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西安职工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临床分析班级:专业:学号:学生姓名:郭冬霞指导教师:- 2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患者(简称脾虚证亚型)证候特点。【方法】选择 40 例脾虚证亚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组,以 103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脾胃湿热证)为对照组,比较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相同症状指标出现频率的差异,并分析脾虚证亚型病情轻重程度。【结果】脾虚证亚型出现频率超过 50%的症状有舌淡苔白、脉细弱、体倦乏力、食后腹胀、纳呆食少、胃脘胀满、脘腹疼痛、神
2、疲懒言、嗳气、口淡等;脾胃湿热证出现频率超过 50%的症状有舌苔黄腻、脉滑或濡、胃脘胀满、脘腹疼痛、口干、嗳气、食后腹胀等。脾虚证亚型食后腹胀、纳呆食少、神疲懒言、消瘦的出现频率(分别为 82.5%、77.5%、52.5%和 47.5%)明显高于脾胃湿热证(分别为50.5%、46.6%、15.5%和 1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脾虚证亚型以轻、中度慢性胃炎患者居多,重度较少。【结论】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脾虚亚型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代谢障碍等有其特定的临床症状和基因背景。【关键词】 脾虚证; 脾胃湿热证; 证候分析脾虚证临床表现多样,诊断
3、方式以主观判断为主,研究过程产生大量以定性指标为主的病理生理数据,以及数据之间非线性的关系,这些因素制约了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也使全面地研究脾虚证较为困难,因此我们提出脾虚证的亚型概念,即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把脾虚证分为几个亚型,如消化吸收障碍型、胃肠运动障碍型、免疫功能低下型等,并选择首先研究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因其既代表了脾虚证的主要证候内容,也反映了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这一“脾”的核心功能。本研究主要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患者临床证候的特点,并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作对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3 -目 录1 资料与方法11.1 病例选择标准11.1.1 西
4、医诊断标准11.1.2 中医辨证标准11.1.3 纳入及排除标准11.2 一般资料11.3 脾虚证亚型病情程度的评分标准11.4 观察指标21.5 统计学方法22 结果22.1 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各症状指标出现频率排列22.2 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相同症状指标出现频率差异的比较22.3 脾虚证亚型病情轻重程度分析23 讨论3附录5参考文献6致谢7- 4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标准1.1.1 西医诊断标准 内镜和病理诊断参照 2000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井冈山会议)共识意见和 2003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专题讨论会(大连会议)试行意见
5、1-2。1.1.2 中医辨证标准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脾虚证诊断标准,同时兼顾消化吸收障碍的临床表现,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制定。主症: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纳呆食少;腹胀;大便溏。次症:消瘦;乏力;脉细弱。诊断标准:(1)主症必备。(2)兼具主症、之二;或兼具主症、之一,同时兼具两个以上次症,诊断即可成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制定4。1.1.3 纳入及排除标准内镜检查符合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标准,中医辨证为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脾胃湿热证,年龄 186
6、5 岁,排除消化道其他器质性病变和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等,并在胃镜下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等。1.2 一般资料分两阶段收集病例:即 2005 年 8 月至 2005 年 10 月在本校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内镜室及 2007 年 6 月至 2007 年 9 月在本校第一附属医院内镜室。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患者(简称脾虚证亚型)作为研究组,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简称脾胃湿热证)作为对照组。研究组 40 例,男11 例,女 29 例;年龄 2057 岁,平均年龄 33.9 岁;病程 2 个月10 年以上。对照组 103 例,男
7、 50 例,女 53 例;年龄 1963 岁,平均年龄 36.6 岁;病程 3 个- 5 -月10 年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3 脾虚证亚型病情程度的评分标准选择脾虚证亚型辨证标准的主、次症及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定出评分标准,分值相加作为判断脾虚证亚型病情程度轻重的依据。见表 1。表 1 脾虚证亚型主、次症状及出现频率较高症状的评分标准症状轻(计 1 分)中(计 2 分)重(计 3 分)舌象(主症)舌淡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舌质淡体胖有齿痕纳呆食少(主症)减少1/3 减少 1/32/3 减少2/3 腹胀(主症)轻微,0.5h 减轻 0
8、.51h,需服药2h,服药效果不佳便溏(主症)便软不爽便溏便烂,有不消化食物乏力(次症)不影响活动活动减少不欲活动脉细弱(次症)脉细缓脉沉细脉沉弱消瘦(次症)体质量减轻2%体质量减轻5%体质量减轻5%口淡偶觉口淡时觉口淡持续口淡神疲懒言精神不振,不喜多言精神疲乏,多问少答精神极度疲乏,偶语失眠偶有失眠时有失眠频频失眠嗳气偶有嗳气时有嗳气频频嗳气1.4 观察指标比较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相同症状指标出现频率的差异,并分析脾虚证亚型病情轻重程度。1.5 统计学方法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症状出现频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运用 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2 结果2.1 脾虚证亚型与脾
9、胃湿热证各症状指标出现频率排列由表 2 可见,脾虚证亚型和脾胃湿热证临床表现多样,而因为两型虚实性质的不同,又有各种症状出现频率的差异。脾虚证亚型患者症状出现频率超过 50%的有舌淡苔白、体倦乏力、脉细弱、食后腹胀、纳呆食少、胃脘胀满、脘腹疼痛、神疲懒言、嗳气、口淡等;脾胃湿热证患者症状出现频率超过 50%的有舌苔黄腻、胃腔胀满、口干、脉滑或濡、嗳气、食后腹胀等。2.2 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相同症状指标出现频率差异的比较对表 2 中相关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脾虚证亚型食后腹胀、纳呆食少、神疲懒言、消瘦的出现频率(分别为 82.5%、77.5%、52.5%、47.5%)明显高于脾胃湿- 6
10、-热证(分别为 50.5%、46.6%、15.5%、1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2.3 脾虚证亚型病情轻重程度分析结果见表 3。表 2 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各症状指标出现频率排列脾虚证亚型(N=40)脾胃湿热证(N=103)临床症状例数 p/%临床症状例数 p/%舌淡苔白40100 舌苔黄腻 103100 体倦乏力 3895.0 胃脘胀满 7774.8 脉细弱 3485.0 脘腹疼痛7370.9 食后腹胀 3382.5 口干 6967.0 纳呆食少 3177.5 脉滑或濡 6765.0 胃脘胀满2665.0 嗳气 5452.4 脘腹疼痛 2562.5 食后腹胀
11、 5250.5 神疲懒言 2152.5 恶心 4947.5嗳气 2152.5 纳呆食少 4846.6 口淡 2050.0 胸闷 4442.7 消瘦 1947.5 肢重乏力4442.7 便溏 1537.5 口苦 3937.9 失眠 1332.5 烦躁 3836.9 烦躁 1025.0 便溏 3735.9恶心 922.5 反酸 3735.9 多梦 820.0 失眠 3635.0 肠鸣 615.0 消瘦 1918.4 神疲懒言1615.5 表 3 脾虚证亚型病情轻重程度划分及结果表 3 结果表明,主症评分合计与主次症评分相加在评价脾虚证亚型的程度上有较好的相似性,主症评分高的患者其整体评分也高,说明
12、主症的选择较准确;主症评分高的患者往往伴随全身症状的加重,主次症综合得分也高。本研究脾虚证亚型患者以轻、中度居多,重度较少。该结果可作为今后脾虚证亚型诊断和病情轻重程度划分标准的参考。3 讨论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分主症 7 个,次症 21 个,其临床症状涵盖较广,按照脾气虚证主次症状结合的评定标准,可有多种主、次症的组合,表明脾气虚证临床表现多样,其病机和病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该可以分为若干证候亚型。同时脾虚证是人体的一种疾病状态,它所产生的人体生命活动异常,都有其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背景。因此,我们提出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概念,并制定其临床症状诊
13、断标准,目的是将脾虚证复杂的临床表现分解为相对简单的辨证亚型,可使其功能基因组研究更能集中反映脾虚证某一证候群(如消化吸收障碍)的病理改变,也使辨证用药更有针对性。本研究按照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诊断标准收集 40 例患者,说明临床上该亚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以舌淡苔白、脉细弱、体倦乏力、食后腹胀、纳呆食少、胃脘胀满、脘腹疼痛、神疲懒言、嗳气、口淡为主要表现,其中前 4 个症状出现频- 7 -率超过 80%。研究结果表明,设立脾虚证亚型的诊断标准,可以使辨证分型更简单(只有 4 个主症和 3 个次症);也可以在一般脾虚证患者中将此类患者挑选出来,其结果是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集中,在本研究患
14、者记录的脾虚证亚型 17 个临床症状中,有 10 个症状的出现频率达到 50%以上,同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相似,有利于其功能基因差异表达图谱的研究。我们在本研究脾虚证亚型和脾胃湿热证各选择 8 例患者,另选择 8 例正常人志愿者,胃镜下取胃黏膜,脾虚证亚型 8 例分别与正常人 8 例、脾胃湿热证 8 例黏膜组织 RNA 两两配对,在 14112 点人类基因 BiostarH?140s 芯片上杂交,以观察脾虚证亚型胃黏膜功能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脾虚证亚型与正常人胃黏膜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是与蛋白质合成运输代谢、基因转录调节、免疫炎症应答、能量及营养物质代谢、细胞骨架、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等相关
15、的基因,以基因表达下调为主;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差异基因主要是与基因转录及 DNA 修复、蛋白质合成代谢、能量代谢及营养物质输送、免疫炎症应答、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等相关的基因,也以基因表达下调为主(待发表)。另一批慢性胃炎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功能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也有类似结果5-6。本研究对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同病异证临床症状的比较观察,可以发现两个证型有临床表现的相似之处,如在出现频率达到 50%以上的症状中,两者都有食后腹胀、胃脘胀满、脘腹疼痛等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体现了“同病”的特点;但另外一些临床表现则体现“异证”的特点,如脾虚证亚型的食后腹胀、纳呆少食、神疲、消瘦等症的出现
16、频率明显高于脾胃湿热证。结合临床症状以及脾虚证亚型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提示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很可能表现为蛋白质合成代谢、基因转录、翻译调控、免疫炎症应答、能量及营养物质运输等基因表达异常,整体上处于低代谢水平状态。体现了中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四季不受邪的理论。脾虚证亚型患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代谢障碍等有其特定的临床症状和基因背景。- 8 -附 录慢 性 浅 表 性 胃 炎 的 病 因 较 多 , 病 机 复 杂 , 其 中 比 较 主 要 的 病 因 病 机 有 以 下 几点 : ( 1) 七 情 失 和 : 情 志 太 过 , 久 而 不 解 , 均 可
17、引 起 阴 阳 失 衡 , 气 血 不 和 , 脏腑 功 能 紊 乱 。 忧 思 恼 怒 , 情 志 不 畅 , 肝 郁 气 滞 , 横 逆 犯 胃 , 气 血 壅 而 不 行 , 出 现肝 胃 不 和 之 证 ; 肝 气 久 郁 , 化 而 为 火 , 火 灼 胃 阴 , 可 出 现 胃 脘 隐 隐 灼 痛 , 口 干 咽燥 , 大 便 干 等 胃 阴 不 足 之 证 ; 由 于 气 血 相 依 , 气 滞 日 久 , 可 致 瘀 血 产 生 , 瘀 阻 络脉 , 可 出 现 血 瘀 胃 痛 , 并 可 见 吐 血 、 便 血 等 证 。 如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胃 脘 痛 所 云 :
18、“宿 病 中 气 胃 痛 , 今 饱 食 动 怒 痛 发 、 呕 血 , 是 肝 木 侵 犯 胃 土 , 浊 气 上 踞 ,胀 痛 不 休 , 逆 乱 不 已 夫 痛 则 不 通 。 ” ( 2) 饮 食 不 节 : 脾 胃 同 为 后 天 之 本 , 共 主 受 纳 、 腐 熟 水 谷 和 运 化 输 布 水 液精 微 之 功 。 故 饮 食 不 当 , 节 制 失 度 , 极 易 损 伤 脾 胃 。 暴 饮 暴 食 , 饥 饱 无 常 , 壅塞 呆 滞 脾 胃 ; 或 过 食 生 冷 , 寒 积 胃 脘 , 败 伤 中 阳 , 气 血 凝 滞 ; 或 恣 食 肥 甘 厚 味 ,烈 酒 浊
19、乳 , 湿 热 中 阻 均 可 使 脾 胃 纳 化 升 降 失 常 , 从 而 引 发 胃 脘 疼 痛 、 腹 胀 、 恶 心 、呕 吐 诸 证 。 素 问 痹 论 云 : “饮 食 自 倍 , 肠 胃 乃 伤 。 ” 证 治 汇 补 “有 过 食生 冷 瓜 果 鱼 腥 寒 物 者 ; 有 食 辛 辣 炙 、 酒 面 热 物 者 ; 有 壮 实 者 恣 饮 大 嚼 者 ; 有 虚 弱人 贪 食 不 化 者 ; 有 饮 食 不 调 之 后 , 加 之 劳 力 , 劳 力 过 度 以 后 , 继 之 不 调 者 。 ”均 说 明 了 多 种 原 因 饮 食 所 致 的 伤 胃 。 ( 3) 脾 胃
20、 虚 弱 : 素 体 脾 胃 虚 弱 , 或 劳 倦 内 伤 , 或 年 老 体 弱 , 中 气 久 虚 ; 或饥 饱 不 匀 , 或 食 生 冷 硬 物 , 或 肥 甘 厚 味 不 节 , 或 病 中 过 用 寒 凉 克 伐 之 剂 , 重 耗 脾胃 之 气 ; 或 病 后 胃 气 未 复 , 皆 能 导 致 胃 纳 呆 钝 , 脾 胃 失 键 , 而 为 胃 脘 疼 痛 、 窒 息痞 满 、 纳 差 、 乏 力 诸 证 。 ( 4) 六 淫 之 邪 : 风 、 寒 、 暑 、 湿 、 燥 、 火 六 淫 之 邪 均 可 内 犯 脾 胃 , 损 及 功能 而 引 发 本 病 , 尤 以 寒
21、、 湿 、 燥 三 邪 为 甚 。 感 受 寒 邪 或 饮 食 生 冷 , 可 致 寒 犯 胃 脘 ,中 阳 不 振 出 现 胃 痛 喜 暖 、 恶 心 呕 吐 及 腹 泻 诸 证 , 如 素 问 举 痛 论 中 云 :“寒 气 客 于 胃 肠 , 厥 逆 上 出 , 故 痛 而 呕 也 。 ”湿 邪 粘 腻 , 呆 滞 脾 胃 , 壅 塞 气 机 可- 9 -现 腹 胀 、 痞 满 诸 证 ; 燥 邪 入 里 , 灼 恋 胃 阴 , 可 现 胃 脘 隐 痛 、 口 干 、 便 秘 等 胃 热 阴亏 之 证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
22、00,20(30):199.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91-95,104-107.4劳绍贤,周正,林文良,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建立的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5):368.5陈蔚文,王颖芳,劳绍贤,等.脾气虚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24(1):148.6王颖芳,陈蔚文,劳绍贤,等.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的差异表达基因比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24(2):320.- 10 -致 谢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