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文风格.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791790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风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文风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文风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文风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文风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文风格1.居住习俗 东凤人新建住房,无论穷富,择地相当讲究,村民建房选址喜靠河涌(寓意以水为财);忌择屋前有高大建筑物、被大火烧过或曾埋葬有尸体的地方;忌择路尽头;弟弟建房忌建在哥哥屋前,恐防弟弟“背不起哥哥”,寓意“负担重”。建房大多坐北朝南,厨房和厕所建在屋外,厨房门口朝东。房间不设 3 间或 4 间,因其意为不三不四。建屋前,习惯先请喃呒佬或拜神婆于屋地设坛拜神,祈求神灵庇佑家宅安宁、丁财两旺。建造期间,“兴工”、“上梁”、“封龙口”须择吉时祈福,并燃放鞭炮。“上梁”时,正梁中间需挂一条红布做梁红,燃放鞭炮,围观者都可得一封利是。20 世纪 90 年代后,房屋营建中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逐

2、渐消失。室内陈设也随时代变迁而不同,90 年代前,房屋正中靠墙设神龛,神龛左边摆放祖先灵位;两边摆茶几、家具;壁上挂字或画。90 年代,客厅四壁粉刷白色,挂字画;厅堂摆设沙发、电视柜,顶蓬正中悬风扇。2000 年后,神龛和祖先灵位的安放较随意,一般视乎家居设计,摆放在大厅中央或大厅一角,更有家庭将其安放在二楼。新式家私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各类装饰品点缀着家居环境。城乡住房结构、建筑样式发生重大变化,砖木、砖混结构代替土木结构。石灰漫顶,水泥地板。农村楼房鳞次栉比,到处可见的是新式的楼宇。2.饮食习俗 20 世纪 70 年代前,东凤地区多为日食两餐,早餐不普遍。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和经济收入逐步

3、提高,生活稳定,饮食安排多以成规律,普遍日食三餐,早餐多为粥品、糕点,个别晚上还有吃夜宵的习惯。90 年代后,东凤人更注重饮食文化,菜式讲究色香味美,菜式数量、配料也相当讲究。菜烹调物法多种多样:煲、焖、焙、熬、熏、蒸、炒、烤、炸、煎、焗、煮、炖、灼、烧等等,各得其法、各臻其妙。同时,尤为重视从饮食中补充营养。如妇女分娩后,多煮鸡酒、炒姜饭,人们认为两者均有祛风功效,是分娩后的滋养品。东凤人饮食一般有四大喜好:吃狗肉。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不稳(站不住)”,东凤人素来喜欢吃狗肉。尤其是夏至这一天,吃狗肉的人更多,所谓“夏至狗,无处走”。人们认为狗在这段时间刚好换毛,肉质肥嫩,吃之不燥,有

4、滋阴补肾之功效,可治尿床等疾病。同时,夏天为流行性疾病多发季节,因此夏至适宜多吃狗肉,以增强抵抗力。狗肉烹调与众不同,狗去毛后,用火烧至金黄色,洗净剁块用姜先焖后煲,也有用南乳、八角焖。夏至当天,生熟狗肉随处可买,村村皆闻狗肉香。吃蛇肉。蛇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高蛋白质、低胆固醇,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且有祛风湿、除痹痛之功效,是滋补圣品,特别受东凤人的喜爱。蛇肉以毒蛇为佳,食法有“三蛇烩”(三蛇:金脚带/金环蛇、饭铲头/ 眼镜蛇、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此外,人们认为蛇胆祛风、凉血明目,比蛇肉更胜十倍,因此每次吃蛇必取鲜蛇

5、胆冲米酒饮服,也有人浸制蛇酒饮用。饮茶。90 年代后,随着东凤餐饮业发展,很多人养成到茶楼饮茶的习惯,尤其是老年人。清晨起床后,人们喜欢到茶楼享受名茶美点(早点)。茶有乌龙茶、菊花、普洱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奶黄包、肉包、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云吞等等。人们在茶楼里沏上一壶好茶,点上几道美味点心,有的自斟自饮,有的与朋友海阔天空大侃。打边炉(吃火锅)。冬天,东凤人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把鲩鱼片、猪肉、牛肉、鸡肉、虾和各样青菜放在锅里边煮边吃,称之为“打边炉”。3.嫁娶习俗建国前,东凤地区的嫁娶沿袭古人

6、的“ 盲婚哑嫁”习俗,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一生,男婚女嫁由媒婆撮合。媒婆的吹嘘本事自古就有,个个能言善道,为揽生意,日夜奔走男女两家,凭“三寸不烂之舌”周旋撮合,极力彰显对方的优点,淡化缺点,做到“好话两头传,坏事两头瞒”。部分媒婆收了厚礼,往往昧着良心,瞒天过海,硬是把不相配的婚事撮合成功,导致不少婚姻悲剧。少部分商人、知识分子虽是自由相识恋爱,但也要征得父母同意方可结合。建国后,政府颁布婚姻法,规定男女嫁娶有自主权,提倡男女自由恋爱,但相当部分的婚事依然由媒人撮合。5070 年代,择偶注重对方的家庭出身,贫下中农的子女不会挑选地主、富农子女为恋爱对象;同样,工人阶级子弟不会娶资本

7、家的女儿当老婆。“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破四旧、立四新”,嫁娶仪式一律从简,男女双方只要到政府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再分发糖果即可。当时一般会送毛泽东选集、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笔记本或者是镜画等作为新婚礼物。改革开放后,公证结婚、教堂结婚等文明结婚方式相继兴起。结婚的新人大多追求“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实惠物。20 世纪 90 年代后,婚姻礼仪增添了许多时尚新元素,如拍婚纱照、婚车迎送、到酒店摆喜酒、旅游度蜜月等婚庆形式司空见惯。 4.生育习俗 建国前,东凤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生子可传宗接代,又认为有儿可傍老,所谓“好女远周周,衰极新抱在床头”,加上农村农务繁重,男性

8、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凡生子,家人会响亮地说“添个丁”、“生个仔啊”或“生个慈姑丁”;生女,就说“得个女咋”或“得个蚀本货”。有些人家渴望生男却连生几胎女儿,则为女儿改名招弟、引弟、带弟、来弟等。东凤地区虽然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但没有出现溺弃女婴的恶习。建国后,男女平等,重男轻女现象有所改善。20 世纪 80 年代后,政府鼓励男方到女家落户,对女儿已出嫁在外的全女户每月发放津贴,解决五保户的衣食住行。人们的观念开始慢慢转变,生男生女已无所谓。东凤地区的生育习俗有以下几方面:妊娠。妇女怀孕称“有喜 ”或“有身纪”。怀孕期间,家人不得在墙上钉钉或者 移动家具,以免冲犯胎儿。怀

9、孕五六个月后,亲友陆续给孕妇送来猪肚、鸡等煲汤安胎补身。分娩 过去一般请接生婆到家里接生,分娩后给接生婆一红包作为酬谢,产后,家人把胎盘装进陶罐,放在产妇床下,直至婴儿满周岁才拿到野外埋掉。80 年代后,孕妇一般在医院或诊所分娩,胎盘多数被医院留下制药。东凤习俗不可借房给人生孩子,自己的女儿也不例外,认为会破坏风水。坐月 产子后一个月内,俗称 “坐月” ,东凤地区称“住月”。住月期间产妇要进食姜蛋炒饭、鸡酒、姜醋等祛风、补身的食物。过去人们认为产妇、婴儿身上的有腥骚,会带来霉运。住月期间,男人不进房间,产妇的饭菜由婆婆或者其他女眷准备,如家中无女眷,丈夫用长棍把饭菜从窗户递给产妇。20 世纪

10、60 年代后,这一习俗已不存在。煮“落地酒”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夫家用姜、蛋煮酒(称“落地酒”)敬祖先,拜谢床头婆,然后派人带上鸡酒到娘家“报生”,娘家接报后把备好的咸鸡蛋送到夫家贺喜。其他亲友陆续到产妇家探望,并送上鸡、猪脚、衣服、布匹、红包等(小榄礼加送一包饼,桂洲礼、黄圃礼加送一包砂糖)。90 年代后,流行送首饰、奶粉和鸡精、小衣服等或用红包代替。婴儿出生半个月至 20 天左右,主家把煮好的鸡酒(称“分鸡酒”)连同猪脚、姜醋送到娘家拜祖先,同时也送本族的叔伯兄弟。过去婴儿出生后要请人算命,如八字不好要认个福分好(如年纪大或兄弟姊妹多)的干爹或干娘,此举认为可借福气令婴儿平安抚养成人起名。

11、婴儿起名方式有 3 种:一是世序命名,即以一佳句的各字命名,如祖先立下“富强康乐”,则第一代的名字中要带“富”字,第二代的名字要带“强”字,以此类推。二是请算命先生根据五行八卦为婴儿命名。三是压姓命名,即用不雅的字为婴儿取小名或奶名,如“狗仔”、“猪仔”等,希望婴儿能粗生粗养,平平安安长大成人。满月。婴儿满月又称弥月,当天早上,父亲或祖父亲为婴儿剃头,也有专门请来剃头师傅的。建国前,一般为婴儿留下左右两边或前额靠顶的头发。70 年代后,只是象征性地剪短一下。剃头后,婴儿由祖母抱着拜门官和床头婆,产妇娘家要在婴儿拜神前送来背带、毛毯及婴儿衣裳等。桂洲礼、黄圃礼的产妇在婴儿拜神后携同婴儿回娘家敬祖

12、。晚上,主家设宴款待亲友,宴席开始先送上一盘猪脚姜醋、红鸡蛋,各式的“酸”(粤语中与“孙”谐音)是必备菜式,寓意得了个好孙。宴席开始后,由主家女戚抱着婴儿轮席见亲友,已婚亲友给婴儿送红包,祝福婴儿快高长大。按小榄礼,产妇要 40 天后才可以回娘家,而黄圃礼和桂洲礼在孩子满月当天就可以回娘家。建国前,若是生男孩,在正月十五前需择个吉时为孩子“开灯”,在庙内及家里各悬挂一盏。有些人家还于“开灯”该日宴请亲友。该习俗至今仍保存。5.生辰习俗 小孩生日。东凤地区称“拦地”,生日当天,多数父母会为小孩煮两个鸡蛋(蛋与诞谐音),并让小孩亲手剥开蛋壳,认为可以剥去不好的时运,同时让小孩看见蛋中有黄(蛋黄),

13、寓意“有皇管”(“皇”与“黄”谐音,“有皇管”指小孩一定要听教听话)。90 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小孩子、年轻人过生日的趋势越来越盛行,父母也乐于为小孩子庆生。一般邀请亲戚、朋友、同学等唱卡拉 OK,烧烤等;小孩子则由家长买蛋糕、汽水、零食等,请同伴一齐庆祝,被邀请者多送上蛋糕或礼物以示祝贺。成年人一般在 30 岁后才开始做生日,一般做 “出一”(即 31、41 、51 岁等)。但要先经过占卜问卦,查实不会冲犯家人才做。对于出嫁的女儿,父母要在她 31 岁生日时,备上酒肉、一对鸡、糖果、41 个寿桃、一条新裤送去亲家,称“交生日”。过去,人们认为4 和 5 是不吉祥之数,所以 41、51

14、是很少人做生日的。老人的生日。60 岁以上称“寿”,以后每隔 10 年都要隆重祝寿一次。古人把老人的寿分为耆(60 岁)、古稀(70 岁)、耄(80 岁)耋(90 岁)、期颐(100 岁),老人活到期颐之年称为“人瑞”。老人大寿当天一早,家里每人要准备一条新裤(内夹红包、柏叶),与三牲酒礼、寿包、寿面、利是摆在桌上拜神。拜完神后,儿媳妇为安坐厅堂中的寿星夫妇跪拜敬甜茶(莲子百合鸡蛋糖水),并向老人致以吉祥的祝福。寿星喝过甜茶,回赠儿媳妇利是,称“压茶杯”。随后,亲友陆续为寿星公送礼祝寿,贺礼多送红包(小榄礼还有一包黄糖),外嫁女要送上寿帐、寿包、寿面、生鸡、猪肉、糖、喜酒等。晚上摆寿宴庆祝,寿

15、宴多则一百几十席,少也有几席,第一道菜是长寿面,寓意寿星多福长寿。6.民间水上竞技五人飞艇赛东凤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河涌交织,举办各种水上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赛艇是东凤群众喜闻乐见的水上体育运动,有一百多年历史。清初,赛艇水上体育活动多在农事闲暇或早晚稻收获前后举行。建国后,随着赛艇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增强,各地扒飞艇的好手纷纷到来争夺锦标,赛艇活动成为民间娱乐的盛会。近年镇内水环境日渐改善,每到夏秋季节,镇内各村(社区)赛艇活动更是此起彼落。东凤地区的赛艇,大体上分两种:一、赛龙舟,二、赛龙艇。一般来说,龙舟体型比较大,船身较重,一般可坐 1520 多人,龙舟上的装饰有龙头、龙尾,并配有

16、鼓手。龙艇轻巧窄小,无任何装饰,也不配鼓手,有三桡(三人艇,俗叫“三鸡艇”)、五桡(五人艇)、十三桡(十三人艇)等,重在竞划速。“十三桡”艇身较长,镇内狭窄的河道不适合竞赛,故“十三桡”在东凤不常见。“三桡”规模太小,竞争不够激烈,因此只在个别村别偶以作为小型的娱乐比赛。20 世纪 80 年代,扒“五桡艇” (即“五人飞艇”、“五人龙舟”、“五人龙艇”)逐渐成为东凤赛艇规模最大的、竞争最激烈的、观众最多的赛事。传统的“五桡艇”,长约 1112 米。艇身大都用老杉木心制成,既轻便又结实,外表打磨光滑,涂上多层高级油漆,艇中间有条“木拉索”(俗叫“龙筋”)。东凤的“五人飞艇”历史尤以永益村最为久远

17、,据其村民翁炎福、翁清福、罗福就、刘煊柏和卢元标 5 名飞艇传统强队“沥沙仁龙队”的成员介绍,该村仁龙社存放着一艘一百年历史的赛艇。该艇是翁炎福和翁清福祖父翁北胜(1880 年生)那一代人所使用的划艇。东凤镇第一届五人飞艇赛于 1994 年国庆节期间,在镇中心河隆重举行。首届比赛吸引小榄、顺德等地区队伍参赛,场面盛大。1995 年 9 月 25 日,举办第二届五人飞艇公开赛,共 86 支队伍参加,观众逾 10 万人,应邀嘉宾 600 多人。1998 年 10 月 4 日,举办第五届飞艇公开赛,有 46 支队伍参赛,活动筹集赛事款项 54 万元。1999 年 9 月 28 日,举办第六届五人飞艇

18、公开大赛,共 41 艘飞艇参赛,最后由永益建筑工程队夺取桂冠。2000 年 9 月 28 日,举办第七届五人飞艇公开赛,有 65 支队伍参赛。2002 年 9月 21 日,举行第九届五人飞艇公开赛,65 支队伍 325 人参赛。2003 年 9 月 28 日,举办“信力杯”五人飞艇公开赛,活动由广东信力电器有限公司独家赞助,来自本镇和小榄、古镇、顺德、南海等地 32 支队伍参加比赛。经过激烈角逐,信力一号队夺得冠军。从第一届五人飞艇大赛起到 2005 年,广受镇内参赛队伍和其他镇区赛艇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成立组委会 1978 年 8 月 2 日,永益村成立赛龙艇会,制定简单的比赛规则,五人飞艇赛

19、开始走向规章化、规范化。20 世纪 90 年代后,龙艇竞赛的组织工作逐步完善。首先,成立主会(组委会),下设竞赛、场地、安全保卫、救护医疗、奖品物资、宣传接待、后勤等小组。主会首先要商定比赛事宜,包括筹集比赛款项,确定合适的比赛河道,制订比赛规程、赛期,奖格,出宣传海报,张贴公布赛事。接着,张贴布告,接受群众报名。 竞赛规模 赛事分“ 镇内赛”“公开赛”两种。“镇内赛”规模较小,一般只限镇内龙艇参加。“公开赛”规模较大,各地龙艇选手均可参加。自首届镇五人飞艇赛,每次竞赛,参赛团队有远至新会、南海、番禺、顺德等地健儿,参赛龙艇多达 6070 艘。个别村或单位有时会出高价请来外地好手以本村名义出赛

20、,争荣耀。赛艇忌讳 扒仔(赛艇选手)在练桡至决赛期间,一般不参与一切 “白事”活动。开赛之日 赛艇起点多选在北部莺歌咀河道上。开赛之日,河面要短暂封航, 6070只赛艇按事先执筹次序整齐排列在河面。每只艇头竖立一个写有单位名字的芭蕉扇形小木牌,各艇扒仔穿着一色服装。由于参赛队伍多,“放龙”场面非常壮观,令炮一响,各船如离弦之箭,千桡摇动,百舸争流。各船为取得领先位置抢先经水闸进入内河涌,常有彼此碰撞、人仰艇翻之事。各赛艇每次扒入龙门时,岸上均击鼓奏乐,点燃爆竹,云集两岸的群众喝采欢呼。这个过程称为“喝龙”。 赛程 扒“五桡艇”,赛事持续时间较长,多达 23 个钟,不但是速度的比赛,更是一场耐力

21、赛。同时,龙艇面宽仅可坐一人,两头狭长尖细,很容易翻沉,所以赛五桡艇非常讲究选手技巧。由于五人飞艇赛纯属“水上马拉松”竞赛,斗得激烈,为维持参赛者的体力,各赛队均备有稀粥、饮品等,在比赛沿途分发给自己队员饮用。奖品 20 世纪 7080 年代,奖品除奖金外,还有电视机、收录机、单车、手表等高档日用品。90 年代后,随政府对体育事业及群众文化生活的关注,五人飞艇赛事的规模越见盛大。近年赛事,每次所需资金数十万不等,其来源除政府拨出一定专款外,其余是靠团体或个人赞助。赛艇奖品一般有金猪、美酒及丰厚的奖金。比赛当日,奖品会摆放在临时搭成的高大标棚架子上供人观赏。陈列奖品及公布赛事章程和赞助人员名单的地方,俗叫“标所”。食“龙舟饭” 当天获得胜利的队伍一般会当晚举行庆祝,或有择日庆贺。胜者会将奖来的金猪、酒食,集村中乡亲或单位同仁宴饮。这种宴饮,东凤人称食“龙舟饭”。宴会开支的款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企业或者个人赞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