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五章 民情习俗.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763700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民情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五章    民情习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五章    民情习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五章    民情习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五章    民情习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民情习俗白龙江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方过度区,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羌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因此境内民族特色浓郁,自然风光独特,风土人情各异,造就民情习俗既有少数民族烙印,又有秦陇和巴蜀地域人文特色。第一节 饮食受特殊地域和民族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白龙江流域在食物种类、吃喝方法等方面,既有全境相近或相同之处,又有明显地域差别和独特的饮食习惯。如:有秦陇各种面食、腌肉,巴蜀麻辣风味炒菜以及羌族和藏族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1)主食 主要以小麦、玉米、青稞、蚕豆、洋芋为主,豌豆、荞麦为辅。使用方法有以下几种:糍粑:将青稞炒熟磨成炒面,藏语称糍粑。【知识链接】:糍粑吃法是先在小龙碗里放入酥油、曲让(牛

2、奶取脂后熬成千酪素),倒入热茶水,待酥油化开时,放入糍粑用手拌匀捏成小团吃。再一种吃法是在糍粑里掺入碾细的大蒜或辣椒酱吃。馍:将白面(小麦面)或玉米面、荞面通过烧烤、蒸、烙、炸等办法做成圆饼、馒头或博饼。面条:各地普遍擀面条,用小麦面或蚕豆掺人燕麦面擀成薄片,切成长条或长方块,待先下锅的洋芋块煮熟后下面,并调入酸菜、葱花等调味品食用。搅团:多用玉米面、豆面或荞面做原料,即一手把适量的面粉缓缓撒进沸腾的锅内,一手用筷子或擀面杖不停地搅动,煮成稠粥。配料随食欲调剂,或切入洋芋疙瘩,或在碗里调进酸菜汤、辣子等调味品。富有北方风味的面食和麻辣风味川味饮食。其中,上游地区面食与少数民族餐饮特色比较明显,

3、下游巴蜀风味突出,中游以武都为中心的地区在餐饮上具有典型的过度特点,同时也形成富有特色的风味小吃(如:深受川味影响而形成的武都凉粉与豆化,汉中米皮改换麻辣风味的米皮,以及独具特色的洋芋搅团) 。(2)副食和菜肴:副食以洋芋为主,洋芋即是主食,又是主要副食。另在夏季还储存一些干蕨菜、黑木耳等野味,还用芫根、芹菜、白菜等做成酸菜或酸菜干。(3)肉食:以猪肉为主,牛、羊以及鱼肉肉为辅。中下游的腊肉,上游迭部的蕨麻猪是区域内富有特色的肉食。(4)饮料 :传统的饮料主要有茶、奶茶和青稞酒。白龙江下游地区盛产茶,因此在农牧民群众中茶是一种最常见的饮料。传统的喝茶方法有以下几种:大茶(又称罐罐茶):农区大部

4、分群众日常饮用,在茶壶中放入一大把大茶后加水,放在火塘理炖成浓茶(色淡红)随时倒入小龙碗中饮用。在林区和流域年长者目前仍有这种饮茶习惯。奶茶、酥油茶:奶茶是将鲜牛奶掺入茶中饮用,是牧区特产;酥油茶是把酥油切成块放入龙碗再倒上滚烫的大茶饮用。还有一种档次较高的喝法是在奶茶里又加酥油,叫做奶茶酥油,多系逢年过节或招待贵重客人时的高级饮料。【小资料】:在甘南州东南部,部分中下游林区中老年男性群众喜嗜罐罐茶。即将茯茶或砖茶放入小砂罐或小磁缸子里炖成浓茶,倒进小杯或碗中加盐(在过去条件好的家庭,将茶用腊肉或菜籽油熬后再煮),这种茶具有驱湿防寒作用,但浓度大而味苦,喝久成瘾。青稞酒:藏族群众,凡逢年过节、

5、婚丧嫁娶、盖新房、喜庆丰收、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调解纠纷等,都离不开自酿的青稞酒。【知识链接】:酿酒时,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后用漏勺或竹滤舀到竹编簸篮或木槽内,待降温适度后拌以麴子盖严,置于炕角处恒温发酵,两三天后又将已发酵的青稞装入鼓腹陶罐或木桶中加盖,并用泥巴封口,数日(七天十天或根据情况)后启封取槽。酸奶子(奶酪):即用鲜牛奶加上发酵物(引子)发酵而成的粥状乳酪,食用时加白糖,酸甜适度,清凉可口,是夏秋两季的高级食品。 扎灌酒(又称罐罐酒):在武都的角弓,宕昌的沙湾、两河口及周边地区都有以高粱红谷等为原料酿造罐罐酒的习惯,几乎家家都酿酒,但配方各有区别。自制的罐罐酒便成为当地人最佳上品,现在

6、也成为当地农民的另外一笔收入。罐罐酒酒糟的酿造程序是以端午、六月六两天清晨露珠未尽时,采集的十几种野生芳香花草和蜂渣,一起揉碎煮汤过滤,跟米糖、麦粉和成团,然后踩麯,加入慢麯酵母,再捏成七八公分大小的圆麯饼,在麦草上一层层码放发酵,四五后晾干穿成串,挂在通风处待用。其中该地区已经成立起“羌源酒业”, 酿酒工艺被列为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名录。【延伸阅读】几种富有特色的风味小吃武都洋芋搅团(又称洋芋糍粑):洋芋糍粑就是洋芋搅团,可别小瞧这搅团,当地人把它做得色、味、香、俱佳。洋芋糍粑的制作比较讲究,原料选用粗皮、个圆的洋芋,洗净放入锅内蒸熟,再剥去外皮,然后凉温至2030,将凉温后的熟洋芋放

7、入石窝(当地人用花岗岩开凿的一种凹型石器)内,用锥型石夯砸,现在一般用木制的槽和“T”字形木锤来代替石窝和石夯。把洋芋砸至有很好的粘性和弹性,能不粘附石窝或木槽时即可,砸的时间越长,食用时口感越好,洋芋砸好之后待用,这时用油呛一锅带有酸菜的酱水汤,在汤内放入适量的花椒粉、蒜泥、葱花、姜末、精盐等调料,然后将洋芋糍粑按食量多少放入汤内稍加温后连菜汤和洋芋糍粑盛入碗中,最后调上香菜、油泼辣椒、此时香味扑鼻,尤其是看到碗中的洋芋糍粑在红、黄、绿色调料的衬托下如同银色的游鱼藏头露身、隐隐蠕动。其香味浓郁,食之滑润可口,别具风味。洋芋糍粑还可以配上花椒油、芝麻油、香醋、蒜泥等蘸着吃,或者蘸白糖、蜂蜜食之

8、。杂面疙瘩子:杂面是将小麦、玉米、黄豆、荞麦按照不同的比例价格成面粉;有的以荞麦为主,再参杂小麦,叫荞杂面。将杂面加工成面条,把土豆切成条状放入锅内,带水开后放入面条,加入自制酸菜,外配置韭菜和青椒腌制的小菜。川北凉粉:一般用荞麦加工而成,富有麻辣风味。川北凉粉是川北地区的一道风味小吃。 以其微辣鲜香,细致绵软,滑爽利口,红辣味醇而饮誉巴蜀。 川北凉粉之所以如此受人喜爱,不光凉粉好吃,主要还是在拌料上有讲究。 虽然自己在家无法作出正宗的味道,不过花点小心思还是可以山寨一把的,味道一样的诱人无比。火烧蕨麻猪:藏族菜,流行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带。以蕨麻猪为原料外裹泥巴暗火中炮制而成。蕨麻猪为甘南

9、特产,因当地人所饲养 的猪常在草原觅食蕨麻(学名鹅绒委陵菜,其地下茎呈不规则块状,富含淀粉,味香甜,可作干果食用,俗称人参果),故名。此种猪肉质嫩而味鲜美,少脂肪。此 菜的特点是皮脆肉嫩,味道特别鲜美。活动:说一说自己所见到白龙江流域富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和同学一起交流。第二节 服饰服饰是一个民族展现给世人最直观的一面,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白龙江流域民族的服饰也是如此,白龙江流域服饰就反流域民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白龙江流域自古就是民族交接杂居的边缘地带,民族间的相互同化是同时进行的,因则必然会出现文化上的遗迹,有的地方彻底的同化而变成典型的藏族,如舟曲的邻县迭部县的上迭部

10、分就属于纯粹的安多地区,而在历史上这一带也有羌人活动频繁的地区。有的地方则同而不化,就如同舟曲,依然留下了古老氐羌民族的文化的斑点。活动:1、仔细辨认上图白龙江流域传统民族服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先在我们的服侍与传统的服侍在款式和色调有何不同?知识链接:从先秦时起就有白马、氐羌等少数民族长期居住白龙江流域 ,而且在舟曲县志文县县志以及武都县志中均有记载,藏族的主要来源是氐羌民族。(氐、羌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常常是氐羌连称、同时出现,史学家认为氐和羌最早可能是同源异流的两个民族,最早可能是同一个民族)。现在看来,在地域上与现代羌族居住地距离较近(

11、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联),和氐族的后裔-白马藏族在地域上相连(白马藏族主要分布于甘肃的文县,以及四川的九寨沟县等地),所以从历史根源上讲,藏族与氐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龙江既有传统的农业区,也有牧区。农业区是山地农业,而现代羌族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居住在高山峻岭之间(古代羌族居住在甘青一带从事牧业生产,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南迁),所以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要求人民的服装材料主要以农业产品为主。在唐代以后,虽然先后被吐蕃、角斯啰等长期占领,当时驻扎下来的吐蕃军队及其部族,都融合到当地的氐羌民族中,而且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心理等很多方面都深深地影响到当地的氐羌民族,但是在服饰等其他方面还

12、是或多或少的保留了原来的东西,形成了具有浓郁古羌遗风的藏族,而这些习俗至今还沿袭并保留着。(1)头饰 冬季男女均喜戴狐皮帽,春夏秋三季喜戴礼帽。狐皮帽的制作方法、用料及式样与夏河、卓尼境内藏族相似;礼帽均系从市场上选购的商品毡质礼帽。【小资料】:甘南州迭部县境西部电尕、益哇一带,多用这种头饰。卡坝、达拉、旺藏、尼傲、多儿等中部一带因气候温和,部分地方男子一般不戴帽,冬季仅以白毛巾和白布顺长折成宽约 15 厘米的长条,绕头缠一圈呈圆柱体戴在头上,依御风寒。妇女喜戴夹层圆筒帽,高约 25 厘米左右,帽边依次缀以红、黄、绿诸色布条,布条沿边围一圈至衔接处向上延伸至顶端,帽顶用白布封口,微凹,多用黑、

13、朱红色不料或褐子制作。多儿女乡境内女式圆筒帽较独特,帽筒较高。有的地方男子头上戴盘巾,其他民族有缠头绑腿的习俗。【小资料】:迭部县桑坝、花园、洛大、腊子口等东部地区的男子头上戴盘巾,即用1.2 米-1.5 米长的黑或蓝布顺叠成约 9 厘米宽的条带,层层缠裹在头上,空出头顶,呈盘型。妇女一般头包黑布帕,用黑布 2 尺顺叠成四方形盖在头上,并用辫子再帕外缠绕一圈。藏族妇女的传统发式,因地域不同而梳理的发型亦不同。妇女一般按年龄先后分三期梳理和改变发型。七八岁以上的女孩把头发从脑后编成三条辫子,辩梢续三根羊毛细绳,再系上一块约二寸宽,半尺长得红呢不料制作的黄边长方形软胎条块,藏语称“造古” ,上面镶

14、有三五个银质或铜质泡型装饰叫“欧麦隆” 。十六七岁的未婚姑娘,则把顶部一圆块头发从前额梳到两耳部位,分编成并列的两排小辫(俗称“碎辫子” ) ,辨梢续有白羊毛细绳,均系再长方形条块上。条块上镶嵌的饰物数量比少年时增多,条块下面系有红穗,形成一个整体发型,坠于人体后背。十八九岁的成年妇女又要改换发型,即成人礼,一般选定吉日,穿上新衣打扮一番,并有亲朋来送礼,还由一位 12 岁的伴女陪同去亲友家道谢。从这天起。除头顶一圆圆头发照旧另编外,其余四周头发都顺直往下梳,额前也不分开,围头一圈均编成很多小辫子,后在小辫子根部从两面横穿两道粗线,把小辫从面部正中分开,适度后拉并系在长约二尺、宽约九寸的长方形

15、红呢毡镶黄边的条块上,原辨梢的白羊买绳改为黑丝绳。解放后这种编“碎辫子”的发型大都改革不用。多改为较简便的两条辫子。【小资料】:在舟曲东部、碌曲南部、合作东北部和迭部东部洛大、腊子、桑坝、花园妇女的传统发型则另有其特点。女子发型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分三期改变。女孩合梳一条辫子,辨梢亦系有羊毛细绳。十七八岁的未婚女子梳两条辫子,辫子中掺有黑毛或棉线与头发混编使辫子加粗加长。头发黑布帕,一条辫子在帕外缠绕,一条坠后,表示已成年,可以嫁娶。已婚的 30 岁左右的妇女要改梳三条辫子,叫做“苏兰” ,有些择吉日“苏兰”仪式,请子孙齐全的年长妇女梳头。其中一条辫子仍黑帕,两条坠身后,尾端缀一银制小圆盘,称“乃

16、多子” ,银盘上镶有珊瑚,辨梢还系一缕约 30 厘米长得红、绿、黄等色丝线,辫子以粗长为佳。(2)服装 流域少数民族男女衣着基本接近夏河一带的藏服。男式上身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或无袖两种。汉族服饰与我国传统服饰相似。【知识链接】:夏天穿藏袍(当地藏语称“然达” ) ,右衽、斜领,长至脚面。用料多为黑色或咖啡色,女式再下摆、襟边镶有 4 厘米宽的红、黄布条饰边;男式无面袢袄袖口和缘边缀有 10 厘米宽的红、蓝布条饰边。男女也穿有布面的羊羔皮藏袍(叫“策日” ) ,面料多挂墨绿、黑、咖啡等色不料或毛料,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花十字”纹氆氇或水癞皮镶包饰边。男女还穿自己手工纺织的羊毛质

17、褐子,染成黑、枣红色或白色(本色) ,男子多穿白色,女子多穿黑或枣红色。各种藏袍在着装英武,女式潇洒袅娜。脚穿自制的牛皮包底、布(麻布或褐子)筒高腰靴子。穿时将裤筒膝下部分装入靴筒,在靴筒口用布带系束。【小资料】:其它地区的藏族服饰着装基本相近,男女都穿长袍(称“然拉” ) ,多为布质,也有绸缎面料。还有麻布(用胡麻捻线手工纺织的土布)缝的(称“祚然”或“萨嘞” ) 。(3)佩饰 :主要佩饰有:“那隆”(耳环、耳坠)、“乃朵子”(银盘)、“戈坚”(项链)、“德吾”(手镯)、“宗细”(戒指)、“恰高”(革质腰带)、“嘎吾”(银盒)、腰刀,还有“给桑”(头套)、“可吾”(口弦琴)、“拉布千”(獐子

18、牙制作的牙签)等。妇女不分老少皆喜戴耳环,多为银、铜制品,少数戴金质或珊瑚耳环。活动:1、收集区域传统服饰名称,有条件的同学收集视频或图片材料共大家一起分享。2、认识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文县白马藏族。第三节 建筑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一种文化的积淀,凝聚了一个民族高超的文化创造力。民居作为一种最大众化的建筑,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宫殿、寺庙建筑因政治与宗教的兴衰、变更、交替,其风格也会有所变化,而民居建筑、桥梁道路则因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情风俗、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及生产、生活习俗等不易变化的传统因素的影响,其风格基本

19、上保持长久不变,民居建筑以其相对的稳定性和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誉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白龙江流域民居建筑以它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和生动独特、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直观地向世人呈现着这一地区民族文化的强烈个性及动人魅力。(一) 民居建筑中上游河谷干旱农耕区平顶房与麦架杆。平顶结构与当地降水有关,晾架与当地的农耕习俗有密切关系,小麦、荞麦、豆类以及玉米收获之后一般挂在麦架杆上,等农闲时在打碾归仓。阅读材料:每到金秋时节,在迭部白龙江沿岸的村寨,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观,一排 连一排的无数架杆在麦场上纵横交错,高 耸林立,几乎把整个村寨遮掩没了, 犹如是写在这天地之间的一个巨型丰字。制作麦架杆有许

20、多讲究,麦架杆不宜太高,太高容易被 风刮倒,竖档杆以 4-5杆为宜。竖树杆较粗,栽在地下,横档木杆较细,是平插在竖档木杆间的。牧区与林区民居建筑主要式样是榻板房,即在正房平顶部另外架起两檐水木椽屋顶,在木椽屋顶上顺斜坡再盖 2 5 公分左右宽,15 米左右长的松木榻板,上排压下排,交结处横放半圆型细长条木杆,然后用石块压住,以防风吹错位。房檐前后泄水处,横架一条凹形木槽,倾斜伸向院墙外以引屋顶雨水。屋顶三角架空间正前方一面敞开不隔,其余三面编藤条篱笆,抹上草泥隔成围墙,有的也不上草泥,或用皮板粗略钉住里面堆放柴草及农具。榻板房架下的平房为正房,紧挨正房檐下分左右盖起廊房,廊房平顶上盖一层厚厚的

21、三合土。并与正房连为一体,正房高出廊房 1 米左右的部分,装一溜长方形的花格小窗棂,作为正方室内的采光用。左右廊房相距较近,与正房大门墙共同围成小天井,用一根木头截削出台阶作独木梯,从门口斜搭廊房檐,通向廊房顶,廊房顶部常清扫得很干净,供主人晒粮食、衣服或干零星家务活。中游地区传统民居 在中游黄土较厚的地方,窑洞比较常见。过去窑洞多半住人,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窑洞不在起居住作用,而是堆放杂物或为牲畜堆放草料的理想之地。“人”字型结构与平顶相结合庭院民居建筑是中游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传统上房(有的地方叫正房)是明三暗五,厢房(有的地方叫偏房)与道房相结合形成四合院布局,即正面量出三间较高,前檐和背檐

22、两面洒水;两间耳房较低,往往单面洒水,后来明三暗五演变成长五间。思考:中游地区的民居与我国四大区哪些地区传统民居相似?下游地区民居下游地区传统民居多以“人”字型屋顶双层土木结构。由于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多半依山而建并注重通风排水。布局上与中游地区相似。在团鱼河周边地区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页岩代替瓦而建成石板房,其房顶斜型,单面洒水。这种房子透气性好,夜晚可见月光,但雨天不漏水。思考:观察右图舟曲与阿坝羌族民居有何异同?(二)寺院建筑白龙江像一条飘动的哈达在群上中蜿蜒堆玉似的峰峦,飘渺飞动的白云,托起一座座金顶朱墙的寺院,仿佛悬浮在蓝天之上。阳光照耀,辉煌闪烁,更有惟帘幔帐,经幢神 ,在

23、劲风中摇曳飘动,法鼓铜钟的幽咽声响在高山峡谷中回荡,顷刻间吧人带到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千百年来,藏传佛教以它的宗教艺术想象力,筑土堆石建寺修庙,雕岩绘壁,刻石钻金,点缀着迭山白水,改变了白龙江畔固有德大自然景观,到处笼罩着一片神灵飞动的迷雾。寺院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依山就势,由上而下纵向布局形成建筑群,主寺居中、占据高顶。居高临下、外观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具有一种崇高的美。上游寺院建筑规模大,分布广,建筑群主要有经堂、佛堂、佛殿、活佛府邸、僧舍、佛塔等建筑。这些建筑是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在各名族人民互相学习,模仿熔铸的基础上,以优秀的传统手法和技巧,融合吸收青海“五屯”艺术,川西黑水砌石

24、技术和临夏“砖雕”艺术精华,结合藏式建筑特点,创造了具有地方和民族艺术风格的建筑。【知识链接】:经堂内呈正方形空间,四壁高厚,在前墙左、右各开一扇内外相通的门。经堂分前堂、中堂、后堂三部。前堂因高大宽敞,阳光可入。中堂为祭祀中心,后堂不分室,主要陈设各种各样供奉之佛像,如释迦牟尼、弥勒佛、宗喀巴佛、白伞盖佛、白度母、狮子吼佛、文殊菩萨佛、千手千眼观音、绿度母、图丹颇章、夏卜旦佛等,还有历代活佛塔,佛像和护法神像等,后堂也是僧人和信徒朝拜之地,堂内立柱纵横排列,柱高在 5 米以上,中柱高,边柱低。经堂顶是铜鎏瓦方亭,四角飞檐,其上装饰物有铜狮、铜龙、铜宝瓶、铜如意、铜法轮等,在阳光照射下栩栩生辉

25、。活佛府邸是本寺活佛自己建造的宅院,这些宅院都是有华丽多彩的门庭,其宅屋外观呈“工”字形,有高大台阶。【小资料】:室内挂玲珑巧式样不同的大小彩绘宫灯。四壁悬挂多幅彩绣唐卡,还供有鎏金铜佛像,室内装饰还有檀木雕刻的屏风,花梨木和红木雕刻的座椅。僧舍为僧侣的私人财产,传统的多为平顶土木结构,教派不同,其饰纹也不同,大多数以黄色为本色,其他的饰以白色,多儿的白骨寺饰以三色条纹。中下游建筑规模较小,常建在山顶或陡崖等险峻之处。在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上与藏区寺院建筑有一定的差别。(三 )水磨房穿行在白龙江流域的山涧河谷,于绿树掩映之处,偶尔还能依稀看到一座座墙体歪斜,屋顶草苔黑,独立在溪水之间,孤寂于山光

26、水色中的水磨房,它既是古老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也是传统民俗的文化象征。水磨的历史久远,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直到上世纪80 年代末期,由于电磨逐渐普及,一部分水磨已功臣身退,沉默于被遗忘的角落,一部分仍然在继续使用,发挥其作用。迭部林草茂密,水量丰沛,山泉溪流遍布,这为水磨的建造和应用提供了非 常便利的条件。因此,水磨在白龙江干支流一带可谓随处可见。如今保留最为完整的是多儿羊布水磨群。水磨最为农业粮食产品加工的重要工具,自然成为农村最为兴旺之地。【知识链接】:水磨运作的过程是,当水流从木槽急速冲满大木轮上装水木斗后,木斗承受不住这种水势的压迫,自然向下滑落去,滑落时的向心力度就带动起木轮滚动

27、,就在这滚动的瞬间,第二个木斗随后就翻转到木槽出水口,水满后依然向下滑落去。接着第三、第四依然如此,这样大木立轮就周而复始,无止无休的转动起来,水流不停,木轮就不停。因为左边的小木轮齿平面套在大木轮中,自然,大木轮的立转也就带动起小木轮的平转。小木轮一转动,其上的磨轴也转动,磨轴转动牵连着下扇磨盘转动,这时候,空中的粮斗隙缝打开了,粮食就不偏不离,一点儿一点儿顺势漏到磨眼,被两扇沉重的石墨通过旋转挤压粉碎成面粉,从磨口细细地吐洒出来。水磨的各部件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都各自发挥其作用。这种磨法叫立式磨,这是在水磨不足的情况下所使用的一种磨面方法。如果水量充沛,用之不竭,就使用卧轮式水磨,卧轮式较之简

28、单,只有一个平盘大木轮,即水槽伸长,水流急促,飞流直下,对准大盘木轮边缘猛烈冲击,令木轮旋转起来,一起带动磨轴,磨盘运作。家庭手磨:常加工一拉面(面质粗,麸皮和淀粉在一起)磨豆腐用。(四)榨油房及其它在过去白龙江沿岸的山间各地的村庄边或对面,人们会看到一些建造得又宽又长的榻板房,它不是普通民居,而是专门用来榨油的,所以人们便将它称之为榨油房。它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在迭部,每到油菜收获的季节,人们从不同的地方出发,以人背马托的方式,将打碾好的油菜籽带到这里,进行压榨。白龙江沿途的一些古村寨也是这样形成的。传统的榨油机是木制的,它是利用一定的杠杆原理制作的。之所以建了房屋,而且几十米长的

29、距离不隔间,其主要是为了里面便于操作,也是为了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都可做工。【知识链接】:木制榨油机的制作过程是,将粗壮的大原木拉到未隔间的榨油房中,放在一头铺了地板的固定位置上,在原木两边栽上木桩,中间按上一根杠杆。在铺了地板的一面,地板上掏个深 2 至 3 寸的圆形榨油槽,以便置放磨碎并用蒸笼蒸熟的油籽,四周用植物叶片包裹。在木槽边按一个推的光亮的弧形木板。在榨油时,将粗略粉碎的熟油籽置放在榨油槽中,然后用在杠杆处加木楔的办法进行挤压,到一定的时候有“线流 5 碗,点滴3 碗”之说。即一次大出油后,如果油汁以线状流淌,还可盛 3 碗。压榨后的油籽便结成油渣饼。(五)邓邓桥:传说三国邓艾经过

30、,故名为邓邓桥。它是一种木质结构的桥,桥的跨度较小与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原理相同。它与流域的古栈道、溜索(现存很少)以及吊桥形成流域独特的人文景观。第四节 节庆民间传统节庆可分为以农村习俗为主题的饮食节日,以祭祀神灵、纪念祖先为主题的祭祀节日,以信仰宗教为主题的祈祷节日,以文体活动为主题的社交娱乐节日。固定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洛萨) 、大法会、娘乃节(禁食斋戒) 、插箭节、端午节、燃灯节。部分地区还有正月十八“开播节” ,五月十五“香浪节” ,还有一个地域性很强的“道节” (供食节) ,林区还有“狩猎节”等。(一)洛萨节“洛萨”即过年,是新年之意,和汉族的春节相同,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个传统

31、节日。一进入农历腊月,农牧区群众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首先在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日要清扫房间灰尘,把过年穿的新袍子从木箱里或衣柜中拿出来,同其他的一些大件衣物到房上或院子里搭晒,以示辞旧迎新。【小资料】:大年三十,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回来过年。堂屋的佛龛前挂上自制的四方型灯笼,佛龛上被挂各色哈达、彩绸布条、吉祥结等,供上净水碗,点燃酥油灯,摆设供祭品。一切准备就绪后,等除夕晚上天黑时,有些地方将用簸篮端着白天清扫的垃圾到村口固定的倒垃圾的土方鸣枪或燃放鞭炮倒垃圾,口中念驱邪除魔之类的咒语,以求来年平安。除夕一般没有守岁之俗,但有官运亨通鸡鸣的习惯,男人们要等到初一凌晨鸣叫头遍时时鸣枪或燃放鞭炮争头响,

32、吼叫欢呼,以示祝贺新年,然后户户人家一齐起来,穿上节日新藏袍,屋里屋外点燃灯笼,香炉烧香。男人们在佛龛桌上再次供上净水,点亮佛灯,摆放五谷斗、斗内插一小箭,箭头扎五彩布条。再到屋顶或院内的桑台或桑墩里燃烧起香柏枝,撒上炒面等香料,浇上酥油,让煨桑的香烟缭绕升上天空,同时要吹螺号或牛角号、口中念育煨桑祭词,祈求神佛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年丰、万事如意。初一凌晨有些地方还习惯去寺院供灯朝拜,去村里的嘛呢静房煨桑转锅拉,有些人还要去神山祭神台上插箭、煨桑、放风马、鸣枪欢呼。祭祀回家后天已大亮,举家团圆相聚吃大年初一饭。之后,晚辈敬祝长辈健康长寿,还要在神龛前给长辈行叩头礼。大年初一不走亲戚不串门,都

33、在自家过节。但在有些地方大年初一可以打发子女到娘舅家拜年,所带的礼物主要是猪头肉、油馍馍和自家酿造的青稞酒。舅舅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给前来拜年的外甥赏赐衣服、鞋帽或现金(也算压岁钱)等礼物作为回报。从大年初二开始,亲友之间要相互拜年请客,客人登门提礼品来家,主家要热情款待,待客的主要食物有鲜牛奶、大茶和奶子所熬的奶茶、有大米、蕨麻、白糖、酥油做成的蕨麻米饭、有羊肉藏包、油炸馍馍、有蕨麻猪肉、羊肉、青稞酒,还有糖果瓜籽等等。考考你:汉族的春节与藏族、回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过年是在同一时间吗?(二)开播节由于受不同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的影响,白龙江沿岸的春天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来。沿江一带的山谷有的是麦苗

34、青青、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有的高山阴湿地带依旧气候寒冷,大地才开始解冻。一些地方把农历正月十八为开播节。这天一大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吃过早餐后带上一套传统的二牛抬扛犁地工具,带上五谷种来到村子附近地一块农田里,由人工驾犁拉套,播撒粮种做个开播仪式。【小资料】:这项活动是由村里的民间田间管理小组牵头组织,并非正式开播。对于农桑稼禾的农户来说,择吉日开播,则意味着当年收成的好坏,因此,一年只有一季作物的上迭一带的农村在正式开播前,总要请法地懂藏文天历算法的人择吉开播日期,算在那一天,就在那一天开播。(三)娘乃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迭部各寺院都要举行娘乃节。 “娘乃”汉译为“守饥行、

35、禁食斋”之意。所谓娘乃节,亦称禁食斋戒法会,俗称“四月会” ,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生诞辰的日子。【小资料】: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圆寂。此节日,既是寺院的一个重要宗教节日,也是藏族信教群众参加的一个节日。节日期间,僧俗均以闭斋,转经轮和念嘛呢经为主要活动内容。闭斋是在此日早晨,全体僧俗用过早餐后,当日不饮不食不说话,直到十六日黎明时方可进食说话。【知识链接】:转经轮,又称转“锅拉” ,指绕寺转经轮。格鲁派(黄教) 、萨迦派(花教)的经轮向右(顺时针)旋转,苯教则向左(逆时针)旋转。在此节日期间,很多信教群众身着节日新装去参加这项活动,烧香火、燃柏枝、转经轮,诵吟“唵嘛呢叭咪哞

36、”的六字真言,有的中老年人则以村为单位,集中于本村的嘛呢静房内,请一喇嘛领头念嘛呢经。(四)俄吾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普遍要过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迭部的藏语称它为俄吾节。它和洛萨节、香浪节一样构成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三大节日,藏区也不例外,仍为乡村群众所重视。端午节是整个夏季唯一的节日,因此,节日活动的内容,往往带有夏季的特征。因为此节日带有普遍性,各地方各民族在活动中的形式与内容虽不相同,但基本意义与主题相似相近。藏族群众这天的活动中主要是插箭祭山神活动后的浪山游玩 ,还有早晨打露水,采艾蒿,插柳梢,喝黄酒等习俗。【小资料】: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早起,青年男女及孩童提前约好,三五成群地去山

37、泉边洗脸,提水。说这天的天神在所有泉水里撒上了仙药,特别清凉、甘冽、用之煮茶。茶味特香,用之洗脸.,心明眼亮;或者去村外田地与草坡上,轻轻地把禾叶上的一滴滴露水珠聚到手心,用沾满露水的手洗理头发。这个习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劝告人们要讲究卫生.、驱逐瘟病。就这样,他们边打露水,一边追逐追嬉闹,那情景似乎就是一幅充满诗意的风情图画。此后,还要去渠边.路旁.林间折回柳枝.白杨 枝条.拔来艾蒿,插在各房门和房檐上。插柳枝习俗,在汉族地方传说这是用柳枝为爱国诗人屈原招魂,而迭部藏区还似乎与此无关。所插的艾蒿任其风干后再摘下备用,尤其是风干的艾叶留为针灸之用。这天,家家户户要打扫庭院,有些地方人们还背上背

38、兜去山上采药,说五月五所采之药最好,药味大,质量好,拿回家后晾干备用。五月五,是我国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就象一首古老的民歌,不逝的电波,传承着民族幻想,浪漫典雅的古老文化,暗示生命逃离灾难,祈求到生活希望的一钟朴素观念。(五)香浪节 藏语“香浪”二字,是采薪之意。而本地汉语的“浪”字,又含有游玩的意思,故人们俗称浪山节。浪山节,是一与当地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相关。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半农半牧,他们从小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习惯于在无污染.无噪音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但是在日常具体的生产与生活中则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劳作,很少有相聚的机会。而每年一次的插箭活动与浪山活动,自然能吸引广

39、大群众相聚在一起,进行彼此交流或精神调剂,这就决定了以后浪山节规模的个扩大和内容上的扩充。随着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干部职工队伍的壮大,浪山活动也由民间转入城镇。现在,每逢浪山时,无论农牧民群众还是城镇干部职工,单位同事同学或亲朋好友,都会选定日子.备足酒肉,携带帐篷.炊具等进行浪山活动,欢度香浪节日。又因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在风光秀美的松林河畔、草坪间建起了许多旅游点,这就更为浪山活动提供了方便。【小资料】:按传统习惯,在浪山期间,总要开展一些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如赛跑、摔跤、跳高、射箭、拔河、举皮袋等都是最受人欢迎和喜爱的项目。浪山节期间,活动最广泛的项目是举办歌舞会。因为藏

40、民族历来就有能歌善舞的特点和传统,而在浪山节日里正是他们大显艺术才华的机会。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里,在夜晚燃起的熊熊篝火边,他们一边享用带来的酒食肉菜,一边唱歌跳舞。欢呼声、歌舞声、猜拳声交织在一起,处处洋溢着祥和、热情、自在与欢乐的气氛,人们在劳作之余消闲休息,在欢庆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六)转锅拉节藏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全民族信教的民族,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生活在这边远的山区,先民们用宗教信仰来满足生产、生活的情感,行美德于现实,抱幼想于未来,在境内各沟小岔修筑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寺庙。他们信仰虔诚,主要信奉黄、花、苯三种教派,这些历史的文化遗产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和艺术的珍品。就其佛教寺院而言,除

41、外建筑和内雕塑外,还有不胜枚举的三所依以及文物古董,稀世珍宝。但这些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的原因,陆续遭到破坏,所剩无几,令人痛惜不已。各寺院记载着自己历史的寺志均屡次在政治风波中烧毁或失散,历史上著名的安多政教史对迭部地区的多数寺院仅录名而已,很不全面。转经轮是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信仰形式,有虔诚,永恒祈愿之意。其形式颇多,有手摇的小经轮,还有水经轮,风经轮等,在家中一般以手摇小经轮为主,而在公众场合则以转白塔、经堂、玛尼堆为主。一般的信教群众,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将转经轮视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中青年人则通过参加寺院举行的集体活动来完成。【小资料】:在转经轮开始时,首先由寺院僧侣来为转经轮的群众

42、举行祈愿会,诵经燃灯,祈求神灵把福社降给寺院翻信教群众,祈愿完毕后,才开始转经轮,如不经过这些程序,则认为转经轮就没有效果。(七)、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藏区都一样,举行燃灯节,这是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日而创立的,也是当地寺院和信教群众共同活动的重要宗教节日。在节日期间,各寺院的经堂,佛殿均向群众开放,僧俗群众手提酥油灯,带上糌粑、香柏枝等供品来祭祀,走堂串殿,煨桑添油,向佛教三宝顶礼膜拜,口诵六字真言,表达对三宝的忠贞不渝。【知识链接】:所谓佛教三宝者、即佛、法、僧为三宝,是佛教体系中的三种要素。“佛”是指已觉醒的人,特指佛家创始人释迦攀尼,也泛指普度众生的一切佛。 “法 是指

43、佛陀的教法,特指释迦牟尼所说的对治贪欲等八万四千种烦恼的教法汇总,即佛教理论。“僧 即信奉佛陀教法的僧团,指广大善男信女。藏族信教群众普遍认为“三宝 是佛教的全部或一。整体,缺一不可。(八)道吾供食节“道吾“是流行于藏区的一种供食节日。【小资料】:传说公元 7 5 7 年前后的有一年秋天,藏王赤松德赞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经宫中御医和民间知名郎中多方治疗均不见效,后来请星算卜卦的经占卜、告诉藏王说:王子之病乃为当地妖魔作祟,要请一名巫师(勒吾)来祭祀山神,进行插箭煨桑,还要请一名法师(俄巴)来驱妖降魔。藏王听后即刻下令给大臣们照此办理,宫中为巫师准备了无顶熊皮帽、牛角号、铃铛等,为法师准备了鼓钹

44、和法器,进行规模的祭祀山神和驱妖降魔活动,王子的病倾刻痊愈,举国欢欣。国王为感谢巫师、法师以及协助祭神降魔的国民,给民间赐给了这一饮食节日,从此,每当秋季庄稼收获后,山寨村民相互祝福道喜,庆贺丰收,大家相聚饮食过道吾节。还有一种说法,说迭部的先民是古代吐蕃王朝东征时遗留下的军队,因为没有接到召回指令,就永远驻扎在这片土地上了。道吾供食节活动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的,男人们按年龄分成两组,一组为老人,一组为青年人,妇女们在家烤酒蒸馍、擀面条、准备饮食。两组男人从村子的两头开始转,轮到谁家都待供饭给酒,主食主要以吃面条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由酥油糌粑制做的食品,当地人称“哉” ,其制做过程是:在用手推

45、磨磨的粗炒面中放入新鲜酥油后,再掺上适量的水搅拌,中途还要边搅边掺水,当炒面和酥油搅拌成细糊糊状时,然后用水磨磨的细炒面拌好后揉搓成手指头粗细的炒面捧捧,再切成 4 公分长短后倒入炒面糊糊中拌匀后即可食用。这种独特的面食只有在过道吾供食节或平日敬山神时才做。供食节期间忌食猪肉。在供食节开始的头一天上午,人们集中在某一家时,首先由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资深老人讲述道吾供食节的来历,然后在主人家的佛龛前点燃酥油灯,点香柏煨桑,还要请“勒吾”在院中举行招魂仪式,然后回到屋里为主人家祝福、祈祷,这些仪式结束后,村里 1 5 岁以上的男人们挨着一家一家转,直到下午转完为止。除了吃喝过节以外,每晚还有歌舞节目

46、,由村民自已表演自已观看。道吾供食节流传多年,它跟藏族的历史一样长,也是一种特定的饮食文化。活动:说一说你参与哪些有意义的节日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思考:汉族丧葬一般是入土为安,但你见过或听过汉族的“架棺”丧葬习俗吗?在白龙江中游地区的福津河、洛塘河流域(当地俗称下山区)汉族有一种特别“架棺”丧葬习俗。也就是老人去世后,先不下葬,而是将棺材放在墓地,一般最后将两个老人一起同坑合葬,在合葬时再另做一个无底棺材(俗称大棺)套在两个棺材上,最后填土立碑。值得思考的是,这一特殊的丧葬习俗究竟是当地汉族的特殊习俗,还是这一带在过去根本就不是汉族,或者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另有原因呢?遗憾的是在武都县志和其他文献中没有相关的记载。这一特殊的丧葬习俗还有待于历史学家的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