;也有很多直接面向应用,如公园和原野管理、湿地生态学、野生动物保护、规划和设计的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流域管理与生态规划等;也有不少课程就是基于生态素养教育的,如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生态旅游、生态伦理等。 英国是世界上生态学教育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具有浓重的关注自然、向大自然学习的历史氛围,产生了多位对生态学做过划时代贡献的生态学家,如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DARWIN) 、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 TANSLEY、提出“生态位”理论的 ELTON等。英国拥有很长
19、的“博物学”历史,并将生态学融合贯通在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之中。虽然没有冠以生态学的名称,但生态学专业教育水平很高,具有显著的特色。 注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理论和创新能力。英国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研究的机构,经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对生态现象的认识提升抽象思维、理论概括等研究能力。如牛津大学,赫尔大学等著名高校,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实验或野外观察,都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或观察过程,检验假设并上升到理论思想的高度。 及其重视野外教学和研究基地的建设,并投入先进的设备。英国很多高校都建立野外研究站或定点观测点,有固定人员留守和记录,并配合学生野外实习或研究,提供相关资
20、料,使学生能将短暂的工作纳入到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培养学生的生态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国是生态学的发源地,并且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生态学的浓厚风气。德国的绿党以“生态创造工作机会” 为口号,使之成为德国重要的在野党。德国在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方面拥有优良的传统,并且还是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重要新兴学科的首倡国。德国的生态学专业大多隶属生物学系,十分重视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和地理学基础,重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野外观测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前,生态学专业仅限于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很多工科院校也十分注重生态学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俄罗斯是国际生态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以前俄罗斯生态学的
21、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进入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很多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也设立了生态学专业和课程,进入 90年代以后,俄罗斯没有生态学课程或专业的高校,都几乎增设生态学系列讲座。俄罗斯也十分重视野外工作,各大学都有稳定的野外实习工作站,这些工作站与国家自然保护区结合,有较好的野外观测条件和系统的资料支持。 2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国内仅有北京大学李继侗教授、复旦大学曲仲湘教授、云南大学朱彦承教7授、厦门大学何景教授、江西大学林英教授等,在个别大学开设生态学或生态学相关课程,解放后,特别是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到 20世纪 70年代,因国家建设需要各类
22、基础性和背景性的自然科学资料,以“任务带动学科”的方式急速推动了我国生态学的发展,围绕自然区划、农业区化、林业区化、天然林区调查、热带橡胶宜林地及农垦区的遴选等,推动了我国生态学人才的培养。如北京大学李继侗教授率众赴内蒙古大学建立了以草原或荒漠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人才培养基地,留美归来的曲仲湘教授率众赴云南大学建立了以热带、亚热带植被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人才培养体系。20 世纪 50年代后期,法瑞学派的创始人 Braun Blanquant的高足朱彦承教授回国到云南大学工作,同时生态学中的苏联学派代表人、苏联科学院院士苏卡乔夫以云南大学为依托在云南建立热带森林定位站并持持工作近 10年,届时云南大
23、学集英美学派、法瑞学派、苏联学派于一体,培养了一批生态学科研和教学骨干,成为我国最早系统开展生态学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之一。19541956 年,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动物生态学研究班” ,由苏联专家和我国专家共同授课,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动物生态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推动了我国动物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十年动乱”期间,生态学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到20世纪 70年代后期,生态学教育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重要学科。内蒙古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生态学专业的学校(1977 年) ,教育部在 1998年调整环境科学专业后,第一个设立生态专业的学校是东北师范大学。 现在,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和
24、师范院校,都开设了生态学课程,全国有近 50所高校设有生态学本科专业。生态学专业有的设在生物科学院系中, 有的设在环境和资源科学相关的院系中。全国有 38所高校具有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2 所高校具有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 9所高校的生态学入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 5个在南方,4个在北方。生态学专业分布的区域性格局明显,分布基本合理,学科整体优势和特色基本形成。 从课程体系看,设置在生命科学院及生物系中的生态学专业,有关生物学的课程比例较高,设置在环境科学院(系)中的生态学专业,有
25、关环境科学的课程比例较高。 各校开设的生态学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基本相近,主要有普通生态学(或基础生态学、生态学概论) 、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主干课程及选修课程有:污染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或环境生态学) 、大自然保护、生态工程学、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生态规划、保护生物学等。在农林院校中,还普遍开设了农业生态学、森林8生态学、生态农业、水土保持等。生态学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各高校所在区域的特点和优势科研方向密切相关,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鸟类生态、能量生态、理论生态等,东北师范大学的草地生态、湿地生态等,云南大学的植被生态、污染生态等,华东师范大学的
26、城市生态、植被生态等。 在 20世纪 80年代,我国的生态学教材比较少而且也很单一,主要使用曲仲湘等编写的植物生态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1980)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83)和孙儒泳编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另外还有祝廷成等编写的植物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进入 90年代以后,一批生态学教材出版面世,使用较多、影响较大的教材主要有,尚玉昌等编写的普通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上) ,1995(下) ,孙儒泳、李博等编写的普通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郑师章等编写的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复旦大学
27、出版社,1994) ,另外还有专业课程教材如王焕校编写的污染生态学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 、徐汝梅编写的昆虫种群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等。进入新世纪以后,各种层次的生态学教材更是不断涌现,如李博等主编的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李振基等编写的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2000) ,常杰等编写的生态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王焕校主编的污染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2001) 、盛连喜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曹凑贵编写的生态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面向农业院校) ,戈峰主编的现代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8、,2002,科学院系统研究生用书) 、姜汉侨等编写的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等,还出现了一批生态学教材参考用书,如生态系统生态学(蔡晓明,科学出版社,2000) , 理论生态学 (张大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生态工程学 (钦佩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全球生态学 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 (方精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等。与此同时,国外一批优秀生态学教材被引入国内。有关生态学教学研究的专著和报告也相继问世,如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 21世纪大学生态学教学内容优化及课程体系建设 (段昌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29、(教育部高教司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1996年以前,全国高校设有生态学专业 16个,共培养生态学本科毕业生 12000人左右,硕士生约 700人, 博士约 250人。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较高,就业者主要去向是教学科研部门、环保部门,部分在农林、水利部门。2000 年以后,全国高校普遍扩招,设立生态学专业的高校增加至 50所左右,生态学硕士和博士授权点相应增加,招生规模也显著扩大。据9不完全统计和初步估算,全国高校每年招收生态学专业学生约 1200人,硕士生 500人左右,博士生 150人。毕业分配趋向多元化。 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独立地开展专业性的工作往往需要 3年左右的时间
30、,而硕士研究生毕业即可基本适应专业工作,因此很多专业部门对硕士生普遍较为欢迎;从学生就业来看,本科毕业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待遇不高,从而更多地倾向考研究生进行深造。从招生情况看,鉴于生态学专业的特点,大多数学校对生态学专业的招生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普遍招生数量不大,或按院招生进行专业分流时适当控制规模。一般很少超过 50人,大多在 3040 人之间。 3我国生态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期望存在距离从社会需求来看,目前国内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在认识、分析及解决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能力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距离。从教学规律来看,生态学专业涉及生物学、地学等基础科学
31、内容,相对与其他学科而言,生态学要求的知识面广,而且这些基本知识是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所必需的,学生融合贯通这些知识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现在用人单位都急切地希望毕业上岗的学生立刻能够独立开展工作,而生态和环境问题又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或不完全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复合问题,需要实践的积累。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书本知识,比较细微和琐碎,这就难以使他们在毕业后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同时,目前大学课程没有把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技术、经济支持和社会运作等方面的问题系统地进行阐述,也使学生不能很快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切入
32、点。 这种情况与国外基本类似,如美国大学本科生毕业以后也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能基本胜任生态学方面的专业性工作,只不过中国大学毕业生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一点。 (2)繁多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突出生态学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仅在于它庞大的分支学科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还在于一个生态学专业工作者,需要同时掌握认识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大门类的基本知识。对于前者,就必须学习系统分类、形态解剖、生化生理、遗传、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生命结构、功能方面的知识;对于后者,就要系统地学习关于大气、土壤、水体等方面的地理学的知识。而要对这两大门类的知识进行学习,还需要有相关的理科专业基础知识的
33、准备,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就必不可少。以上这些还只是生态学专业课程学习前所要求的知10识准备,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专业课程。由于必需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占去很多的教学时间,真正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就相当有限。从国内目前的情况看,大学 4年完成的学分大体上为 160个,其中政治、外语、体育等大学公共课程学分约为 40个, 非专业性选修课程约 20个,专业基础课程约 60个, 科研训练、实习和毕业论文占 10个左右,专业课程学习可安排的学分仅 30个左右。加之不同课程之间内容重叠,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由于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高校学科渊源背景的不同,在生态学教学中,课程的开设和
34、内容的配置也互有差异。就目前而言,以教材为主体组织教学仍为主流教学形式。如果以当前最广泛使用的最新版本的教材为依据,经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即使除去因课程自身特点而需的过渡性内容重复以外,课程之间仍有很多的重复内容。特别是普通生态学与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之间的教学内容在各知识层面上都有大量的重复;另一方面一些近代和前沿进展方面的内容则明显不足。 (3)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从课程体系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课程主要关注直观的生态后果,分析生态过程和生态机理的内容偏少。目前,生态学教学内容很多都在阐述生态后果,对生态过程及其生态机理探讨的很少。对于认识生态过程和内在机理的学科,如:进化生态学、遗
35、传生态学等内容在各教材中份量很小,或没有系统性地介绍和贯穿;近十年来,生态系统生理学、生态毒理学、全球变化生态学以及新方法与新理论在生态学研究中的运用等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些内容的缺乏,必然造成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生态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的欠缺,在涉及生态和环境具体问题时所作的分析显得过于宽泛和粗浅,甚至根本不知从何入手。 从课程体系看,还存在着课程设置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等问题,从而对学生形成生态观、提高生态学素养的教学目的缺乏保证。 生态学系列课程以生物学的中、宏观领域的教学层次为主,是学生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认识和理解现实生命过程、生态学机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基础。在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及
36、与国内生态学教学同行的交流中,普遍共识是我国大学生态学专业特色不显著,学生在这个专业毕业以后,看不出有特殊的专业技能和特别的专业素养。如果说具有的能力比较薄弱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以生态学视野、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显得也很贫乏,这也是本专业教育的最大缺憾之一。 (4)学科的基础性和生态学的基础性内容还难以形成共识由于生态学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和领域也很多,在有限的课时中,有的内容铺得太宽,甚至呈现了“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透”的教学现象,有的则专注于一个或几个问题纵深讲授,11使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上的教学没有太大差异;而有的课程热衷于表面叙述,缺乏生态过程和生态机理的深入分析,几乎成了“高
37、级”科普。对于不同课程,又缺乏全面的统筹,有的课程内各章节内容衔接不够平滑,有的过深,有的过浅,也没有为后续课程的衔接做好准备。 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整个生态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对各课程的层次和深度、课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系统整合,使课程的整体配置和课程内容系列化,让学生在每一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内容和对素质的提高都达到无法代替的教学效果。 (5)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从教学环节来看,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更是薄弱,这是生态学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由于生态学教学资源有限,尤其是大多数高校投入严重不足,从而使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增加理论课程教学,减少实践教学。另外,实践教学成本较高
38、,虽然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在操作层面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难度仍然较大。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人才需求市场空间及其技能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报告,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与环境以及资源形势将日益严峻,未来15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为此,国家提出的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目标是,到 2
39、010年,在 GDP翻一番的情况下,为遏制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技支撑;到 2020年在 GDP翻两番的情况下,形成保障生态与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的科技能力,为建立资源解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初步确立的生态与环境科学发展战略重点领域中,涉及生态学方面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是:(1) 循环经济的科学理论及技术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包括:循环经济理论与共性技术;生态资产核算与提高资源生产率;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的循环经济技术与示范;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支撑技术。 (2)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包括: 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转型;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3
40、)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包括:环境分区与总量控制技术;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12与修复;重点城市群复合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土壤生态修复。 (4)有毒有害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与防治技术。包括: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基准、标准和预警体系;重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机理与识别技术;阻断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技术途径。 (5)全球变化适应与减缓。包括: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应对全球变化的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履行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 这些领域,都涉及到国家的生态安全,也是生态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内容。2生态学专业人才需求领域分析 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的
41、任务十分繁重,急需大量的生态学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主要分布在以下诸多领域: (1) 自然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保育:主要集中在林业和环境保护部门中的自然保护区、大自然保护等领域,或者为这些部门服务的企业; (2) 区域生态监测、规划:主要涉及农业区划、水土保持,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部门;围绕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敏感区进行管理的政府相关部门;或与这些部门相关的企、事业; (3)生态恢复与重建:主要涉及林业、农业、水利、环保、交通等政府机构及其相关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相关的企业; (4)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涉及矿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和环境产生扰动和破坏的产业部门,企、事业单位; (
42、5)城市管理:主要是土地、水资源、建设布局等方面的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质量监测,负责城镇化进程中新建、扩建、改建的管理部门; (6)生态学新兴应用部门:投资建设项目所需的生态风险评估人员,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事业单位; (7)生态学传统需求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3生态学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人才需求的空间定位问题。虽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需要大批生态学的专业人才,而且生态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综合性明显,涉猎多个学科领域,但在目前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部门体系中,生态学还没有一个直接“对口”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领域,而是与很多的职能部门和产业部门横向交叉。在当前仍然是条块分割、
43、部门职能突出的体制框架中,必然使13生态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空间定位难以明确,吸纳该专业人才的渠道狭小,途径不畅。 其二,生态学基本信息、思想和作用还未能真正得到社会、决策部门的广泛和纵深认同。一方面,生态学是指导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学,另一方面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没有真正被社会所接纳,在整个社会中还没有形成运用生态学知识的氛围,自觉已生态学理论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的条件没有完全形成。指导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和经济主导的社会潮流中,寻找和拓展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已成为高校生态学专业教育不可缺或的内容。 其三,高校课程结构还不尽合理。我国面临巨大的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这是我国最现实的基本
44、国情。现在,很多高校虽然设有相关课程,但在层次上、广度和深度上几乎与实际需要的差异不太大,并没有系统地介绍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生态学根源,忽视对生态过程和机理的深入阐述。这也是影响我国生态学人才需求空间拓展的因素之一。4生态学专业人才发展空间的趋势分析 建国初期,多次大规模的综合资源考察和有害生物的防治,以及植被调查和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通过以“任务带动学科发展” 的模式,培养了大批生态学人才,促进了以种群生态为主的动物生态学和以植物群落生态学为主的植物生态学的发展。这批人才,是根据当时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如今已经是我国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 20世纪 70年代后期,经历了十年文革禁锢的
45、科学技术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是国际上 IBP规划和 MAB计划实施的初期,受其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研究在我国生态学界首先得到重视,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计划的执行和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纷纷建立, 1977年恢复出版发行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随后成立的中国生态学学会,以及生态学报 、 生态学杂志和应用生态学报的出版,高等院校增设生态学本科专业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的批准等举措,对我国整个生态学发展,包括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我国因中断近 10年正规高等教育导致的人才梯队出现的“断层”日益显露,急需补充大量的科研和高教人员。因此, “十年动乱”结束后,生态学专
46、业人才的分配去向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各研究所、高校和刚刚建立起来的环保机构,一度出现了生态学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跟踪调查表明:这些毕业生中现仍从事生态学或与生态学相关研究工作的达 65,出国深造的有 30。其他专业如植物与动物学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也有近 30的人从事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与生态学相关的工作,并成为了生态与环保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2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通过国外培养、国内培养等多种途径,生态学人才断层的状况得到了缓解,加之国内人才培养规模的显著扩大,生态学人才供需关系趋于平缓。近几14年本科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又明显低出现两极流动的态势,一是向着基层用人单位流动,二是向着高
47、层次方向发展。这集中反映在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显著增加,以及本科毕业生从事其他职业或“转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而真正从事生态与环保工作的比例却有所下降。 在世纪之交,我国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和决策,并反复强调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因此,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使生态学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也为生态学人才施展抱负提供了契机。 国内对生态学人才需求空间具有很大的弹性。具体地说,一是基层的农林环保部门需要大量的生态学人才补充到相应的产业部门和管理部门中,二是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政府的很多决策机构需要高层次、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生态学专业人才有望获得自己
48、发展的空间,三是环境审计、环保产业、与生态学相关的社会咨询部门在国内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一潜在的市场机会也为生态学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拓展自己的就业空间展现了良好的前景。应该强调的是,这些空间都不是“预留”的,是需要积极努力和争取的。它要求生态学人才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广博和精深的专业才能拓展已有的空间并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而要实现生态学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需正视自己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的质量和规模,实现大学生态学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总之,未来生态与环境问题将日益突出,对生态学人才的需要潜在空间仍然很大。但是,如何将这种
49、潜力变成现实的人才需求,还有待多方特别是生态学界的共同努力。 四、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上述分析证明,我国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空间在整体上是很大的。同时也表明,我国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整,人才规格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但根据近几年来生态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去向分析,本科生态学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1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确定需要关注的问题 (1)社会方面 政府机构正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人员的重组,自然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的生态学人才。目前我国独立的生态学研究机构不多,如中科院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其它与生态学研究直接相关的研究机构还有中科院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14个研究所。据不完全统计,属于或部分属于生态学范畴的国15家重点和部门开放实验室有 8个,属于长期定位观测的各类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开放台、站有9个。虽然这些生态和环保研究机构在实施科研项目时深感生态学人才的缺乏,但接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省级以下的生态和环保研究机构又编制较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