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河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生物)学科讲学稿第( 1 )单元/章第(2 )课/ 节 课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课型执笔 审核 时间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习难点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时安排 2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第一课时一、学生看教材第 19 页上的图片资料,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问题 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提示:
2、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问题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问题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 46 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 100 升后,可以 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问题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
3、就容易看到旗形树)一、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
4、环境相适应)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 三、结束新课,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
5、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学生分析:(要求言之有理即可)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 20 页,请回答第 1、3、4 题。师:请看第 5 题,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各自选择一种好的处理数据方法。给大家 3分钟的时间。学生活动过程。(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拿出纸笔,有的在计算,有的在画图,大家非常认真)师:我请两个同学,把你们小组的测量草地湿度的数据平均值写在黑板上并绘成曲线图。师:还有哪些同学采用了其他的数据处理方法?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
6、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师:通过大家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也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还能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吗?(提示 1:蚯蚓可以给土壤松土,同时还能增加肥力)(提示 2: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提示 3:屎克螂能吃牛粪,促使牧场中草的生长)师: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师:请看教材第 25 页的技能训练。观察猫和兔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请提出问题。(提示 1:为什么兔的双眼长在头部两侧,而猫的双眼长在头的正面?)(提示 2:兔眼与猫眼在头的位置不同,这与御敌和捕食有关吗?)结束语:今天这节课大家非常积极和主动,我相信同学们学会了测量空气湿度的方法,同时,知道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把生物知识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