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日期:2015-04-21 来源:本站作者:本站综合编辑 点击:1223 次 0 条评论(一)粒细胞系统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 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 25 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m ,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中性中
2、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 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m :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m ,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3、)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 1016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
4、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 1/3 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116m,核与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2m ,核呈模糊杆状;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颗粒。6.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
5、cyte):1014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全断开,常分 25 叶,核染色质已浓集呈粗的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胞浆丰富,内含淡红色均匀细小颗粒。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116m,核多分 2 叶,核染色质结构与中性分叶核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均匀一致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012m,核可分 34 叶或分叶不明显;胞浆分布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二)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1520m,呈圆形或椭
6、圆形,边缘常呈钝角状或瘤状突起,核呈圆形,居中或偏位,约占细胞体的 4/5 左右,核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粗而密集,核仁 13 个不等,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呈浅蓝色或暗蓝色;胞浆量少,染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无颗粒。早幼红细胞(earlynormoblast):1018m,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 2/3 以上,核染色质颗粒有浓集现象,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染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边缘可见瘤状突起。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815m,核圆形,约占细胞的 1/2,核染色质凝聚呈条索状或块状,中间有明显空隙,如压碎饼干样或打碎
7、墨砚感,无核仁;胞浆量相对较多,浆内由于已合成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染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710m,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的 1/2 以下,核染色质致密聚集成结构不清的紫黑色团块状,无核仁;胞浆量较多,因已合成大量血红蛋白,常染浅灰红色或浅红色。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7.27.5m, 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而成,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瑞氏染色为多嗜性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后在细胞内可见蓝色细颗粒或呈线状或网状结构。红细胞(erythrocyte):正常红细胞平均为 7.2m,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染
8、色浅,边缘较厚,染色深,呈粉红色,无核。(三)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1520m ,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 13 个;胞浆量较其它原始细胞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或有伪足状突起。幼稚单核细胞(promonocyte):1525m ,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见扭曲、凹陷、切迹等改变,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糙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浅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颗粒。单核细胞(monocyte):1220m,核形态常不规则,有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状,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纹状结构,无核仁;胞浆量较多,染
9、不透明的灰蓝色,可见细小红色颗粒。(四)淋巴细胞系统1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1018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 12 个;胞浆量少,呈淡蓝色,透明,无颗粒。2幼稚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1016m,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仍较细致,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较少,淡蓝色,偶见有少许红色颗粒。3淋巴细胞(lymphocyte )大淋巴细胞:1215m ,核圆形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均匀,深紫红色;胞浆量相对较多,染透明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69m,核相对较小,呈圆形,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结构
10、不清楚,染深紫红色;胞浆极少,似裸核样,如可见则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五)浆细胞系统1. 原始浆细胞(plasmablast ):1418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占细胞的 2/3 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核仁25 个;胞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无颗粒。2. 幼稚浆细胞(proplasmacyte ):1216m,胞体多呈椭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的 1/2,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多,深蓝色或紫蓝色或呈蓝色火焰状,不透明,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嗜天青颗粒。3. 浆细胞(plasmacyte):815
11、m,核明显缩小,圆形,占细胞的 1/3 以下,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浓集成块状,常排列呈车轮状,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蓝色或紫蓝色,不透明,有时有泡沫感,浆内可含有小空泡及/或少量嗜天青颗粒,偶见胞浆中有较大的红色或淡蓝色透明的球状物,称 Russell 小体,是球蛋白聚集而成。(六)巨核细胞系统1原始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 ):1530m,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其他原始细胞粗,呈粗网状或细条索状结构,染深紫红色,核仁 23 个,淡蓝色,不清晰,不规则;胞浆量较少,不均匀,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2幼稚巨核细胞(promegkaryocyte ):
12、3050m,外形不规则,核亦不规则,有重叠,可扭转呈肾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呈粗颗粒或粗网状或局部浓集呈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在近核处出现或多或少的很细小红色嗜天青颗粒。3巨核细胞(megakarycyte )颗粒型巨核细胞:4070m ,可达 100m,外形不规则,核较大,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紫红色,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内含大量细小红色颗粒,常聚集呈簇,但无血小板形成。产板型巨核细胞:4070m ,可达 100m,形态大致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似,唯有不同的一点是胞浆内充满细小的红色颗
13、粒及数量不等的血小板。裸核型巨核细胞:是产板型 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个细胞核,称之为裸核。4. 血小板 (platelet ):胞体很小,24m ,呈圆形、椭圆形,逗点状,不规则形,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无细胞核,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堆集出现。(七)其他细胞1组织嗜细胞(tissue basophilic cell):又称肥大细胞( mast cell),1220m,呈圆形,椭圆形,梭形,三角形等,核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模糊,结构不清;胞浆充满圆形、大小一致的深紫色嗜碱性颗粒。2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822m ,形态极
14、不规则,多呈梭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网状,多无核仁;胞浆量少,染淡蓝色,边缘常模糊不清,常沿核长轴的两侧或一端呈尾状伸出,可有细小紫红色颗粒。3纤维细胞(fibrocyte):胞体较大,不规则,多为长尾形,核圆形或椭圆形(1 数个),核染色质呈或细或粗的网状结构,核仁 12 个,不清晰,成熟者无核仁;胞浆丰富,多在细胞两端,染淡蓝色,边界模糊,内含纤维网状物及少许嗜天青颗粒。4成骨细胞(osteoblast):胞体较大,2040m,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或多个成群分布,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排列呈粗网状,染深紫红色,核仁可有 13 个;胞浆丰富,染深蓝色或灰蓝色,
15、边缘常呈模糊云雾状。5破骨细胞(osteoclast):胞体巨大,60100m ,形态不规则,颇象巨核细胞,核小、数量较多,3100 个不等,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大致相等,边缘清晰,彼此独立,无核丝相连,随意排列,核染色质呈粗网状,几乎每个核都有一个蓝色核仁;胞浆丰富,染淡蓝色或浅红色,含大小不等的紫红细小颗粒。6脂肪细胞(fatty cell):3050m ,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小,形状不规则,常被挤压在一边,核染色质呈细致密网状,无核仁;胞浆内充满大量空泡。7组织细胞(histiocyte):胞体较大,2050m,形态多样,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及不规则形,核可有圆形,椭圆形,肾形,核染色质呈
16、疏松网状结构,核仁 24 个不等;胞浆多少不一,染色也常不一致,有深蓝,淡蓝,灰蓝色等,边缘多不规则或不清楚,无颗粒或含有少量或细或粗或粗细不一的嗜天青颗粒,可有空泡或含异物等。8吞噬细胞(phagocyte):不是一种独立的细胞,而是胞浆内含有吞噬物质的一组细胞的总称。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有单核细胞、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细胞等。吞噬细胞的形态极不一致,由吞噬物的类型及吞噬物的多少而定。其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一个核,有时为双核,核常被挤压至一侧,核染色质较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多少不一,淡蓝色或淡红色,常有空泡,并有数量不等的吞噬物,吞噬物有空泡、色素、颗粒、有核细胞、红细胞
17、、血小板、碳核、细菌等。有时吞噬细胞成堆存在。第二节 异常血细胞形态学(一)粒细胞系统形态异常1白血病时粒细胞改变胞体:大小不等、畸形。胞浆:Auer 小体,颗粒粗大、增多。Auer 小体:是在细胞浆内出现结构均匀一致的红色细棒状小体。产生原因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常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浆内。胞核:畸形、切迹、折叠、凹陷、扭曲、分叶等。如急淋时核易破碎,核分裂象增多。核浆比:增大、发育不平衡(M2b)。核仁:大、数量增多、亦可不清楚。2巨大粒细胞:可见于中、晚、杆、分阶段。常见巨晚幼、巨杆状。形态特征:与同期相比,胞体大、核大、核染色质较同阶段细胞细致。形成原因:核酸代谢障碍。常见疾
18、病:巨幼贫、M6、MDS、M2b、抗叶酸类药物治疗后。3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分 5 叶以上,常见于巨幼贫、严重感染恢复期。4粒细胞 中毒变性改变中毒颗粒:胞浆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紫黑色或深紫红色。见于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等。空泡:浆或核内空泡。见于严重感染。杜勒小体(Dohle ):蓝斑,在细胞浆内直径约 12m的蓝色区域。见于严重感染,肝硬化等。核变性:核固缩、核肿胀、核碎裂、核溶解。见于严重感染。(二)红细胞系形态异常1巨幼红细胞形态特征:与同期细胞相比,胞体大、核大、核染色质细致、排列疏松“幼核老浆”。产生原因:核酸代谢障碍。常见疾病:巨幼贫、M6、MDS、抗叶酸治疗后等。2低色素
19、性红细胞形态特征:与同期细胞相比,浆量少、嗜碱性、着色偏蓝,核染色质无明显异常改变“幼浆老核 ”。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明显扩大。产生原因:Hb 合成障碍(不能说缺铁)。常见疾病:IDA、Hb 病、慢性感染性贫血等。3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整: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4球形红细胞:6.4m,中心淡染区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5椭圆形红细胞:横径/长径0.78。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6靶形红细胞: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地贫等。7嗜多色性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染灰蓝色或浅灰色。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多见于溶贫、失血性贫血等。8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后在红细胞浆中有蓝黑色细小颗粒
20、存在。表示骨髓再生加速。铅中毒时多见。9裂红细胞:即红细胞碎片。可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贫、DIC 及损伤性。10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豪-周小体(Howoll-Jolly,s):属核残余物。可见于巨幼贫、溶贫、脾切除后、铅中毒等。卡波环(Cabot ,s ring):可见于铅中毒、巨幼贫等。(三)淋巴细胞形态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分浆细胞型 、单核细胞、幼稚型。可见于出血热、传单及其它病毒感染。2原、幼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形态异常1恶组:多形性、多核异组。2急单、类单核细胞白血病反应等。3戈谢细胞(Gaucher):戈谢病。4尼曼- 皮克细胞(Niemann-p
21、ick ):尼曼-皮克病。(五)巨核细胞系统形态异常1幼巨产板:ITP。2小巨核:大小与成熟淋巴细胞相似,形态不规则,有伪足突起,核染色质浓集,无明核仁。可见于白血病、MDS 等。3巨大血小板: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症。【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日期:2015-04-21 来源 :本站作者: 本站综合编辑 点击:1235 次 0 条评论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1 尿是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肾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后生成,再流经输尿管,在膀胱内暂时贮存,最终排出体外2 肾单位是肾脏生成尿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3 肾小球滤过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缝隙为直径 5
22、0100nm,是阻止血细胞通过的屏障,称为细胞屏障4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1.5 万的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7 万的物质几乎不能通过5 电荷屏障指肾小球滤过膜的内皮细胞层与上皮细胞层带负电荷的结构,可阻止那些带负电荷较多的大分子物质滤过6 原尿除了无血细胞及含极少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肌酐和尿酸等的浓度,以及渗透压及酸碱度几乎与血浆相同7 在近曲小管,肌酐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8 尿检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重要检测项目之一,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其他系统疾病诊断,安全用药监测,职业病辅助诊断,健康状
23、况评估9 尿标本容器一般应能容纳 50ml 以上尿的容积10 首次晨尿标本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11 晨尿的特点是偏酸性,有形成分浓度较高12 患者,女性, 23 岁,停经 40d 就诊,考虑为妊娠,HCG 检查的最佳标本是晨尿13 3h 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 1h 尿排泄率检查等14 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 2 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15 收集中段尿时,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时段尿,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16 尿标本采集后,一般应在 2h 内及时送检,最好在 30min 内完成检验,若不能及时检查,多保存在 2
24、8 摄氏度冰箱内,或保存于冰浴箱内17 甲醛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18 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检查的防腐剂是甲苯19 最适合于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的防腐剂是麝香草酚20 肾上腺素,儿茶酚胺,钙离子等物质测定时,尿标本防腐应选用浓盐酸21 用于尿沉淀物的固定和防腐的防腐剂是戊二醛22 冷藏保存尿液的时间不应超过 6h尿理学检验1 尿量,一般指 24h 内排出体外的尿总量,有时也指每小时排出的尿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的能力,肾脏的浓缩与稀释功能2 正常成年人 24h 排尿量为 10002000ml3 24h 总尿量超过 2500ml 者为多尿4
25、 糖尿病引起的多尿,主要机制是渗透性利尿所致,患者尿比密,尿渗透压均增高5 肾性多尿常具有昼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夜尿量增多的特点6 少尿是指 24h 尿量少于 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 17ml(儿童小于0.8ml/kg)7 肾前性少尿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所致8 肾后性少尿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尿路梗阻所引起9 肾性少尿是由于肾实质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致10 尿量小于 100ml/24h 或小于 17ml/h 称为无尿11 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尿外观,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混浊,明显混浊12 尿液长期放置导致混浊的原因为细菌生长13 生理情况下影
26、响尿颜色的主要是尿色素,尿胆原,尿胆素14 当每升尿含血量达到或者超过 1.0ml 时,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雾状或云雾状,混浊外观,称为肉眼血尿15 镜下血尿是指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HP16 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7 某男性患者做尿三杯试验,3 杯均为血尿,则其出血部位最可能是肾脏或者输尿管18 某心肌梗死患者,排出尿液为粉红色,经离心后上清仍为红色,尿隐血试验阳性,镜下无红细胞,能溶于 80%的饱和硫酸铵,该尿液最可能为肌红蛋白尿19 血尿和肌红蛋白尿溶解性的区别是 Mb 能溶于 8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中,而 Hb 则不能20 外观尿液深黄,震荡后产生的泡
27、沫亦呈黄色的是胆红素尿21 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22 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少数为腹膜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及肾病综合症等23 磷酸盐,碳酸盐可使尿呈淡灰色,白色混浊24 结晶尿标本经加热后混浊可消失25 患者,男性, 46 岁,因尿液混浊就诊,实验室检查,尿液外观混浊,淡黄色,镜检有大量结晶,无红细胞和白细胞,尿液加热后不变清,而加酸后变清且有气泡,其最可能的结晶是碳酸盐结晶26 不受高浓度葡萄糖,蛋白质或放射造影影响的尿比密测定方法是化学试带法27 具有易于标准化,标本用量少等优点,且被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和中国临床检验标准
28、委员会(CCCLS)建议作为尿比密测定参考方法的是折射计法28 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尿比密的参考值为 1.0151.02529 低比密尿或低张尿是指尿比密常5/hp18 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为阳性,有些肾盂肾炎首发症状为血尿,或镜下血尿,在急性期尿白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贱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多数有白细胞管型19 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用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脓尿的部位,如脓尿出现于第三杯,提示为膀胱颈炎,膀胱三角区炎症20 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患者的尿液可出现的细胞是大量白细胞,伴有大量鳞状上皮细胞21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患者的尿中可出现的细胞是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22 尿
29、液中的肾小管 上皮细胞的胞质中科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可见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23 尿液中的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形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24 尿液中的小圆上皮细胞为底层移形上皮细胞,形态较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细胞核较小25 正常情况下,尿液上皮细胞中最大的是鳞状上皮细胞26 尿中出现大量移形上皮细胞时,提示有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27 正常尿中,一般无柱状上皮细胞,如出现较多,提示慢性尿道炎,慢性腺性膀胱炎的可能28 一般认为,多核细胞来源于尿道移形上皮细胞。正常尿中无此细胞,多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29 尿沉渣镜检时,鳞状上皮细胞参考范围是少见30 尿管型中呈规则圆柱体状,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的管型是透明管型31 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尿液中可出现透明管型32 提示肾小球 疾病的肾单位内有出血的管型是红细胞管型33 肾小管病变时出现神上皮细胞管型34 肾小管上皮细胞 脂肪变性后形成的管型是脂肪管型35 宽大管型又称为肾衰管型36 提示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预后不良的管型是宽大管型37 胆红素管型见于严重阻塞性黄疸患者38 尿液中最多见的生理结晶是草酸钙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