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凤凰大讲堂-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728199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凰大讲堂-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凤凰大讲堂-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凤凰大讲堂-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凤凰大讲堂-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凤凰大讲堂-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凤凰大讲堂-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政治学与社会学系主任-陆俊教授 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圣凯诺世纪大讲堂。今天之前,主持人阿忆曾经听到过网络专家谈网络,也听说过电脑专家谈网络,也听到过经济学家、法学家、实业家谈网络,但是今天阿忆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位哲学家对于网络世界的综述,这位哲学家就是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政治学与社会学系的系主任陆俊教授,他将给我们带来的演讲题目是“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 。好,有请陆教授。 大名鼎鼎的陆教授坐在我面前了,在正式让您讲演之前,我们先闲聊一阵,让大家了解您。我在做这个节目之前,也特别想提前把您了解个顶儿掉,按北京话说,现

2、在有了现代化手段,有了您马上要讲到的网络,我就上网去搜索,结果没想到搜索陆俊老师的名字往上一打,出来好几千条全是“黑哨事件” 。 陆俊:这可能恰恰表现出网络的悖论现象,就是说我们现在活着,但是网络上我们是个符号,如果符号没了,我也不在了。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方法就是我搜索到黑哨陆俊以后,里面肯定还有一些是包含着您的信息,可以在再搜索里,点击把足球的去掉,去掉以后也没发现太多关于您的消息。 陆俊:那就是说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的数字化生活,如果是数字化生活,那我将把我的一切情况,爱吃什么,爱什么时候睡觉,我爱人叫什么名字都放上去,那么你就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个活生生的我了。 主持人:您不准备这样吗

3、? 陆俊:现在为止还没有打算这样,原因可能是有好多,简单地说,那天阿忆也说了,他说,你去做网络可能算个票友。 主持人:就是一位哲学家。 陆俊:现在可能连票友都算不上。原因在什么呢?可能网络上有个不成文的所谓的分等级,说是最低的是网民,下面是“网迷“,再是”网虫“,后面就不好听了,就是“网痴” 、 “网呆” 、 “网疯子” ,我可能只能属于网民这样的一个层次。 主持人:我已经达到了“网疯子”的境界,六个小时挂在网上。陆俊:那可真了不得。 主持人:我想知道一下您的履历,您是哪年生人? 陆俊:我实际上要说履历很简单,就是从校门到校门,刚好我1961 年出生,1978 年高考刚好是赶上恢复高考的第二年

4、,然后在徐州师范学院读书,学的是政治教育,然后 1982 年毕业在一个中专学校当过几年老师,后来又到华中理工大学,也是社会科学系,读的哲学专业的硕士,后来就分配当时这个学校,是叫北京钢铁学院。 主持人:1988 年才改成了北京科技大学。 陆俊:大概我记得应该是还稍微晚一点的时候。一直在这个学校做老师,然后 1993 年到 1996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了博士,然后读完了又回来了,到现在一直在这儿。 主持人:好,那现在咱们陆俊老师的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已经不耐烦地等待,希望马上听到他精彩的讲演报告,他讲演报告的名字叫“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 。好,有请。 陆俊:谢谢大家,刚才阿

5、忆,也是把我捧得够厉害。好我们言归正传,因为今天的报告的题目“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实际上在讲以前,我们可以适当地先用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大家可能在听我讲课的时候,可能这两个案例一直要在脑子里转,这个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就是我们后面所说的所谓网络伦理问题,它到底实质是在什么地方,这样可以给我们化解一下过多理论所带来的晦涩感。 什么案例呢?很简单一个案例,这是这两天各个媒体炒得非常厉害的,而且大标题都是非常鲜明的,比如北京晚报的标题是“美国人拒绝中国的妹子” ,然后南方周末的标题是“互联网分裂” ,打了一个问号,讲了什么问题呢,讲的问题就是,由于中国各大网站往世界各地的垃圾

6、邮件实在太多,结果现在世界有好多的网站对中国的邮件采取了屏蔽,而且屏蔽的范围是非常大,下面来看它的一个数据,2001 年 8 月位于英国伦敦的网络公司 UXN,他们宣布将屏蔽掉来自中国的绝大部分电子邮件,理由是,这些地址是日益增长的源自中国的垃圾邮件的来源,而且大家可以看到它所屏蔽的网站上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非常熟悉的一些网站,比如新浪,网易,搜狐,163,263,21 世纪,这个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这是一个这几天炒得比较热闹的一个问题,但是这可以是一个坏消息,但是可能从这个消息里大家说,你还有好消息没讲,的的确确也有好消息,好消息是什么呢?好消息是这些垃圾邮件出自何人之手,结果这些垃圾邮件有

7、三类,第一类由美国的垃圾邮件发送者通过中国的服务器发出的,这种情况是最严重;第二类是中国的垃圾邮件发送者发送的;第三类是在中国的美国垃圾邮件发送者发送的,所以在三类人里面,咱们也就占了这一类,这也算坏消息当中的好消息,所以这个案例在座的各位,可能最近往美国发邮件可能发不出去的情况,就跟这个有关系,这是一个案例。 再有一个案例,标题是“离婚了别用死亡来逃避” 。那么这个离婚他是跟谁离婚,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外地在北京打工的姑娘,在网上交了一个网友,网友的名字叫“酷呆了” ,两人一见如故,三个小时在网上的虚拟社区就结了婚,并且两人在网上挣钱买房,并且还生了一个 Baby,两人一直很幸福的生活着

8、。可是几天前,“酷呆了”却在网上申请离婚,一定要和这个姑娘分手,结果这个姑娘受不了这个打击,结果跳河自杀,好在是被人给救上来了,当然我这样说,不是说这就是网络的整个现象,我是想举两个案例,大家在以后分析的过程中,对这个来进行一番思考,下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既然是讲问题,也就是只有通过问题,我们才突出我们如何去构建正常的网络秩序的一个必要性,关于网络的问题,国外有人把这个网络问题概括成七个 P,一个 P 是 privacy 隐私,第二个是 piracy 盗版,第三个 pornography 色情,第四是 pricing 价格,第五是 policing 政策制定,第六 psychology 心理学

9、,第七protection of the network 就是网络保护,这个是他概括的,为了把我们想说的问题说清楚,我准备把网络道德建设所遇到的问题,概括为“八对矛盾” 。 下面我就着重的开始讲,所谓的“八对矛盾” 。第一对矛盾就是所谓的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矛盾,大家都知道物理空间是我们大家都熟悉,并生活在其中的实在,它是一种所谓的虚拟交往,也就是现在有了一个名词叫做 cyberspace,有人把它叫做赛博空间,也有人把它叫做电子计算机所构造的空间,我们干脆就把它叫做电子空间,那么这个电子空间它的交往形式和我们日常的物理空间的交往,具有以下的不同,首先从信息传播方式看,它具有数码化或者非物质化

10、的特点,比如在我们现在的交往当中,我要给你一杯水那可以是实物交往,但是在网络上做不到,只能把这个变成数码,然后它才能进行交往,再有一个从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看,它具有时空压缩化的特点,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上可以以光速在传播,所以这个就把我们原有的时空给它压缩化了。 第三个就是从取得信息的模式看,它具有互动化,或全面化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讲的虚拟空间、电子空间它的交往所具有的特点,那么这种交往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就是突出的表现在,如果人们不能够合理的调适物理空间和电子空间的关系,人类的生存质量将会受到严重的问题。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话,没准我们又要把它从虚拟空间最表现出行为虚拟性

11、的这样一种行为方式,来作为一个案例分析,比如大家都知道,今天可能在座的都上网,而且根本现在无论哪一个媒体现在所做的调查发现,网民上网尤其年轻人上网最首要的活动,我现在就问大家是什么?游戏,上网、游戏接着是聊天,那就是说游戏行为是网络交往行为现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现在问题是,这个游戏行为,它所遇到的这样一种虚拟性,它会对我们所谓道德问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用一句话来代表就是虚拟的实在,就是我们讲的游戏的空间,虚拟的实在,它能够使人产生一种类似于真实存在的那样一种感受,如果人明确的发现,我这种虚拟的感受和现实的感受是有区别的,还行,如果人一旦沉溺于这样一种虚拟感受当中,而不知道之间的区别话,那

12、这样很多问题就得暴露出来。 下面问题就是,人为什么又不愿意在现实世界当中,而愿意跑到虚拟世界当中去。为什么这个游戏,尤其是电脑所构建的那种虚拟环境,给人愿意沉迷其中的那样一种感受,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就我们所介绍的一些研究资料,发现是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按照弗罗依德心理分析学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弗罗依德认为人格有三重,一种是“超我” ,一种是“自我” ,再一种就是“本我” ,“超我”它是按照社会的伦理规范,或者是社会的原则所形式的那样一种“我” ;而“本我”是按照自我快乐的原则来从事的;只有“自我”它是夹在这两个“我”中间,而弗罗依德认为,由于文明的发展,文明越发展,可能对人越压抑,就把人

13、的好多性格特征,可以给他放到以“本我”为特征的,这样一个人格特征里去,刚好现实社会不让你表现出这种人格,但是你在虚拟世界当中,刚好有这种机会使得你,把你这种人格给表现出来,所以这种解释就是按照弗罗依德的解释,就是认为虚拟的环境是人表现“本我”的这样一种状态。关于人为什么愿意跑到虚拟空间去,还有第二种解释,那就是后现代的解释,那么后现代的解释认为,由于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文化的发展使得我们人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有了一些固定的格式,那么网络是对这种现有格式的一种瓦解。 那么第三种解释,就是批判理论的解释,批判理论的解释可以说在西方它是带有一种左翼,甚至可以说带有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色彩的,这样一种解释,

14、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就是,现实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它才到幻想当中去解决,比如我们在现实社会当中,有很多现实社会问题,现实社会解决不了,在无奈当中,我们去放到别的幻想当中,或者在虚拟的环境中解决,恰恰是电脑游戏,给人们解决了一个现实当中解决不了,一个逃避现实的这样一个途径,所以有资料发现,往往网瘾或者这个游戏瘾中毒比较深的,瘾的状况比较重的,恰恰是一些在学习不是太好,在社会上遭到其他人排挤的这样一个所谓的有问题的孩子,所以这也可以放出网络游戏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所以现在就有这样三种解释,至于哪一种解释大家觉得合理,对你来说能够解答这样一种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一种对立的话,我这里

15、也没有结论,这个结论留给大家去思考,这就是我们讲第一对矛盾,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 第二对矛盾就是网络道德和既有道德,那么大家都知道,在电子空间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和在物理实在有很大的不同,人摆脱了物理空间,就是现实物理空间,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这些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虚拟的电子空间当中,它这个道德要不要受现有道德的制约,到现在为止也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比如我在讲课之前,给大家举的第二个案例,那么这个“酷呆了” ,要不要承担或者是别人去为这个姑娘跳河,而去指责这个“酷呆了”太薄情,所以能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观念去指责这个酷呆了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这个很难说,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现有

16、的道德和网络的道德之间,它会形成某种冲突,而这种冲突往往它的表现形式是和我们现有的空间是不一样的,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虚拟的空间要不要,能不能以物理空间的道德来制约,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刚才我说,为什么要把精力放在讲第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就跟第二个问题连起来了,就是两个空间的不同道德制约关系问题这是第二对矛盾。 第三对矛盾就是信息内容的地域性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大家都知道信息是反映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信息内容的这种特殊性,是人们特殊的社会交往而造成的,而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超出了这种地域性的限制,因而就联系的紧密的程度来说,地域的概念,在信息传播的网

17、络这个通道中,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那么这种信息内容的地域性和传播方的超地域性,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类信息来看,第一类信息,就是黄色信息,今天有人甚至说这样一句话,叫做“无黄不成网” ,甚至有的人叫做“性成网事” ,这种表达方式就表示出,现在在网上这个黄色信息的泛滥程度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而这种表现形态大家自己也可以概括一下,比如内容多,传播的速度快,而且它的形式五花八门,影响是非常大,而且这种黄色的信息可以这样讲,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它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第二类信息就是恶意的政治信息,比如你在一个地域发出的政治信息,可能对别的区域的人们已经造成了影响,而世界上到目前为止

18、,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都充满着对同一个问题相同的看法,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恶意的政治信息多数它不能直接侵入到其他国民当中,而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的情况下,天然的屏障的作用已经消失,这样的话,恶意的政治信息可以说在网上可以大肆泛滥,比如以新加坡为例,政府鼓励本国有更多用户与 Intelnet 互联的同时,它又极不满意西方评论界传媒不公正地评价新加坡,包括对新加坡的法律,传媒,什么制度等等一系列地攻击。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对矛盾。 第四对矛盾就是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一对矛盾。大家都知道现在绝大多数人们上网是通过电话拨号或者其它方式,通到网络服务商登陆后,然后再通到国际互联网

19、,因而从个人计算机上实现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我们就难以对它加以怎么定性的问题,我上网以后,我是通讯的行为,还是我们日常行为当中,普通的交往行为,如果你认定这种行为是属于通讯行为,那么他就必然的要有自由,大家都知道法律上明确地规定,人有通讯的自由,这是一方面,但是网络这种通讯方式和我们所讲一般的通讯方式,它还有一些差异,因为你在网上,比如说你通过在线交谈,电子公告版,新闻组或者建立个人主页,那么这样一个又和我们普通通讯自由又不一样,它会产生更大的,范围影响更为深刻地这样一种社会影响,那么这样一种社会影响,你的自由度到底在一个什么界限上,这就值得考虑,也就是说你这种通讯自由要不要负担一定社会

20、责任的问题,那么当然我们要认为,你在讲你这个通讯自由的时候,你的社会责任也应该考虑到,比如你在上网的时候,你在进行网络交往的时候,你要不要考虑,你提供的信息是不是假信息,你是不是不负责任的信息,还是无聊信息等等,所以我们讲这个通讯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矛盾,也是我们要建立网络道德,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当然这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来确定虚拟空间当中的通讯自由和我们实实在在所造成的社会责任的这样一种关系问题,这又和我们讲的第一对矛盾又有关系,所以大家又得跟它联系上去。 那么下面还有第五对矛盾,那么这第五对矛盾就是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的矛盾,大家都知道合理的个人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应当得到保护

21、,但是社会安全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应该得到保护,那么一般说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在信息社会当中,或者在网络社会当中,个人的隐私与社会监督之间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冲突,那么这种冲突怎么产生的呢?现在一般都是这样认为,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达,人的活动是通过网络来完成,而且现在这个数据的储存和处理技术特别的发达,可以把人在网络行为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给它储存下来,而且储存下来以后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行为的过程,所留下的痕迹,这样的话,你的个人隐私在网络上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得不到保证的。所以大家看到网络世界就是个人隐私和社会监督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 第六对矛盾就是信息共享与信息

22、独有的矛盾,大家都知道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就是全球信息共享,信息的使用价值可以无限制分享而不损毫发,因此只有共享信息,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潜在的价值,极大地降低全社会信息生产的费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又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谁能更有效的收集信息、掌握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谁就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从理论上讲,信息共享是道德的,这是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呢,可能大家又提出问题来了,首先信息的生产来说,信息生产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和投入,一些大的信息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往往是惊人的,信息生产者有权利要求信息产品的所有权,因而通过信息产品的销售,补偿其投入,并赚取利润,这是从信息生产者来说,

23、他是合理的要求,从信息传播来看,它又需要大量的软硬件的产品的支持,有些网络产品的生产,也需要大量的投资,它也需要回报,那现在的问题就是说,信息共享和信息独有之间,到底我们用什么样的道德判断来进行判断,所以这个问题呢,可以说是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在今天为止,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还是要用我们现有的产权观念,来看待我们现在的知识产品,那么这个问题呢,当然我倒不是提出一个乌托邦的这样一个空想的社会,不像有人所说的,说 Intelnet 是个好东西,因为 Intetnet 就是 International,就是 Intelnet 实现了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了,那么他的意思说的也是非常明确的,他

24、说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是资源以后,它就和我们的物质资本呢,可能是不一样的,物质资本它的前提可能是稀缺,而且这个使用是有损消耗,比如这杯水我喝了你就没得喝,但软件或者像其他的知识产品,它的产权当然可能还不一样,我用了,你还可以照样用,而且两人用了以后,他知识产品还不会有所损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都像雪村唱的“东北人或者全世界人都是活雷锋” ,大家都把自己的知识产品,大家有效的共享了,共产主义是要实现了,但是我们今天还是在旧有的社会运作模式和制度条件下,那么能不能用我刚才讲带有乌托邦这样一种产权观念来看待这样一个知识产品的产权,所以这就存在着信息共享和信息独有的这样一种冲突,关于这个问

25、题虽然现在也遇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大家都知道,在各种的大小网站上,人们都可以发现似曾相识的文字或者图片,或者文章,甚至有的网页的面孔都是差不多的,因而有些网站的编辑,他的电脑键盘上最常用的键就是什么呀,就是 Ctrl 加 C,就是复制键,这是最常用的。 当然我这里不是鼓吹是盗版,而我只是想信息共享和信息独有之间,它们的的确确存在着,我们如何用什么标准去判断它们之间的一种冲突,这样就突现了其中的道德问题,这是第六对矛盾,第七对矛盾就是网络的开放性与网络安全之间的矛盾,大家都知道网络的价值在于信息共享,而要实现信息共享就需要网络保持一定的开放,在电子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共享

26、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但是这就越是开放的网络,它自身的安全性就受到了挑战,有人认为,最安全的网络就是自我封闭的网络,我们跟其它网络连接,我封闭起来了那是最安全了,但是你要是这样去封闭的话,达不到这个网络的要求,你必须得开放,因而开放和安全之间就构成一对矛盾,从理论上说,网络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是呈反比的,这里面又存在着一个,我是更多的把网络开放,还是封闭?在这个问题也存在着一些道德判断,就是你的行为,到底是越开放,还是越-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我们后面可能还要讨论到,按照现在有些黑客的伦理,对什么感到仇恨,就是对网络的封闭性感到仇恨,然后黑客就认为任何网络你要是封闭起来,他就要通过他的有效的手段

27、把它给冲破,那么这个黑客的行为到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所以现在也存在着道德评判问题,因为黑客他自身也存在着他自己的价值理念,而我们社会也存在着对黑客行为的一套价值标准,而现在这两种判断之间还统一不起来,所以在网络开放性和网络安全之间这种道德判断,也是我们要构建网络伦理要考虑的一个视点。 最后一对矛盾,就是网络资源的正当使用和不正当使用,那么大家都知道,国际互联网络它是学术网络发展而来的,因而它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也就是说网络的建设应该是公益性的,网络的使用应该是学术性的,为此有一些还形成了保证其学术特征的网络行为规范,但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扩展,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日益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建

28、设者,在国际互联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系在一起的,与网络的商业性利用,导致对学术网络资源的大量占用,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你什么标准你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使用,目前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确定了你对这个信息是正当还是不正当使用,但是现在一般就是把这个信息分为这样三类,一个就是开放性信息,可以满足大家自由获取的需要,再一个就是注册信息,注册信息是指获取信息要在主机方开有帐号,进行计费查询的信息,再有一个就是交流性信息,比如在许多新闻论坛上,允许用户在网上参与各种主题讨论,像这样的信息,那么这几类信息有的规定要收费,或者是要有偿地利用,而有的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信息资

29、源,你对哪一类信息算是正当使用和不正当使用,而且我们知道就是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由于入网者主体的变化,从学者到普通人,网络资源主导内容的变化,从学术信息到生活信息,信息表达方式的变化,从单一的文本到多媒体,有限的信息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对信息资源的需要,这就使得对信息资源的商业使用和非商业使用,日益演变成如何有效使用现有网络资源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为什么有的地方不断的网络塞车,可能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对网络资源使用的问题,关于网络道德它能够表现出来的伦理或者道德问题,我就是给它概括成上述的八对矛盾。我主要的意思就是说,想通过这八对矛盾来突出网络道德问题它的迫切性和重要

30、性,那么你既然提出问题了,那么有没有一个你提出来要给网络,你说是理性构建,既然是构建,要不要提出一些原则,我觉得提出原则是非常困难的。 我只是谈我自己的想法,就是说在主体之间的交往当中来构建,也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商谈或者交往的这样一种伦理学,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先天的价值,一个理性标准,但是可以通过我们之间的交往不断地去构建,一套我们共同所能够认可的这样一种标准,关于这个标准可能现在网络上普遍的,大家也能够赞赏,我下面所说的一些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可能有以下的四点。 一个就是全民原则,所谓全民原则就是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它要求,当个人网络用户以道德行为主体参与到

31、网络社会活动时,不得损害整个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是我所说的全民原则; 第二个原则就是所谓的兼容原则,兼容原则认为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人们网际交往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信息交流无障碍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求消除网络社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网络行为主体性的交往障碍,就是要兼容,就是你提出的标准,我提出的标准,我的方式你的方式,大家应该能够互相的交往,所以这是第二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就是互惠原则,所谓互惠原则就是任何一个网络成员,必须认识到他既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

32、受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当他享有网络交往的一切权利时,也应当承担网络社会对其成员所要求的责任,因此我们在网络信息的交往当中,是双向的,主体的关系是交互式的,你从网络交往对方得到什么利益和便利,也应该同时给予网络和对方什么利益和优惠,这是我们在构建原则的时候,实现的第三条互惠原则。 最后一条原则就是自由原则,所谓自由原则就是在网络和网络社会上,行为主体有根据自由的意愿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干涉别人的言论自由,或者从一般伦理意义上讲,自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原则和要求,也是行为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利。 中国有一个学者他曾经说过,他说

33、,如果说网络有什么灵魂的话,它的网魂就是自由,那么现在这个问题可能就复杂了,就是说你自由是不是可以不谈责任的自由,还是无限度的自由,这个还是有个人不同的判断的,我这里只是提出自由原则,我自己的观点就是“有限的控制,充分的自由” ,可能这也是我在想网络伦理构建时候,所要讲的一个结论,我也就把我这句话作为我讲课的一个了结。主持人:好,谢谢您。 主持人:下面咱们先看一看凤凰网站网友对您的提问。第一位网友叫“企鹅魔女” ,这个名字一点不亚于你说的那个“酷呆了” 。他说,我们国家的网络人口不足 2000 万,而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只有当它的使用人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个时候才能够被称

34、之为“大众传媒” ,也就是说因特网离中国成为“大众传媒”还差得远着呢,即使 2000 万网民全在其中兴风作浪,也对我们 12 亿总人口构不成威胁,所以我觉得陆俊博士是杞人忧天,一副哲学家的忧伤心肠,有必要这么早就谈网络的道德和伦理学问题吗? 陆俊:首先我说这个网民魔女,一般上网以后,大家会发现,这个肯定是一个男孩子,因为往往为了把自己的某些身份去掉以后,他往往会愿意在网络上,他以一种别的身份,这是一种什么体验?现在我也下不了结论,下面回答他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是说在我们国家网络还不是那么普及的情况下,提这个问题是一个过早的问题,我觉得倒不是那样去看,原因在什么呢,一个就是他刚才讲的数据现在已经少

35、了。1 月份,中国有一个网络数据中心调查,现在是3370 万,这个 3370 万如果说按照他的数据的话,那就是多了 1000多万,如果再按照他的数据,这个 1000 多万很可能就是在他的数据和我这两个数据之间增长的速度,如果我们再按这个速度增长的话,那可以说是非常快的,很多问题我们看起来还是在萌芽当中的时候,如果说它增长的速度快,我们及时的去防止的话,可以说能够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这是我要回答的第一; 再有一个,他说是不是这么一点人兴风作浪就起不到大的风浪,我看未必,我说只要网友里面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起浪,他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我们今天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还是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而且

36、由于很多种原因,就我们现在在现实空间当中,我们对好多的信息代码,已经不相信了,很多人愿意去相信网络上非正规途径的这样的信息代码,所以他很少的信息,或者很少的信息量,它产生的信息代码可能比我们现在所讲的正规媒体代码要大得多,可能在这方面用不着我点破,大家对某些消息的来源,可能更愿意我告诉你,这是从网上来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就算回答他的问题吧。 主持人:总之一句话,我们老祖宗说的是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下面一位网友叫“马尾巴的功能” ,他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率先出台了旨在打破电信和传媒与其它产业之间壁垒的新电信法 ,德国则通过了世上第一部针对因特网的专门法,即多媒体法 ,两个国家都在

37、这种网络的基本法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系列涉及伦理和道德的规则,我是学法律的出身,所以我相信“以法治网”才是根本,而以德治网,只是辅助手段,不是根本,陆老师是哲学家,不知您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陆俊:他的观点我赞成,但是现在作为网络调控来说,一般我们现在提三种手段,第一种手段就是技术手段,而且现在我们大多数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技术手段,比如设计一个屏蔽软件,儿童不宜的东西,可以通过软件可以给它掐掉,有的网络服务商,他就在他的关口上设计一些黑名单,只要有了它可以及时的报警,这是一个技术手段;再有一个手段刚才这位网友所说的法律手段,但是大家也知道,包括在日常行为当中,法律它所起作用的范围要小于道德能够所

38、起作用的范围,而且就我们来说,很大的一部分网络行为是没有他人在场,甚至没有社会监控的情况下完成的,在这个时候,那就靠什么,那就是我所说的第三种调控方法,那就是道德调控,而我们所讲的道德调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靠自己对某种行为的一种道德的信念来调整。 如果说我们本身就没有一个规范,他自己也没有道德信念的话,那么在这种网络行为当中,它往往是会做出一些我们所说的不道德的事情来,所以我觉得,他说“以法治网”是对的,但是谁辅谁主,我现在也不能下一个很好判断,但是就是从我的网络生活实践来说,我觉得网络调控很大一部分还在于道德自律,比如我现在坐在这儿,这么多眼睛看着我,我是不会作出违反道德的事情来的,但是

39、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在某种情景下,这是不好说的,这就是道德自律在网络行为包括我们道德行为当中一种关系。 主持人:好,谢谢您。 观众:我想问的就是,在现实社会中,伦理的形成是跟一个国家的传统和经济发展条件有关系的,比如中国和美国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肯定是不同的,那么在虚拟网络当中,影响伦理形成的因素主要会是什么,另外您刚才讲,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每个人都有一个本我,还有一个超我,那么全世界各地的人的“本我”是不是一致的,那么最后我们形成伦理会不会是世界大同的,都一样的。我的问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会不会美国的网上伦理和中国的网上伦理也是一样的?谢谢。 陆俊:首先回答您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讲

40、人格的“三重” ,但是那个不是我的观点,弗罗依德的心理分析学,他是把人格特征是这样看的,至于你说全世界人有没有共同的本我,这个按照弗罗依德说的是有,既然人格“三重” ,但是个人可能受压抑的东西是什么?可能不一样,所以他就要经过心理分析,经过释梦,把个人所压抑的什么不同的地方找出来,那可能不会是一样,再一个就是说,道德它的的确确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当中产生的,的的确确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能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那么这种道德观念在网络上有没有共同的道德观念,实际上这个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协调好,所谓没有协调好,就是我刚才讲的,矛盾里面其中有一对,你可能也听我说了,信息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的非地域性,看起来我

41、在这个文化背景当中,我的网络信息,是由这个文化背景造成的,并且好像我是在这个环境当中,我把信息上了网,但是他就没有想到,这个信息一旦在网络上,那就超地域性,那这个冲突,现在说句实话是非常严重的,比如我刚才讲了黄色信息,在有的国家,黄色信息在某些法律条规下,它并不是违法的,或者不是违反道德的,但是一旦上网了以后,对别的一些社会来说,它可能就是违法的,就是违反道德的,这样就产生了文化冲突,那么至于你现在非要让我说,至于这个国家这个区域还是那个国家,那个区域来作为他道德不道德的标准,我也提不出来,我还是那句话,两个地区的网民尽量地交流,看看怎么样使得信息 能够使得社会更好地发展。 观众:我想请问一下

42、陆老师,以前我听一位叔叔说过,他是为一个日本独资企业工作,那么就是在中国黑客攻击美国,在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中国黑客攻击美国的一些很多网站,他们的公司的网站因为也是外国的所以也被攻击了,然后他就跟我开玩笑说,没有办法,中国的黑客现在就是红客现象,说他们有时候可能会为了一些自己所谓的爱国主义去做一些自己认为能够体现自己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些事情,其实有时候可能我们大家都觉得,他们的做法挺符合我们的心意的,就是出出气,然后您是怎么看待这样一种中国所谓的红客,或者这样带一些跟政治色彩多一点的这种现象,不光是一些纯粹想要获取某种利益或者快感的黑客行为? 陆俊:实际上她的问题也是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这个担心

43、不是说这个现象怎么样,而且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我来之前,这个问题还想了一下,因为以前我们搞网络文化的时候,也专门讲了,就是说网络的文化有主流和非主流,当时的非主流文化我给它用三种颜色来表示的,一个是黄色的文化、还有一个是黑色文化,还有一个就是红色文化,这个黑色文化就是讲到黑客现象,那么这个黑客现象我们怎么样用理论去判断,因为你刚才讲的黑了日本的网站,实际上据我所知,中美黑客之间的战争是最激烈的,而且是由两个中美事件,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再一个就是美国飞机撞中国飞机的事件,引起了两国黑客的互相攻击,那还是那句话,我说不管是红客也好,黑客也好,他们的行为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网络伦理进行判断地话,可能都是不道德的。我们就不能带有一种民族的这样一种情绪来看待这件事情,因为我们既然承认网络它有它自身的要求,那么我们不能说,中国人攻击别人的网站就是正义,所以我对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话,只要不符合网络规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主持人:在节目最后,有最后一个问题问您, 您必须用一句话回答,就是假如让您综述一下网络伦理的宗旨?您会说哪样一句话。陆俊:实际上我还是刚才重复的那句话,就是有限的控制,充分的自由,最后那句话就是全世界网民联合起来,Intelnet 就一定会实现。 主持人:好,谢谢您。 来源:凤凰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