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乃:,一 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事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得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 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2、。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示猜测,译为“恐怕”) 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 “乃尔”译为“这样” ) 例: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其:,一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 例:秦王恐其破璧。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已)”或者“你的”“你” 例: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 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攻之不可,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 用作连词 1.表示
4、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于:,介词 1.在,从,到 例:乃设九宾礼于廷 2.“在方面”“从中” 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4.向,对,对于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5.被 君幸于赵王 6.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
5、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6、(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
7、,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夜以继日(成语)秋以为期(诗经 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
9、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10、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 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
11、”,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 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 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12、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患其众之
13、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钟山记) 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4、项脊轩志)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有的用在
15、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不是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学而)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6、师说)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