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知识与养殖育珠蚌的生态习性http:/一、生活方式1 摄食蚌的饵料主要是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如轮虫、鞭毛虫、单细胞藻类等。蚌没有捕食器官,不能主动摄取食物,只能被动性滤食,即在蚌呼吸时,依靠鳃上的纤毛有规律的摆动,产生水流,使水中的微小食物随着入水孔的水流进入外套腔中,被鳃过滤后,形成食物粒,再经纤毛及唇瓣纤毛的输送,不断选择合适的饵料送入口中。在输送饵料的过程中,较大的颗粒掉入外套腔中,被外套膜表皮上的纤毛摆动而送至边缘,在闭壳运动时排出体外。由此可见,蚌对食物的大小有一定的选择,但对饵料的性质似乎没有什么选择。蚌过滤水的能力很大,每天经单个蚌过滤的水量,可达到 4OL 左右。2
2、栖息河蚌作为水生底栖动物,栖息于淡水的湖泊、江河、池沼等水底或泥沙中,营埋栖生活。生活在自然水域的蚌在高温或低温时,其身体全部或部分埋藏在泥沙中,蚌体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外露,出水孔和入水孔露于壳外。3 .生长一般来说,河蚌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其生长速度随种类、年龄、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变化。蚌的一生中,在胚胎初期,体积一般不增长,到幼体开始摄食时才开始增长,但增长速度很慢。进入幼年时生长迅速,到老年时又逐渐变慢或停止生长。蚌类的生长不仅由内在的条件决定,而且与其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是水温与饵料)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河蚌的寿命较长,通常为 10 年,其中珍珠蚌的寿命最长,能活到80 年左右。4.行
3、动蚌的行动能力较弱,只是依靠其斧足的伸缩移动位置,每次只能移动 2-3cm 的距离。5 繁殖在繁殖期内,雄蚌的成熟精子由输精管经生殖孔排到鳃上腔再随水流从出水孔排至体外的水体中,含有精子的水又顺着水流,经雌蚌的入水孔进入雌蚌的外鳃瓣的鳃腔中,这时候雌蚌的卵巢经输卵管从生殖孔送到自己的外鳃瓣的鳃腔中。这样,精子就和卵子相遇而受精。受精卵在鳃腔中分裂、发育、孵化(外鳃腔有育儿囊的功能),经过囊胚、原肠胚,最后发育成钩介幼虫。6 ,发育从受精卵到钩介幼虫,约需一个冬季的时间,每年春季,成熟的钩介幼虫随水流排出体外,在水中开闭双壳,自由地游泳、当遇到水中的鱼类时,则用长长的足丝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
4、的鳃和鳍条上。被钩着的鱼因受钩介幼虫的刺激,组织发生反常的增殖,使钩介幼虫藏在其中,逐渐形成被囊状态。附着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收鱼体的养料,营寄生生活,直至幼体变态,也就是足丝消失,形成口、足、平衡器、鳃、神经等器官时经 2-5 周的时间,幼虫破囊而出,离开鱼体,沉落到水底,变成稚蚌,开始营底栖生活。河蚌的发育较缓慢,一般要到第 3 年鳃瓣才渐渐长全,到第 5 年才能达到性成熟,进入繁殖阶段。育珠蚌的生活史1-受精卵;2- 多细胞期;3- 原肠期;4-未成熟的钩介幼虫节虫;5-成熟的钩介幼虫;6-寄生在鱼体上;7-从鱼体上脱落的稚蚌;8-成蚌二、对环境的要求1 水温蚌是生活在水中的
5、水生动物,水温直接影响到它的新陈代谢。三角帆蚌的适应水温为 8-35 ,最适水温为 26 左右,这正是繁殖高峰阶段的水温。当水温为 8 左右时,蚌开始处于半体眠状态;当水温 37-38 并持续 5-7 天时,蚌多发生热昏迷现象。育珠水域的水温,也影响到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即间接影响到三角帆蚌可能获得的营养物质。 2 . pH 值三角帆蚌育珠水域的pH 值宜控制在 7-8 。在该 pH 值范围的育珠水域中,饵料生物的生产力较高,更有利于育珠蚌对钙离子的吸收和珍珠质的沉积。3 ,溶解氧充足的溶解氧能促进蚌的新陈代谢,三角帆蚌育珠时,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 2mg / L 时,则蚌的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
6、耗增加,滤食减少,甚至停止滤食。当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 1mg / L 时,蚌在几天内即会窒息死亡。育珠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是从大气中溶人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除动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包括有机物的分解、其他气体的上升氧化、水温的升高、地下水的流人等方面。4 透明度育珠水域的透明度,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量和其他有机物质的含量。在集约式的较高密度育珠中,最适宜的透明度为 40-50cm 。如果透明度过小,即低于 30cm 时,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发育。在此种水体中,也不适宜饵料生物的繁殖。如果水体透明度在50cm 以上,则表明水域中蚌的饵料基础薄弱,不利于育珠蚌中珍珠的形成
7、,这时应予以施肥培水。育珠蚌的人工采苗钩介幼虫的鉴别与采苗鱼的选择1 ,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其方法是先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然后用探针的尖端,在孕育鳃瓣的中部刺挑出少许钩介幼虫,如果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连成一条链丝,为发育成熟。或者用小吸管刺破孕育鳃瓣,吸出少许,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如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大部分或全部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本批钩介幼虫已大部分或全部发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否则,视为尚未成熟,暂不宜用于采苗。作为采苗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发育成熟,只有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才能脱离卵膜,从亲蚌(雌蚌)的鳃腔中排出,可用其足丝和钩。附着鱼鳍和鳃上。倘
8、若排出的钩介幼虫尚未成熟,还裹在卵膜中不能附着,则达不到人工采苗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雌蚌的钩介幼虫的成熟规律,即鳃瓣后端的钩介幼虫先成熟,前端的后成熟,成熟一批,释放一批,分批排尽因此,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前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此蚌的钩介幼虫破膜一半以上,可以进行采苗。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时间短,防止“早产”或“流产”。2 采苗鱼选择选好寄主鱼在人工育蚌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寄主鱼,钩介幼虫就完成不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达不到繁殖后代的目的。寄主鱼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选择合适的寄主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地完成变态发育,继而获得更多仔蚌的关键。各地的实
9、践表明:采用黄颡鱼代替鳙鱼作寄主鱼,能获得最佳效果,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性情温和、操作方便和容易管理等优点。也有人采用缩鱼。鳙鱼虽然温顺易养,但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通过其鳃时,多被滤食掉,附生的数量较少。育珠蚌的雌雄鉴别育珠蚌的雌雄,在外观上差异甚微,难以区别,从蚌体内部才可准确地把它们区分开来。育珠蚌的性腺埋藏于斧足上方的内脏囊里,包在肠管的周围。这就给一般情况下鉴别雌雄个体带来困难。实践证明,可通过以下方法区分雌雄育珠蚌。1 从性腺上区别胜腺成熟时,雄蚌的性腺呈白色,用针刺后有白色浆液流出;雌蚌性腺呈黄色,用针刺后有颗粒状物流出。2 从鳃丝上区别鉴别雌
10、雄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看它的鳃,雌蚌鳃瓣上的鳃丝排列细密,沟纹不明显,淡褐色,不透明;雄蚌鳃瓣上的鳃丝排列稀疏,沟纹明显,淡黄色,透明状。雌蚌鳃丝密度为雄蚌鳃丝密度的 2-3 倍。3、外形:雌蚌两壳比较膨大,宽距略大,后缘较圆钝。雄蚌两壳定距比雌蚌略小,后缘略尖。珍珠养殖:亲蚌的培育、繁殖培育亲蚌水域总的要求应是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饵料丰富的池塘,水质要“肥、活、嫩、爽”,呈微黄色,无污染,透明度 25cm 左右,水深 1.5sm 左右。1 雌雄配组亲蚌一般按 1:1 的性比选留。配组时,可采取雌雄相间成单行配组排列;也可采取雌雄相对成双行配组排列;无论单行还是双行排列,雌雄亲蚌
11、的间距宜在 30-50cm 。吊养的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亩 400-500 只为宜,并在雌雄蚌上分别刻上记号。2 受孕培育在具缓流水水域中培育亲蚌时,雄性亲蚌宜养殖在雌蚌的上流方位,可保证雌性河蚌通过呼吸接纳足够数量的精液,提高受精率。在静水水域中培育亲蚌时,则宜成片集中培育。由于精液呈水平状喷射,所以无论何种水体培育亲蚌,雌雄亲蚌宜养殖在同一水位深度。3 水质控制亲蚌培育的水质条件是:pH 值 6.5-8.0,养殖水层溶解氧含量 4.0-8mg/L ,饵料生物(包括腐殖质)量 10-20mg/L 为宜。因此,要注意及时施肥和投饵。4 根据孕熟程度而分级养殖每年采苗期前的 3-4 月,对全部受
12、孕雌蚌做一次孕熟程度的检查。按胚胎发育进行的程度,分级处理。一般分三级:胚胎发育基本完成,成熟度 80以上,为一级;胚胎发育一般,成熟度为 70以上,为二级;胚胎发育差,成熟度低于 60%,为三级。并按孕熟程度的级别分养在不同的水域部位。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准确做出各级孕熟雌蚌采苗期的预报;二是可以避免频繁地开蚌检查,造成“人工”早产现象。5 亲纬强化培育的方法亲蚌的培育池一般以 5 亩左右为宜,培育池的水深保持在 1.5m 左右,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 30-4ocm (常换水,每 15 天一次)。在亲蚌培育期间的 6-9 月,每月施化肥和间隙施生石灰一次,每亩 25kg ,同时
13、搭养一定量的鱼类,达到立体开发水体的目的。施肥投饵量和搭养鱼类品种与数量见表 4-2 和表 4-3在亲蚌(雌蚌)的培育后期,即第二年的春节,把已钩介幼虫的雌蚌,养于面积为 3亩左右的池中,保持水深在 1-1.5M 之间,长期保持微流水(不可大量流水,特别是在 4 月份)。其目的有二:一是春季水温低,水少易升温;二是使亲蚌感到有返回自然水体的感觉,使之能正常发育。在此时期投喂已发酵的菜饼之类的高蛋白物质,同时施少量的磷肥,以保证有足够的饵料生物来源。珍珠养殖:育珠蚌的人工采苗钩介幼虫的鉴别与采苗鱼的选择-繁殖1 ,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其方法是先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然后用探针的
14、尖端,在孕育鳃瓣的中部刺挑出少许钩介幼虫,如果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连成一条链丝(图 4-5 ) , 为发育成熟。或者用小吸管刺破孕育鳃瓣,吸出少许,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如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大部分或全部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本批钩介幼虫已大部分或全部发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否则,视为尚未成熟,暂不宜用于采苗。作为采苗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发育成熟,只有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才能脱离卵膜,从亲蚌(雌蚌)的鳃腔中排出,可用其足丝和钩。附着鱼鳍和鳃上。倘若排出的钩介幼虫尚未成熟,还裹在卵膜中不能附着,则达不到人工采苗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雌蚌的钩介幼虫的成熟规律,即鳃瓣后端的钩介幼虫先
15、成熟,前端的后成熟,成熟一批,释放一批,分批排尽因此,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前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此蚌的钩介幼虫破膜一半以上,可以进行采苗。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时间短,防止“早产”或“流产”。2 采苗鱼选择选好寄主鱼在人工育蚌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寄主鱼,钩介幼虫就完成不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达不到繁殖后代的目的。寄主鱼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选择合适的寄主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地完成变态发育,继而获得更多仔蚌的关键。各地的实践表明:采用黄颡鱼代替鳙鱼作寄主鱼,能获得最佳效果,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性情温和、操作方便和容
16、易管理等优点。也有人采用缩鱼。鳙鱼虽然温顺易养,但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通过其鳃时,多被滤食掉,附生的数量较少。珍珠养殖:流水采集和培育仔蚌的方法流水采集需要有贮水池、沉淀池、培育池三个部分,用水泥砖头砌成。培育池的大小一般为 1-1.5 平米 ,深 25-40cm ,由若干池联在一起,每个池都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池底(水泥底)铺少量的河沙(淤积沙),尽量做到仿生态的效果。进水靠天然水位差(即贮水池高于采苗池、培育池)来供给 也可用水泵供给)。为了充分利用水源和节约能量,最好使贮水池高于采苗、培育池,采苗、培育池高于沉淀池,这样可循环利用水,即把沉淀池的水通过水泵抽到贮水池中。当然,如果有自然水位高
17、于采苗培育池的水域,就不存在供水问题,则更好。如果材料缺乏,或者小批量生产,为节约成本,则可用塑料薄膜,即用砖头铺上塑料薄膜做流水池。珍珠养殖:寄主鱼的饲养和仔蚌的采集采苗后的寄主鱼立即养到流水池中,钩介幼虫在寄主鱼的寄生时间,因温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一定温度范围,水温越高,发育越决,寄生的时间越短;反之,水温越低,发育越慢,则寄生的时间就越长。在正常的情况下,三角帆蚌 10 天左右褶纹冠蚌 18 天左右,池蝶蚌 12 天左右会全部脱落,转人底栖生活。刚脱落的是稚蚌,如芝麻粒大小,即 0.5-lmm ,再养殖一个月就可以长成 1cm 左右的幼蚌。在一般倩况下,如在流水池中培育 4
18、个月(5- 9 月),最大可达 5.5cm ,平均为 4cm 左右。采用快速育蚌技术最大个体可达 8.5m 以上,平均可达 6cm 左右(表 4-4 )。当年幼蚌即可为手术蚌。三角帆蚌的稚幼蚌的生长情况在仔蚌培育期间,要着重注意以下 4 个方面。( 1 )要加强管理始终保持不间断的流水,流速前期慢,后期快,一般是每分钟 10-25L ,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饵料丰富,使稚蚌有良好的发育生长环境,及时排除池底的淤泥,以免水质变质发臭,使仔蚌受污染而死;排除淤泥方法是用手轻轻搅动水(手不要碰到底),使淤泥泛起,被水流带走。( 2 )要避免阳光直射培育池这样一方面防止青苔滋生而缠绕仔蚌,另一方面维
19、持仔蚌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 3 )要防止敌害生物进人培育池食害仔蚌方法是: 进水口装上过滤筛布,过滤大型浮游动物和其他物质;骨寄主鱼身上的钩介幼虫全部变态成仔蚌脱落后,及时将鱼捞出,防止其吃食仔蚌。( 4 )要停止投饵寄主鱼放入培育池中停止投饵,保持水质清洁。珍珠养殖:网箱仔蚌的采集和培育采集仔蚌的网箱用 39 目的聚乙烯网片制成。箱底铺一层塑料膜,其上再铺 1cm 左右厚的硬泥。网箱大小一般为 2m *1m*1m。也可因地制宜选用网箱。网箱最好置于水质肥活嫩爽的流动水体中,但流速不宜过大,一般为 3-6m / min 。其方法是将寄主鱼养于网箱中培育。在培育期间经常性地洗刷网片上的附着物,
20、每天 1-2 次,防止因缺氧而造成寄主鱼死亡。经 10 天左右的培育,钩介幼虫基本脱落后,将鱼捞出,网箱中的仔蚌继续培育,这时的水流速度最宜为 5-8m / min7 天后仔蚌可长到 0.5cm 左右,60-80 天可长到 2.0cm 。这时可进行分箱培育,减小密度。手术蚌的收集与选择:手术蚌暂养和选择1 暂养从外地运回的育珠蚌,因离水较久或长途运输的缘故,体质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变弱,不宜立即进行育珠手术,必须进行一段时间暂养,待其体质恢复正常以后,方可进行手术,否则将会影响蚌的成活率以及产珠的质量。暂养应选择水源充足、水流畅通、氧气充足、饵料生物丰富、水深在 1.2-1.5m 、底质较硬的水域
21、。暂养的方法及在暂养期内的管理,基本上与后面所述的育珠蚌养殖与管理的内容相同。2 小片蚌的选择小片,也称细胞小片,是培育珍珠的根本。小片蚌的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片质量的好坏,小片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珍珠的形成和珍珠质的分泌能力。选择小片蚌的标准是:当龄(1-龄)和 1+龄蚌,蚌体完整无残,健壮无病,体长 6-8cm ,体膨大,膜肥厚。这样的蚌制作小片,分泌珍珠质能力强,珍珠生长快,质量高,但对手术人员技术要求较高。老年蚌(三角帆蚌 3龄以上、褶 纹冠蚌 2+龄以上)分泌机能衰退,形成的珍珠小,质量也差。试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2 龄以下 蚌制作小片,优质珠占 45% ; 3-4 龄蚌制片,优
22、质珠占 35% ; 4-5 龄蚌制片,优质珠占 25% ; 7 龄蚌制片,优质珠仅为 5%。因此,老年蚌是不宜用来制作小片的。优质小片蚌的标准:外观表现应为蚌壳的颜色鲜嫩,油光放亮,常为青揭色或淡黑色或油绿色;蚌体完整无损,蚌体厚与蚌体长比小于 1 : 4 (三角帆蚌),闭壳肌有力,喷水力强,受惊即紧闭贝壳。3 育珠件的选择育珠蚌是育珠生产的载体,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珍珠的产量与质量。过去一般认为 4-6 龄的蚌为最佳年龄的育珠蚌。近年来,大量试验证明,蚌的年龄愈小,其产珠能力愈强。蚌的年龄愈大,其珠质分泌能力愈差,成珠慢而且劣珠多。当然,蚌的年龄愈小,其手术难度愈高。优质育珠蚌的标准:年龄小于
23、 2龄,蚌壳体色鲜嫩,具油光,壳的颜色常为青褐色或油绿色或淡黑色;壳宽距大,蚌体厚与体长比小于 1:4 (三角帆蚌),腹缘部软边明显;斧足肥壮和外套膜完整,蚌体受惊后两壳关闭迅速,喷水有力且远。如果发现有蚌的内脏出现水肿、外套膜脱离壳或发黑、足萎缩变硬或呈锯齿状、鳃部糜烂等现象时,不但不能进行手术,还应予以淘汰。4 小片坪和育珠鲜的比例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在手术前应准备好相应的小片蚌和育珠蚌。这两种蚌的比例,通常随着蚌个体大小、小片规格的大小和利用率以及植片密度等变化而改变。无核珠小片蚌和育珠蚌的比例大致比例为 1:2 或者是 2:3 。手术蚌的收集与选择:手术蚌的运输1 干法运输此法运输,
24、方法简便,但成活率较低,宜于低温季节运输,以 5-10 的气温运输最为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0 以下的天气,蚌体结冰会引起大量死亡;高温(25 以上)使蚌体代谢旺盛,耗氧量大,易引起窒息而死。运输前,先要对育珠蚌进行一次检查,发现有严重脱水而濒临死亡的应剔除;一般体轻、壳微开的蚌,不宜干运,也应拣出。选择个体完整无伤的健壮蚌干运。启运前,将蚌浸在水中,让其吸足新鲜水分,然后装箩筐或草包等,要散装运输。装蚌的厚度不能太大,以免堵塞空气,一般厚度不超过 1m 。在运输途中,要经常洒水,保持蚌体湿润;要防止曝晒和剧烈震动。干运时间越短越好,二三天内能运抵目的地更好。路途遥远,运输时间长,则应采
25、用带水运输为好。2 带水运输就是用活水船(车)运输,蚌体不离水,故成活率高,适于远距离运输。这种方法运输数量大,一般每吨位可装蚌 750kg 。运输时,水仓内要保持水流畅通,防止蚌体堵塞水口。要保持船身前后平衡,在运输途中不能久停。久停,水仓中水流停滞,造成缺氧,导致蚌死。经过污水区时,应关闭活水门(但时间不能太长) ,或绕道而行,以免育珠蚌中毒死亡。车辆运输时,一般应采用充氧活水车进行无论是干法运输还是带水运输,运回的育珠蚌都应立即进行暂养,不可久置。育珠蚌与鱼混养的基本知识和技术鱼珠混养的水域条件与对环境的要求一般来说,凡是能育珠的水域都可以养鱼,因为常规鱼类和育珠蚌对水质的要求基本是相同
26、的。几种传统的养殖鱼类与育珠蚌在生活习性上并无很大的矛盾,但是能养鱼的水域并不一定可以育珠。因为有些鱼池,水质过肥,腐殖质过多,或者是以养殖肉食性鱼类为主,特别是在连片商品鱼养殖基地,实行多次轮捕轮放的养鱼方法,不适宜混养育珠蚌。因此,实行鱼蚌混养,必须选择对养殖鱼和育珠蚌生长都有利的水域,能够互不干扰,相互促进,达到鱼、珠双丰收的目的。现将鱼、蚌对水域环境的共性要求分述如下。鱼珠混养的水域条件与对环境的要求-水域条件1 水源和水环境鱼、珠养殖水域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环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如逢天旱水浅或水中缺氧,影响鱼、蚌生长时,可以及时加水或换水,防止鱼类泛池和蚌窒息死亡。同时在水
27、域附近和水源上游,不允许有污染源,特别要防止工厂的有毒废水或农田施放农药后的排出水流入养殖水域中,稍有不慎,即会造成鱼、蚌大量死亡。环境要求安静、宽敞,无高大的遮挡物,使水面通风,光照充分,有利于鱼、蚌生长。2 水深和面积养殖水域的水深和面积与水体生产力有密切关系。水体(面积*水深)越大,水环境变化越小,反之,变化则大。水浅的小池塘,因阳光直射池底,水温容易升高,腐败物分解迅速,细菌和浮游生物繁殖旺盛,水中耗氧量加剧,易引起池水恶化。尤其是静水小池塘,在得不到外来流水增氧的条件下,即使其他环境因子相对稳定,其生产力也是极为有限的。不过,养殖水体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如过深的水体,由于下层的光照条件
28、太差,上、下水层对流缓慢,使下层水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有机物不易分解,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生产难以提高。水面过大,会给操作和管理带来不便,一旦发生病害,不易处理,往往造成很大的损失。鱼蚌混养的生产实践证明:池塘面积 5-12 亩、水深 2-2.5m 为适宜。3 土质和底质养殖水域的土质与底质,是导致水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一般土建池塘,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差。因壤土的保水、保肥性能好,有利于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黏土的保水性虽强,但容易板结,通气性差。沙土不仅不能保水,而且容易崩塌,不宜建筑养殖池。池塘经过几年养鱼育蚌之后,由于残剩的肥饲料、鱼蚌粪便以及生物尸体等日积月累,与池底的泥沙混
29、合,形成一层淤泥(含腐殖质)。适量的腐殖质层对生物的生长繁殖是有利的,但平均厚度在 20cm 以上时,就容易引起池水恶化,必须采取清池、换水、施放生石灰等措施。鱼珠混养的水域条件与对环境的要求-对水环境的要求1 水温鱼、蚌均属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水温升高,鱼、蚌的代谢旺盛,但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它们的生活和生存。各种生物都有一定的适温范围,温水性鱼类(如鲤科鱼类)的适温范围为 15-33 ,最适生长水温为 22-32 ;热带暖水性鱼类(如罗非鱼)的适温范围为 18-37 ,最适水温为 25-33 ;冷水性鱼类(如虹缚)的适温范围为 7-20 ,最适水温为 13-18 。
30、蚌的适温范围较广,为 8-35 ,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最适水温为 20-25 ,这与温水性鱼类大抵相仿。蚌在 8 开始休眠,38 时处于昏迷状态。在鱼、蚌混养时,应当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混养品种和放养密度,以使鱼、蚌都能正常生长。2 溶解氧氧是养殖水域中最重要的一种气体。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是由水生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释放出来的,占水中总氧量的 90%以上,还有一小部分是由大气中扩散溶解于水中。水中溶氧量与水温、气压、风力、流水以及水生生物等直接相关。水温上升,鱼、蚌的新陈代谢增强,呼吸频率增加,加上其他生物和有机物的耗氧量增大,使水中溶氧量随之下降。气压低时,水中的溶氧量减少,甚至水中的氧
31、还会扩散到大气中去。在一天之中,白天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大大超过植物本身所需的氧,故溶氧量一般比较充分,夜间由于光合作用停止,不能继续供给各种生物的耗氧需要,使溶氧量逐渐减少,直至黎明前达到最低点,这时,就会引起鱼类“浮头”和蚌开壳吐黏液等现象。一般鱼类和蚌类的最适溶氧量在 3mg/L 一以上。如降至 1mg/L 以下,鱼会出现严重浮头,降至 0.3mg/ L 时,鱼将会窒息死亡。但有些鱼类能在 1mg/L 以下的低氧状态下生活,尤其是一些杂食性的底栖鱼类(如胡子鲶),不仅能耐低氧,而且竞食能力很强,因此在这些鱼类占优势的水域,就不宜混养育珠蚌。3 溶解盐类水中的溶解盐类通常称为营养盐
32、类。它们的种类和含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鱼、蚌的生长发育。池塘中的营养盐类主要有下列几类。( 1 )硝酸盐硝酸盐最易为水生绿色植物所利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绿色植物生长旺盛,是鱼、蚌生长发育的基础物质之一,它对池塘的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磷酸盐磷是组成生物机体的重要元素。磷、氮化合物为绿色植物所吸收,组成蛋白质成分。凡磷、氮丰富的池水,浮游植物的产量高,能促进鱼、蚌的生长发育,而且生产的珍珠质量较好。( 3 )硅酸盐硅是构成硅藻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硅藻是鱼、蚌的重要饵料,故池水中硅的含量对鱼、蚌的产量有重要的影响。硅酸盐的含量随硅藻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在0.1-10mg/L 之间
33、变动。在池水中保持 2mg/L 的硅含量是硅藻繁殖所必需的。( 4 )碳酸盐和钙、镁淡水中溶解最多的是碳酸氢盐水中的碳酸氢根等弱酸离子,能与氢离子结合而消耗酸,造成水的碱度。水的硬度则是代表钙盐和镁盐的含量。一般碱度和硬度较高的水利于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但总碱度过高时,会产生碳酸钙沉淀而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4 酸碱度水中的酸碱度是对生物影响的一个综合因素,是对水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水的酸碱度主要取决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比例。一般来说,二氧化碳含量越多,水越偏向酸性;反之,则偏向碱性。水中的酸碱度,对鱼、蚌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至关重要,但要求并不完全一致。一般养殖鱼类的最大适应范围为
34、 pH 值 6-9.5 ,以 7.5-8.5 为最适;蚌类的最大适应范围为pH 值 6.5-8.5 ,以 7-8 为最适。当 pH 值在 5 以下或 10 以上时,对鱼、蚌生长都有害,不宜作养殖用水。5 浮游生物水中的浮游生物,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它们是鱼、蚌所必需的天然饵料。浮游植物的种类繁多,包括蓝藻、裸藻、金藻、绿藻、甲藻、黄藻、硅藻和隐藻等。在养殖水域中的繁殖数量,常以蓝藻、绿藻以及裸藻的部分种类占优势,但蓝藻、绿藻不易被鱼、蚌消化吸收,而裸藻、甲藻、金藻、硅藻、黄藻和隐藻等在水中繁殖数量虽然较少,但易被鱼、蚌消化,尤其是硅藻和裸藻是蚌类的主要饵料,金藻和黄藻可为珍珠增添色
35、泽。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其中以原生动物繁殖数量最多,轮虫和枝角类是鱼类的重要饵料,但蚌类很少摄食浮游动物。养殖对水域的要求育珠蚌水域条件选择:育珠水域的类型 http:/ 2009 年 05 月 26 日 14:16 农博网特养频道 宏观地说,凡是能养殖鱼类的水域都可以用来育珠。总的要求是水质无污染、水源充足、水位相对稳定、水体面积不能太小。1 按水域营养条件划分(1)富营养型 水深一般不超过 4m ,透明度为 25-40cm,pH 值为 7-8,水呈黄绿色,浮游生物丰富(浮游植物为 850 万个/L 以上,浮游动物为 25 万个/L 以上)。此类型水域最适宜养蚌育珠
36、。( 2 )腐殖质贫营养型水呈黄揭色,透明度在 70cm 以上。由于腐殖质多,形成胶状物质分散悬浮于水中,大量地吸收无机盐类,耗氧量大,使浮游植物的养分供应不足而得不到很好的生长。水质较差,不宜养三角帆蚌,但尚可养殖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若在此类水体养三角帆蚌,则需要进行投饵施肥。( 3 )贫营养型水中有机物贫乏,浮游生物量很少,底质为沙土或沙砾底,水质清瘦,透明度常在 1m 以上,初级生产力很低,般不宜养蚌育珠。如果育珠的话,就需要投放大量的有机肥和无机肥。2 按水体流动性划分( 1 )敞水水域敞水水域具有溶解氧高、水质较清新的特点,般不会出现溶氧缺乏现象。但饵料生物量不同,育珠效果也不一样
37、。位于城镇近郊的敞水水域,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及工厂无毒废水的排入,水质一般较肥,饵料生物丰富,育珠蚌在这种水域中的放密度可较大。在轮养条件下,每亩放养育珠蚌在 1000 只左右。位于农村的大水面,四周多为农田和村庄的水域,水质好,放养密可大些;如距村庄较远,水的肥度差,饵料生物量一般,育珠蚌放养密度可稍低些。四周环山或贫瘠的丘陵水域,水质清瘦,饵料生物数量少,育珠蚌放养密度每亩不宜超过 300-800 只。( 2 )微流水水域微流水能不断给育珠蚌带来大量的饵料和溶解氧,而且能带走育珠蚌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使水体始终保持新鲜状态。这种水域的育珠蚌放养密度可高些,视水体肥瘦情况而确定吊蚌
38、数量,一般在 800-1000 只。这类水域最好实轮养制,使水体生产力定期休复。( 3 )静止水域如塘堰等封闭性水体,池塘水一般较肥,饵料物丰富,但水质条件不如流水水域,而且水质变化大,不够稳,常常出现溶解氧缺乏现象。若放养密度过高,不利于育珠蚌的长和珍珠质的分泌,严重时会造成死亡。实际上,这类水域是我国淡水育珠的主要水体,一般以鱼蚌混养为主。由于面积相对较小,在管理方面也相对容易一些。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克服此类水水质变化较大等弊端。3 按水域形态划分( 1 )池塘池塘包括连片精养鱼池、零星分布的塘堰等小水,是目前养殖珍珠最普遍的水域类型。理想的水域面积应为 5-12 亩,水深 2m 左右,水
39、质容易培肥,水体不与外界直接相通,浮游生物丰富,只要管理得当,较有利于育珠生产。( 2 )沟港、哑河哑河是一头断流,另一头通流的河道。哑河与沟港随着养珠业的发展而正在逐渐被认识利用。这类水域水体经常流动,溶氧充足,水质清爽,饵料生物较丰富(略比池塘差), 如流速适当(每分钟小于 5m ) ,水位稳定,无污染,则是育珠的最佳水域。对于河道,育珠时应选择水面较宽、水位较深、无污染的河道。( 3 )湖泊这些水域面积大,具有封闭性和通江性两种类型。由于水面大,氧气十分充足,但不同的水域,水质肥瘦不一,饵料生物或多或寡。若进行育珠生产,应择优进行利用。如果利用得当,会产生相当好的经济效益。( 4 )水库
40、水库的功能是以灌溉农作物为主,因而水体经常交换,一般水温偏低,水质清瘦,饵料生物贫乏,不宜用于珍珠养殖。但一些中、老年型水库,经过多年的养鱼和有机质的富集,水质逐渐由瘦变肥,亦可择优用于育珠生产。育珠蚌养殖的水域条件选择1 水深育珠水域的水位深度以 1.5-4m 为好,以 2m 左右为最佳。低于 1.0m 或高于 5.0m 均不宜养殖珍珠。水位过浅,水温受气温影响变化大,夏季炎热,水温过高,而冬季寒冷,水温过低。水位过浅,同时影响水质的稳定隆,如容易受风浪的影响而浑浊。水位过深,则下层水温低,影响水中营养物质循环,饵料生物难于满足育珠要求,对育珠蚌的生长同样不利,严重时会引起育蚌死亡。2 .
41、pH 值(水的酸碱度)水的酸碱度反映了水体的氢离子浓度,用 pH 值表示。大多数淡水水域的 pH 值为 6.5-8.5 (不受外界影响,如污染等),都可以养殖珍珠,但中性或偏碱性的水域(pH 值 7-8 )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酸碱度超过适宜范围(低于 6.0 或高于 9.0 )时,就会影响育珠蚌正常的生活和生长,尤其是 pH 值过高或过低的水体,育珠蚌不能生存。因此,适宜的 pH 值是珍珠措育的必要条件。3 水流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培育十分有利。第一,流水能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饵料生物补充快,从而较好地保证了育珠蚌的营养需要;第二,育珠蚌的排弃物能得到及时
42、清除,有利于减少污染,提高珍珠的质量;第三,使营养盐类均匀分布,促进热量向水层传播。生产实践证明,三角帆蚌在水流通畅的河道中生长良好,养殖 1 年可产珍珠 5g/只,且光泽度好,质量较高;而在静水水域中则生长缓慢,养殖 3 年仅产珍珠 2.5g只。褶纹冠蚌的养殖也可得到相似的结果。4 无机盐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河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离不开无机盐类。水体中溶有多种营养盐类,这些盐类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分(以碳酸钙形式存在)。因此,对钙的需求量较大,一般要在 15mg/L 以上。以外,还要求有一定量的镁、硅、锰、铁,以及铜、锌、铝、银、金、
43、钒、铜、镧、硒、钇等元素,特别对一些营养元素(如氮、磷等)需求量很大。5 饵料生物与水色饵料生物是育珠蚌生活和生长的重要基础,水体中饵料生物丰富,育珠蚌需要的营养得到较好的保证,就生长快,育珠质量高。育珠蚌与其他蚌一样具有直接营养和渗透营养的特点,其主要饵料生物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部分原生动物,浮游植物有隐藻、硅藻、甲藻、金藻和绿藻等,浮游动物有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其中浮游植物是育珠蚌的主体饵料,三角帆蚌以食硅藻、甲藻等为主,兼食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育珠蚌由于行动迟缓,基本没有主动摄食的能力,只能靠其鳃和唇瓣上的纤毛摆动,形成水流,使水不断从进水孔进入,经过筛滤得到食物。这种非常被动的
44、取食方式,其饵料组成成分必然随着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变化而变化。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泥沙碎屑的含量决定着水体的水色和透明度,从水色的深浅可以看出水中饵料生物的丰歉,饵料生物多,则透明度低,水色深。一般以黄绿色的水体最适宜于养殖育珠蚌,养殖水域的透明度,三角帆蚌以 30-45cm ,褶纹冠蚌以 20-35cm 为最佳。6 光照和通风光照是影响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光照能够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照影响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运动等具有重要意义。育珠蚌养殖水域中的浮游生物介绍育珠水体不同,浮游生物的组成不同。一般来说,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种类最为齐全,
45、数量也多,湖泊、水库次之,河流中最少。1 育珠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池塘是可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池塘的浮游生物可由人工投入各种有机物质和无机化学肥料进行定向培育。但池塘面积小,水体浅,池塘的水温与气温相应的变化较大,而且池塘水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又较为复杂,如果水质控制失调,往往昼夜之间浮游生物种群可产生千差万别的变化。对珍珠养殖不利的水质有水华水和老水等。( 1 )水华水肥水的池塘中由于某些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以致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浮膜的现象称为水华。水华若蔓延全池,往往使整个水面铺满该种浮游植物而使其他浮游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出现水华的植物类型属于鞭毛植物,有 8 种,其他浮游植物 7 种,
46、共计 15 种。l )隐藻水华:褐绿或褐青色的长条雾状,也有少数为红褐色;2 )膝口藻水华:褐绿色;3 )裸甲藻水华:褐绿色云雾状或青绿色斑团;4 )角甲藻水华:水面呈浓褐色斑块;5 )鞭毛绿藻水华:水面有绿色的浮膜或气泡膜;6 )裸藻水华:水色绿中发红,水面有时红时绿的浮膜;7 )鞭毛金藻(棕鞭藻、单鞭金藻)水华:水色金褐色、透明度较大,主要在早春时出现;8 )绿球藻水华:水色绿或黄绿;9 )硅藻水华:水色金褐;10 )囊裸藻水华:水色红褐色或水面漂浮一层铁锈膜;11 )尖头藻水华:蓝绿或黄绿的浮膜;12 )鱼腥藻或拟鱼腥藻水华:水色蓝绿或深绿,水面可见翠绿色的絮纱状或蓝绿色浮膜;13 )微
47、囊藻水华:俗称湖淀,水面漂浮着蓝绿色的浮膜;14 )颤藻或席藻水华:絮状的蓝色团块或灰蓝色的小团粒;15 )微型蓝球藻水华:水色深绿或褐色。( 2 )多火的潭游牛物组成通常说的池塘水质老化,就是水体中优势浮游生物种群(蚌能摄食的种群)减少,劣势的浮游生物种群(蚌不能消化或不能摄取的种群)占优势。引起水质老化的原因如下:水体中营养元素缺乏,氮、磷不足,或微量元素未得到补充;氧气不足;二氧化碳缺乏,使水中碳酸氢钙不断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形成大量的碳酸钙粉末,肉眼观察,水色失去鲜绿而隐约发生乳白色;水中 pH 值过度变化;代谢产物的积累;水体透明度降低,光照不足等。防止水质老化的措施是及时追肥,经常
48、灌注新水,定期撒生石灰。防止水华的措施是灌注新水和施用药物。池塘是珍珠养殖的良好水域,应注意调节水质和加强管理,预防事故发生。2 育珠湖泊的浮游生物不同类型湖泊的浮游生物组成有所不同,不同季节中的浮游生物组成也不一样。温带地区的湖泊,由于水温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表层的浮游生物数量高于底层,秋冬季则相反,表、底层的湖水由于水温的差异引起相对密度的差异而进行垂直对流,使表、底层气体与物质不断混合交换。因此,浮游生物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1 )春季早春时,底层营养物质慢慢上升,水中营养元素含量首先能满足硅藻、金藻、黄藻等低氮、低温植物的需要,使它们大量繁殖;晚春时,由于有机物质逐渐丰富,绿藻、隐藻、
49、甲藻、裸藻逐渐出现。浮游动物早春首先是轮虫和以幼体形式越冬的桡足类大量繁殖,晚春才逐渐出现枝角类。( 2 )夏季初夏时,由于春天繁殖的浮游生物死亡后的解体,水中有机质和氮、磷增加,造成绿藻、隐藻、甲藻、裸藻出现高峰,有时能形成水华。盛夏时节则为蓝藻的繁殖高峰,富营养型的湖泊往往出现湖淀。整个夏季由于腐屑和细菌的量增加,造成轮虫、枝角类的大量繁殖,其生物量有时甚至超过浮游植物。( 3 )秋季蓝藻类死亡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绿藻、裸藻、隐藻等,晚秋时硅藻、金藻、黄藻等低温种类又出现高峰,而浮游动物中轮虫和枝角类也逐渐减少。( 4 )冬季冬季仅少数耐寒的浮游生物种群存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多数为冲积平原湖泊,属于河湖,不属于构造湖,季节变化明显,水深一般在 6m 左右,水温四季分明,冬季水温为 0-6 ,4-11 月水温为 13-30 ,表、底层温差小,有风时能使湖水完全循环,湖泊周围的耕地肥沃,外湖物质流入多,湖中有机物丰富,因此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不显著,绿藻、裸藻、隐藻多能在全年繁殖,枝角类、轮虫也只在严冬时较少,所以有利于发展珍珠生产。3 .水库的浮游生物由人工筑坝拦截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