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工作08级 刘泓廷 200808020017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6819491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08级 刘泓廷 200808020017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工作08级 刘泓廷 200808020017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工作08级 刘泓廷 200808020017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工作08级 刘泓廷 200808020017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工作08级 刘泓廷 200808020017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以贵州民族大学学生为例班 级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08级社会工作专业 1班学 号 200808020017作 者 刘 泓 廷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承载着社会、家长与自身期望值的,不仅社会对其要求很高,其自我定位也比较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情况,由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着手,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为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良好心态就业做出理论研究。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2、方法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 ,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 145万,而 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 611多万。这些数字引

3、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就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目前,随着我国人事用人制度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 ,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转型为“双向选择是,自主择业” 。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竞争

4、当中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与现实社会所存在的事实,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 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 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

5、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沿海,轻内陆”“重东部,轻西部” 、 “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 、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部分大学生是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周边群体都是暗示,对自己工作定义不清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不敢果断是地做出自己对职业规划的选择和决定,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

6、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3.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将要选择职业的稳定性出发来考虑这个工作,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福利待遇好、悠闲有时间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热度始终不减,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品牌口碑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甚至一点也不在意自身特长优势与职位是否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所影响,尤其是体现在父母都是公务员、教师这一类稳定群体的教育影响。

7、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公司主动招上门时、靠家里或者朋友给介绍工作的依赖思想,总想着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左思右想不敢自己下决定来选择适合和自己喜欢的工作。5.自傲心理部分毕业生凭借自己的学校、专业成绩和各种等级证件等“品牌” ,在求职过程中或求职之前,抱着极强的优越感,追求最好的工作,好高骛远,怕吃苦却又想凭借证书来获得最大利益,过高估计自己做事能力,是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自傲心理使大学生

8、严重脱离做事实际,以不切实际的幻想代替了真实,让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了很多的反差,当面对招人要求踏实人才时,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6.自卑心理刚好与自傲心理相反,自卑心理即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和动力,觉得自己能力低下,什么都不如共同求职的同学,在求职中,不敢自我展示,缺乏勇气不敢大胆创新去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从而使找人的企业感受不到第一印象的好感和做事能力。过度发自卑还会引发精神衰弱、萎靡不振、孤僻、沮丧、心理扭曲等心理现象。7.矛盾心理。矛盾心理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种种心理冲突,从而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他们在

9、选择职业时,打算从底层做起,却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渴望在激烈的职场中竞争,却鼓不起接受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却不愿正视自己的缺陷。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充满矛盾心理的大学生。他们家庭出身贫寒,从小就担负着全家的希望,他们的目标往往定得很高,热切希望能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可以令人羡慕的工作,可以让家人扬眉吐气。然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也想好好从底层做起,慢慢积聚知识和力量,有朝一日总会成功。然而,出于家庭的考虑,他们担心自己如果找个一般的工作,会使家里人没面子,因此,常常会处于矛盾的状态。(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就业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

10、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第一,从校园步入社会,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就业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

11、恨 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大学生择业的期望值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在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3.就业价值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

12、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职业的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只看重工作对于自己而言眼下的利益,认为有一份工作,每月有钱有工资就可以,把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面对自我特长、兴趣爱好与自己所要找的工作的匹配性不加以考虑,因此很容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2)强调专业对口。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只考虑自身所学专业有联系的工作,其它工作不予理会,这样做就会错失很多良好的求职机会。(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熏陶和社会人士对工作的归类,从而更倾向与公务员、教师此类安稳悠闲有保障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挑战、有风险的职业,更不用说去自主创业,他们认为,有固定福利就好。(4)功利化心理。大

13、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却想享受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的福利待遇,选择工作时优先选择福利待遇高、公司对员工待遇好、公司所在城市为一线二线优先考虑,不愿意到条件较艰苦的行业工作,也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4.就业人格缺陷(1)对自己认识不够,职业意义认识不当。很多大学生还是仅仅把工作当做一种某生手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和自己价值观与特长兴趣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以一个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辨析。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2)就业挫折承受能力差。大学生从学校老师、同学的单纯关系进入社会以后,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一个全面的准备与认识,一旦遭受挫折便会容易一蹶不振,陷入抑郁、烦躁、焦虑失望的

14、情绪之中。(3)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有许多大学生不懂得察言观色,在求职中表现得要么自我意识强烈,要么胆小怯弱,不懂得礼貌礼仪。(4)自卑与自大。毕业生在求职当中常常会处于两种状态,一是过度虚荣,对自己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没有人能与自己相比较。二是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评价偏低,总以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二大学生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1 社会因素。(1)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逐年递增,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了突出的大难题,不断扩招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向社会,势必会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现象。然而,就业矛盾并不单指大学生过剩,还受到我国具体国情

15、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留在贫穷落后但人才稀缺的地方,因此,就产生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这种供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2)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包分配、包工作”就业体制,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

16、、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3)传统就业模式观念,官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少大学生因为受社会大流影响,热衷于考公务员等“铁饭碗” 。(4)用人单位制度性歧视,许多单位过分强调性别、年龄、工作经验等,甚至还有相貌、身高体重方面的要求;有些单位苛扣大学毕业生的劳动保障待遇、福利待遇;也有些单位缺乏人文关怀,对招用的大学生置之不理,不给予良好的机会供其提升。(5) 社会习俗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把社会上的某些传统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有的虽然对社会习俗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迫于社会舆论的

17、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因而在择业时,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出现争进大单位、大城市,不愿到基层的倾向。其次是家庭朋友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部分贫困大学生“苦读十年,光宗耀祖”观念和家庭地域观念很重,他们选择职业时首先是征求父母的意见,想到的是对家庭有没有利,有没有面子,离家远不远,事业发展是第二位的,无形之中这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2.学校因素(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科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部就班地实行旧一套的学科专业设置,使得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高校的职责是负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

18、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要加强培养力度,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忽略了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批整齐划一、能力平庸的大学生。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2) 学校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从未进入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然而,学校没有对这一现象开设足够的就业心理,即使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刻分析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

19、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3)高校的实习问题有待强化。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实习的地方不好找,找不到与自身匹配的岗位进行实习从而让自己意识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尽管政府已经对大学生予以政策支持,但要关心其成长,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3.大学生自身因素。(1)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缺乏。大学生群体正在步入成年期,处于“边缘人”地位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多重价值观和人格的再构成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辛苦努力总算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总算可以摆脱学习的压力了,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老师的要求的降低,

20、早就让他们忘记了学习的任务,大学它要求我们能自主学习,能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然而,很多大学生却没有理解,他们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毕业后找工作肯定不是问题,可是等到毕业后才发现,工作并不容易找,当面试单位问及专业问题时,才后悔自己没有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2)求职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择业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毕业生在择业中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仓促上阵、缺乏必要的一些心理准备从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认识不清,自傲自大;有时候评价过低,自我唾弃,在面对择业现实时候,不能准确的把握自我,顺利的时候忘乎所以,遇到挫折的时候就烦闷,自暴自弃,不

21、能够理性理智的看待现实;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有些学生缺乏对国情的状况的了解,特别是还守着老观念固执不跟上时代的潮流,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目光短浅,过分的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想天下掉馅饼,常想坐享其成,不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拼搏。4.家庭因素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得大学生择业时迫切的想回报父母,急功近利,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1.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应该本着

22、为人民服务这一原则,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针对这一困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而不是仅仅通过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量,通过政府的引导和企业帮助,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完成。2.完善法律机制,使大学生人才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构建大学生人才就业政策法规,完善人才交流市场的监管机制,对招聘单位进行资格认定,建立良好的人才市场运行秩序,优化用人制度环境,反对就业歧视,使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3.学校建立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机构。目前,高校对本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

23、学校有心理咨询室,或者知道有但不知设在何处,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心理咨询效果并不满意。因为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通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的寥寥无几,大多为兼职的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专业化程度偏低,缺乏心理咨询相关经验。这要求高校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师资队伍,做好心理咨询辅助教学工作,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之中,使心理咨询走进学生心中,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平时的心理困惑,更能在大学生就业受挫以后起到及时修复的良好作用。4.建立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贯彻到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就业指导不能临时抱佛脚,它必须从一开始

24、就十分重视,并真正让大学生明白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现状,使他们形成未雨绸缪的习惯。通过就业指导课、宣传栏、校报、网站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求职必备的知识技巧等,让一进校门的新生就明白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形成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人格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5.客观认识自己。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

25、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象,然

26、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 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6.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

27、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做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7.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

28、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

29、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

30、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

31、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

32、,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冲的青年先锋,人生的道路定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大学生不能骄傲,不能自暴自弃,不能气馁,而是应该自立自强,建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才能在求职中正确面对各种竞争和挫折,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位置,整个社会才能得到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主要参考文献:1 李积萍,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2008,西北大学2 刘益心,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2009,天津大学3 岳昌君、丁小浩、文东矛,求职与起薪:高校毕

33、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J.2004 年第 11期4 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高等教育研究,2002(1)5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7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何金彩,唐文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角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0 曲振国.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张竹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

34、江科技,2008(3)12 梁茵车恩利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3 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 刘慧.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3(9)15 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16 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 心理教育研究,2006(3)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杨胜勇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