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802796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全文摘要】韦庄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韦庄虽属花间派,但在抒情上,韦词与花间派代表词人温庭筠有较大区别。(一)在抒发的感情上,与温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细致描摹女性的娇羞慵懒,代女子立言,抒发共泛的女性之情不同,韦词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感情,抒发自己对所钟爱的女性的爱恋和思念,抒发漂泊之感、离乱之痛、惜春之情和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怀念;即使是写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挖掘女性的内心。(二)在抒情手段上,与温词组织繁密的意象,依靠意象来承托与暗示人物的心绪不同,在韦庄的笔下,隐约的叙事成为抒发情感的背景:词人的心灵受现实人生中某些事件的振荡

2、,情感郁结于中而不得不发,于是作词;作词之时,词人或者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对事件的叙述,或者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抒发自己郁结于中的感情。(三)在抒情风格上,温词浓艳,韦词清丽。韦庄的词,往往以白描的手法,运用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叙事写人,表达深藏内心的情感,有如“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关键词】韦庄词 抒情 个性【提纲】一、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是韦庄词作抒情的第一个特点。(一)有别于温庭筠的代女子立言,韦庄的词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情感,这向展露个人情感迈出了第一步。(二)韦词的情感包含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寄托,流露出词人对已经

3、灭亡的前唐的一种怀念。这种感情具有明显的男性色彩,更是韦庄个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韦词所抒之情涉及面较广,是对词人情感的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表现,不像温词集中于表现女性心理。(四)韦词即使写的是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展示女性内心,而有别于温词的第三人称写法。这种写法使韦庄的这类词仍具有注重个人情感展露的特质。二、隐约的叙事为情感的抒发提供背景,同时也是抒情的一种手段,这是韦庄词作抒情的又一特点。(一)韦庄的一部分词作,常常是一首小小的叙事诗,或者像一篇短短的叙事散文,叙事就是抒情。(二)词人还以一组词来叙述一段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复杂的事件,而将抒情穿插在叙事之中;相对于这些抒情

4、的句子,词中的叙事则是抒情的基础和触发点。(三)韦庄的词中,另有一些则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某种细节描写,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三、清丽疏淡的抒情风格。(一)这种清丽疏淡以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为根基。(二)这种清丽疏淡风格的形成与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韦庄简介】韦庄(公元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游历江南,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韦庄任宰相,三年卒于任上。其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享有盛名。 十国春秋称:“庄疏旷不拘小节,幼能诗,以艳语见长。应举时,遇黄巢犯阙,著秦妇吟云:内库烧为锦绣灰

5、,天街踏尽公卿骨。 人称为秦妇吟秀才。 ”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多有诋毁。韦庄词多收在花间集中,其词描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语言清丽温婉,对后代词作影响甚大。与温庭筠齐名而稍逊之,人称“温韦”。但是,韦庄的词在抒发的感情和抒情的方式两个方面,与温庭筠都有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就韦庄词的抒情个性作一粗略探讨。一、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是韦庄词作抒情的第一个特点。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出:(一)有别于温庭筠的代女子立言,韦庄的词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情感,这向展露个人情感迈出了第一步。温庭筠虽为男性词人,但是,代女子立言,却是他词作的一大特点,这一点已为许多诗词评论家所指出。韦庄与温庭筠生

6、活在同一时代,又同属“花间派”词人,我们不能说,韦词中完全没有代女子立言之作;但是,韦庄的许多词,却抛开了代女子立言的创作思路,转向注重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注重词人自己的情感的展露。我们先看他的女冠子(二):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词人在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生活的断面,一个梦境:自己钟情的女友,分别已久的女友,忽然在梦中出现,而且是那样“分明”,而且是“ 语多时”;女友也仍是那样年轻而美丽, “依旧桃花面”,也仍像当年那样,羞涩而又有如小鸟依人, “欲去又依依”。这样的梦境,叫人怎能不感动!并且,抒情者根本不知这是梦境,

7、完全把它当成了现实,所以,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毫无疑问,在这首词里,抒情者是一位男性,也可以说,就是作者自己。这里面有女性,但是,这是男子眼中的女性,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观察女性,来描写女性。也可以说,描写女性是为抒发男性的感情服务。它不同温词,温词里一般是没有男性的。温庭筠的词,或写独处闺中的妇女起床梳妆穿衣的动态和心情(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或写妇女午后睡起时的情景(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 ;或写女主人公长夜不眠追念往事,自怜自惜的隐曲(菩萨蛮 “夜来皓月才当午”) ;或写女性春晨早起无聊怅望的思想情愫(更漏子 “星斗希,钟鼓歌”) ;或写女性秋闺独处,夜不能寐的苦恼之

8、情(更漏子 “玉楼香,红烛泪” ) ;如此等等。不难看出,直接采用男子的口吻披露男子的情感,这使韦庄的词从温庭筠的代女子立言向抒发个人情感,迈出了一大步。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二)韦词的情感有时包含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寄托,流露出词人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一种怀念。这种感情具有明显的男性色彩,更是韦庄个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首先要提到他的五首菩萨蛮 。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唐宋词十七讲中谈到:这五首词是一个整体,里面所写的是什么呢?表面上是一段爱情故事,但却结合了他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也流露出对于故国的一种哀悼的怀念的比兴寄托。其实,叶先生的观点

9、是有所本的。对韦庄的这五首菩萨蛮 ,张惠言就认为是唐朝灭亡,韦庄留蜀后的寄意之作,张选也持这种看法。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羊春秋先生等。羊春秋在分析菩萨蛮 “洛阳城里春光好” 时说:“ 这是韦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把故国之思,兴亡之感,有机地熔铸在这首词里面。 ”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五首菩萨蛮的字面内容。把这五首词连起来看,韦庄依次写的是“我”离别红楼的美人,出门而去;他来到江南,但却时时思念那个红楼,那个美人;然后又离开江南,却又怀念江南的好,表示要是还能有江南那样的遇合,就“白头誓不归”了;在第四首里,他表示要“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但在第五首里,又感慨老在他乡,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10、”。他还在思念那个红楼的美人啊!且不说韦庄身为唐朝的进士,而后却因唐朝灭亡成了前蜀的宰相,这种经历,与韦庄这五首词的内容如此相合;也不说他珍重眼前“主人”的深情却又念念不忘红楼的美人,这种感情,与韦庄身为前蜀宰相却又怀念已经灭亡的唐朝何其相似;只要想一想古代诗词中“美人”一直有一个寄托的意义,我们就会相信张惠言、张选、叶嘉莹、羊春秋等人的看法实在有其道理。既然早在屈原笔下,美人就一直被用来比喻为国君、祖国或理想;那么,说韦庄在这五首词中以对红楼美人的思念,来寄托自己的对已经灭亡的唐王朝的怀想,就是合情合理的了。而这种感情,既具有浓厚的男性色彩,又与韦庄个人独特的经历相契合,因而具有更为强烈的韦

11、庄的个性特征。从这一点看,我们甚至可以说,从韦庄的词中,已能隐约看见宋代苏东坡所代表的“以诗为词”潮流的滥觞。不独这五首菩萨蛮 ,甚至完全站在女性角度落笔的思帝乡 (二) ,也有这种寄托。思帝乡写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首词,从字面看,写的是女性,抒发的是女性之情:“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但是,叶先生认为,这种情怀,同屈原离骚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感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表面上,词人在这里抒发的是女子许身自己钟情的男性时那种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思想,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词人则是在抒发自己为了理想“虽九死

12、其犹未悔”的情怀。她的论韦庄词诗云:“谁家陌上堪相许,从嫁甘拼一世休。终古挚情谁似此,楚骚九死宜相侔。 ” 叶先生的观点,可以说是道出了韦庄思帝乡 (二)的思想精髓。那么,韦庄“从嫁甘拼一世休”这样为之付出的对象是谁呢?只能是前唐。这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寄托,实在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三)韦词所抒之情涉及面较广,是对词人情感的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表现,不像温词集中于表现女性心理。如上所述,韦词中抒发的感情,多是一种男性的感情;韦词中的思念,常常是男性对女性的思念;而且在这种对女性的思念中,甚至寄托着对已经灭亡的唐王朝的怀想。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韦词中抒发的感情,也并非就局限在这个方面。在他的词

13、作中还有抒发漂泊之感、离乱之痛、惜春怀旧的。如和传 (三)抒发的就是惜春之情。春晚,风暖,锦城花满。狂杀游人,玉鞭金勒,寻胜驰骤轻尘,惜良辰。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归时烟里,钟鼓正是黄昏,暗销魂。晚春了,熏风吹拂,成都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大家骑马奔驰,到处寻访胜景,简直都发狂了,因为春天要尽了。当垆买酒的女子们在拂面垂柳之下,举起纤纤素手,争劝游人饮酒。回来之时,传来暮鼓之声,黄昏已至,美好的春天又过去一天,美好的春天又少了一天,叫人黯然魂销。这是游人惜春,当然也是写词人的惜春之情。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四)韦词即使写的是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

14、角度去展示女性内心,而有别于温词的第三人称写法。这种写法使韦庄的这类词仍具有注重个人情感展露的特质。 女冠子(一) 木兰花 望远行 浣溪沙 (二)等都是这样。如女冠子(一)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无人知。毫无疑问,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写的是女性的神态;“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也完全是女性的口吻。这首词完完全全是以女性的口气来写的。所谓“别君时” 的“君” 指的是男性。但是,词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相对于“君” ,当然就有一个“我” :我忍着泪水,但是,这泪水还是没有忍住,只好假装“低面”来掩饰;我“不知魂已断” ,只

15、有在梦中与你“相随”了(而下一首就写男方在梦中见到了女友) 。这里虽是女性的口气,却是使用的第一人称。尽管这个第一人称不是男性,但它展露的却仍是个人的情感,使韦庄的这类词仍然具有展露个人情感的特质。在韦词中,这样的例子还有。 望远行末句说:“不忍别君后,却入旧香闺。 ”我怎忍心在你走后,却踏进我们一起相亲相爱时所住的香闺啊!浣溪沙 (二)开头两句:“欲上秋千四体慵,拟教人送心又忪。 ”我想上秋千吧,四肢慵懒,叫人推秋千吧,心里又很是不安(忪, 玉篇:心动不定貌。 ) 。眼看着一天过去,明月高挂,春风悄悄吹进了画堂。这样的夜晚,有情人谁不涌起激情?你看,隔墙的梨花又开了。想到情浓处,憔悴的玉容也

16、泛起了微红。 木兰花一词中写道:“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打眼看,这里似乎用的是第三人称语气,但实际上用的还是第一人称。特别是词的下片, “坐看落花空叹息” ,着一“ 空”字,很明显,这是一种自叹语气:我在这里叹息,但这又有什么用处,远方的他知道我的叹息吗?他会因为我的叹息而归来吗?“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我们相隔千山万水,即使我到梦中去找,这千山万水我又不曾走过,叫我到哪里去找哇!这更是第一人称语气了。在韦庄的这类作品中,往往活跃着一个女性;韦庄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让这个

17、女性站出来,披露自己的内心。这种内心披露,同温词的那种含蓄,那种客观的第三人称的描写,是有很大区别的。它使韦庄的词仍然带有抒发个人感情的特质,尽管它们抒发的是女性的个人感情。总之,韦庄的词,在题材上,不像温词多代女子立言,而是比较注重个人心灵的剖析,注重个人的独特感受的再现;他的词的题材也较温词广泛,除了抒写对女友的思念,还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漂泊之感、离乱之痛、惜春怀旧。韦词也描摹女性,表达女性情怀,但是,温词描摹女性的娇羞慵懒,追求逼真细致,往往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词中有人无己,情感是隐微的,普泛化的,人所共有的;韦词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让女主人公自己披露内心,词中有己,情感是外显的

18、,个性化的,更多地带有词人自己的特征。这不能不说是韦庄词抒情的一个重要特点。二、隐约的叙事为情感的抒发提供背景,同时也是抒情的一种手段,这是韦庄词作抒情的又一特点。温庭筠的词在抒情手段上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在词中组织繁密的意象,依靠意象来承托与暗示人物的心绪。韦庄则不同,他的许多词作,是他的情感经历的记录,具有很强的感事性特征。在这些词作中,隐约的叙事为情感的抒发了提供背景。这句话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韦庄词里的所叙之事,往往是他作词的动因;词人的心灵受现实人生中某些事件的振荡,情感郁结于中而不得不发,于是作词;第二,这些事件反映在词中成为词中的叙事,而这叙事则是词中抒情的基础,词人或者将自

19、己的情感渗透进对事件的叙述,或者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抒发自己郁结于中的感情;因而,在一些词作中,这种叙事本身也是抒情的一种手段。之所以在“叙事”上冠以“ 隐约”二字,因为它毕竟不是散文中的叙事,没有那样明确,有时更是有如草蛇灰线。我们不妨再看看上文已经提到过的五首菩萨蛮 。韦庄身为唐朝的进士,但因唐朝的灭亡而成了前蜀的宰相,而且他一生几乎是到处流浪,这种遭遇,让词人满腹感慨,正所谓“物不平则鸣” ,满腹的感慨总要有一个宣泄的地方,词人于是找到了词这个宣泄感情的渠道,用这五首菩萨蛮记录下自己心灵历程。同五首菩萨蛮一样,两首荷叶杯也是一个整体。词人同这个绝代佳人相逢,相识,相爱,相别,离别后相思。

20、“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这种苦苦的相思,就是这两首荷叶杯的创作缘起。两首女冠子也是如此。词人枕上梦见自己钟情的女友,分别已久的女友,梦见她“依旧桃花面”, “欲去又依依”,醒来方知是一场虚梦,于是“不胜悲” ,于是以词作来宣泄自己的悲伤。这些作品,常常不是触“景”生情,而是因“事” 生感。这不能不说是韦庄词的一个特色。我们再来看看韦庄在词中如何叙述这让自己生感之“事”, ,而这种叙事又如何为抒发所生之“感”服务。从韦词的叙事角度去划分,可将这类词作分为三类。(一)韦庄的一部分词作,常常就是一首小小的叙事诗,或者说像一篇

21、短短的叙事散文,叙事就是抒情。我们首先看看荷叶杯 (二)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这里有时间, “那年”“深夜”;有地点、环境, “花下”“水堂西面画帘垂”;有人物, “我”“谢娘”;有事件,有过程, “初识谢娘” “携手暗相期”“相别,从此隔音尘 ”“相见更无因”。这些记叙的要素,样样齐备。这里,除了“惆怅”一词之外,词中没有任何其它表达感情的词语,更没有任何独立专一的抒情句。词人要表达的感情都蕴涵在叙事之中。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记得“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还记得相别之时, “

22、惆怅晓莺残月” ,为什么记得这样清楚,就因为这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相恋啊!词人就这样在默默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自己恋人的那种强烈的永难磨灭的爱恋之情。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这前一句是说明,后一句是议论,都不是直接抒情,但读者却可以从中读出那种入骨的沉痛。 “俱是异乡人” ,两人都背井离乡,这同一个人背井离乡不同,一个人离开家乡了,另一个还在家里,只要离家的一人回到家乡,就可以见面了;“如今俱是异乡人”,何年何月才有重逢的机会!可以说,词人在这里句句叙事却句句抒情,叙事就是抒情。抒情和叙事完全融为一体。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二)词人有时还以一组词来

23、叙述一段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复杂的事件,而将抒情穿插在叙事之中;相对于这些抒情的句子,词中的叙事则是抒情的基础和触发点。这就像小说家将自己的长篇小说分为几部,又像戏剧家将自己的多幕剧分成几幕。如上面提到的菩萨蛮五首。这五首词组合在一起,叙述了词人在一个“残月”的早晨,同红楼的“美人”告别;然后来到江南,虽然“人人尽说江南好”,虽然江南真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虽然江南也有美女“垆边人似月”,但“ 我”还是想着红楼,思念着红楼的美人;之后词人又离开江南,这时又想起江南的好处,发誓在这新的地方,要是再看见像江南一样的“花枝”,“我”就要在此地终老, “白头誓不归 ”;但“我”并非真的能忘记红

24、楼,所以,词人还要感慨“洛阳城里春光好” ,感慨“ 洛阳才子他乡老 ”,还要“凝恨对残晖”,思念洛阳红楼的“美人”;可是“忆君君不知” ,这更让作者感慨。五首词叙述的故事,时间跨度有几十年,几乎就是作者的一生。它像一支人生组歌,隐隐约约地再现了词人的人生足迹,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词人的对唐朝的怀念与忠贞之情。这可以说是词作中的鸿篇巨制。同上面提到的荷叶杯等词一样,这些词中的叙事,本身就是传达词人感情的有力凭借;但是,在这些词里,也有直接抒情的语句穿插其中,相对于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词中的叙事则是抒情的背景和触发点。前者(指词中的叙事)如“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后者

25、(指词中的抒情)如“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以“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为例,词人在第二首中说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为什么强调“人人尽说” ?言下之意,当然是说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不管人家怎么说江南好,自己还是要回到故乡去,回到自己曾与美人一起居住,现在已经远离却仍然日夜思念的红楼去。第三首却说“如今却忆江南乐”,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这里就含有一个对比, “却忆” 的“却”突出和强调了这种对比。当初为了红楼而听凭别人说江南好,现在自己也回忆起江南的快乐了。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了!要在这里终老了!这里面饱含着词人连江南都不得不离开

26、,离红楼越来越远的一种痛苦。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这一抒情正是建立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是以对红楼的回忆,对江南的回忆为基础、为触发点的。(三)韦庄的词中,另有一些则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某种细节描写,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它所记叙的只是一瞬间的事,记叙的重点不是事情的过程,而是发生在这片刻中的某种细节,如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最典型的是女冠子二首。第一首站在女性的角度,回忆去年的今日,与“君”相别,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感叹此情此心, “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这是一个生活的横断面,是一段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又辅之以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出来。第二首则站在男性的角度,叙述

27、自己昨夜夜半,梦见分别已久的恋人,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然后自己醒来,方知是梦,悲不自禁,无法承受。这又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也是一段心理活动,也有人物神态的描写。 思帝乡 (二)也是如此。它叙述一个年轻女性,在春游,落得满头杏花;这时候,她看到了一位“陌上”“年少”,风流倜傥,决心“ 将身嫁与 ”,今后纵被遗弃,也不以为羞耻。这又是一个生活的断面,一段心理活动。韦庄很擅长从生活中攫取人物刹那之间的一颦一笑,展示人物内心深处最动人的最典型的活动;而人物的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露。在这里,抒情与叙事高度统一,高度融合在一起。总之,在抒情方式上,韦庄的词,常常以情绪记忆的形式再现自

28、身的情绪体验,它不像温词那样过多地依靠意象来承托与暗示人物的心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形容温韦词风,说:“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王国维这样说,含义当然很多;以“画屏金鹧鸪” 来替代意象,以 “弦上黄莺语” 来替代叙事,正是其中之一。王国维已经看到,温庭筠正是以意象来抒发感情,而在韦庄那里,叙事则是抒情的基础甚至最重要的手段。三、清丽疏淡的抒情风格。韦庄与温庭筠虽同为花间词人,且世称“温韦”,但温词浓艳香软,韦词清丽疏淡,却已为世人公认。周济评二人词风,说:“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 ”此语甚受世人称道。韦庄的词,往往以白描的手法,运用明

29、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叙事写人,表达深藏内心的感情,有如“天然去雕饰 ”的出水芙蓉。(一)这种清丽疏淡以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为根基。朴素并不是单调空洞,而是遣词简洁流畅;朴素,同样可以表达深刻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朴素才被人们看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短短十字,毫无修饰,就像口语一样,时隔1000多年,今天的小学生仍能读懂。但是,这里面却蕴藏着深刻的内容。首先,相隔整整一年,记忆却如此准确,足见印象之深,这一天在心里的地位之重。须知那是与君相别的日子啊,须知他是我为之付出一切的人啊。其次,一个人要记住某个日子,例如亲人的生辰,还不很难;难的是刚到这一天就能想起来。但这里是刚到这一

30、天就想到了。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一到“今日” 就想起来了。第三,主人公仅仅是这么清楚地记住了这个日子吗?不一定。主人公是天天在想着这个日子,天天想着这次分别。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天天思念,夜夜做梦,梦中都与已经离别的人在一起,这个日子,还需要记吗!第四,正因为这个日子这么不同寻常,所以当时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浮现在心头。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当时自己控制不住眼泪,只好低面掩饰;女主人公尚未全脱少女的娇羞,不敢那么直眼看,就只好“半敛眉”了。这种朴素的叙述中,有多少丰富的含意啊。(二 )这种清丽疏淡风格的形成与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韦庄把自己的主要力量放在

31、披露人物的内心上,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只是披露人物内心的一个途径。因此,对人物的刻画往往采取白描的手法,最多稍作点染。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挑尽金灯红烬,人灼灼,漏迟迟,未眠时”, “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 “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杨柳 ”等等,都是白描;像“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就算是有所点染了。但是,即便这种点染,同温庭筠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温词说:“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 ”他不按“桃花面”“ 柳叶眉”的形式说“云鬓”,而说“ 鬓云”,叶嘉莹先生说,因为“鬓云”比 “云鬓”更有修饰性。已经

32、是“香腮”了,还要加“雪” ,从气味,从颜色,方方面面去渲染。已经说了“照花前后镜”,还要写“ 花面交相映”;已经写了动作,还有再写效果,这是反复渲染。韦庄则总是白描,那样简洁,那样疏淡,那样朴素,那样清丽。这对韦词抒情风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一种是铅粉黛石,即花粉胭脂之类,通过化妆而外加上去;一种是由于姿容美好,一笑一盼,就能光彩照人。这后一种文采当然更是动人。而韦词就是这后一种风格。“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何等朴素,何等清丽。实在值得揣摩借鉴。【结语】综上所述,韦庄的词在抒情上有如下个性

33、:其一,抒什么情?与温词抒发共泛的女性之情不同,韦庄抒发的是自己的个性之情;其二,怎么抒情?与温词多以意象承托和暗示不同,韦词再现自己的情绪体验,偏重于叙事,在叙事之中和叙事的基础上抒情;其三,在抒情风格上,韦词清丽疏淡,不事雕琢。在这三点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在谈到唐宋词抒情的特征时,王兆鹏先生认为:唐宋词史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抒情范式,唐宋词的演变史主要是这三大抒情范式的相互更迭。 “一是由温庭筠创建的花间范式 ,二是由苏轼创立的东坡范式,三是由周邦彦建立的清真范式 。 ”他认为, “花间范式” 所抒之情“不是创作主体独立的自我感受,而是带共性的情感,如男欢女爱、相思离别、叹老嗟卑等等,词

34、中缺乏作者鲜明独特的主体意识,从词中看不出作者的胸襟、怀抱、气质,创作主体的个性被消融在共性的情感之中”。 “抒情主人公往往不是作者自我,而是没有确切指定性的他人或共我 ,即使是抒发自我之情,也多是假托佳人思妇之口而出之。 ”“东坡范式”的大部分词作“则是表现主体意识,塑造自我形象,表达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抒发自我的人生理想”。“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我,写自我之情,也以我之口吻声气出之,并且我 字直接出现在词中,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我欲乘风归去 等等。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韦庄虽属花间词人,却与温庭筠所代表的花间词风有明显不同;他虽然具有“东坡范式”的某些因素,却又与苏东坡的词有一定

35、距离。他是一个站在温庭筠与苏东坡之间的人物。而正因为如此,韦庄在中国词史上更有其自己独特的位置。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注释】 参见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第87102面。见唐宋名家词选第1617面。见江苏版唐宋词鉴赏词典 第8283面。 见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第83 85面。 参见王兆鹏 唐宋词史论第134149面,第159面。【主要参考书目】1、 十国春秋 韦庄传 (网络查阅,版本不详)2、 词综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3、 唐宋名家词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4、 唐宋词史论 (王兆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5、 唐宋词鉴赏词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6、 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7、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著,岳麓书社1989年版)8、 人间词话新注 (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9、 文学风格例话 (周振甫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0.中国文学通史 (罗锡诗 夏晴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