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B 卷)含答案(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迭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
2、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 、 “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 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
3、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桌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予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采说
4、,晋候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 “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曰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
5、“知识丛书”金开诚 诗经)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 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 、 “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
6、,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 子产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
7、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瑒,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瑒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
8、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瑒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瑒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瑒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余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余楼。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瑒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瑒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瑒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
9、”遂遣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瑒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瑒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瑒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瑒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节选自陈书 )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
10、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B.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C.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D. 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指“经书” ,即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 ,即史书;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11、都。C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号来纪年的, “太建”就是指高祖建国时的年号。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瑒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让周兵吃尽了苦头。 B.孙瑒审时度势,及时归顺。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府卿、通直散骑常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派遣使者表达了归顺之意。 C.孙瑒劳苦功高,深受恩宠。高宗即位之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
12、D.孙瑒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建造讲经之处,经常与高僧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 (5 分) (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得张正字诗 陈与义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注】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
13、要职,闲居江州。8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绘孤寂悲凉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5 分)9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当时士族阶层崇尚虚无、混淆生死、不思进取的现实,明确指出“ , ” ,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时间。(2)杜甫蜀相中“ , ”两句表达了对理想的君臣际遇关系的肯定与憧憬。(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诗中“ , ” 两句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
14、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
15、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
16、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
17、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
18、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
19、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
20、放纵无拘。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 分)(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 分)(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 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
2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叶企孙,1898 年生于上海。1911 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 2 月招生,时年不满 13 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 年 7 月 31 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 。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
22、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 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 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 9 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P.W. Bridgman,194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 年,哈佛大学教授 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 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 ,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 3 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 X 射线方法测定 h,研究结果在 1921 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 h 值并沿用了十多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
23、 1935 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作于1923 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 1925 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 年 8 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
24、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 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 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 1925 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 7 号。他的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 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 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 年,陈岱孙回清华任
25、教,也应叶企孙之邀,住北园 7 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 5 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 7 号饭团” ,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 1929 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
26、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 到 1938 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相关链接:统计显示,从 1929 年到 1938 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 69 人,研究生1 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 6 人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21 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摘自中国改革网)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 1933 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
27、专业,招 3 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 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摘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 分)A.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订“清华科学会章程” ,其中提到的研究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等。B. 在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和 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
28、成果。C. 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 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E. 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2)叶企孙具备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基本条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 分)(3)叶企孙能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 有人说,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这是个遗憾;也有人说,叶
29、企孙成为著名教育家,这是他的幸运。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8 分)第 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A. 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 各执一词 各抒己
30、见 莫衷一是C.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厦深铁路开通后,铁路沿线城市和台湾金门、马祖地区联手推出数百项优惠政策,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B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C邵逸夫基金中的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D清华大学的研究表明, 算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实用算具,被称作世界数学史上乃至中国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1、(3 分) 用软软的毛笔蘸着浓浓的墨,在树皮和竹麻做成的纸上写中国字,呈现出的是一种具象的视觉: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缠绕的美,飞白的美,图章的美,沧桑的美,厚重的美,以及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 , 。 。 , , 。张怀 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 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 书法之美重在内涵 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 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 这种色彩的绝美,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 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
32、的真美 以致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A. B. C. 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l5个字。(5 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隐性就业正成为一种常态。就在最近,笔者居住的小区里来了一位保洁阿姨,依靠微信预订、微信支付,她独自完成了上门服务,而她并非供职于固定的劳务公司,每月却有稳定的客户,并能获得 5000 多元的劳动收入。 ?目前, ,但类似现象却大量存在着。而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 “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 。17下图是“中华老字号”的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33、,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5 个字。(6 分)六、写作(6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60 分)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 28 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品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甚至要留级。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处罚太重,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女教师屈从。女教师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有人点赞,有人质疑。 对于这件事,你有何看法?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34、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泉州市 2016 届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B 卷)参考答案1(3 分)A。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A。关于 A项,原文一开始说“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 。作者的意思是说, 诗经所收录的诗在当初本来是很普通的,并不是什么经典文献,尤其是其中“国风”一类更是一般的民歌,完全谈不上经典, 诗经成为经典,那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这些诗不是经典就没有深刻的含意,用一个全称判断来说诗经中的作品都没有深刻的含意,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 A项应该是选项。2(3 分)C。试题分析关于 C项,原文说:子
35、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这里子产的意思是,在旁人看来,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甚至可能是包藏祸心、另有企图;“人言可畏” ,晋侯为此应该尽量避免旁人的非议。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应该是选项。3(3 分)B。试题分析关于 B项的前半部分,原文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寓意进入了诗经 ,可见 B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 B项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说:“古代史传中
36、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一宣公二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可见上古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诗经 ,比如左传宜公二年讽刺华元的这个民歌,这些诗歌被称为“徒歌” ;但是既然是“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就说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也是有曲调的。 诗经是乐歌,是配上乐器伴奏的,徒歌是不配乐器的,但不等于没有曲调。由此可见,B 项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所以应该是选项。4(3 分)C5(3 分)C(“太建”就是指高宗即位时的年号)6(3 分)D(“建造讲经之处”错,应该为“造访讲经之处” ) 7(5 分) (1)当时孙瑒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瑒亲自巡视
37、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 (“乘”1 分, “赋食”1 分, “用命”1 分,句意 2分,共 5分。 ) (2) (5 分)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走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属天意) ,天意难道能够违抗么! 8(5 分)颈联运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孤寂悲凉的画面。 (2 分)时到岁末,闲居江州的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寺塔孤立、风生鸦飞的景象,一静一动,互相映衬,“风声” “鸦飞”更显示了环境的荒凉, (2 分)也烘托出诗人隐退闲居的孤寂之感。 (1 分)9(6 分)“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点明自己闲居江州养老的境况,叹岁月
38、流逝,一事无成,既有伤老悲己之情,又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慨叹之情。 (2 分)“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传达出诗人借酒自慰及对世间万事的心灰意冷之情。 (2 分)“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在诗人引退孤寂之时,张正字的书信使诗人内心产生了淡淡的欣喜之情。 (2 分)10(共 6分) ,每句 1分,有错别字本句不得分)(1)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1 (1)(5 分)答 E给 3分,答 A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C、D 不给分。解析B 项,那句话主要说明“父亲”的恶习肆意形成背离了“爷爷”的愿望;C 项,
39、“情节跌宕起伏”错误,本文情节发展自然,水到渠成;D 项, “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错误,主要是“爷爷”要偷学染布手艺。(2)(6 分)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分析:“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 2分,每点分析 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 “父亲”赌钱输掉染坊, “爷爷”搬家时的动作没嚼黄豆,而是撒了一路,反映出“爷爷”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辛辛苦苦的家业让儿子挥霍殆尽, “爷爷”内心自然是不好受的;其行为
40、也暗示了儿子的败业,对儿子的行为感到生气。(3)(6 分)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4)(8 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启示二: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启示三:就传承而言
41、,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答出寓意每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给 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的题目是“最后的黄豆” , “爷爷”在生活中总喜欢嚼黄豆,这是小说发展的行文线索,从开始创业到死去,都没有离开嚼黄豆;始终如一的动作也反映了“爷爷”专注和执著的性格特征;这一连串的嚼黄豆动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中题目内涵的能力。 “最后的黄豆”是一个隐喻性的标题, “爷爷” “最后的黄豆”就是一袋金豆子,是留给“我”的,这是一种物质财富;那是“爷爷”奋斗一生的财富, “爷爷”的执著精神是带给“我”精神上的力量。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