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页.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78212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重点: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难点: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1)课代表坐在哪里?你能用数介绍他的位置。(2)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课代表的位置呢?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3)课代表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中队长坐在哪里?(板书)2抽

2、象座位表,认识数对(1) 如果用下面这样的图表示同学们的座位,你能找到课代表的位置吗?第 7 行 第 6 行 第 5 行 第 4 行 第 3 行 第 2 行 第 1 行 第1列1列第2列1列第3列1列第4列1列第5列1列第6列1列第7列1列第8列1列2师:第 4 列第 3 行,还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4,3) ,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板书)(2)中队长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吗?(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同桌交流。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二生活中应用数对(1)根据位置写数对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

3、着瓷砖,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吗?独立书写,全班交流。(2)根据数对找位置 学校会议室地面铺地砖,九块花色地砖分别铺在以下位置:(7,2) 、 (5,3) 、 (9,3) 、 (3,4) 、 (7,4) 、 (11,4) 、(5,5) 、 (9,5) 、 (7,6) ,请你用彩笔给花色地砖涂上色。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学生操作后交流。得出:表示同一行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三、全课总结用数对可以很方便的表示一个人的座位,一块砖的位置,如果是一张平面图,数对能表示一个具体的地点吗?下节课我们再研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4、: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一、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位置31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点(1) 下面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北1 2 3 4 5 6 7 8 9 10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 游戏:猜景点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 全班交流。 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 ,6) ,可能是哪里?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

5、个具体的地点。 图上(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看清两个数的顺序。 小强家的位置在(3,8) ,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9,4) ,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一张图纸上一个图形的具体位置。二、总结: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三、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 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 1、2、3

6、、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876543218765432104(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 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 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5)游戏:下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基础练

7、习下面是某一地区的平面图。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 。3、( )和( )在同一行上。4、小明从公园门口出来,到书店该怎样走?(1)独立完成解答。(2)集体评讲。二、提高练习1、练习三第 5 题。(1)理解题意,明白“行”“列”表示的意思。(2)根据(x,5)这个数对,说说 x 表示的是列数还是行数?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它表示的可能是哪个班?(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这里的 x,y 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2、完成练习三第 6 题。5(1)理解题意,明确鲜花和绿色植物都应放在方格线的交点上。(2)在小组中设计交流。(3)展示作业,汇

8、报结果。你能用数对描述一下自己设计的摆放位置吗?你觉得自己设计的如何?优点是什么?互相评价: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美观?3、完成练习三第 7 题。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乐,什么没变?(第一个数变了,第二个数没变)第一个怎么变化的?独立在书上方格中完成第(3)小题。在小组中完成第(4)小题。说说顺次连接四个点得到了什么图形?4、完成练习三第 8 题。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棋盘上的列车行分别用什么表示?用 g2 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在小组中互相说说黑车从 C6C2,是怎样前进的?三、阅读“你知道吗”四、课堂总结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9、,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呢?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6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2-23 页的例 1、例 2 和“练一练” ,练习四的第 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 10 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长 3 厘米、

10、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 6 厘米、8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 4 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教学过程: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1、操作活动。提问:用长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 6 厘米、8 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用长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 6 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铺边长 8 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2、想像延伸。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 3 厘米、宽

11、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3、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3 的倍数,它们是 2 和 3 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引导:用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 8 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7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1、自主探索。提问:6 和 9 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依次分别写出 6 和 9 的公倍数,再找一找。提问:你是

12、怎样找到 6 和 9 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的? 先找出 6 的倍数,再从 6 的倍数中找出 9 的倍数。 先找出 9 的倍数,再从 9 的倍数中找出 6 的倍数。引导: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2、明确 6 和 9 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18,指出:18 就是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3、用集合图表示。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 是 6 和 9 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 呢?哪几个数是 6 和 9 的公倍数?4、完成“练一练”完成后交流:2 和 5 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1、练习四第 1 题。提问:这里

13、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 以内”这个前提呢?2、练习四第 2 题。引导:4 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 4 的什么数?5、6 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 4 和 5 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3、练习四第 3 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四、全课小结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 58 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过程:8一、基础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 和 6 3 和

14、 7 5 和 9 10 和 6二、完成第 25 页的 58 题。1、第 5 题 让学生观察左边 4 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独立完成右边 4 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2、第 6 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3、第 7 题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求 7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4、第 8 题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

15、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思考题提示:先用列举法找 3、4 和 6 的最小公倍数。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 100 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长 18 厘米、宽 1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 6 厘米、4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1、操作活动。9先让学生用边长 6 厘米

16、、4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 18 厘米、宽 12 厘米的长方形。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1、2、3、6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4 为什么不是 12 和 18 的公因数?揭示:1、2、3、6 既是 12 的因数,又是 18 的因数,它们是 12 和 18 的公因数。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1、自主探索。提问:8 和 12 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先找出 8 的因数,再从 8 的因数中找出 12 的因数。先找出 12 的因数,再从

17、12 的因数中找出 8 的因数。2、明确 8 和 12 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 4,指出:就是 8 和 12 的最大公因数。3、用集合图表示。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 8 和 12 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4、完成“练一练”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1、练习五第 1 题。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 15 和 20 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2、练习五第 2 题。3、练习五第 3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4、练习五第 4 题。先出示第 1 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

18、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5、练习五第 5 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10第四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练习(一)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五的第 611 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4 和 16

19、 30 和 10 15 和 9 21 和 28 二、完成第 29 页的第 611 题。 1、第 6 题 让学生观察左边 4 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它们中较小的那个数。)独立完成右边 4 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 1。) 2、第 7 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3、第 8 题 如果有困难,可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具体地找一找。 4、第 9 题 先让学生填表,并说说其中的规律;然后小组合作找出 2、4、5 分别与 1、2、3、4、520 等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其中的规律。 5、第 10 题 先帮助学生弄清题意,知道裁出的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 12 和 20 的最大公因数,再让学生在图中画一画,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6、第 11 题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