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化学平衡的移动1.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783690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平衡的移动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化学平衡的移动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化学平衡的移动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化学平衡的移动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化学平衡的移动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化学平衡知识回顾,1、定义: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2、特点:,(1)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3)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4)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也会随之改变。,(5)外界条件一定时,可逆反应不论从正向开始,逆向开始,还是正逆双向开始,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相同。,一、化学平衡的移动,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外界条件发生变化。造成(v正v逆),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若V正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若V正V逆 ,,平衡不移动。,若V正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1、概念:,2、移动的原因:,1、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 P53 活动与探究,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橙色变黄色,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黄色变橙色,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橙色,黄色,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反之,增加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少反应物的浓度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注意:增加固体或纯液体 的量,由于浓度不变, 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t2,V”正 = V”逆,V逆,V,正,t3,V正= V逆,V正,V逆,

3、t1,V(molL-1S-1),0,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增大反应物浓度,速率-时间关系图:,原因分析:,增加反应物的浓度, V正 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注意: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N2 (g)+ 3H2(g) 2NH3(g) p53 1,400,不同压强下达到化学平衡状 态时NH3的物质的量分数实验数据如下表:,在一定的温度下,压强增大氨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2、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54 交流与讨论:2,正向移动,逆向移动,逆向移动,正向移动,不移动,不移动,提醒:若没有特殊说明,压强的改变就默认为改变容器容积的方法来实现,如增大压强,就默认为

4、压缩气体体积使压强增大。,压强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若 m+np+q ,压强改变,平衡不发生移动。,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压强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2 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速率-时间图,压强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m A (g) + n B (g) p C (g) + q D (g),当 m + n p + q时,即正方向气体分子数目减少,V逆 V正 平衡逆向移动,V正V逆 平衡正向移动,当 m + n p + q 时,即正方向气体分子数目增多,压强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m A (g) + n B (g) p C (g) + q D (g),V逆 V

5、正 平衡逆向移动,V正V逆 平衡正向移动,(3) 当 m + n = p + q 时,即气体分子数目不变,压强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m A (g) + n B (g) p C (g) + q D (g),V正V逆 平衡不移动,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醒:1 压强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前提: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加且反应 。,2若没有特殊说明,压强的改变就默认为容器容积增大或减小,恒容充入稀有气体压强增大,速率不变,平衡不动。,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NO2(g) N2O4(g) H=-56.9kJ/mol,(红棕色),(无色),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平衡向 反应方

6、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吸热,放热,温度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升高温度,正反应 H 0,正反应H 0,V (逆),V (正),新平衡,V (正),V (逆),新平衡,降低温度,正反应 H 0,正反应H 0,V (逆),V (正),新平衡,V (逆),V (正),新平衡,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同等程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V正= V逆,只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V正= V逆,催化剂对可逆反应的影响:,总结改变反应条件时平衡移动的方向,增大反应物浓度 减少生成物浓度,向正方向移动,即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方向移动,减小反应

7、物浓度 增加生成物浓度,向逆方向移动,即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减少生成物浓度方向移动,增 大 压 强,向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的方向移动,减 小 压 强,向气体分子数目增多的方向移动,升 高 温 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降 低 温 度,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注意: 是“减弱”这种改变,不是“消除”这种改变 只有单个条件改变,才能应用(多个条件改变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

8、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扩大一倍,达到新平衡时,物质的量浓度是原来的60%,则在达到平衡过程中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物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物质的转化率增大,练习,A,.(05全国卷)已知反应 A2(g)+2B2(g) 2AB2(g)的H0,下列说法正确的(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练一练,在高温下,反应2HBr(g) H2 (g) + Br2 (g) (正反应为吸

9、热反应)达到平衡,要使混气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A减压 B缩小体积 C升温 D增大H2浓度,B,C,练习,1.在1L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X(g)+3Y(g) 2Z(g),,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只增加X的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X的转化率变大,C、Y的转化率变大 D、正、逆反应的速率都将增大,练习,CD,B,在密闭容器中进行3A(g)+bB(?) C(g)+2D(g),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其中某一反应条件,将会导致下列物理量有如下变化。试根据这些变化作出判断。 (1)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减小,则该反应是 (吸热或放热)反应。 (2)如

10、果平衡正向移动,混合体系的平均分子量增大,则B物质的状态 (填“气态”、“非气态”、“都可以”) (3)向平衡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B,对平衡没有影响,则B物质的状态 (填“气态”、“非气态”、“都可以”) (4)减小压强,A的转化率降低,则B物质的状态 。 (填“气态”、“非气态”、“都可以”),练习,放热,都可以,非气态,气态,在密闭容器中下列反应已达平衡,若升高温度可使混和气的平均分子量增大的反应是 A、I2 (g) +H2 (g) 2HI(g) H0 B、H2S(g) H2 (g) +S(s) H0 C、N2 (g) +3H2 (g) 2NH3(g) H0 D、4NH3(g) +5O2 (

11、g) 4NO(g) + 6H2O(g) H0,D,练习,练习3: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NO2,建立平衡:,测得NO2转化率为a%。在其它条件(温度、体积)不变时,再充入1 molNO2 ,待新平衡建立时,又测NO2的转化率为b%,问 a、b值的大小关系。,ba,2molNO2,1molNO2,2molNO2,a%,a%,a%,b%,分散叠加法,练习4:反应aX(g)+bY(g) cZ (g);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 A . T1P2 C. T1T2 ,P1P2 D. T1T2 ,P1P2

12、,c,练习5: 可逆反应aA(g)+ bB(g) cC(g)+dD(g);在一定条件下达平衡状态时,A的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在下列空格处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1)a+b_c+d; (2) H_0。,任看一根曲线,可知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变大,送说明升温使平衡正移,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再垂直于横坐标画一直线,可知:温度相同时,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小。这说明增大压强使平衡逆移。,增加,加快,增加,减慢,N2(g) + 3H2(g),2NH3(g),H=-92.4KJ/mol,增加,加快,减小,减慢,减小,加快,增加,减慢,加快,不变,向反应器中不断 注入过量的N2,不断将氨液化, 并移去液氨,压强为130300 标准大气压,温度为 400500,铁触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