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乐天溪镇陈家冲小学:陈祖东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夷陵教育小组合作已遍地开花,在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均衡,是不可忽视,也是许多老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在合作交流和探究环节,往往每个组员并没有平等地参与,每个组员并非各抒己见,而成绩较差的有的一言不发,成绩较好的则只顾自己讲;在小组汇报环节,通常都是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作为代表汇报合作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师也往往更关注结果,而忽视合作探究和交流的具体过程中差生的存在。造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
2、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小组合作前,教师的要求和目的不明细,任务布置过于简单、粗略,学生茫然,无从下手。其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由于没有责任到人,因此只有部分优秀学生更积极主动,无形中代做了很多应由其他学生来完成的工作;其三,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一些技能,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讨论问题等。其四、平时训练中缺乏激励和竞争意识,学生缺乏团队观念,形成了一种消极倦怠心理其五、教师对组长的要求和帮带意识训练还不到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均衡度:第一,教师对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根据教学
3、任务的重难点确定,对每一个合作的任务做明确方法和步骤上的要求,有的放矢,学生便于操作,还可以考虑不仅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引起不同意见甚至争论。第二、要引导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每个人进步得更快。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应在坚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强化对小组交流学习方式方法与
4、合作过程的指导,如交流回报的语言规范,组内交流时必须,让差生动口动手等扥第四、小组内部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也可以定期轮换,保证每位成员都有不同角色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思考、倾听、交流等形式来展开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表达个人的观点,如何求同存异,等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录别人发言的要点,等别人发言完毕后再作补充、修改。第五、在活动中,如果能够注入一定的竞争性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对评价的标准做出规定,例如: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等方面进行,让每个学生了解自
5、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可以让同组学生评价,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主动、和谐,有没有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第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参加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合作过程,以便及时把握、调控和引导。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但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并且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想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以下几点是不容
6、忽视的:一、激发学生欲望,发展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二、让小组合作成为真正的合作交流作为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在学习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能有效地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
7、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意识。但是有时在听课时,往往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于是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连合作的目的都没搞清楚,教室里满是说话的声音,有的小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知道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只有负责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几个人只是当看客、绿叶。不知不觉中旁观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把小组讨论当作课堂中难得的休闲娱乐做小动作玩耍的时机。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另外合作学习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
8、。因此,我认为小组讨论并不是适合任何教学环节与内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是:有充足的时间,个人操作条件不够时,独立探索有困难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如果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无需小组合作了。三展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如何发展学生思维,我认为最有效手段的手段就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
9、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四、教师要收放自如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所以教师要相信学
10、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在新课标下,我们的学生应该是自由的、真实的、快乐的、幸福的。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老师更应该从数学的实际出发给我们的孩子自由、真实、快乐、幸福。四、调动部分“旁观”学生 课堂讨论中有部分学生始终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很少发表意见。这一部分学生平时可能被
11、轰轰烈烈的课堂讨论氛围“掩盖”了,被小组长忽视了。如果我们不加以关注,他们可能就逐渐地习惯于被动接受,这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避免这部分学生的“旁观”呢? 首先我在安排展示环节时,注意展示面要广,争取注意照顾到个层次的每位学生。 课堂不能仅仅是成绩好的学生表演的舞台。课堂展示要遵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展示问题难易,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其自信心,发挥其潜能。 其次我在课后,多找小组长了解情况:在讨论过程中,谁没有发言。然后找这些同学单独谈话,分析原因,安排展示时,进行特别强化训练,逐渐地扭转“旁观”现象。 五、老师积极参与引导 1、做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讨
12、论不是放任自流。我每节课都深入学生内部,变成小组一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小组讨论出现僵局时,我就点播诱导;当小组讨论偏离了问题方向时,我就及时矫正;当发言者出现了纰漏,而其他同学没有发现时,我就委婉指出;当讨论的小组成员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时,我就及时协调;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精辟论述时,我就予以鼓励、肯定和表扬。 2、做到学会倾听 在巡视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学生发言,做到心中有数:哪些知识是学生讨论的热点,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熟练,哪些问题分歧较大。在最后点评时,就可以重点突出,提高课堂效率。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
13、地发挥课堂讨论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有新的突破,让学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来源:市高级中学 1理性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采用小组讨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小组讨论只在重点、难点教学时使用; 二是当小组讨论的教学效果,其它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使用小组讨论法。 2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好坏直接决定整堂课的成败,哪问题该如何来设计,哪就是要体现出教师的引导能力,张熊飞教授认为教师引导的基本特征有四种:情感性,启发性,促进性,反馈性。而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启发性。重点就是要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因此在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
14、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探究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是指教师可根据学情的需要灵活选择分组方式和组内角色分工。分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既可按照座位随机分组,也可按不同观点来分组,还可让同学自由组合等。组内角色分工,指组内每位成员分别承担记录、概括、汇报、主持等任务角色。讨论时可将有序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在有序发言阶段,每位成员都必须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在自己发言前,先用简短的语句对前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有序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成员可自主发言。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有利于平衡学生发言机会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耐心倾听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经过改造后的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逐渐恢复了活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历史课堂又充满了精彩对话和智慧生成。 回顾这段经历,我得到了两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