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1、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齐之习辞者也(善于) 今方来(正要) 何坐
2、(犯罪) 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2、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答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4、对楚王的无理,晏子本可以据理力争,慷慨陈词,进行反击,可他为什么不那么做?答 正面陈述不如反唇相讥有力,而且有智慧。5、如果是你,你还有更好的回答方法吗?如果没有,请说说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答没有。
3、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6、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答植物的生长受环境(温度、土壤等)的制约和影响。【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 对身边的侍臣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 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 :(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 (我)回答 说: (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 兴的时候,公差两
4、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 (他)是齐国人,犯了 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 偷东西的吗?” 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 什么会这样 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 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 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2、人琴俱亡 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
5、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学家。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3、翻译下列句子。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4、说说成语
6、“人琴俱亡”的含义。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 望梅止渴等。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
7、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8、。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 进去坐在灵床上,拿 过子敬的琴来 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3、小石潭记 柳宗元从小丘西 名词用作状语,往西 行百二十步,隔篁 丛生的竹子 竹,闻水声,如鸣佩 佩玉 环玉环 ,心乐之 音节助词,无义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特别 清冽 清凉 。全石以 连词,相当于“而” 为 作为 底,近岸,卷石底以 连词,相当于“而”,来。 出,为坻 水中高地 ,为屿,为嵁 长短不平的岩石 ,为岩。青树翠蔓 藤蔓 ,蒙 覆盖 络 缠绕 摇缀 连接
9、,参差 长短不齐的样子 披拂 随风飘荡 。 潭中鱼可 副词,大约 百许 表示数量的约略估计,左右 头,皆 都 若 好像 空游 飘游 无所依依托 。日光下澈 射透 ,影布石上,佁然 愣住的样子 不动;俶尔 忽然 远逝,往来翕忽 迅速之状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望,斗 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折蛇 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 行,明灭 或隐或现 可见。其岸势犬牙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差互 互相交错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像环一样 合,寂 寂静 寥 高远空旷 无人,凄 使动用法,使凄凉 神寒骨,悄 qio。寂静 怆 忧伤 幽邃 深 。以 介词,表原
10、因,因为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停留 ,乃 于是,就 记之 代词,指小石潭的景象 而 连词,表顺承 去 离开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 跟随,随同 而 连词,表并列 从者,崔氏二小生 长辈对年轻人的称谓 :曰恕己,曰奉壹。1.作者从游鱼、日光、鱼影三个方面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话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理解填空。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
11、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3.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4.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答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5.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他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心情的反衬
12、,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答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
13、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9.永州之贬,一贬就是 10 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答“祸兮,福之所倚。”困顿之时,仍不懈的探索,书写性灵,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会留下瑰丽的一页。【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 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 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 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
14、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 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 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 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 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 轻 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 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 树林 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 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
15、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4、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元丰 宋神宗的年号 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晚上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窗 ,欣 愉快 然起行。念 考虑、想到。 无与 介词,同、和、跟。后面省略了宾语“吾”。 乐 名词用作动词,享受快乐。 者,遂 于是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字梦得,苏轼的好友。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相与 和一起 步于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盖 表承上说明或议论,可译为大概,原来等。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只是 少闲人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
16、人。 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点睛之笔是:闲人。2.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给本文划分结构并写出层意。答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景物描写抒情。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
17、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答(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18、的美妙境界。7.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 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 人。5、治水必躬亲 钱 泳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
19、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泥于掌故 泥:拘泥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躬:亲自非相度不得其情 相度:观察 亲劳胼胝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2、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今义。泥于掌故 古义: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举起、抬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0、。译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过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4、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5、文中“海忠介”即指海瑞,是明朝(朝代)曾经骂过皇帝的清官,与包公齐名,人称“海青天”,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 。6、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7、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8、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答事实论证、对比论证。9、除海瑞治水外
21、,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要介绍其事迹。答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秦时蜀郡太守,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范仲淹:北宋文学家,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治理太湖时,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式。10、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副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提示:能从海瑞一生正气、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这一角度谈看法即可。【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 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 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 经过访问 ,征求意 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 装便服,冒着 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 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 ,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