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测评 本试题分第 卷( 阅读题) 和第卷( 表达题) 两 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 , 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 方式中便 可窥见 一斑。 淮南子 说: “往古 之时 ,四 极废 , 九州裂 于是女 娲炼五色 石以补 苍天 , 断鳌足以 立四极 。 ” 在 古人心目 中 , “ 天圆地 方 ”,地是 方形的 , 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 , 还有撑着的柱子。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 , 汉字 基本上是
2、方形。到了西 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 , 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 , 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 , 表现在字形上, 就是从以前的 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 , 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 求的客观美 稳重、端庄、平衡对称 ,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 “ 龙飞凤舞”的草书, 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 , 仍然沿袭着工整 的书写模样。 最早的金文 , 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 都写得规规矩矩 , 在当时写 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 到了周朝后期 , 各国纷争, 文字异姓, 但距离周最近 的秦国 , 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国灭六国 , 建立秦朝之后
3、, 正式立小 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 , 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 , 即 后来的隶书 , 到汉代汉武帝年间 , 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 , 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 ,楷书盛行 ,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 , 但对平衡对称、 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唐朝时用 科举制选拔人才 , 开了各种考试科目 , 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 , 不管是考哪一 科 ,都要 求 “楷 书字体 ,皆得正 样 ” , 文字与 书写并重 。因为 文字书 法的优劣关 系到个人 的功名 和人生 出路 ,所谓 “升 沉是系 ” ,所以 仕进者 非常重 视。当时颜
4、 元孙 干禄字书 的影响很大 , 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 “颜氏字样” 的基础上完 成的 ,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 ,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 , 将 干禄字书 书 写上石。 要想通过科举 求仕进 , 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 之后 , 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 化的写法 , 千字雷同 , 明朝时, 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 , 以沈度最著名 , 都 擅长一笔这样的字 , 人称“台阁体” ,清朝叫 “馆阁体” 。 不过 , 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 对 “ 势” 的追求。 古人写字 , 讲求一个 “ 势” 字, 不仅指通篇
5、的 气势 , 更指每一笔的手 势动作。 把 字写 “活 ” ,就 是这个 道理 ,有 口气顶 着 ,才 能透出字 里的精 气神 , 这便是“见 字如见人 ”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 ,做到下笔不悔 ,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 , 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 , 使肌肉也形成记忆。 这种日 复一日的临摹、 书写 , 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 , 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所谓 “字 如其人 ” , 虽 然后来多 从道德 层面解 读 ,但其 本意仍 是强调 一种认真的 精神 ,写字如是 ,做人亦如是。 ( 有删改) 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块字与古
6、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 , 因为在古人心目中, 天圆地 方, 地 是方形的 ,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 ,还有撑着的柱子。 B 甲骨文中的汉字基 本上是方形 , 到了西周末年 , 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 已经完全成形 , 春秋战国时 , 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 秦朝时, 小篆为正 体字 , 到汉代汉武帝年间 , 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 体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 ,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 古人写字讲求一个 “势”字, 要求书写连贯 , 下笔不悔, 一气呵成。 这 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解析】 D 项 ,不属于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 【答案】
7、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 ,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 , 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 虽然草书是 “龙飞 凤舞 ”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 仍然是工整的, 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 , 所谓“升沉是系 ”,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 , 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 途发展。 D 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 “台阁体 ”,在清朝时被称为“ 馆阁体”, 虽端庄秀丽 ,但写法程式化 ,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 “势”的追求。 【解析
8、】 C 项 , “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 ,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 仕途发展 ”与原文不符。 原文中说 “要想通过 科举求仕进, 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 禄字 ” 。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淮 南 子 中 关 于 女 娲 补 天 的 传 说 是 用 来 说 明 古 人 观 察 世 界 的 方 式 的 , 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 “汉字是方块字 ”的部分原因。 B 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 , 要求“楷书字体 , 皆得正样”, 文字 与书写 并重。 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 , 成为科举考试、 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 古人写字, 不仅讲 求
9、通篇 的气势, 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 即把字 写 “活” ,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 “见字如见人 ”的所指。 D 在书写上, 要达成 气韵生动的功力 , 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 , 使肌 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解析】 B 项 , “颜 师古创立的干禄字 ”于文无据。 【答案】 B (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6 题。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 , 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 , 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 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 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 , 才改写了这个历 史 。 茅以升
10、, 字唐臣 , 江苏镇江人。 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 1920 年 , 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 , 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 尽管国内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 , 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曾任五校教授 , 两校校长。 他继续执教三十余 年 ,开创了 “学生考先生 ”式教学方法,倡导 “先习后学,边习边学 ”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 年 3 月, 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 ,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 当时 , 浙赣铁路正在兴建 , 要与沪杭铁路衔接 , 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 座大桥。 钱 塘江乃
11、著名险恶之江 , 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 办不到”的谚语, 外国人预言 此处不可能建桥。 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 , 于是慨 然受命 , 自任桥工处处长 ,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 设计大桥时 , 日 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 , 大桥关系重大 , 完工越早越好。 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 “ 上下并进, 一气呵成 ” 。 大桥沉箱下沉时 , 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 , 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 , 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 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 , 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 , 即刻 用船承载浮运 ,利用潮水涨落 ,安装上桥墩 ,形成一个高效的
12、“生产线 ” 。 大桥开工于 1934 年。 为使桥基稳固, 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 沙层又厚又硬 , 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 , 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 再打桩的 “射水法” , 解决了打桩难题。 江水水流湍急 , 难以施工, 茅以升发明 了 “沉箱法 ”, 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 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 , 再用高压气 挤走箱里的水 , 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 , 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 架设钢梁时 , 茅以升采 用了巧 妙利用 自然力的 “浮运 法 ” , 潮涨时用 船将钢 梁运至 两墩之间 , 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 地变成了一所临时
13、大学 , 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 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 , 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 设的中坚力量。 在武汉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 , 担任设计师 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 “生不逢时” 。1937 年 8 月 13 日,淞沪会战爆发。9 月 26 日 , 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 通车当日 , 大批军火物资通过 , 整个工地 笼罩着战争的气氛 , 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 以后两月 , 各种物资通过 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 , 上海腹背受敌, 茅以升疾呼: 早一天造好桥 , 就多一份胜利的希 望。 正是茅以升的这种
14、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 二十世纪桥梁界的一面旗帜。 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 杭州不保 , 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 安放炸药的那 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 ,11 月 17 日 , 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 , 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12 月 23 日, 日 军攻打杭州 , 茅以升接到命令 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 89 天,当天晚上, 茅以升写下了 八个字 , “抗战 必胜 , 此桥必复 ”。抗 战胜利 以后 ,茅 以升受 命修复 大桥 ,1948 年 3 月, 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 , 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 , 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 桥 , 被选聘为
15、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 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 会可以比拟。 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 法等国家 , 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 的建设成就 , 以 自 己 的 亲 身 经 历 对 居 留 国 外 的 知 识 分 子 提 出 “ 报 国 有 门 ” 的召 唤 ,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 1950 年,中 华人 民共 和 国科学 技术 普及协 会 成立 ,茅 以升 当选为 副 主席。 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 为此 , 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 普作品 , 人民日报 上连载的 桥话 , 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 , 他以 桥 话为媒 介把桥 的知识
16、介绍给人 民 , 桥话 是以生动 的 文学 语言来 写的 ,发表 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他还大办科技报 , 通过 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 “架桥” , 直到 1989 年 11 月 12 日在京逝世。 他虽然离我 们而去 , 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 ,与日月共存。 ( 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 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 而是投身教 育事业,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B.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 设计了 “上下并进, 一气呵成” 的施工方 法。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 C.作
17、为教育家的茅 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利用桥梁建设工地,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 D.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设计、 建造的, 也是他 决定炸掉、 抗战胜利后重修的, 大桥承载着茅以升太多的悲欢。 【解析】 D 项,是他奉命炸掉的。 【答案】 D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 在他之前, 横跨 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他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 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 人。 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 支援抗战, 运输抗战物资
18、, 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 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 但他懂得在国家危 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E.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 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 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解析】A 注意文中有 “自近代以来” 的限制。C 最初建桥不是为了抗战。 E “各种重大工程” ,范围太大。 【答案】 BD 6 为 什 么 说 茅 以 升的一 生 都 在 “ 架桥” ?请结 合 材 料 , 谈 谈 你 的看法 。(5 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 “架桥”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如表层含义主
19、要是 茅以升的本职工作就是修建桥梁的 , 文中主要介绍他修建钱塘江大桥和武汉长江 大桥。其深层含义就要从 “建桥”的比喻义入手 ,如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他执教 , 由此可知他为学生架设了知识之桥; 倒数第三段写他 “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 起 了建国之桥 ” ; 倒数第二段写他 “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 , 即在 科技与人民之间架桥。 【答案】 研究工科教育 , 为学生架设知识与人生之桥。 架设钱塘江大 桥、 武汉长江大桥 , 为祖国山河架桥。 撰写大量科普文章 , 兴办科技报 , 在科 技与人民之间架桥。 向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宣传新中国 , 在国家和知识分子之 间架桥。 ( 三)
20、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79 题。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马丁 苏特 在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 我们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 物而一下子手足无措。 我们说话颠三倒四 , 找寻线索, 结结巴巴或者迸不出一个 字来。 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一场关于目标管理之复兴的报告结束之后 , 他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 他前面的那个头发灰白、 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 衣 ,正在找一枚硬币给那个管衣帽的服务生。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 , 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 是马海。 马海! 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 , 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 之一
21、的 董事长和总裁 , 经济界的巨头! 而霍力格却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个瑞士法郎 , 而他竟接受了! 马海把它递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 , 将大衣和围巾搭在手臂上 , 道 了声谢 , 走开了。 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递给他 , 却发现自己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 牺牲掉了 ,只好给了一脸惊讶的服务生十块的票子 ,希望还能够赶上马海。 他如了愿。 马海站在前厅 , 正在扣大衣 , 像是在等着霍力格。 总之 , 他向他 伸出手并 介绍自 己叫 “ 马海” , 好像他 不是每 两天就出 现在一 份霍力 格看到的报 纸上一样。 霍力格也介绍了他自己 , 然后他们就简单地聊了聊 , 泛泛地谈了谈目标管理
22、, 特别讲到了那场报告。 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 , 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 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 真的 , 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 弗兰肯贝克的 左右手 路易特女士。 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 , 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 天 , 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 她会注意到这个场景的细枝末节: 霍力格一边讲 话一边扣大衣的那种随意的姿态 , 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 马海对他微 笑着 ,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 笑话。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 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他与马海谈天 , 让霍力格得意呢。 弗兰肯贝克会扭转头去 不看并且忽略所有的细节
23、。 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 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 , 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 听。 她朝他们这边看过来 , 愣了一下, 然后微笑着点点头 。 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 马海说: “好,再见 ,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 ” 霍力格回答道: “这不算什么 ,马海女士。 ” “这不算什么 , 马海女士。 ” 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 , 一百八十五公分高 , 六十三岁的国家经济界的巨头!马海女士! 命运的安排 , 使得这个两 次年度最佳经理人、 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 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得知了一个叫斯蒂芬 霍力格的人的存在 甚至 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 他却管他叫马海女士!
24、 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 , 路 易特女士 , 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 , 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 边走过。 “ 这不算什么 ,马海女士。 ” 马海好像没听见 , 再次冲他友好地微笑了一下 , 然后向出口走去 , 他的穿制 服的司机可能在那里等着他呢。 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 这瘫软至少使他 没有犯试 图改口 的错误 。 “嗯, 我当然 是想说 ,先生。 这不算 什么 , 马海先生。 不是女士。先生。 ” 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 他希望这事没有 发生。也 许他只 是觉得 自己说了 “女士 ” 。或 者他只是 在想象 中遇见 了马海。当 霍力格又能走
25、动了之后 , 他立刻冲向出口。 在 那里他刚好还可以看见一辆轿车的 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 , 他知道, 这不是想象。 他 替马海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小 费 ,然后又称他为 “ 马海女士” 。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中 , 霍力格平静了下来。 也许马海并不是装着 没听见。 霍力格没把 “女士” 说得很重。 他说得很急促。 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 出他的嘴唇 , 这也完全可以是 “先生” 呵。 在 会议宾馆喧闹的大厅里一个 Hr( 先 生) 与一个 Fr(女士) 根本 就 听 不出 差 别。 尤 其不 会 被 一个 已 经几 乎 到了 退 休 年 龄 的、据 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他们都
26、有轻微的听觉 障碍。 而且就算 他以为 听见了 “女士” ,他也 会因为 这个想法 的荒唐 , 即一 个陌生 人会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称他为 “女士” , 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 今天 , 两年之后 , 他又在同一个会议宾馆遇见了马海 , 这次是在男厕所。 洗 手的时候 霍力格 鼓起勇 气说: “ 也许您 还记得 我 ,我是 那个曾 在衣帽 间替您付了 两个瑞士法郎的 ,斯蒂芬霍力格。 ” 马海一边烘干手 , 一边打量着霍力格。 “ 啊, 当然, ” 他高兴地叫出声 来, “霍 力格小姐! ” ( 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一项是(4 分)( ) A 小说
27、题目是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 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霍力格 , 大人 物是马海。 霍力格第一次遇到马海就主动拿出两瑞士法郎替他付小费 , 以此来讨 好他 。 B 霍力格追上马海并和他攀谈 , 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 临别时一句 “这 不算什么 ,马海女士 ”又让他陷入不安之中。 C 马海是这个国家经济界的巨头 , 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 , 为了顾全霍力格 的面子 , 才没有为称呼翻脸。 D 小说运用动作、 语 言、 肖像和大量的心理描写 , 刻画了霍力格这一典型 的小人物形象。 【解析】 A 项 ,霍力格替马海付小费是出于着急 ,并非讨好。C 项, “为 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 , 才没有为称呼
28、翻脸” 于文无据。D 项, 文中对于霍力格没 有肖像描写。 【答案】 B 8霍力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 分) 【解析】 解答本题 , 应从文中关于霍力格的描写中进行概括。 如从文中描 写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时极力讨好的样子可知 , 他的地位是卑微的, 他也是势利 的 。 当他与马海谈话时 , 文中有 “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 , 还希望让谁看见 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 ,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 ”的语句, 由此可知, 他的虚荣心是很强的 , 他极想通过这个引起别人的注意 , 提高自己的身价。 根据 倒数第三、 四段的描写来看 , 霍力格因为把马海先生错叫为马海女士的自我安慰 是
29、逃避现实的表现。 【答案】 卑微而又势利。 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都表现出对他的尽力讨好。 虚荣心强。 霍力格非常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和这位大人物说话 , 并表现出 “随 意的姿态 ”, 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价。 善于自我安慰( 逃避现实) 。 明 明因为不专 心叫错了,却反复安慰自己马海没有听到。 9霍力 格在口 误之后 的一系列 心理活 动 ,反 映了他怎 样的心 理?请 结合文 本并联系生活 ,谈谈你对这种心理的看法。(6 分) 【解析】 倒数第三、 四段中关于霍力格的心理描写有 “没把 女士说得 很重 ”“ 说得很急促 ”“ 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 , 这也完全可以是 先生 呵” , 根
30、 据这些心 理描写 可知这 是一种自 我欺骗 的表现 。在现实生 活中 , 这种心理也是存在的 , 这种心理的实质就是不敢面对现实 , 是一种逃避现 实、自欺欺人的 表现。所以 ,想要改变就要敢于面对现实。 【答案】 这是一种逃避现实、 自我欺骗的心理。 这种心理只是一种自我安 慰 , 它是无法改变现实的。 霍力格由于不专心而说错了话 , 他担心这样做会影响 自己在马海心中的形象 , 所以反复暗示自己马海没有听到 , 逃避现实。 而事实证 明霍力格这种心理只是自我安慰 , 是改变不了事实的。 生活中 , 我们也会由于不 敢承担后果故意美化事实、 自欺欺 人, 这不仅不能改变现实, 还可能让 我
31、们懈于 改变。所以,我们要直面现实,积极行动。( 概括心理 2 分,观点 2 分,结合文 本 2 分, 现实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3 题。 曾公亮 , 字明仲 , 泉州 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 , 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 , 每患 湖溢。 公亮立斗门 , 泄水入曹娥江, 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 士知郑州 , 为政有能 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 之 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 , 更践久, 习知 朝廷台阁典宪 , 首相 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 , 琦请建储 , 与公亮
32、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 田产银, 或盗取之 , 大理当以 强。 公亮曰: “此禁物 也 , 取之虽强, 与盗物 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 , 遂下有司 议 ,比劫禁物法 ,盗得不死。 契丹 纵人渔界河 ,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 ,皆谓: 与之校 , 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 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 可任也。 ”使谕以 指意 , 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 , 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 , 寻加户部尚书。 帝 不豫 ,辽 使至不 能见 , 命公亮宴 于馆 , 使者不 肯赴。公 亮质之 曰: “ 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 拜司空兼侍中
33、、 河阳三 城节度使。 明年 , 起判 永兴军。 居一岁 , 还京 师 。 旋以太 傅致仕。元丰元年卒 ,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 , 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 , 蹈规矩; 然性吝啬 , 殖货至巨万 。 初荐王安石 , 及同辅 政 , 知上方 向之 , 阴为子孙计, 凡更张庶事, 一切听顺 , 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 谋 , 至上前略无所异 ,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 , 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 节选自宋史 曾公亮 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为 政 有
34、能 声/ 盗 悉 窜 他 境/ 至 夜 户 不 闭/ 尝 有 使 客 亡 橐 中 物 移 书/ 诘盗/ 公亮 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B 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 公亮报 /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C 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D 为 政 有 能 声/ 盗 悉 窜/ 他 境 至 夜 户 不 闭/ 尝 有 使 客 亡 橐 中 物/ 移 书 诘 盗/ 公亮 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35、索之/ 果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 的领会。 首先 , 通读选文 , 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 其次 , 根据画波浪线句子 中主语的 变换初 步断句 ,如“为 政有能 声 ” 的 主语是公 亮 , “ 悉窜他 境 ”的主语 是 “盗” , “不闭” 的主 语是 “户” , “亡橐中物 ” 的主语是 “使客” , “ 报” 的主语 是公亮。再次 ,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 , 虚词 “耳” 后面要断开。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结合选 项做出判 断即可。 【答案】 B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36、 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 首位的人 , 与当今某些国家内 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 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 , 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 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 , 各有专司, 所以可用 “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 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 , 后 来改国号为辽 , 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 与中原常发 生争端。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涉及古代官职、 君主制度、 古国 情况等。 “ 有司” 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 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
37、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曾公亮初入仕途 , 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 , 当时湖水 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 ,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 ,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 , 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 , 首相韩琦每每向他 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 ,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 ,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 , 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 , 他认为萌 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 , 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 , 思虑周密, 曾举荐王安 石 , 安
38、石受到宠信, 他 考虑子孙前程 , 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 , 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 内容的把握。 C 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表述不当。 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 公亮;另外 ,派使者去告诉赵滋 ,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 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 能救正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的能力, 涉及通假字、 一 词多义、 判断句、 省略句等。 (1)
39、“锡”是通假字, 通“ 赐”, 赐予。 “虔”, 恭 敬。 “必”, 一定。 “ 是 不 虔 君命 也 ” 是判断句 , “ 而必 使( 之) 亲临 ” 是 省 略 句。(2) “ 尝 ” ,曾 ,曾经。 “救正” ,指纠正弊病。“讥” ,讥讽。“固宠”,加固宠幸。 【 答 案 】 (1) 赐 宴 不 到 场 , 这 是 对 君 主 命 令 的 不 敬 。 君 主 有 病 , 却 一 定 要 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 亮不能纠正弊病 ,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 【参考译文】 曾公亮 , 字明仲 , 是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 , 做了会稽县的县令。
40、 百姓 的农田 在镜湖旁 , 常常担心湖水泛溢。 公亮立起闸门 , 将水排入曹娥江 , 百姓受 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 , 治政有能干的名声 , 盗贼都流窜到外地 , 以 至百姓都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 , 下公文追问盗贼, 公亮上报: “我 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 , 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 ”( 对随从) 进行搜查 , 果然如此。 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 , 经历处事久了, 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 , 位居首位的 宰相韩琦常常咨 询他。仁宗末年 ,韩琦请求确立储君 ,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 密州民田 盛产银 子 , 有 人偷取银 子 ,大 理寺将 其当强盗 论处。 公亮说
41、: “这是禁 物 ,获得 它虽是 强行盗 取 ,却与 盗窃民 家有所 不同了。 ”坚持 争论 , 于是(皇帝) 交付给有司讨论 , 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 , 盗贼得以不死。 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 , 又多次通 行盐船 ,官吏 不敢制止 ,都说 :与他 们较量 , 将要生 出事端 。公亮说: “ 事情刚 开始不 加制 止 ,以后将 怎么办 ?雄州 赵滋勇猛 有计谋 ,可以 任用。 ”朝 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 , 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 , 授予公 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 , 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 , 辽使到了 却不能召见 , 命公亮在客馆设宴 , 使者不肯赴宴
42、。 公亮质问他说: “赐宴不到场 , 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 , 却一定 要 他 亲 临 宴 会 , 做 这 样 的 事 能 心 安 吗? ” 使者于是前来赴席。 熙宁三年 , 被授职司空兼侍中、 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 二年 , 被举用管理永兴军。 过了一年 , 返回京师。 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 元 丰元年去世 , 终年八十岁。 皇帝亲临悼哭 , 罢 朝三天。 公亮端庄忠厚 , 深沉周密, 平时谨守法度 , 循规蹈矩; 但天性吝啬 , 家产增至巨万。 当初推荐王安石 , 等到 一起辅政 , 知道皇上正偏向他 , 暗中为子孙考虑 , 凡是政革各事, 一概听从 , 但 表面上装作不亲附
43、。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 ,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 , 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 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 , 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 报答他。 苏 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 ,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1415 题。 初授官题高冠 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 【注】 高冠: 山谷名 , 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一渔竿: 古代许多隐士垂 钓水滨 , 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44、)( ) A “三十始一命 ”, “ 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 , 这让隐居耕读十 载的岑参 深感懊丧 ,感到“宦情多欲阑 ”,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 颔联流露出对其初 授官职的厌倦 , 官职卑微 , 本不屑为之, 为生活所迫, 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 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 , 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 生机、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 D 诗中的“吞 ”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 恣肆无拘的情态; “醉”字 则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E 全诗抒发了诗人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之地的留恋之情 , 表现了诗人 不屑担任卑微的官职的愤激之情。
45、 【解析】 A 项 , “一命”是指“官阶最低等 ”, 这也让岑参感到大失所望; E 项, “愤激之情” 有误,应是“为生计所迫而不敢以此为耻的矛盾心情 ” 。 【答案】 AE 15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 分) 【解析】 结合注释 ,不难找出“五斗米 ”这一典故和“一渔竿 ”的借代, 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全诗 ,准确把握作者的心情 。 【答案】 用典和借代。 “五斗米”运用典故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 一渔竿 ”代指古代隐士。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 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 三) 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空缺部
46、分。 (1) 归 去 来 兮 辞 并 序 中 集 中 概 括 陶 潜 内 心 不 得 自 由 、 深 感 怅 惘 悲 伤 的 做官感受的句子是 “_,_ ?” (2) 滕 王 阁 序 中 写 遍 地 官 宦 人 家 的 句 子 是 “_ , _ ”。 (3) 庄 子 在 逍 遥 游 中 以 “ 朝菌 ” 为 例 说 明 “ 小 大 之 辩 ” 的 一 句 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第(1) 句中的“奚” 易混 , 第(2) 句中的 “ 闾阎”和第(3) 句中的“晦”容易写错。 【答案】 (1)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 惆 怅 而 独悲 (2)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 家 (3)
47、朝菌不知晦朔 第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不恰当 的两项是(3 分)( ) A 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 浓缩的史书, 举重若轻 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 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B 这部翻译 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 , 却多侧面、 多视角地展现出那 个时代 光怪陆离 的社会生活画卷。 C 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 ,而他却 改换门庭 , 另有所爱 ,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D 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 , 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 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 同 空谷足音 ,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E 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 奉为圭臬 , 凡是学画 , 都以他们 为宗 ,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解析】 A 举重若轻: 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 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 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修饰对象一般为人 , 用在此处不合适。B 光怪陆离: 形容现象奇异、 色彩繁 杂。 这里用来修饰 “ 社 会生活画卷 ”, 使用正 确。C 改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