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阳民俗博物馆陈列介绍圭二公祠历史沿革圭二公祠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凡正寝三间,左右夹室各五间,前三间,各献厅大门、楼房五间,戏台一座,祀田积帑并顾云山树价助造。祠堂神主为朱氏二十一世祖朱榆(1387-1442) ,朱榆在圭字辈中排行第二,故称圭二,同辈共九人,现在河阳后裔主要即为圭一、圭二、圭六三房,其中又以圭二一房为最盛。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用祠钱七十五千文。咸丰十年(1860)又买来祠后楼屋三间。同治二年(1862)年被太平军烧毁。同治五年(1865)并卖本祠常田三千余秧并顾云山树木,重建正寝五间,共用钱八百余千文。光绪八年(1882)又重新下厅五间,并左右厢房
2、楼屋六间,以本祠常田及顾云山树木为资,共用钱三百余千文。民国二十九年(1940) ,重建火舍三间,共计法币二千余元。祠堂建筑特点雕梁画栋,体形高大,正厅檐柱为木质圆柱,其他则为石质圆柱,柱径比村内其他祠堂略大。堂中对联较多,但大都于文革时期遭受破坏,仅正厅部分对联保存较为完好。祠堂位于村庄中心,供奉大多数祖宗牌位,历来是河阳朱氏的政治中心,通族议事、接待来客、施行家法皆在此处。一定意义上它还是家族的经济中心,二楼设有谷仓,存放公常积谷。入民国,蒸祭不常,祠堂多挪作他用。光绪三十三年至民国七年(1907-1918)为义阳初等学堂校舍,后又为自治区征收局、议事所选举公场。建国以后长期作为生产队办公
3、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此地办起幼儿园,后又一度被作为老年活动中心、科普活动室等。现为河阳民俗博物馆。圭二公祠记自古承先启后,源远流长,足以使仁人孝子之心,感发奋兴,而不能自已者,则莫如祠宇之建设。 “是用孝享,礿祀蒸尝。 ”诗人所用,有明证也。我先祖二十一世明处士行圭二,讳榆,字仕昂。公生前博书孝,睦族尊师,为闾里式。殁后,子孙感念旧德,卜筑于八士门内右手横街,创就一祠,内有正寝、横厢、下厅、厨室,间数若干。及春秋二祭,祠产若干与夫。自乾隆四十三年至嘉庆丙子、咸丰庚申、同治乙丑、光绪壬申,陆续重修,费钱若干,均已备登丛载录,其又何赘?惟念是祠,地址居中,人烟稠密,护卫森严,各公常租谷多借此储
4、藏。犹后也,即地方重大事件,恒要赴此嗟商。且每清祭毕,子孙领胙,于于来者,亦复不少。自民国开基以后,自治区征收局、议事所选举公场莫不借此建设。诚扼要之关键也!夫岂徒于豆于登,先祖是承,藉以伸孝享之忱云尔哉!爰不揣谫鄙,而为之歌曰:呜呼我公,道积厥躬。白叟黄童,歌颂相同。肃庙雍宫,胖蠁潜通。粲盛洁丰,其乐融融,神鉴我衷,福禄来崇。寝庙隆隆,万世之功。民国十三年三十五世孙清廪生朱光撰朱榆小传朱榆,字仕昂,义阳朱氏二十一世孙,行圭二。博学孝友,尊师睦族,急公好义,为闾里式。曾于中门西建精舍,延师教宗戚子弟。乐善好施,常给衣衾、棺椁于里中贫寒之家。又损出己田六十把并皮土名松蒲岙者,以助族中社保公费。子
5、孙感念其德,为建圭二公祠。前言丽水地处浙中南山区,山岭稠叠,水高流急,交通不便,耕地稀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神奇优美的山水风光,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此地独特的风情民俗。人民秉气刚劲,不畏强暴,勤于耕绩,崇尚俭朴,尊师重道,精于技艺,故清雍正处州府志:“山稠田狭,民甘俭约而勤种,士崇礼仪而尚儒雅。 ”被称为“处州三宝”的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更是世界闻名。同时,丽水历来俗沿巫鬼,祭祀成风,佛道二教亦影响至深,则使此地民俗显现出更多奇丽的色彩。河阳位于缙云最大的盆地新建盆地,新建河绕村而过,地势平坦,灌溉便利,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农业生产也较发达。公元 932年,朱氏始祖朱清源
6、为避五季之乱,自河南迁居此地,耕读传家,官宦辈出,世称望族。降至清代,多习货殖,豪家林立,更为缙邑首富。改革开放以来,河阳古村焕发出新的生命,经济快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其独特的旅游魅力更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0 年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11年被批准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 年更被批准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 。河阳民俗一方面受地域传统的影响,与丽水其他地方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辉煌的历史尤其是浓厚的商业因素又赋予它很多独有特性。本馆主要从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工艺美术、岁时节令、人生礼仪、非遗项目六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河阳丰富而独特
7、的民俗生活。一、商贸民俗千余年来,河阳朱氏一直以耕读立族,但同时也不废工商。清代中叶,河阳商业发展至巅峰,出现了一大批商人,如朱翰臣、朱虚竹、朱元忠、朱正祥、朱官培等。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江南遭受重创,河阳人在兰溪、金华、杭州、苏州的大规模经商活动渐趋式微,转而在本地开市经商,河阳逐步成为丽水、缙云、武义各县百姓的集市中心。河阳商人主要经营靛青、竹纸、木材、粮食、毛竹及日用百货等。【靛青】也称靛蓝,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有机染料,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蓝色染料。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指“青色”,蓝指取制靛青的蓝色,蓝草凡有五种,即蓼蓝、菘蓝、马蓝、木蓝、茶蓝。配图:蓼蓝、菘蓝、马蓝、木蓝、茶蓝。
8、【种靛】蓼蓝、菘蓝、马蓝、木蓝为种子播植,独茶蓝为扦插栽培,冬至前把收获的靛青梗剁成 20 余厘米长作种,捆成小块埋进泥土中,上盖草饼保暖;至次年清明发芽,挖出来移植地里,一亩栽 3000 株。通过施肥、除草、细心管理,到了农历九月底才可摘叶。摘叶的时间延续较长,第一次摘后,过一月许再摘,这时把叶和梗全割,梗截下留作种,叶和嫩茎倒进砖砌的缸内浸酿。配图:靛青田【制靛】制造靛青,必得有靛青缸。可在出入方便地方,在地上挖成直径约 2米,深约 1米的圆坑,用石灰打严实坑壁与底,就是靛缸了。在高于此缸处有作一小的浅一点的缸,是为上靛盂。在此下低些处再作一中型缸,是为下靛缸。待靛缸中的靛青枝叶沤熟后,用
9、竹枝作的拢筛捞去枝叶的筋梗,用柄长 2米,前端有齿如耙型的靛朳,在缸中一上一下地打动。边打边加入砺灰水,一缸靛约需砺灰 20斤。打得使靛色由绿变青,把上面的泡沫掠出晾干,这叫靛花。让打过的靛青沉淀后,排去上层清水,把糊状的靛浆勺入放置在上靛盂上的方型绢筛,让由上靛盂流入下靛缸中再次沉淀。沉淀好后,排去上层清水,下层泛红淤积如豆腐的,待稍干,就是靛青了。收入靛桶待售。配图:制靛。【收靛】收靛需要通过专门的经纪人即牙郎。收靛的时候,牙郎持一块 16开书本大的靛板,用小刀到各家取一小块靛样,括在靛板上,编好号码。用辨色、闻气、尝味、手抿等办法,验出谁家的色正、料细、质好,遂评定出上中下、三六九等,给
10、出不同的价值,从中撮合靛商、农家,谈妥交易。配图:【贩靛】河阳商人将从农收上来的靛青装船,多运往兰溪、金华、杭州、苏州、上海等地销售。配图;兰溪、金华、杭州、苏州、上海商埠。【土纸】自明代以来,大、小八都坑(今新川乡、双川乡一带)的竹产区一直生产土纸、中方纸。民国 27年(1938)全县有纸铺 120家,年出纸 12万件,每件 45刀,名曰南屏纸,产值 15.6万元,其中的很大部分都是河阳人经营的。今新川乡的路下铺、底纸铺、新铺等几个村庄,就是那时的造纸工人留居下来发展而成。【市场】历史上,河阳是缙云西乡大宗货物的交易中心,建有三大市场,即位于中央山头的木材市场,位于大磷背的大米市场和毛竹市场
11、。【河阳街】河阳商业主要集中八士街,店铺林立。抗战后期较兴旺时,有南货店九间,食品店三间,饮食店四间,裁缝铺二处,肉店六处,布店八间,理发店三处,歇店三处,豆腐铺三处,另外还有一个合作社和众多小贩,后又增中药店三间,四药店二间。至解放前夕,尚有店铺三十二间。如朱星衢的“怡和原”药铺,章官培的“章恒茂”百货店,朱还金、朱还银兄弟俩开的“朱恒昌”南货店、布店,朱桂丹开的“万昌丹”布店,朱桂洪开的“万昌洪”膏药铺,朱贞西开的“朱宏通”布店,朱品芳开的“百货店”,朱松丁、朱桂芬开的面馆店,朱胡贤、朱洪川开的“回春堂”药店。另外,还有肉店六处,裁缝铺三间,豆腐摊三处,理发店三处,歇店三处,打金店一处,及
12、众多小摊小贩。从晚清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河阳街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商业街。【集市】每月逢四、十两日是为河阳集市,周围乡村甚至丽水山民都前来赶集,热闹非凡,河阳街人来人往,生意十分兴隆。【牙郎】集市上专门介绍买卖、衡量,从中收取报酬的人,有猪牙郎、牛牙郎、柴牙郎等,各自独占一行,他人不得沾手。市日时,牙郎肩背大秤,手持算盘,招摇过市,他们头脑活络,口齿伶俐,精通行情,居中介绍撮合买卖交易成功。【手工作坊】除了开店经商,河阳还开办了不少手工业作坊,民国时期有朱致敬办的榨油作坊,朱恩芬、朱福元办的印染作坊,朱寿坤办的粉干加工作坊,朱青钱的木作坊等,生意颇为兴旺。【忠祥遗绩】二、生活民俗自古以来,丽水地
13、区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活普遍艰苦,形成此地人民勤于耕绩、崇尚节俭的风气,日常生活普遍以粗布麻衣、青菜豆腐为生活标准。故处州府志载:“处郡十邑,男鲜罗纨,女无盛饰,崇节约而务朴诚。 ”河阳朱氏作为缙云望族,虽然官宦辈出,豪家林立,但世世代代皆以俭啬为本,衣斥纨绮,食甘粗粝,富不相耀,贵不凌贱,良风美俗,延续至今。1、衣:【腰机布】苎麻布,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织工用土布机织布时,腰上围有润带,故俗称“腰机布。配图:实物:【主家布】土织棉布,布面粗糙,但结实耐穿,是普通百姓使用最普遍、延续时间最久的衣料。配图实物:【染制土布】作为衣料,土布需经染制,一般是染成蓝、绿、红和白地蓝花、蓝地白花等色。配图:
14、实物:【机布】即洋布,清末输入,但并没有取代土布的主体地位,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才开始普遍穿用。配图:实物:【男子服饰】旧时男子主要有两种服饰,平时在家为长衫、便裤,外出访客则在长衫外加穿马褂、领衣。配图:实物:长衫、瓜皮帽【妇女衣饰】旧时妇女上衣为大襟短袖铜盘领,铜盘领用黑缎镶边。从小襟和大襟的两肩起,有花边镶至胸前,呈半圆形,花边沿大襟一直镶到衣裙。贫困者则无花边等装饰。衣服宽大,袖口可达一尺二寸。下穿便裤,裤脚中等,并用花边或其他颜色的缎条或布条镶边。做客时,裤外加穿各色百褶长裙,裙长及踝,有裙饰。配图:实物:披肩 1、披肩 2【妇女头饰】妇女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别。未嫁姑娘一般头戴珍珠穿制的
15、发夹,脑后拖着一根大辫子,辫梢扎有红头绳。已婚青年妇女梳发髻,式样较时新,如爱司髻等,天凉时还戴绣花绒包。老年妇女头髻比较老式,上插头插、扁弯。头插和扁弯因经济条件不同,有金质、银质、镀金及竹制的区别,头上一般不戴珠花。天凉时戴上黑色绒包或缠上包头绢。老年妇女有金圈、银圈等耳饰,青年妇女则有各种时新闪光的耳坠子。【女鞋】妇女一般穿布或缎质绣花鞋。实物:三寸金莲【儿童服饰】童帽2、食:【主食】长期以来,大米一直是河阳人的主食,清代初年,番薯、苞萝引入,也成为主食之一。【鱼肚席】河阳宴席有燕窝席、鱼翅席、广肚席、海参席、鱼肚席和十大碗等,其中以鱼肚席最为普遍,有四果碟、四冷盘、四热盘、十大菜、炒面
16、。实物:模型四果碟:花生、瓜子、苹果、甘蔗四冷盘:糖酥丸、皮蛋、香肠、火腿四热盘:炒猪肝、肚片、腰花、肉片十大菜:鸡、鱼肚、稀卤明蜅、鱼、香菇、八宝饭、莲子、大块肉、三鲜、蜻干。炒面。【薯丝饭】主食之一,由晒干的番薯丝混和大米烧煮而成。实物:模型【苞萝羹】主食之一,由玉米粉和水调成糊状,烧煮而成。实物:模型【苞萝饼】主食之一,由玉米面烧烤而成。实物:模型【粉干】丽水农村传统食物,由米粉拌和适量水分蒸熟,放在木制工具上,经密布细孔的金属板,压挤成丝,晒干而成。实物:模型。【土束面】丽水农村传统食物,用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和盐,人工拉制而成。因其制作简单,滋味佳美,为人们所普遍食用。实物:模型。【炒面
17、油饼】将面粉拌以适量碱、矾水炒熟,另以白糖、芝麻加少量面粉混和作馅,制成饼,然后放入油锅煎炸而成。炒面油饼外酥内软,香甜可口,具有独特风味。实物:模型【腐乳】河阳传统腐乳,七分见方,厚约三分,色白,腐熟,味道清淡鲜美。实物:模型【烧饼】实物:模型3、住:【卧室家具类】卧室家具类:处州式花床、存衣花橱、大凳、灯台、灯盞、横桌、花床、化妆盒、脸盆架&脸盆、马桶&夜壶、四长方枕头、踏床、箱架、衣柜&衣箱、长杞桌、烛台【生活用具】其他展品:灯盞、饭框、凤冠篮、高脚桶、火桶、坐车、焙笼、铜钱柜、祭礼篮、克里、鱼篓、礼盒、砻磨、麻压、织框盒、箬壳盒、竹夫人4、行:【轿子】实物:竹轿【过山兜】实物:【独轮车
18、】实物:【自行车】实物:三、岁时节令1、春节“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河阳人最重要的节日。【大年初一】大年初一,开门放鞭炮,迎接一年的正式到来,俗称“开年”。早餐要吃鸡蛋面条,鸡蛋必须是成对用完整浑圆的。一般由男人主厨,一年到头都是女人烧饭,这一餐要让女人歇一歇。早上扫地,垃圾要从门口往里扫,千万不能扫出门外,以免财气外溢。早餐后,一家人都换上新衣服,小孩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上午,全村人到仙宫福昌寺进香,再到家庙岩山老庙朝拜显佑侯朱相公。上年结婚的新人还需到祠堂祭拜祖宗。【拜年】从大年初二起,开始走亲访友,即拜年
19、,一般至大年初十前结束,偶而也有拖到正月满的。【上八日】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河阳人称“上八日”。在这八日内,要讲好话,做好事,免争吵,忌讨债,不干重活,否则,一年运气都会不好。“上八日”,人人要做到一个“忍”字。【上灯】从除夕夜开始上灯,一直要点到年初三。2、元宵河阳元宵节主要的活动就是迎龙灯。一般从正月初八就开始相关的筹备活动,如张贴灯票,制作板龙等。正月十三起灯,正月十七收灯,延续五天。除了迎龙灯以外,有的年头还会演灯戏、扮推车、扮抬阁、拉彩马、迎彩灯等,热闹非凡。3、二月二二月二为惊垫节气,白菜开始上心开花,这天,河阳人有吃糕的习俗,尤喜以菜心炒年糕吃,风味独嘉。4、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20、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中国传统祭祖扫墓的节日,也是河阳人民非常重视的节日,各种活动隆重而多样。【扫墓】河阳朱氏旧时十分富有,各房都留有公常田产,并特设“祭扫田”,每年由祭扫田轮值户准备主办祭礼,负责祭扫。祭礼每座墓必备猪肉两块,豆腐两块,竹笋两片,芥菜或青葱两颗,清明果若干,讲究的还要加上猪头和鹅各一只。祭品需分成两份,一份放墓前,一份放墓后土地神处。祭扫程序,先打扫墓地,次清除杂草树木,次添新土,次标白,即在坟上标上白纸,最后上香礼拜、烧纸钱、放火炮。【分份子】祭扫完毕,要“分份子”,即按人头分给铜钱、糕饼等,有功名的人可按功名等级高低多得“份子”,如秀才可多得一份,举人则可多得二份,依此
21、累积,但最多不能超过八份。【散清】清明节明上,全体族人要一起聚餐,称为“散清”。饭毕,剩余的肉和饭分给族人,这叫作“份子肉”、“份子饭”。【报清】出嫁的女儿,如父母亡故,每年要回娘家扫墓,俗称“报清”,一方面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一方面也是增进与兄弟叔伯的亲谊。【吃清明馃】清明要吃清明果,清明果是一种由蒿草和米粉一起制作而成的食物。【祭孤魂】缙云乡间,村头村尾都会设有“孤魂魂”,用以祭奠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多为一简单石碑,上刻“孤魂”或“义祭塔”等字眼。清明时节,也有村民会放置香烛、酒菜于孤魂坛前,给他们送去一点蔚藉,同时祈求他们不要打扰村民。【长廊宴】清明前后,河阳还有一项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动,
22、即“长廊宴”。宋哲宗绍圣元年(1097)三月,朱绂、朱绶同中进士,为感谢乡村父老,鼓励子孙勤奋读书,在八士街连续三天大宴宾客,桌椅沿街一字摆开,故称“长廊宴”,也称“状元宴”。自此以后,相沿成习,成为河阳村的重要民俗活动。“长廊宴”中菜凡十五道,皆与读书科举有关,如耕读传家、寒窗苦读、金笔生花、满堂糕粽、衣锦还乡、鲤跳龙门、一芯清廉等,寄寓着家族对于子孙的殷切期望,更是河阳朱氏耕读文化的集中体现。5、立夏立夏过后就是芒种,一年的农忙季节即将到来,为了在农忙季节保持强壮的身体,河阳人有过立夏的风俗。【立夏饭】立夏这天中午,每家都要吃立夏饭,这是用豌豆、芥菜、竹笋、韭菜、猪肉和在一起焖成的饭。据说
23、豌豆明月,竹笋、韭菜能强筋骨。饭后还要称体重,看看小孩又长了几斤。【立夏汤】河阳人这天还有喝“立夏汤”的习俗,用红枣、莲子、桂圆、荔枝、鸡蛋、米仁、花生米、红糖一起熬煮而成,以滋补强身。【防疰夏】人到夏天,容易头痛眩晕,身倦脚软,俗称“疰夏”。立夏这天,小孩子不能坐门槛门玩耍,如果坐了,就容易得“疰夏”之病。6、六月六“六月六,要吃肉。”吃肉是河阳人过六月六的重要习俗。另外,这天父母会给出嫁的女儿送粉干,俗称“望六月”,故六月六也称“望囡节”。8、七月半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河阳人十分注重这个节日,中午每家每户要做好饭菜祭拜祖先,傍晚还要到孤魂坛去祭拜孤魂。七月半传统小吃是用芝麻做成的糯米汤团
24、和麻糍。9、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故又称“活人节” 。河阳人在这天晚上会在天井里放张小桌,摆上月饼、千层米糕之类点心,一家人在一起赏月。10、重阳九月初九重阳节,很多地方都有登高之俗,河阳人虽不登高,但却专门要蒸糕吃,俗称“重阳糕”。11、冬节冬节至冬至,这又是一个河阳人敬祖活动比较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要做冬节馃(由米粉或面粉或荞麦粉做成)。冬节一般在晚上过节,因此有俗语云:“有好吃,吃一夜,没好吃,冻一夜。”又传冬节野鬼很多,不宜外出,应早关门睡觉。12、灶神节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为灶神节,据说灶神是专管记录一家人善行恶事的神。二十三日是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呈报的日子,二十五日则是重
25、新下界的日子,因此这两天都要设茶果,上香,祈求他“上天呈善事,下界降祯祥”。13、除夕【谢神】除夕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祭拜玉皇大帝及各路神仙,如家中六神、土地公公、家堂菩萨、门神、灶神、栏神等。【年夜饭】晚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这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一餐饭,在此之前,先要做好更饭,供祖先吃喝,然后请来最要好的亲邻好友,或是一年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和家人一起过年。吃过年夜饭后,家家户户最后一次打扫卫生,张贴春联,更换窗花。【封刀】因为年初一能用刀,所以在除夕子时前,必须把第二天要烧的菜切好,俗称“封刀”。【接年】除夕十二时整,燃放鞭炮烟火,俗称“接年”。四、婚嫁民俗【合庚】旧时,须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
26、才可缔结姻缘。媒人介绍情况,经双方父母认可,就合庚帖,即双方互换男女当事人的庚帖。庚帖上写有姓名、出生年月日时,请算命先生合年命,若不相冲相克,把庚帖取回,放在家中神位前的香火桌上,七日以内家中平安,认为年命相合,可以允亲。【定亲】结婚前先要定亲,或叫订婚,有小定和大定的区别。小定也叫“寄“,即男方把金戒指、衣料等物,由媒人送至女方。大定要选择吉日,将预先议定的聘金、金银首饰、衣料鞋袜、染成红绿色的花生、用金纸红纸条裹成一对一对的核桃桂圆,以及用去壳染色的西瓜子拼成的瓜子花等彩礼放在食箩或贡箱内,一路鸣放鞭炮送往女方。旧时,河阳大户人聘金数额最高为 120银元,最少的也要 48银元。双方照例要
27、娶亲宴客,称“定亲酒”,也叫“订婚酒”。富裕的人家还有送定人之俗,送定人是泥制彩绘的才子佳人,着纸衣,纸板底座,高约六七寸。定亲所送的彩礼,都含有吉庆的意思,如在食箩贡箱内放置柏树枝、万年青,寓夫妻和睦,百年偕老之意;花生瓜子,有预祝多子多孙的意思;成对桂圆核桃,取其团圆之意。【绣荷包】双方定亲之后,女方要绣 9个或者 13个荷包给男方,寓意 9子 13孙,荷包中则放入碎银。【送日子】男女双方经定亲后,在结婚半年前,须择吉送日子。结婚吉日由算命先生择定,所择吉日,要用红纸书写,外用红纸封套,交由媒人送女方。【送担】婚前二日男方要向女方送担,即把女方宴客所需的海菜、鸡、肉和馒头送往女方,一般的礼
28、俗要送“千二个馒头百廿斤肉”。女方收下大部分担礼,留少数担礼退回男方,表示礼节。 【搬嫁】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就须给女儿备办嫁妆。嫁妆的多寡,视聘金的多少而定。一般人家,备办女儿穿戴、被褥、新房中的部分家具和生活用具。富裕人家还要备办中堂的家具,如呈桌、方桌、茶几、太师椅、方凳、春凳、圆凳等。男方到女方去搬嫁妆,桌上的摆设全用红头绳捆扎,棉被、棉褥等也捆缚在柜子上。其中马桶与脚桶,外套红布袋,马桶内放苏饼、柑桔、钱币等物,照例由小叔搬取。男方到女方搬嫁妆时,女方要向男方索取肉、面等物,意为添子添孙。【发轿】喜期到,男方将花轿发往女方。花轿到达女家大门口时,女方紧闭大门,不让花轿抬入。此时屋内外
29、鸣放鞭炮,延续半个小时左右,女方才开门迎轿。花轿停下后,轿前的四盏纱灯或珠灯以及花轿上所燃点的红烛,通宵明亮,不能熄灭,称为“全堂红”。【打新郎拳】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将到门时要“打新郎拳”。一般是群孩围着新郎打,俗说“打一拳一个儿”。但也有的人因婚姻上的纠葛,趁此机会报复打伤新郎。【泼轿】新娘吃过辞堂饭后,有泼轿的习俗。当大轿放在中堂时,在轿前地上设祭,祭祀轿神,并请来泼轿者,手拿酒碗,含酒泼轿,边泼边念泼轿词,此举有趋凶避吉之意。泼轿词为“福兮再福兮,此轿不是非凡轿,本是鲁班师傅选。上边金瓦盖轿顶,下面银砖铺轿底,左边造得摇钱树,右边造得聚宝盆。今年插花去,明年抱子来,荣华富贵万万年。”【
30、梳头】男女双方都要请梳头娘,为新娘梳头,梳头娘要选择父母双全、子女众多的大娘。由于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进行,所以女方还要请来一对命好的未婚姑娘为新娘掌灯。梳头娘除梳头外,还要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宫装,外披霞帔,腰横玉带,下着大红裙,全身挂满饰品,俨若娘娘。【请(女当)】就是请女儿。新娘打扮后,父母要设席请(女当)。同席的相陪者,都是父母双全的未婚大姑娘,有惜别、欢送的意思。【上轿面】新娘妆扮好后,要吃“上轿面”。烧“上轿面”也很讲究,面条不能折断,寓意夫妻百年长。新娘象征性地吃几条面,然后让兄弟姐妹吃,以示和睦。【辞亲】新娘临上轿前,要向父母亲戚辞别,父母亲戚照例要吩咐一番
31、。辞亲后,新娘由父或兄抱至中堂,站在椅子上,由旁人送上一碗红糖饭,新娘先含三口饭,用手巾包好,交给娘家,放在米缸里,再含三口红糖饭,用手巾包好,带到夫家,放在米缸里,取吃吃有余之兆。接着行交碗交筷的礼仪,由他人交给新娘两把筷子数只碗,新娘交臂将碗筷放在背后,由他人接取,放在桌子上。【鲤鱼散子】新娘上轿时,要准备铜钱放在前襟,出花轿时,任其散落,供小孩抢取,叫做“鲤鱼散子”,象征新娘可多生子女。【上轿】喜日凌晨,在鼓乐鞭炮声中,新娘由族人中八字最好的人抱上花轿。花轿停放在中堂,轿脚要放在圆形的篾制团几上,意思是不让新娘带走娘家风水。点好轿前灯,梳头娘在轿前说吉利话,这叫“顺轿”,顺轿后,即可起轿
32、上路了。此时,女方宾客要上前象征性的拳打新郎,以示警戒新郎要善待新娘。花轿出大门后,前有大灯笼,后有四盏提灯,接着是花轿和舅爷所乘的轿舆。迎亲队伍,无论嫁娶,都必须经八士门进出。一路上,鼓乐喧天,鞭炮不断,路上所有的轿舆一律要让道。【抢路】同一天,同一条路,如有二户以上的花轿要经过,就要抢先出轿,这叫抢路。如有新娘抢先而行,则要以老牛开道,践踏脚迹,可免风水被先行的新娘带走。【避花轿神】花轿到达男方,亲戚都要暂避。厨师把围裙缚在屋柱上,菜刀也要插在屋柱上,以避花轿煞神。由一位长者向花轿致祝贺辞,新郎向花轿作揖,表示礼敬,然后才能打开花轿门,由伴姑授以红色长巾,牵引新娘出轿。【拜堂】吉日上午花轿
33、来临,新娘出轿,脚不落地,要在布袋上行走,放在地上的两只红布袋,从花轿前传至中堂,新娘也在红布袋上行至中堂,称为“传袋”,“袋”与“代”谐音,寓有传宗接代之意。拜堂时,中堂灯火辉煌,地铺红毡条,新娘和新郎站在红毡条上,由新郎跪拜天地、神位,夫妻对拜时新郎向新娘一揖,而新娘略回札,寡妇、孕妇都要回避。拜堂后,新娘由伴姑携扶在红布袋上行走至新房,坐定后由扎轿先生用秤杆挑去红盖头,两位舅爷各执酒壶向新娘新郎洒酒,新娘新郎略饮,这种礼仪称为“富贵缘”,含有夫妇和睦、互敬互爱、夫荣子贵的意思。接着新娘、伴姑分生瓜子和染成红绿色的生花生,取“早生贵子”的兆头。【洞房】吉日夜,新房高燃喜烛,由福命双全者送新
34、郎归房,并送上两碗桂圆为点心,取团圆之意。就寝前,新郎要为新娘摘下凤冠,并将自己的礼帽压在凤冠上,含制服妻子之意。在床头还有一对红纸包就的苏饼,叫做“和气饼”,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夫妻和睦相爱。【请媳妇、请舅】吉日早餐设十大碗请媳妇,俗称媳妇饭,晚上宴请亲家舅。【坐筵与拜相见】吉日的第二天,开始宴请宾客,叫“坐筵”。新娘要拜见翁姑及长辈,称为“拜相见”。新娘由梳头娘打扮一新,在新郎陪同下,在红毡条上双双跪拜合家长辈至戚,长辈照例要给相见钱。宴客一般是男女分批宴请。请男宾时新郎敬酒,请女宾时新娘敬酒。【逗新娘子】从吉日起三日以内,亲朋邻里都可以在新房内与新娘戏谑,叫做“逗新娘子”。新娘由伴姑相陪
35、,端坐床前,不苟言笑,以示端庄。【接回门】结婚后的第三天,娘家要接新夫妇回家,叫做“接回门”。设宴请新女婿,但新夫妇只吃一顿中餐,下午就回夫家。【做肚兜】在成亲之后 3日内,女方要将带去肚兜袋(肚兜下半部分)的上部做好,使之成为完整的肚兜,意在代代相连传宗接代。【送弥月】婚后一个月,要双双回娘家,并送明甫、猪肉、四样礼及弥月饼。弥月饼用米粉做成,一面用火烤平,另一面呈馒头形,中空,用红糖作馅。弥月饼由新娘分送亲友。义阳朱氏家谱 家规:“婚礼:婚姻乃人道之始,不可不慎。始焉不谨,终悔无穷。凡婚嫁者,必须会族长于祠堂,酌议停当,方可行礼。即将某人男聘某人女,某人女配某人男,登记家谱,不得擅专自便。
36、倘议后,有改易者,聘礼悉罚入祠,婚姻仍准前议。”五、非遗项目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全县已有99个项目被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34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1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迎罗汉”、“轩辕祭典”、“张山寨七七会”3个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河阳村是缙云非遗资源最为集中的村落之一。朱益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轩辕祭典”的传承人,省级非遗项目“河阳古民居建筑艺术”和县级非遗项目“朱氏祭祖大典”即以河阳村为基地申报,省级非遗“缙云剪纸”二位传承人麻义花、朱松喜也是河阳人。省、市批准,河阳麻义花、朱松喜(剪纸)、朱益清(轩辕氏祭典)为省、市民间艺术传承人。另外诸如手工技艺缙
37、云织带,民间舞蹈钢叉舞、叠罗汉、三十六行、十八狐狸、台阁在河阳广泛流传,河阳刺绣、民间传说亦独树一帜,颇具特色。2011年3月26日,首届“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河阳村举行。2012年11月,经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旅游局批准,河阳村成功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1、传统技艺(1)河阳古民居建筑艺术河阳村历时 1100 余年,至今保存着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体系,现存水系和街巷基本上是元代重建时的框架,有明、清、民国初年三个朝代的十大宗族庄园住宅建筑群上百座和十二座朱氏各房派的宗祠。尚存宗祠 15 座,古民居建筑 1500 多间,其中,十八间以上前厅后堂特色楼房古建
38、筑 19 幢;九间、十三间以上民居古建筑十多幢。古寺院庙宇六所,清代古桥公济桥一座。随处可见的古壁画、古诗词、古匾额、古雕刻,古风古色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剪纸,构成了江南罕见的千年文化古村,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河阳古民居营建艺术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配图:河阳村现存建筑年代分析图;河阳村现存主要古建筑分布图;模型:河阳村历史建筑沙盘A、风水B、布局:道路水系祠堂民居庙宇牌坊桥梁C、装饰木雕石雕(2)河阳织带织带与剪纸、刺绣同为旧时河阳女子必学三大手工技艺。织带主要用于制作腰带、背包带等,也用于服饰衣边的装饰。丽水地区的织带编织相传始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 10
39、00余年的历史。织带以手工编织而成,经线和纬线往往黑白相间,有时缀以彩色丝线。没有花纹的叫直条柳,一般只作裤带、拦腰带用。织带采用的材料分丝线和棉纱线两种,彩丝线是利用土蚕丝染色而成。制作织带的时候,用三根尺许长的圆竹杆压在桌边,按需要的长度牵好经线提好,一头挂在门环柱子或篱笆上,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再用一竹竿穿上棉纱线进行编织,并利用经纬线的交叉而编出所需的花纹图案,如蝴蝶花、水竹花、铜线花等。有的还能在彩带上编织出许多文字,传递祈福信息,如“福禄寿喜” 、 “百年好合”等,字数多少按带的长短和用途而定。2、传统美术(1)河阳剪纸“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 ”李商隐人日即事中的这句诗
40、概括了早在魏晋时便已流行的剪纸为彩,相互馈赠或贴之屏风的风俗习惯。河阳朱氏素为缙云望族,大家闺秀待字闺中,花楼刺绣,剪彩镂金,风俗颇盛,其剪纸风俗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河阳剪纸十分注重艺术表现,结构处理上刻划人物脱形取神,衣褶阴刻,背景阳刻,恰成对比,背景线上直线纹、曲线纹交替穿插,阳刻线相连,阴刻线相断,与画面中的亭台楼阁互相烘染,达到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艺术效果。形象处理上抓住了物象特征,用影绘手法进行夸张概括,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在轮廓之内做一些结构线和附加装饰,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装饰效果。题材上多以民间故事、民间戏曲及石榴莲子、蝙蝠蝴蝶、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为主,体现
41、祥和、喜庆气氛,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河阳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老艺人李宝凤留下的。李宝凤出身大户人家,姐妹几个都会剪纸,其中又以李宝凤水平最高。其剪纸已跳脱出饰用、祭品、喜花、门笺等实用功能的窠臼,风格细腻秀丽,具备浓厚的个性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94 年,经缙云县和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她的太白回书 、 感恩亭等十多幅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河阳剪纸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麻义花、朱松喜被批准为省、市民间艺术传承人。(2)河阳刺绣刺绣也是河阳女子必学的一门技艺,她们从小学习,并在每年七月七日乞巧节相互交流和品评,以作工精美者为能。她们所绣的各种日用品和饰品,
42、既美化了生活,同时也寄托着创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刺绣一般选用绸缎或蓝、白布作面料,用五色丝线刺绣。绣前先要根据所制物件的大小,剪裁适当的面料,描上原先设计的图案底稿,把面料紧绷在方形木块上框架或圆形的竹框上,对照所描的底搞,根据图案的内容,选择适宜的丝线用针绣在面料上,绣出喜庆吉祥的精美图案。传统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枕头、花边、服饰、香袋(锁匙袋、草包袋、钱袋、猪肚带等各种袋类) 、帽饰、花鞋、小儿肚兜、围裙等,一般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刺绣的枕头、锁匙袋、猪肚袋(装火石用)主要作为生活日用品,草包袋、搭链带、双喜带主要作为婚嫁用品,女子出嫁袋越多越好,寓意传宗接代,代代相传。3、祭祀仪式(1)轩
43、辕祭典(2)朱氏祭祖大典在河阳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宗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敬天法祖,睦族敦亲,是河阳人的基本原则。河阳人热衷于建造祠堂,目的正在于敬宗收族,教育子孙。每年春秋二祭,各房都极为重视。每年清明,河阳朱氏都要举行合族的祭祖大典。祭祖仪式源于五代,至清道光年间,三十世孙朱辉重新对之作了规范。现已补缙云市政府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祖仪程:【祝辞】惟某年某月某日,孙等谨备牲礼致祭于先始祖清源公同妣应氏暨列祖列宗之神灵前!曰:韶光流逝,已届分烟。桐花初放,柳絮将绵。追念先德,倍觉怆然。祖宗功德,如日中天。恭礼重报,理所当然。特备牲礼,合族同拜。告慰先灵,佐以短篇。吾辈子孙,合力向前。4、
44、传统舞蹈(1)钢叉舞“钢叉舞”是流传于缙云的一种古老民间表演艺术,源于明万历年间。它本是罗汉队中的一个表演项目,常参与庙会迎神活动,后来随着表演技艺的不断提高,人员不断扩大,舞叉动作不断丰富,逐步演变为一门独特的表演技艺。据朱氏宗谱记载,钢叉舞开始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离现在将近500年了。其来源与祭祀关云长有关。据说每年的五月十三是关云长留念日,村民为表示对他的感激,总要请著名的戏班演三天三夜的戏,村里组织迎案。迎案是民间的一种抽象说法,包括罗汉班、台角、高台、长脚鹿、推车、叠牌方、翻猪刀等内容。罗汉班其实就是技击班,包含舞刀、打棍、打拳、双锏、矛、盾、响铃、叉等,响铃叉又代表一种
45、兵器,是从古代十八般武器中模拟过来,他充斥阳刚之气,据说有驱邪护正的作用,能发挥关云长忠义效国、除恶护正之精力,因而每年起案时都要先到关帝庙祭拜,而后才干上街表演,响铃叉(即钢叉)由此发生。为弘扬这项民间文化,先前的少数几个表演者将它逐渐推广,成为宽大干部的一项活动。 (2)三十六行“三十六行”是流行于缙云民间的一种传统彩扮舞,也称“化妆噱头班” 。清光绪年间即已盛行。三十六行表演队一般由四五十人组成,分乐队和表演者两个部分。表演的演员化妆成士、工、农、商和“三教九流”的各式人物,如铁匠、木匠、货郎、差役、媒婆、洗衣妇、乞丐、接生婆、和尚、郎中、盗贼、算命先生等三十六种行当。演员可根据自己的特
46、长,扮演自己喜欢的人物,即可以正面人物,也可以是反面人物,可以是现代人,与可以是古代人,但不管什么人,都要求扮得形象逼真。出队时,前面有二人鸣锣开道, 接着锣鼓乐队吹打助威,后面是扮演者按顺序排成一纵队,边走边表演,要求扮演者扮什么人,其行为动作就要象什么人。队伍行进过程中,表演没有统一规定的动作和队形,表演者可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即兴发挥,甚至相互打闹,或于观众互动。道具多是现实中使用的物品,但也有一些需要专门制作,这种道具外形往往比较夸张,主要是吸引观众的兴趣,让大家觉得新鲜好玩。河阳现今流传的“三十六行歌”为民国三十年本村才子朱奎元创作,语言通俗,亦庄亦谐,扬善抑恶,讽刺辛辣,真切反映了
47、民国时期的社会百态和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歌词抄录如下:(1)书生:日日读子曰,一心想当官。读书若落魄,无柄臭粪勺。(2)军官:头戴大沿帽,腰别驳壳枪。碰到不顺眼,随口打官腔。(3)勤务兵:我当勤务兵,前来代壮丁。长官若洗面,面汤我来倾。(4)财主:财宝一箱箱,金银堆成山。当前正国难,助款送中央。(5)农夫:背朝满天星,脚踏烂糊泥。镰刀正放落,便要饿肚皮。(6)木匠:一只黑墨斗,常年四乡走。能竖高厅屋,自家四壁陡。(7)石匠:手握锤和凿,日日响叮铛。能建百岁坊,自家短病丧。(8)砖瓦匠:日日不离泥,用尽大力气。双脚开裂口,双手烫脱皮。(9)卖柴郎:家无半寸土,卖柴填我肚
48、。爬岭又翻坡,想想实在苦。(10)渔夫:十网打鱼九网空,一网打着抵前工。不论六月与寒冬,常年飘泊在浪中。(11)铁匠:铁钳夹铁钉,铁锤敲铁砧。都是共娘生,偏偏欺自身。(12)蔑匠:一双大筐箩,千筋篾丝做。老鼠若啃破,还要我来补。(13)行医:肩背草药箱,行医走四乡。不赚大铜钿,救死来扶伤。(14)轿夫:我穿破草鞋,他着绫罗衫。四脚抬两脚,忍气听官腔。(15)师公:头戴四方巾,手摇铜铃铃。求雨哭皇天,超度骗亡灵。(16)商人:正月下杭州,百货我居收。运回一大船,赚来大铜钿。(17)箍桶匠:一块杉树板,由我作主张。果桶呵呵笑,粪桶哭爹娘。(18)榨油:大木撞铁箍,满身油沽沽。大汗刷刷流,余下茶籽枯
49、。(19)帐房:一把铜算盘,帐目由我算。算归勿算出,都讲我手段。(20)屠夫:一个豆腐盆,放进一把盐。桶汤放勿着,老毛推不完。(21)剃头匠:剪个西洋装,换了三桶汤。定价洋两角,莫讲我硬敲。(22)裁缝:手捏一枚针,只可混一身。工价我最贱,面议加几分。(23)乞丐:手拿打狗棒,挨家挨户跑。三餐不点火,半饥加半饱。(24)扒手:十字街头站,两眼四处观。趁你不小心,伸手把钱抓。(25)盗贼:白天睏大觉,星夜钻墙角。跳梁又打洞,敲断手和脚。(26)算命:眼睛看不见,你命我来算。为个大铜钿,满口胡乱念。(27)媒婆:上街做媒也是我,下街做媒也是我。只要铜钿银子多,活拆夫妻也会做。(28)接生婆:劈开生死门,迎来阳光道。宝宝啼声哭,大人呵呵笑。(29)端马桶:一个红马桶,端端也勿重。臭气实在大,钻归鼻头孔。(30)赌博:一粒方骰子,日夜战通宵。家产输精光,卖儿又卖妻。(31)单身汉:好汉怕懒汉,懒汉怕死汉。只要有铜钿,代死也会干。(32)修补匠:风箱白炭火,补镬补铜壶。肩挑风炉担,走村又窜户。(33)吃红丸:从小学会吃红丸,四地山塘都卖完。爹娘骂我败家子,至今想来悔也晚。(34)漆匠:一个白面旦,巧手来装扮。青红紫绿蓝,丑妇变俊相。(35)染布匠:白布落染缸,干净也变脏。滚水烫一烫,旧衣换新装。(36)妊妇:身穿宽大衣,十月苦怀胎。手托圆肚皮,抬脚步难移。(3)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