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良方治疗小腿抽筋(真良方也,不可小视!) 2011-01-14 21:47许多的人在晚上睡觉时,特别是在临晨,小腿会突然一阵抽痛,腿部抽筋了 有句广告词这么说:“腰酸背痛腿抽筋,身体提醒你,缺钙了!”于是,各种补钙的产品应运而生,数不胜数。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开始吃钙片了。但是吃了真那么有效吗?我且不评判,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没有缺钙这种概念。我要说的这个止痛妙方,其实很简单,叫做芍药甘草汤。腰酸背痛其实是肌肉酸痛,腿抽筋自然是筋脉痉挛,脾主人一身肌肉,肝主筋脉,肌肉和筋脉有了问题,就要找准主因,调和肝脾。芍药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甘味入脾,因而这味芍药
2、甘草汤被誉为止痛的良药,并且一点都不苦口。芍药甘草汤非常方便配制,芍药和甘草这两味药在一般的中药店都能买到,取白芍 20 克,甘草 10 克,或用开水冲泡,或用温火煮,可当茶水饮用。注意,我这里说的芍药、甘草一定要是生白芍、生甘草,不要炙过的,炙过的药性就变了。验案:贾某某,男,53 岁,左腨(小腿)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用白芍 24g,炙甘草 12g,四剂愈。取 10 克木瓜片开水冲泡饮用可治腿转筋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09-08-27 在迈过四十岁这道坎后没两年,
3、我明显感觉体质开始衰退,不是经常头疼脑热、眼花耳鸣,就是腰酸背痛、精神不振。更糟的是从前年冬天开始,夜间睡觉的时候经常发生“腿转筋”,几次痛得我从睡梦中醒来医生说我缺钙,要我天天喝牛奶、晒太阳,多喝骨头汤与鱼汤等。这一切,我都照办了。腿转筋现象并没有缓解,反而趋向严重。有时候,我不仅腿转筋,甚至连腹部肌肉也发生抽筋,痛得我腿不敢动,也不敢深呼吸,简直要我的命,闹得一家人惊恐不安。去年秋天,我到南京的一家大医院请中医专家诊治。专家告诉我,转筋就是西医所说的腓肠肌痉挛。中医认为,肝主筋,所以一切肢体筋脉牵掣拘挛,都与肝有关。为此,以木瓜治疗颇有疗效。木瓜性味酸、温,酸能走筋,尤入肝脏,可舒筋活络、
4、益筋走血、缓挛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木瓜中含有黄酮类、维生素 c、枸橡酸、酒石酸等,具有缓解四肢肌肉痉挛的作用。我上药店买回一包木瓜干品,天天取 10 克木瓜片置茶杯内,开水冲泡饮用。连饮一个余月,腿转筋停止,腹酸背痛等症状也明显好转。芍药甘草木瓜汤治足转筋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6 年第 7 期核心期刊论文速发快发(点击进入)国家级期刊论文快速发表(点击进入)摘 要:足转筋,即腿肚子转筋,又叫足抽筋。中医称“足挛急”,西医称“腓肠肌痉挛”。临床上,此病多见于成年男女,老年及体弱者尤为常见。本病虽可发生在吐、泻或失血之后,但绝大多数患者是由局部受凉引发的,当然也有无诱因而发生。发作时。局部痉挛
5、,疼痛剧烈,其足不可伸,伸则疼痛更剧。25 分钟后,自动缓解。缓解后,多数如常人,只有少数存在局部压痛。笔者将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加入木瓜,组成芍药甘草木瓜汤,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味,用来治疗本病,效果非常满意。看到这里,有人又有疑问啦,“我腰酸背痛腿抽筋了,揉揉捏捏不行吗?一定非得要吃药吗?”揉揉捏捏,当然也是可以的,也有不错的效果。比如小腿抽筋的时候,以大拇指稍用力点按住患腿的承山穴,接着按顺、反时针方向旋转揉按各 60 圈,然后,大拇指在承山穴的直线上下擦动数下,令局部皮肤有热感,最后,以手掌拍打小腿部位,使小腿部位的肌肉松弛。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后,小腿转筋症状即可消失。但是,这个标虽然暂时的
6、除了,病根还在呀,由表及里,本还没有痊愈呢。芍药甘草汤证其一 四嫂,十一月十三日 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一两 生甘草八钱拙巢注:二剂愈。芍药甘草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 老妈,二月七日 右足行步不良,此有瘀滞也,宜芍药甘草汤以疏之。京赤芍八钱 生甘草四钱抑芍药甘草汤不仅能治脚孪急,凡因跌打损伤,或睡眠姿势不正,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本汤治之同效。余亲验者屡,盖其属于静脉瘀
7、滞一也。缘动脉之血由心脏放射于外,其力属原动而强,故少阻塞。静脉之血由外内归于心脏,其力近反动而较弱,故多迟滞。迟滞甚者,名曰血痺,亦曰恶血。故本经谓芍药治血痺,别录谓芍药散恶血。可知千百年前之古语,悉合千百年后之新说,谁谓古人之言陈腐平?曹颖甫曰:辛未之秋,予家筱云四弟妇来诊,无他病,惟两足酸疼,拘急三年矣。其子荫衢问可治与否,予告以效否不可必,药甚平稳,不妨姑试之,乃为用亦白芍各一两,生草八钱。至第三日,荫衢来告曰,服经两剂,今已行步如常矣。而佐景所用,效如桴鼓者乃又如此,此可为用经方者劝矣。芍药一味,李时珍本草所引诸家之说率以为酸寒。历来医家以讹传讹,甚有疑桂枝汤方中不应用芍药。予昔教授
8、于石皮弄中医专校,与马嘉生等向药房取赤白芍亲尝之。白芍味甘微苦,赤芍则甚苦。可见本经苦平之解甚为的当。予谓苦者善泄,能通血络之瘀,桂枝汤为解肌药,肌腠为孙络所聚,风袭肌理则血液凝闭而不宣,故必用芍药以通之。然予说但凭理想,今吴生凝轩乃有芍药活静脉之血一解,足证予言之不谬。读伤寒论者可以释然无疑矣。1.足肿痛: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晨起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痛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时有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 1 两,生甘草 8 钱,2 剂愈。2.转筋
9、:贾某某,男,53 岁,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用白芍 24g,炙甘草 12g,四剂愈。3.舞蹈症:覃某某,女,11 岁,手足不断舞动,行走摇摆不稳,双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脸样动作,舌不断伸缩,头部摇晃,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细,有膝关节疼痛史,诊为小儿舞蹈症。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宜滋阴养血,缓急解痉。拟芍药甘草汤:芍药 30g,甘草 30g,水煎服, 7 剂愈。4.胃扭转:孙某某,女,38 岁,胃脘胀痛 20 多年,后 10 年伴发频繁呃逆,大声嗳气,每年复
10、发 23 个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续状态,不能右侧卧,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胃呈扭曲状,诊为胃扭转。用芍药 20g,甘草 20g,日 1 剂,浓煎取汁,日服 3 次。服药后第 1天,诸症减,续服 20 余剂痊愈,查胃形态恢复正常。5.过敏性肠炎辽宁中医杂志(1981;4:25):范某某,男,成人,腹痛,腹泻绵绵不愈,诊为过敏性肠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小弦,腹痛,按之则舒。此乃肝脾不和,脾气滞结,脉络不行,治宜调肝和脾。方用芍药甘草汤:生白芍 30g,生甘草 15g,服 4 剂痊愈。6.顽咳:李某某,男,55 岁,咳嗽少痰,郁郁微烦 1 年余,食纳一般,二便调,舌边尖红赤,少苔,脉沉
11、弦细稍数,曾服二陈汤、上嗽散、九仙散等无效。据其证见郁郁微烦等,试以肝火犯肺论治。方用芍药甘草汤:白芍 30g,甘草 20g,日服一剂水煎取汁 200ml,一日3 次,服 5 剂愈。灯芯草一把,烧成灰后冲水喝,一次就可以了。我初中的时候长身体打篮球,小腿几乎天天抽筋,那叫一个痛苦啊,后来还是我祖母告诉的这个方法,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再也没抽筋过,游泳登山任何剧烈运动都是一样。考虑老人家应该是阴虚风动,阴间阳入于阴,阴亏不能制阳易阳亢生风。而表现为夜间抽筋,但也极有可能还夹有血瘀阻络生风。可以让老人用黄精 山萸肉 枸杞子 红花 各适量泡水喝然后报泡好的药吃了滋阴养液活血的作用。面肌痉挛1.白芍
12、可治肌肉痉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证实,白芍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用其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面肌痉挛 白芍 45 克,炙甘草 10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分早晚 2 次服,连续服用 2 个月。 2. 腓肠肌痉挛 白芍 30 克,桂枝、甘草各 15 克,木瓜 10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分早晚 2 次服。一般服药35 剂可减轻或痊愈。 3. 肌肉痉挛综合征 白芍 3060 克,炙甘草 1015 克。每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枝;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痛、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肋肌
13、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 佛手、白术。一般服药 6 剂左右,症状可全部消失。4. 某医院诊为面肌痉挛,予安坦、安定、谷维素等治疗数日,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医。诊见患者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上及眼睑,下及口角,伴心烦,失眠,梦多,舌淡、苔薄而少津,脉沉细 而弱。辨证为血虚肝旺,予乌梅四物汤加味,效不显;复诊辨为风阳上扰,予天麻钩藤饮,效仍不著。后辨为心脾两虚,肌肉失濡,虚风内动,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炙甘草、浮小麦各 30g,大枣 15 枚,龙眼肉 10g,炒酸枣仁 15g,天麻(冲)5g。水煎温服,3剂见效,10 剂收功。后以逍遥丸合人参归脾丸以资巩固。随访 2 年5. 加减天麻钩藤药物组
14、成: 天麻、钩藤各 35g,白芍、黄芪各 30g,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20g,桂枝、独活各 15g,炙甘草 10g。 治疗面肌痉挛偏方 5. 【处方 1】 组成:胆南星 8 克,雄黄 3 克,醋芫花 50 克,黄芪 30 克,马钱子总生物碱 0.1 毫克,共为细粉,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 0.05 毫升,混匀。 用法:每次取药粉 0.2 克,敷脐,常规法固定。每周换药 1 次。 主治:面肌痉挛。 6. 【处方 2】 组成:天麻、防风、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细辛、全虫、僵蚕、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压细粉,每次取药粉 10-15 克纳入脐内,外以胶布固定,1 日 1 换。 7. 主治
15、:面肌痉挛。 近日,家住宝安十区的胡女士向本报救助称,她患面肌痉挛 4 年多,经多方求医都毫无效果,希望市民能给她提供治疗这种疾病的偏方。昨天,不少市民打电话或发短信来支招,介绍他们治疗面肌 痉挛的方法,曾先生说,自己有一个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取半斤以上的黄鳝鱼的血,加上燕巢的泥,混合在一起外涂在面部,然后配合神灯(一种物理治疗设备)照射。曾先生表示,他曾试过 这个偏方,证实确能收到较好疗效,希望也能帮到胡女士解除病痛。 8. 同时,温先生也表示,他今年也曾患有类似胡女士的病,后来他通过吃草鱼油好了。温先生建议胡女士到菜市场买些草鱼油回来,每天用草鱼油炒菜,尽量多吃草鱼油。在炒菜时,还可以放点
16、生姜 进去。 “一天 3 次,这样坚持几天,应该会见效。为血不养筋,寒痰凝聚,用温化寒痰,养血润筋的办法。天南星 10 克,白僵蚕 15 克,当归 15 克,黄芪 20 克,白附子 10 克,白芍 20 克,阿胶 10 克,红花 15 克,川乌 5 克,草乌 5 克,全蝎 10 克, 水煎服, 9. 每天用 68g 天麻粉服二次即可,35 周痊愈 名医、专家经验方 10速溶汤治风寒袭络型(王法昌) 组成:羌活、白芷、防风、荆芥、蝉蜕、僵蚕各 10g,当归 15g,川芎 10g,白芍12g,生地黄、秦艽、葛根各 15g,天麻 10g,黄芪 60g,甘草 6g。 主治:由感受风寒所致的口眼喎斜、发
17、热、恶寒、肢体酸楚不适、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用法:先将上药用凉水浸泡至透,水适量,以超过药为度,武火至沸,加盖,文火煎煮 20 分钟,取药汁温服;3 小时后再沸,服尽;再加水煎二汁,文火煎 30 分钟,亦分 2 次服。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8) 11.匡罢汤治肝阴不足风邪入络型(冯发祥) 组成:生地黄 12g,白芍 10g,麦门冬 10g,石斛 12g,枣仁 10g,炙甘草 5g,石决明 12g,天麻 10g,全蝎 5g,白附子 10g,菖蒲 5g,天竺黄 10g,茯苓 12g,僵蚕 6g。 功效: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18、 主治:口眼喎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方解:本方以清?费伯雄 “滋生青阳汤”合杨氏家藏方“李正散” 化裁而成。方中生地、麦门冬、石斛滋阴养液,合白芍、枣仁、炙甘草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肝之功效;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为治疗中风面瘫、口眼喎斜良药,故有牵正之名,加石决明、天麻、天竹黄、菖蒲、茯苓、以增强平肝祛风、化痰通络之功能。诸药合用,有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扶肝匡罢之功效。加减:阴虚加龟板;气虚加黄芪、党参;肾虚加枣皮、麦门冬。 (柴国剑,李志文,吴秀贤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186) 12.通络牵正散治风痰阻络型(郭文显) 组成:白附子 9g,
19、僵蚕 9g,全蝎 9g,钩藤 30g,地龙 15g,天麻 9g,红花 15g,赤芍 9g。 主治:风痰阻络引起之面瘫、颜面麻木、或有面肌抽搐、胸痞不舒、舌苔腻诸症。 方解:白附子辛热,可祛头面游走之风;僵蚕、全蝎、天麻、钩藤能祛风邪,镇惊悸止痉挛,升清降浊,散风化痰;地龙能走窜经络;红花、赤芍能活血通络。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 13牵正散四物汤治风痰阻络(印会河) 组成:白附子 12g,僵蚕 9g,全蝎 6g,生地黄 15g,赤芍 15g,川芎 9g,当归15g,桑枝 50g,丝瓜络 9g,鸡血藤 30g。 功效:祛风活血。
20、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 9g,并以醋炒香 120g 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杨思澍,严季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7) 14唐氏验方治风痰阻络型(唐成德) 组成:钩藤、菊花各 15g,蝉蜕、僵蚕各 10g,全蝎 8g,何首乌、白芍、龙骨、牡蛎各 15g,鸡血藤、珍珠母各 20g,夏枯草、桑寄生各 12g,天竺黄 5g,胆南星 10g。 主治:适用于风痰壅盛引起的口眼喎斜、头重如裹、舌苔白腻、脉滑等症。 (杨思澍,严季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45 ) 15孔氏方治风寒痰湿流注型(孔庆玺) 组成:白附子 6g,
21、天麻 15g,陈皮 10g,半夏 10g,茯苓 15g,全蝎 2 条,蜈蚣 2 条,僵蚕 10g,川芎 10g,甘草 3g。 主治:风寒痰湿流注于头面经络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方解:白附子辛热,祛风化痰,散寒通络,长于祛头面风痰;僵蚕、全蝎、蜈蚣、天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川芎理气活血,其气上行,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之意;陈皮、半夏苦辛通降,通痹开塞,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取其气化则温化,湿去则痰无由而生之意;茯苓、甘草健脾渗湿。全方健脾、理气、通络以治本,祛风化痰、散寒止痉以治标,使邪去正安。 (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 五、单方验方 16面神经炎
22、验方 独活 30g,白芷 30g,薄荷 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一丸,每日 3 次,口含服。适用于风邪伤络之面神经炎。 17蜈蚣朱砂散 蜈蚣 18 条,朱砂 9g。将上 2 味共为细末,分 18 包,每次 1 包,每日 3次,每次均以防风 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 天为一疗程。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郁久化热之面神经炎。 18二麻散 天麻、升麻各 15g,当归 28g,细辛 5g。共研细末,每次 3g,每日 3 次,分7 日服完,为一疗程。该方功能熄风通络,适用于风痰阻络之面神经炎。 19蒲氏番蜜膏 番木鳖(即马钱子)500g、白蜜适量。将番木鳖加水 3600ml
23、,煮沸 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容器中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 15 分钟,待温备用。将药膏涂患处面部,厚约 02cm(口眼部不涂) ,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 1 次,搽药处 35天发生奇痒,68天出现皮疹,914 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先兆,即可停药。 20防风蜈蚣散 防风 30g,蜈蚣 2 条。蜈蚣研细末,防风煎汤送服,每日一剂,儿童酌减,晚饭后服。适用于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21.“三白五虫汤”除“ 面瘫”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 , “口眼歪斜”,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眼皮不能闭合,流泪,面部表情动作消失,说话发音不清,吃
24、饭时漏饭、漏水,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皱额、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鼻唇沟变浅。患者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巩膜。风湿、中耳炎、脑部疾患及风邪侵袭、突受寒凉等均可引发本病。 中医认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瘀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笔者自拟“三白五虫汤” 治疗面神经麻痹,屡用屡验,一般服药 10-15 剂即可治愈。患者不妨一试。 药物组成:白芍 20 克,白芷 15 克,白附子 6 克,僵蚕 15 克,蝉蜕 15 克,炒地龙15 克,全蝎 10 克,防风10 克,川芎 10 克,钩藤 20
25、克,黄芪 30 克,蜈蚣(另包)2 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 1 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 2 次用药汤冲服。 “三白五虫汤 ”选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祛风通络,加快经络气血运行;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 “面瘫”乃愈。 中药治疗面瘫 疗法提供:重庆市荣昌县妇幼保健院 管莉 张宗智 治疗方法: 22. 中药内服治疗: 药物组成:牵正汤加味。白芍 20 g,白芷 15 g,白附子
26、6 g,僵蚕 15 g,蝉蜕 15 g,炒地龙 15 g,全蝎 10 g,防风 10 g,仙灵脾 15 g,皂角 12 g,川芎 10 g,钩藤 20 g,黄芪 30 g,葛根20 g,红花 10 g,蜈蚣(另包)2 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 3 次兑匀分服,每日 1 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 3 次用药汤冲服。 23. 中药外敷治疗: 马钱子粉贴敷法。马钱子粉 10 g,用适量白酒调成稠糊状,放入密闭容器中备用。风湿膏剪成约 1 cm1 cm 大小方块,将适量马钱子粉糊置于膏药中央,贴于阳白、太阳、颊车、牵正、下关、地仓等穴,每次 35 个穴位,稍加按压。每日按摩穴位 3 次,
27、每次 5 分钟,以促进药物吸收。一般贴药后患者即感面部有牵扯感,感觉越强烈,治疗效果越好。7 天一疗程。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卒口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候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认为,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以致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 僵蚕、全蝎、白附子可祛风、活络、通经脉;配以丹参、葛根、红花可活血、化瘀、追风;佐以仙灵脾、皂角、蜈蚣有兴奋神经的作用。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
28、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用马钱子粉外敷穴位可使药物直接经皮吸收,恢复面部瘫痪肌肉。使用白酒调敷,不仅中和马钱子之寒性,且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故内服、外敷二法同用,可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 1.以解痉、抗抽搐、止痛为主,药物治疗为主。 2.新针疗法。 3.理疗:超短波、红外线。 4.局部封闭及无水酒精注射。 5.射频温控热凝术。 6.微波治疗。 7.高压氧治疗。 疗效评价 1.治愈:治疗后,无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1 年
29、内无复发,有疼痛者、疼痛消失。 2.好转:面肌抽搐症状减轻,间歇期延长。 3.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专家提示 原发性面肌抽搐病因不明,表现为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部分或全部颜面表情肌阵发性抽搐。有专家认为它是颅神经功能不全综合征。面肌抽搐分为症状性和原发性两种。所谓症状性(继发性) 面肌抽搐是指由于一些疾病所引起的伴随症状,如大脑皮质肿瘤、脑干肿瘤、听神经瘤、小脑角肿瘤、面神经的神经纤维瘤、脑干炎症、面神经周围感染以及颅后窝蜘蛛网膜炎波及面神经等所引起抽搐。 原发性面肌抽搐,近 30 年来的文献证明它是由于血管结构变化因素,即颅内动、静脉,动静脉畸形压迫刺激面神经所致面肌抽搐。抽搐时常伴有耳鸣
30、、鼻堵、头晕、烦躁,部分晚期病例,患侧面肌无力、萎缩、舌前 2/3 味觉降低或消失。精神紧张、劳累、说话等为诱发因素或加重抽搐。治疗用中枢抑制制剂、血管扩张药、维生素、激素以及抗癫痫药物收效甚微。 文献报道用山胺咪秦(卡马西平)400600mg/天,治疗后,疗效较好,一般需长期服药。 1什么是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常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严重者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使眼睛不能睁开。安静时减轻,情绪紧张、疲劳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2面肌痉挛的表现:面肌痉挛表现为电击样、抽搐发作,有间歇期
31、,自己不能控制。发作时,病人半侧面肌强劲地、阵发性抽搐,眼睑紧闭,口角歪斜,抽搐时间短则数秒,长则 10 余分钟。从而严重影响视力、语言、饮食和工作。有时可和三叉神经痛同时发作。晚期患侧面肌无力萎缩,舌前 2/3 味觉可能丧失。3面肌痉挛发病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a) 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 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b) 另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
32、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 发作性抽动。c) 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传统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4面瘫、面肌痉挛相互转化:a) 由于患者面瘫长时间没有恢复或不完全恢复,引起面肌痉挛。表现为患侧表情肌面肌痉挛麻痹,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许多病例常因感受风寒、情绪激动
33、而诱发。中医治疗面肌痉挛,早期以祛风活血为主;病程较长的可以滋养肝肾、平肝熄风解痉为主。现将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介绍如下:24. 方适用于面肌痉挛早期发病,初受风寒者。方药组成:麻黄克,防风克,川芎克,赤芍克,全虫(蝎子)克,胆南星克,白芷克,红花克,地龙克,菊花克,甘草克。用法:水煎服,日服服,日服次。25. 方用于面肌痉挛,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即病情加重。方药组成:天麻克,钩藤克,川芎克,生地克,赤芍克,葛根克,夏枯草克,蝉蜕克,僵蚕克,全虫克,生石决明克,代赭石克,丹参克,甘草克。用法:水煎服,日服服,日服次。26. 方用于面肌痉挛,属体虚受风,常见于中老年人,日久不愈。
34、方药组成:生黄芪克,防风克,川芎克,当归克,赤芍克,制首乌克,白蒺藜克,葛根克,蜈蚣条,水蛭克,全虫克,升麻克,甘草克。用法:水煎服,日服服,日服次。辨证用药,酌情加减,血压偏高、头晕头痛者,可加天麻克、钩藤克、夏枯草克、生石决明克等;抽动严重者,加地龙(蚯蚓)克、蜈蚣条、蝉蜕克等b) 另一部分患者为原发性的面肌痉挛,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如封闭注射治疗)或痉挛时间长而引起面部肌肉的瘫痪。 症状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 ,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
35、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
36、,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 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血管因素1875 年 Schulitze 等报道了一例 HFS 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 80 90的 HFS 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 在导致 HFS 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 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 SCA)次之。已知 SCA 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 而 PICA 和 AICA 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
37、、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 HFS。以往认为:HFS 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 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 HFS 手术的预后。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 等报道了一例 CPA 表皮样囊肿使 AICA 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 HFS;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 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
38、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 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 HFS。在年轻患者中 ,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 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 Arnold-Chiari 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 HFS。其他因素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 HFS 产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桥脑小脑角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存在血管压迫并不产生 HFS。而 Kuroki 等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的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其肌电图可表现为类似 HFS 的改变。Mar-tinelli 也报道了一例面神经周围支损伤后可出现 HFS。关于面神
39、经出脑干区以外的部位存在压迫因素是否导致 HFS,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HFS 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家族性 HFS 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编辑本段临床表现有些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处长可灰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
40、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轻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按 Cohen 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 0 级:无痉挛; 1 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 2 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 3 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
41、4 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编辑本段治疗方法面肌痉挛病的病因中医讲:一般是由于过度的疲劳、紧张、干火旺盛、有内热、外感风寒引起的。 西医称: 血管压迫面神经以后造成粘连,面神经缺血缺氧引起面神经痉挛。多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则。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
42、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你朋友如果确诊是面肌痉挛最好不要针灸,因为此病本身就怕刺激,有时针灸反而会加重病情,有的人当时见效,日后复发起来反而会厉害。另外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这些抗镇定抗癫痫药物只控制,而且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大,依赖性也比较强。可以服些 B1B12 但收效甚微。A 型肉毒毒素也只控制,一般打一针最长能控制一年,或半年到三个月,长间注射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因 A 型肉毒毒素只麻痹面部的神经造成人为的面瘫,所以当时打完面肌痉挛会控制。但长时间注射的病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面瘫的症状。外科手术治疗此病要比上述两种方法相对
43、理想些,采纳的患者也会多些。但复发率也很高。临床上接触的,最多有一个患者做过四次手术。 目前西药治疗不外乎上述这几种方法。中医治疗国内目前也有很多家,大都是主要以口服中药治疗,但大多传统口服药物只是单纯的通经活络,祛风化於,只会见效,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利用蜂疗有一定疗效,但治疗过程较长,坚持下去,可望治愈。编辑本段治疗措施药物治疗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 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的传导,一次注射量为 0.30.5ml,以达以出现轻度面瘫为度。剂
44、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 35 个月后仍要复发。现已很少采用。 注射方法:患者侧卧,常规碘酒酒精消毒患侧耳下乳突周围,于外耳道底软骨与乳突前缘交界处,用 2021 号针头,接 2ml 注射器,针尖指向前内上方,与颅底水平线呈 30 度角,刺入 3 厘米即进入一凹陷内,先注射 1%普鲁卡因 1ml,不拨出针头,观察 12 分钟有无出现面瘫,如出现面瘫表示刺中神经干,然后接上有水酒精空针,注入0.30.5ml 酒精或酚甘油,将发生明显面瘫而痉挛消失。经过半年后面瘫多能逐渐恢复,约 2/3 的病人痉挛亦将复发。射频温控热凝疗法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
45、产生热能,温度在 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 12 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手术治疗1.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 在局麻下,于茎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经主干,用血管钳压榨神经干,压榨力量应适当控制,轻则将于短期内复发,重则遗留永久性面瘫。如将远侧分支找出,在电刺激下找出主要产生痉挛的责任神经支,进行选择性切断,效果虽较压榨术好,但术后仍要发生轻度面瘫,12 年后亦有复发。 2.面神经减压术 即将面神经出颅之骨管磨开减压,系 1953 年首先
46、由 Proud 所采用。在局麻下凿开乳突,用电钻将面神经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纵行切开神经鞘膜,使神经纤维得以减压。1972 年 Pulec 认为,单纯乳突内减压范围太小,应同时将内听道顶部和迷路段全部磨开减压。手术中也曾发现神经有病理改变如神经水肿、弥漫性肥厚和神经鞘纤维性收缩等与病因相矛盾的现象,但手术后确实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 年 Cawthorne 曾报告 13 例手术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减压术较复杂,尤其全段减压术不仅难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险。所谓疗效是否因手术中创伤面神所致,并非减压之效,也值得商榷。 3.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 Scoville(1965 年)依上法将垂直段面神
47、经骨管磨开后,用纤刀将垂直段纵行剖开 1cm,并在其间隔以硅胶薄膜,其目的是切断交叉的神经纤维,以减少异常冲动传导,缺点是很难确切地达到既不明显面瘫又不出现痉挛的程度。 4.面神经钢丝绞扎术 为作者设计,用直径 1mm 钢丝将面神经干绞扎,做永久性压榨,绞扎程度可以随意调整,方法简便可靠,适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进行开颅探查者,更适用于一般基层医疗单位。 局麻,于耳垂后下,沿下颌角做弧形切口,分离腮腺后缘,找出面神经主干,取不锈钢丝贯穿于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紧固定以作为支点,然后绕穿神经干绞扎之,一面绞扎一面观察面肌活动,直到痉挛停止而呈轻度面瘫为止。一般以眼裂闭不上达 12mm 为宜。钢丝留置切口
48、外,暂不剪断,俟次晨观察痉挛有无复发,再做最后一次压力调整,剪去多余的钢丝,埋入皮下。术后如有复发,可打开切口,找出钢丝尾段现进行绞扎。如长期面瘫不恢复,亦可进行钢丝松解。本法的缺点是术后肯定要有 36 个月的面瘫,复发率较高,达 30%。 5.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 Jannetta 于 1966 年倡用,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外科常用的方法。 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枕骨做 34cm 骨窗,切开脑膜,进入桥小脑角,找出、颅神经,如发现有占位性病变或蛛网膜粘连即进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压迫性血管,可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器械给以分离开,如果分不开,可用 Silicone 或 Teflon 片隔垫开,
49、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与神经之间。这些血管多是小脑前下动脉绊,是脑干的主要供血者,手术中如有损伤出血或诱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都将引起脑干缺血水肿,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即使内听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聋。临床上观察到,1/3的病人动脉穿行在、神经之间,或绊顶有内听动脉支进入内听道,进行血管减压术操作都会遇到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进行分离和垫隔,还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压迫的血管,因此血管减压术也无法应用。为此,作者设计出一套新的手术方法,叫颅内段面神经干梳理术,取得满意效果。 6.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神经纵行劈裂术)按血管减压术操作,进入桥小脑角,找到、颅神经,游离出面神经干,于脑干根部与内听道口之间,用纤刀顺其长轴进行多层次劈开,按痉挛的程度确定劈开的层次,一般劈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